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蜀漢先亡,姜維應背多大的鍋?

在魏、蜀、吳三國中, 蜀國于公元263年率先滅亡, 僅歷二世二帝, 國祚也只有區區43年, 無疑是一個超級短命的王朝。 蜀漢政權為何先亡?原因可謂多多, 如國小民寡, 實力不濟, 劉禪昏庸, 黃皓弄權, 對手太強等等。 在這眾多原因中, 姜維在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應對失當, 無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問題是, 姜維究竟應該背多大的鍋?

我們不妨將歷史的指針回撥到公元234年那個秋天。 這年秋,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 病逝于九丈原。 去世前, 諸葛亮仍盡職盡責站好最后一班崗——一一交代后事:由楊儀和費祎統領大軍依次而退, 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后。 10月8日, 一代名相諸葛亮抱憾西歸。 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部署, 秘不發喪, 并化悲痛為力量, 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老狐貍司馬懿算就諸葛亮已死, 乘機率軍追擊, 姜維突然推出事先準備好的雕刻版諸葛亮迎頭回擊,

司馬懿看到諸葛亮親自坐陣, 風采依舊, 誤認為是諸葛亮設計——以裝死引誘魏軍出擊, 當即嚇得一佛升天, 二佛入世, 飛馬回撤, 撒開丫子一口氣奔跑數里, 見無人追來, 這才止住腳步, 面色蠟黃氣喘吁吁摸著腦袋連聲不迭地詢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吾頭尚在否?」眾將也一頭汗水, 七長八短迭聲回道:「尚在!尚在!」此橋段被羅貫中老師演義為「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見魏軍潰退, 姜維這才調轉馬頭, 帶領部下從容不迫地徐徐退去。 回到成都后, 姜維因此功一舉跨入蜀漢將軍行列——被劉禪任命為輔漢將軍, 封平襄侯。

此后, 姜維又在蔣琬和費祎的手下多次與少數民族的地方武裝和魏軍作戰。 在與魏軍的戰斗中,

姜維多次想領兵單挑, 繼承諸葛亮未竟之「革命」事業。 可惜皆被費祎所阻, 每次授兵不過萬人。

機會說來就來, 公元253年春, 費祎被魏國降將郭脩刺殺身亡, 以身殉國。 第二年, 作為蜀漢軍界唯一的一棵高草姜維被劉禪任命為代理總司令——督內外軍事, 從此, 姜維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并不輝煌的時代。

被打了雞血的姜維, 走馬上任的當年, 即急不可待地率軍出征隴西, 果然, 馬到成功。 魏國狄道縣長李簡舉城投降。 姜維又趁熱打鐵進圍襄武, 魏守將徐質兵敗被斬。 姜維乘勝追擊, 銳不可擋, 又先后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 并強遷諸縣百姓十分拉風地打道回蜀。 此乃姜維首秀, 首次出場即表現亮眼。

初嘗勝績的姜維, 勢頭不減, 再接再厲。 公元255年夏, 姜維率領大軍故伎重演, 再出狄道, 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 并進圍攻狄道城。 魏國派大軍前來馳援, 姜維退軍。

兩次考驗, 兩次驚艷。 公元256年春, 姜維轉正履新, 晉升為總司令——大將軍。 上任不久, 姜維即整頓兵馬, 與另一位將軍胡濟兵分兩路北伐,

欲會師上邽, 可遺憾的是, 胡濟因故失約, 導致姜維孤掌難鳴, 被橫空出世的魏將也是姜維的克星——鄧艾一舉擊敗, 姜維軍死傷大半。 回軍后的姜維有樣學樣也仿照自己的恩師諸葛亮請求自貶一級為后將軍, 代理大將軍。 也就是從此時起, 姜維敗多勝少, 與蜀漢政權一起步入了不可逆轉的下行通道。

來年(公元257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無意中來了一計神助功——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魏軍分關中兵東下,姜維覺得機會難得,又抖擻精神,率數萬大軍出兵駱谷。其時魏軍城內糧多人少,魏將司馬望與鄧艾據城而守,姜維數度挑戰,司馬望、鄧艾皆不理不睬,堅守不出。轉年(258年),諸葛誕兵敗被殺,魏軍騰出手來,馳援關中,姜維見取勝無望,悻悻而回。此行姜維唯一的收獲——劉禪恢復姜維大將軍的職位。

無功而復職,或許覺得受之有愧,或許覺得壯志未酬,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軍北伐,剛以交手,即被魏軍主帥鄧艾擊敗,無奈中,姜維只好退軍沓中。見姜維連續征戰,勞民傷財,且功績不立。時為右大將軍且早就覬覦大將軍之位良久的閻宇,覺得有機可乘,遂假手于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加碼中傷誣陷姜維,并強烈建議將姜維撤職,以閻宇取而代之。得知消息后的姜維氣炸,立即反擊,上表請求將黃皓斬之。可是劉禪卻始終不肯。自此「維也無疑,故自危懼,不復成都。」并以開荒種麥為由躺平于沓中。

就在蜀漢君臣斗法,內亂不休之際,魏國的當權者司馬昭審時度勢,反復權衡,相中了蜀漢這只熟透了的軟柿子,并于263年兵分三路,氣勢洶洶地殺向了蜀漢。

正在沓中修身養性的姜維聽聞魏國來攻,第一時間上表劉禪,建議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漢中的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患于未然。可是劉禪沒有理會姜維的合理化建議,反而聽信了黃皓的一派胡言——魏軍根本不會進軍蜀漢。直到鐘會率領十萬大軍殺向駱谷,鄧艾率三萬大軍將入沓中之時,劉禪這才慌了手腳,急忙派廖化率軍支援沓中,并令張翼等支援陽安關口。結果廖化軍尚在途中,姜維軍已被鄧艾軍逼退至陰平,而鐘會大軍則乘虛而入,直接殺到漢城、樂城城下,并將二城團團圍住。魏軍一邊圍城,一邊又分派他軍進攻漢中咽喉——陽安關口。蜀將雖奮力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關口失守,鐘會長驅直入,直逼益州門戶劍閣。姜維見形勢不妙,隨即放棄陰平,揮師東下,退保劍閣。鐘會屢次寫信誘降,姜維皆大義凜然,置之不理。惱羞成怒的鐘會遂率軍強攻,但屢次被姜維擊退。無奈之下,鐘會與諸將商議,欲率軍撤還。

就在東部劍閣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之時,而鄧艾卻乘虛翻越陰平城,沿著景谷道一路前行,兵不血刃直抵綿竹。慌亂之余,已無將可用的劉禪只好令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兵迎戰。臉上無毛且毫無領軍經驗的諸葛瞻那是重量級職業打手鄧艾的對手,一頓胖揍,諸葛瞻即一命歸西。無奈中,劉禪只好開城投降,并下令姜維放棄抵抗。姜維軍接到投降令后,將士們紛紛拔刀砍石,以泄心頭之憤,姜維見大勢已去,無奈中也只好繳槍。

鐘會早就聞知姜維的英名,在交戰中又直接見識和領略到了姜維不凡的身手和手段,因此對姜維高看一眼。姜維投降后,鐘會并未以俘虜待之,反而待之以賓,不僅「還其印號節蓋」,且「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不得不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盛產野心家的亂世。這鐘會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野心家,早就心存異志,包藏禍心,今大兵在握,益州被下,也欲效仿劉備過一把皇帝癮。窺探到鐘會的野心后,姜維心中竊喜,一邊乘機勸說鐘會將魏將中的異己全部除之,而以心腹代之,成就大業,一邊又暗中寫信給劉禪,讓其再忍耐數日,靜候佳音。利令智昏的鐘會,見姜維與自己「英雄所見略同」,遂信心大增,一面陷害鄧艾,一面將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戰友——手下的諸位將領。豈料,因謀劃不周,魏軍將領搶先動刀,結果姜維、鐘會及蜀將張翼等人一夜之間人頭落地。至此,蜀漢復興的希望徹底被葬送。

從姜維接任蜀軍總司令到蜀亡身敗,姜維先后九次興兵北伐,前幾次北伐時,姜維也曾躊躇滿志,屢敗魏軍,可是當鄧艾橫空出世后,姜維則敗多勝少,甚至難求一勝,并在魏國大軍最后一擊中完敗。蜀漢政權先亡,姜維究竟應背多大的鍋?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應理清姜維的失誤究竟有多大。大致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則,窮兵黷武。諸葛亮前后北伐六次,而姜維則不愧為諸葛亮忠誠的繼承者,竟創紀錄地九次北伐。其實在諸葛亮北伐時,時人和后人皆對此頗有微詞,即以蜀漢的國力和實力,難與肌肉更強的魏國較量掰腕。正確的做法應該養精蓄銳,斂翼強身,待機而動,而不應主動挑戰。可是諸葛亮和姜維卻不顧國力,特別是在諸葛亮六次北伐后,蜀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人力物力兵力呈斷崖式下降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仍一如既往,強打精神,以卵擊石,以小搏大,以弱凌強,一條道走到底,空耗國力,透支有限的資源,無疑極大地加速了蜀漢政權滅亡的步伐。這種不顧一切飛蛾赴火的二愣子做法,除了精神可嘉外,實則無濟于事。

二則,自毀長城。漢中盆地周圍群山環抱,漢水流經其間,地勢險要,為巴蜀咽喉。魏軍從長安進攻漢中,必須穿過數百里長的子午谷、儻駱道和褒斜道等羊腸小道。若蜀軍以重兵防守,魏軍則插翅難過。正是基于此,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祎皆在以上三大關口設立重兵,御敵于國門之外。諸葛亮在世時,還特地修筑了漢、樂兩城,并屯駐重兵,以為后援。姜維執政后,以改過去行之有效的戰略方針,收攏兵力,堅守漢、樂兩城。姜維的如意算盤是,聚指成拳,放敵進門,關門打狗。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踐證明,這明顯是一著昏招,因為放進來的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青面獠牙的猛虎。正是由于姜維的主動撤防,導致國門洞開,防御縱深大大縮小,結果使鐘會大軍得以長驅直入,直扣國門,并在事實上造成了防御戰的被動局面。

三則,顧此失彼。當姜維得知鐘會率領十萬大軍分三路直逼漢中時,此時尚在漢中的姜維,先是與鄧艾交了交手,未能取勝,隨即便回撤陰平。撤到陰平后,又聽聞鐘會率大軍攻到了劍閣,遂丟下陰平,率軍運動到劍閣城內,抗擊鐘會軍。此舉倒也沒有什麼大錯,但錯就錯在,姜維在進軍劍閣時,沒有安排足夠的兵員守衛此時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的陰平,結果致使鄧艾得以順利拿下陰平城,并借此而長驅直入,一萬余人如天兵天將直奔綿竹,并最終兵臨成都城下。試想,如果姜維在轉移至劍閣時,能分派足夠兵力把守陰平,那麼鄧艾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輕易地翻越陰平險關。如此以來,鐘會即使圍攻劍閣,也不會最終得手。而事實上,此時的鐘會已黔驢技窮,準備撤兵,就在這個當口,突然傳來鄧艾圍城,劉禪投降的消息,姜維這才不得不仰天長嘆,繳械投降。換言之,倘若陰平不失,此次魏軍伐蜀將無功而返,蜀漢政權尚可茍延殘喘幾年或十幾年。能否先亡早亡也是個大大的問號。

四則,輕舉妄動。即在鐘會叛亂時,沒有抓住機會,使蜀漢政權最后一次復興的機會付之東流。此時的姜維深得鐘會信任,「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且言聽計從,仍握有軍權。倘若姜維能把握住機會,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時再率舊部而起,利用魏軍內部的矛盾,借力打力,而不是向鐘會提出將魏軍將領全部殺之這樣的餿主意——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圖,那麼姜維十有八九會成功翻盤。果真如此,蜀漢也許不會早亡或先亡。

如此看來,蜀漢政權先亡,雖不能將首因或全部原因歸責于姜維,但姜維至少也應承擔直接責任,或者說,姜維最后的失誤是壓倒蜀漢政權這頭瘦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

來年(公元257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無意中來了一計神助功——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魏軍分關中兵東下,姜維覺得機會難得,又抖擻精神,率數萬大軍出兵駱谷。其時魏軍城內糧多人少,魏將司馬望與鄧艾據城而守,姜維數度挑戰,司馬望、鄧艾皆不理不睬,堅守不出。轉年(258年),諸葛誕兵敗被殺,魏軍騰出手來,馳援關中,姜維見取勝無望,悻悻而回。此行姜維唯一的收獲——劉禪恢復姜維大將軍的職位。

無功而復職,或許覺得受之有愧,或許覺得壯志未酬,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軍北伐,剛以交手,即被魏軍主帥鄧艾擊敗,無奈中,姜維只好退軍沓中。見姜維連續征戰,勞民傷財,且功績不立。時為右大將軍且早就覬覦大將軍之位良久的閻宇,覺得有機可乘,遂假手于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加碼中傷誣陷姜維,并強烈建議將姜維撤職,以閻宇取而代之。得知消息后的姜維氣炸,立即反擊,上表請求將黃皓斬之。可是劉禪卻始終不肯。自此「維也無疑,故自危懼,不復成都。」并以開荒種麥為由躺平于沓中。

就在蜀漢君臣斗法,內亂不休之際,魏國的當權者司馬昭審時度勢,反復權衡,相中了蜀漢這只熟透了的軟柿子,并于263年兵分三路,氣勢洶洶地殺向了蜀漢。

正在沓中修身養性的姜維聽聞魏國來攻,第一時間上表劉禪,建議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漢中的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患于未然。可是劉禪沒有理會姜維的合理化建議,反而聽信了黃皓的一派胡言——魏軍根本不會進軍蜀漢。直到鐘會率領十萬大軍殺向駱谷,鄧艾率三萬大軍將入沓中之時,劉禪這才慌了手腳,急忙派廖化率軍支援沓中,并令張翼等支援陽安關口。結果廖化軍尚在途中,姜維軍已被鄧艾軍逼退至陰平,而鐘會大軍則乘虛而入,直接殺到漢城、樂城城下,并將二城團團圍住。魏軍一邊圍城,一邊又分派他軍進攻漢中咽喉——陽安關口。蜀將雖奮力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關口失守,鐘會長驅直入,直逼益州門戶劍閣。姜維見形勢不妙,隨即放棄陰平,揮師東下,退保劍閣。鐘會屢次寫信誘降,姜維皆大義凜然,置之不理。惱羞成怒的鐘會遂率軍強攻,但屢次被姜維擊退。無奈之下,鐘會與諸將商議,欲率軍撤還。

就在東部劍閣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之時,而鄧艾卻乘虛翻越陰平城,沿著景谷道一路前行,兵不血刃直抵綿竹。慌亂之余,已無將可用的劉禪只好令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兵迎戰。臉上無毛且毫無領軍經驗的諸葛瞻那是重量級職業打手鄧艾的對手,一頓胖揍,諸葛瞻即一命歸西。無奈中,劉禪只好開城投降,并下令姜維放棄抵抗。姜維軍接到投降令后,將士們紛紛拔刀砍石,以泄心頭之憤,姜維見大勢已去,無奈中也只好繳槍。

鐘會早就聞知姜維的英名,在交戰中又直接見識和領略到了姜維不凡的身手和手段,因此對姜維高看一眼。姜維投降后,鐘會并未以俘虜待之,反而待之以賓,不僅「還其印號節蓋」,且「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不得不說,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盛產野心家的亂世。這鐘會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野心家,早就心存異志,包藏禍心,今大兵在握,益州被下,也欲效仿劉備過一把皇帝癮。窺探到鐘會的野心后,姜維心中竊喜,一邊乘機勸說鐘會將魏將中的異己全部除之,而以心腹代之,成就大業,一邊又暗中寫信給劉禪,讓其再忍耐數日,靜候佳音。利令智昏的鐘會,見姜維與自己「英雄所見略同」,遂信心大增,一面陷害鄧艾,一面將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戰友——手下的諸位將領。豈料,因謀劃不周,魏軍將領搶先動刀,結果姜維、鐘會及蜀將張翼等人一夜之間人頭落地。至此,蜀漢復興的希望徹底被葬送。

從姜維接任蜀軍總司令到蜀亡身敗,姜維先后九次興兵北伐,前幾次北伐時,姜維也曾躊躇滿志,屢敗魏軍,可是當鄧艾橫空出世后,姜維則敗多勝少,甚至難求一勝,并在魏國大軍最后一擊中完敗。蜀漢政權先亡,姜維究竟應背多大的鍋?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應理清姜維的失誤究竟有多大。大致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則,窮兵黷武。諸葛亮前后北伐六次,而姜維則不愧為諸葛亮忠誠的繼承者,竟創紀錄地九次北伐。其實在諸葛亮北伐時,時人和后人皆對此頗有微詞,即以蜀漢的國力和實力,難與肌肉更強的魏國較量掰腕。正確的做法應該養精蓄銳,斂翼強身,待機而動,而不應主動挑戰。可是諸葛亮和姜維卻不顧國力,特別是在諸葛亮六次北伐后,蜀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人力物力兵力呈斷崖式下降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仍一如既往,強打精神,以卵擊石,以小搏大,以弱凌強,一條道走到底,空耗國力,透支有限的資源,無疑極大地加速了蜀漢政權滅亡的步伐。這種不顧一切飛蛾赴火的二愣子做法,除了精神可嘉外,實則無濟于事。

二則,自毀長城。漢中盆地周圍群山環抱,漢水流經其間,地勢險要,為巴蜀咽喉。魏軍從長安進攻漢中,必須穿過數百里長的子午谷、儻駱道和褒斜道等羊腸小道。若蜀軍以重兵防守,魏軍則插翅難過。正是基于此,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祎皆在以上三大關口設立重兵,御敵于國門之外。諸葛亮在世時,還特地修筑了漢、樂兩城,并屯駐重兵,以為后援。姜維執政后,以改過去行之有效的戰略方針,收攏兵力,堅守漢、樂兩城。姜維的如意算盤是,聚指成拳,放敵進門,關門打狗。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踐證明,這明顯是一著昏招,因為放進來的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青面獠牙的猛虎。正是由于姜維的主動撤防,導致國門洞開,防御縱深大大縮小,結果使鐘會大軍得以長驅直入,直扣國門,并在事實上造成了防御戰的被動局面。

三則,顧此失彼。當姜維得知鐘會率領十萬大軍分三路直逼漢中時,此時尚在漢中的姜維,先是與鄧艾交了交手,未能取勝,隨即便回撤陰平。撤到陰平后,又聽聞鐘會率大軍攻到了劍閣,遂丟下陰平,率軍運動到劍閣城內,抗擊鐘會軍。此舉倒也沒有什麼大錯,但錯就錯在,姜維在進軍劍閣時,沒有安排足夠的兵員守衛此時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的陰平,結果致使鄧艾得以順利拿下陰平城,并借此而長驅直入,一萬余人如天兵天將直奔綿竹,并最終兵臨成都城下。試想,如果姜維在轉移至劍閣時,能分派足夠兵力把守陰平,那麼鄧艾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輕易地翻越陰平險關。如此以來,鐘會即使圍攻劍閣,也不會最終得手。而事實上,此時的鐘會已黔驢技窮,準備撤兵,就在這個當口,突然傳來鄧艾圍城,劉禪投降的消息,姜維這才不得不仰天長嘆,繳械投降。換言之,倘若陰平不失,此次魏軍伐蜀將無功而返,蜀漢政權尚可茍延殘喘幾年或十幾年。能否先亡早亡也是個大大的問號。

四則,輕舉妄動。即在鐘會叛亂時,沒有抓住機會,使蜀漢政權最后一次復興的機會付之東流。此時的姜維深得鐘會信任,「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且言聽計從,仍握有軍權。倘若姜維能把握住機會,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時再率舊部而起,利用魏軍內部的矛盾,借力打力,而不是向鐘會提出將魏軍將領全部殺之這樣的餿主意——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圖,那麼姜維十有八九會成功翻盤。果真如此,蜀漢也許不會早亡或先亡。

如此看來,蜀漢政權先亡,雖不能將首因或全部原因歸責于姜維,但姜維至少也應承擔直接責任,或者說,姜維最后的失誤是壓倒蜀漢政權這頭瘦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