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什麼樣的人需要和適合「一生只愛一人」的承諾?

結婚第三年, 感覺是……漸入佳境。 吵架變少不是因為變得平淡, 而是我老公在婚姻的磨礪中終于「成熟」了[微笑], 比如說終于在吵架的時候他不會再視死如歸一般, 捍衛他心中的「真理」。

也有一以貫之的部分, 比如結婚后每次都是他給我洗頭吹頭, 我只需要躺在床沿玩手機。 當然我對他也很好。

雖然我依然相信假使沒有遇到對的人, 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很幸福, 卻還是慢慢感受到了這種一生只愛一人的關系, 是適合自己、讓自己在其中獲益的。

為什麼說人們還需要承諾?或者說, 至少有一部分人,

一定需要長期承諾的關系和愛。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對于承諾關系(commitment)的看法, 僅代表我自己, 希望給那些不確定自己是否渴望一段長期承諾關系的人一些參考。

1.

我慢慢意識到, 人們對新鮮感的需要是被高估的。 至少, 有一部分人并沒有那麼需求和渴望新鮮感。

心理學研究很早就發現, 人們的習慣化水平(habituation)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O‘Gorman, 1977)。 同樣是吃一樣的食物, 有些人吃三天便已經感到習慣, 有些人連吃三個月都仍然喜歡——這就是習慣化水平的差異導致的。

因此, 對這一部分習慣性水平較低的人而言, 一旦找到一件真的讓自己感到舒服、喜歡、能夠享受其中的事, ta們會非常享受這件事的重復——如果剛巧ta們還是風險厭惡型人, 那能夠一直重復這件確定的好事、而不用再去冒險尋找簡直就是太棒了!

當然, 這要求被重復的關系本身是讓你滿意的/對你來說高質量的。 如果你發現在一段關系中非常渴望新鮮感, 我希望你能夠先去想一想是否是當下的關系不夠讓你滿意,

而不用下結論認為是自己「不喜歡/不適合長期承諾的關系」。

2.

人們有被愛的需要, 同時也有付出愛的需要。 可很多時候, 想要付出愛的同時, 人們總是疑慮重重——擔心對方并不需要、因此反感自己, 也擔心對方只是想利用我們的付出、無法獲得情感上的回饋。

在一段彼此承諾的關系中, 雙方都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為對方投入和付出情感, 并且穩定地感受到對方給予的回饋。 對于一些「需要被需要」、或者「享受為他人付出」的人來說, 擁有彼此承諾的關系, 會比單身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快樂。

其實除卻有一定反社會性特質的人, 很多人身上都有這樣的利他性存在。 當雙方都能感受到對方愿意為自己付出時, 關系中有神性(noble)的一面就會表露出來,

人們會開始在關系中變得無私, 享受在一般的關系中感受不到的道德體驗。

這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隨著彼此的試探慢慢讓信任加強, 因而逐步加深承諾, 也逐步放開、投入自己。

3.

承諾讓我們不得不與對方磨合——這個過程是必然痛苦的,

因為你不得不面對對方身上你不喜歡的部分。 可是, 只要長期共同生活, 這樣的時刻無法避免。 你自己對別人來說, 也一定在一些時候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存在。 而磨合會讓你們都發生一些改變。

你們必須找到一種默契。 盡管在爭吵最激烈的時刻, 你們也知道措辭的尺度所在, 有些話再生氣也不會說。 吵得再兇, 也知道如何配合以度過這些時刻。 但這種默契的建立無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研究發現, 有承諾感的伴侶在面對愛人不嚴重的壞的對待時, 會產生順應(accommodation)現象, 會主動控制沖動、避免用同樣負面的方式對愛人做出反應, 并做出建設性的策略回應。 (這就是文首我提到的我的婚姻中出現的改變。 )順應不代表盲目的自我傷害, 它能幫助人們在面對伴侶偶爾的壞脾氣時,更有效地控制局面、解決問題和實現溝通。

我個人不喜歡速食關系的一個原因,就是太容易放棄。老一輩人很難做出失婚的決定,從一方面來說固然是對自我幸福的不負責任,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有很多人在「必然要跟這個人相處一輩子」的想法中真的走完了彼此磨合的路。

在這個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時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適,因而錯過了在不舒服中隱藏著的自我成長和突破的契機。有時在和一個伴侶長期磨合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有這樣的耐心和善意。

4.

我們依然需要承諾,也因為愛情的力量遠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強大。道德感、對自我的要求、責任心,這些力量遠比一時的情緒感受更持久。承諾,就是加強我們在關系中的道德感、責任心和對自我的要求的方法所在。

當心中作出承諾后,堅持磨合就不再只是一個愛情問題。心理學研究顯示:

關系中承諾感的高低會影響到人們是否維持一段關系。 此外,如果關系中的雙方有更強的承諾感,ta們的關系質量會更高,也能更好地適應關系中的變化,更傾向于在遭遇困難時選擇不分手。 甚至一段關系中承諾感的高低與否,可以預示5年后、7年后或者15年后,伴侶關系的穩定性(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對關系做出了承諾的人會渴望擁有一段從當下到未來的關系。同時,做出承諾也代表了一種選擇,人們主動地選擇留在這段關系里,也就選擇了「放棄其他可能的選擇」(Weigel et al., 2006)。承諾感讓人不徘徊觀望。

如果伴侶發現有吸引力的人存在,那麼伴侶可能會被對方吸引,棄我們而去。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愿意做出承諾的伴侶會表現出對替代選擇的無視,ta們會意識不到自己從替代關系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不關心是否存在更好的關系外的選擇。

相反,承諾感不高的伴侶,會帶著更強的好奇、熱情地關注ta們可能得到的其他選擇,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給參與者展示一些有吸引力的異性照片,承諾感更低的參與者,ta們在這些照片面前徘徊的時間會更長。

5.

長期的、彼此承諾的關系,還會給我們帶來人生中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那就是和另一個人真正成為一個整體的體驗。沒有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聽起來很簡單,事實上卻絕非是普遍的體驗。

研究發現,當人們做出承諾、希望長久地維持關系后,會產生「認知上的依賴」(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Ta們的自我定義發生了變化,不再將自己視為單獨個體,而將自己和伴侶看作一個整體。Ta們會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與伴侶的生活之間存在很大重疊(比如有共同的房子和規劃);也會更多地使用「我們」等包含伴侶的復數稱謂,來取代「我」「他/她」等單數稱謂。

你們的生活和生命都是一同構建的。你們作為一個整體也有整體的目標,兩個人齊心協力、分工合作,為這一整體的目標付出努力。

與另一個人類產生了這種整體感之后,曾經長久徘徊心頭的孤獨感會消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中你都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你也可以用這一點,檢驗自己是否已經處于一段長期深度承諾的關系中。

6.

我還想說,承諾繼而讓兩個人逐步融合為一個個體,不會讓你失去自我。尤其是對于那些焦慮水平高、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低、以及存在癡迷型依戀的人來說。

人類天性尋求歸屬,為了歸屬我們會調節自我。因而在缺乏一段穩定的能夠提供歸屬感的關系時(不一定是伴侶關系,好朋友、父母、集體都有可能提供),我們容易為了尋求歸屬而產生自我的不穩定。

而承諾關系帶來的歸屬感,能夠成為我們心中的安全基地,反而讓我們能夠更加松弛地去做自己,表現自己。焦慮是對風險的恐懼,當一個人有確定的安全感時,也就有了探索的勇氣。

癡迷型依戀群體是尤其需要和適合長期深度承諾關系的人群:不再在七上八下的過程里折損自我和心力。

7.

最后想給大家一點風險小提示:

社會學家Michael Johnson(1973)認為,影響人們保持承諾、留在關系中的因素主要有兩類:a.個人對關系的滿意程度 和 b.對關系的依賴程度。

但即使一個人關系滿意度不高,也有可能因為高依賴度,而不得不留在這段關系中。一個負面的例子是虐待型關系,虐待者通過限制受害者的經濟/情感表達/社交等,迫使對方不得不留在這段關系中(Bradbury & Karney, 2013; Millder & Perlman, 2010)。

影響關系依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替代選擇(alternatives)的質量。替代選擇的對象可以是關系外的情人,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家人。替代選擇的質量越好,就越有可能使得人們傾向于離開自己的伴侶,去通過替代選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對關系的投入程度也會影響到人們的關系依賴程度。一個人對關系投入得越多,就越傾向于保持承諾。因為一旦離開,就意味著白白浪費了自己之前的大量付出。

還有一種影響因素是生存因素。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自己的親密關系來獲得維持生計的資源與支持,也就越難以離開。生存的需要迫使ta留在這段關系中,不敢輕易打破承諾。

單方面對關系的依賴可能就是關系中權力不對等的表現了。可能說明對方的替代性選擇更好更多,或者對方的投入不如你多,也有可能說明你在現實生活層面更加需要ta的照拂。

此時的高承諾,卻并不是能給你帶來幸福快樂的那一種。

8.

說到這兒,相信一定會有讀者說「我不上清華,是因為我不喜歡嗎?」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是因為生活中真的有許多人,明明需要也適合承諾關系,卻因為一時的孤單、迷戀,誤以為自己可以不要,甚至開始貶低一生只愛一人的愛情。網絡上的「小嬌妻」這個詞我真的很不喜歡,看重關系與承諾、享受在愛情中付出,并不可恥,更不可悲。

對于那些真的不是非常享受單身和速食關系的人來說,承認自己需要并渴望這樣的深度承諾是很重要的。哪怕暫時無法得到,這種被自己承認的、有跡可循的空虛感,會驅動我們去不斷尋找自己的連接。

有時候,獲得承諾關系的第一步就是先主動做出你的承諾。哪怕失敗了,也一點都不可恥,你只不過是遭遇了一個不滿足你的需求的人而已。繼續尋找,總比否認自己的需求,有更大的機率實現自己真正的心中所愿。

正文到此結束。

在這個速食關系盛行的時代,在這個越來越少人相信「一生只愛一人」的時代,DR鉆戒堅持做「真愛守護者」,難能可貴。

視訊加載中...

「男士憑身份證,一生僅能定制一枚」,這條規則吸引了很多人,也擋住了很多人。這次DR為這條規則加上了10段注解。「十不賣」品牌片其實是通過十句不賣的宣言,向大家詮釋什麼樣的人才能獲得「一生只愛一人」的愛情:承諾需慎重,宣告要堅定,相守需珍惜。

為什麼,猶豫不決的人DR不賣?很喜歡視訊中的一句話「要愛得足夠肯定,才能越走越堅定。」非常認可DR在其品牌理念中一直很重視「承諾」,正如前文中所言,「承諾感讓人不徘徊觀望。」

為什麼,權衡利弊的人DR不賣?權衡利弊的愛類似弗洛姆說的「市場型」的愛:Ta們確定自己的價值,也評估他人的價值,然后尋求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會有「更高的價值」,很顯然,這不是真愛。這亦如前文提及,「愿意做出承諾的伴侶會表現出對替代選擇的無視,他們會意識不到自己從替代關系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不關心是否存在更好的關系外的選擇。」

為什麼,心里還有另一個名字的人DR不賣?為什麼,一時沖動、為結婚而結婚的人DR不賣?……婚姻的選擇應該是「慎重的、堅定的、沒有一絲猶豫的」。

為什麼,買來送自己的人DR不賣?因為DR求婚鉆戒是愛的信物,不是漂亮的裝飾物。

當看到這一段時,我起初是有些不解的,細一想,才明白了DR的用意。再次引用前文,「在這個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時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適,因而錯過了在不舒服中隱藏著的自我成長和突破的契機。有時在和一個伴侶長期磨合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有這樣的耐心和善意。」「我」固然重要,但真愛還需彼此更多地考慮「我們」。

真愛不止于一紙協議,也不止于某個時刻,DR鉆戒守護的真愛,也不止是一個十年,二十年,而是滿滿當當的一輩子。

References:

Allen, D.(2012). Commitment phobic. Psychology Today.

Bradbury,T. N., & Karney, B. R. (2013).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BeşikçiE (2008). The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Perceived ParentingStyles, Parental Approval, and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Unpublished Master‘sThesis, Middle-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Campbell,W. K., & Foster, C. A. (2002). Narcissism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relationships: an investment mod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28(4), 484-495.

Canary,D. J., & Stafford, L. (1992). Relational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equityin marriage.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9, 243-267.

Coy, J.S., & Miller, M. I. (2014). Intimate partners who struggle with formalcommitments: attachment styles, major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2(3), 232-242.

Johnson,M. P., Caughlin, J. P., & Huston, T. L. (1999).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marital commitment: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reasons to stay married.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1(1), 160.

Millder,R., & Perlman, D. (2010).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NY: McGraw-HillCompany.

Rusbult,C. E., Martz, J. M., & Agnew, C. R. (1998). The investment model scale:Measuring commitment level, satisfaction level,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siz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357–391.

Weigel,D. J., & Ballard-Reisch, D. S. (2014). Constructing commitment in intimate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3), 311-332.

Weigel,D. J., Bennett, K. K., &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它能幫助人們在面對伴侶偶爾的壞脾氣時,更有效地控制局面、解決問題和實現溝通。

我個人不喜歡速食關系的一個原因,就是太容易放棄。老一輩人很難做出失婚的決定,從一方面來說固然是對自我幸福的不負責任,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有很多人在「必然要跟這個人相處一輩子」的想法中真的走完了彼此磨合的路。

在這個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時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適,因而錯過了在不舒服中隱藏著的自我成長和突破的契機。有時在和一個伴侶長期磨合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有這樣的耐心和善意。

4.

我們依然需要承諾,也因為愛情的力量遠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強大。道德感、對自我的要求、責任心,這些力量遠比一時的情緒感受更持久。承諾,就是加強我們在關系中的道德感、責任心和對自我的要求的方法所在。

當心中作出承諾后,堅持磨合就不再只是一個愛情問題。心理學研究顯示:

關系中承諾感的高低會影響到人們是否維持一段關系。 此外,如果關系中的雙方有更強的承諾感,ta們的關系質量會更高,也能更好地適應關系中的變化,更傾向于在遭遇困難時選擇不分手。 甚至一段關系中承諾感的高低與否,可以預示5年后、7年后或者15年后,伴侶關系的穩定性(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對關系做出了承諾的人會渴望擁有一段從當下到未來的關系。同時,做出承諾也代表了一種選擇,人們主動地選擇留在這段關系里,也就選擇了「放棄其他可能的選擇」(Weigel et al., 2006)。承諾感讓人不徘徊觀望。

如果伴侶發現有吸引力的人存在,那麼伴侶可能會被對方吸引,棄我們而去。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愿意做出承諾的伴侶會表現出對替代選擇的無視,ta們會意識不到自己從替代關系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不關心是否存在更好的關系外的選擇。

相反,承諾感不高的伴侶,會帶著更強的好奇、熱情地關注ta們可能得到的其他選擇,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給參與者展示一些有吸引力的異性照片,承諾感更低的參與者,ta們在這些照片面前徘徊的時間會更長。

5.

長期的、彼此承諾的關系,還會給我們帶來人生中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那就是和另一個人真正成為一個整體的體驗。沒有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聽起來很簡單,事實上卻絕非是普遍的體驗。

研究發現,當人們做出承諾、希望長久地維持關系后,會產生「認知上的依賴」(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Ta們的自我定義發生了變化,不再將自己視為單獨個體,而將自己和伴侶看作一個整體。Ta們會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與伴侶的生活之間存在很大重疊(比如有共同的房子和規劃);也會更多地使用「我們」等包含伴侶的復數稱謂,來取代「我」「他/她」等單數稱謂。

你們的生活和生命都是一同構建的。你們作為一個整體也有整體的目標,兩個人齊心協力、分工合作,為這一整體的目標付出努力。

與另一個人類產生了這種整體感之后,曾經長久徘徊心頭的孤獨感會消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中你都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你也可以用這一點,檢驗自己是否已經處于一段長期深度承諾的關系中。

6.

我還想說,承諾繼而讓兩個人逐步融合為一個個體,不會讓你失去自我。尤其是對于那些焦慮水平高、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低、以及存在癡迷型依戀的人來說。

人類天性尋求歸屬,為了歸屬我們會調節自我。因而在缺乏一段穩定的能夠提供歸屬感的關系時(不一定是伴侶關系,好朋友、父母、集體都有可能提供),我們容易為了尋求歸屬而產生自我的不穩定。

而承諾關系帶來的歸屬感,能夠成為我們心中的安全基地,反而讓我們能夠更加松弛地去做自己,表現自己。焦慮是對風險的恐懼,當一個人有確定的安全感時,也就有了探索的勇氣。

癡迷型依戀群體是尤其需要和適合長期深度承諾關系的人群:不再在七上八下的過程里折損自我和心力。

7.

最后想給大家一點風險小提示:

社會學家Michael Johnson(1973)認為,影響人們保持承諾、留在關系中的因素主要有兩類:a.個人對關系的滿意程度 和 b.對關系的依賴程度。

但即使一個人關系滿意度不高,也有可能因為高依賴度,而不得不留在這段關系中。一個負面的例子是虐待型關系,虐待者通過限制受害者的經濟/情感表達/社交等,迫使對方不得不留在這段關系中(Bradbury & Karney, 2013; Millder & Perlman, 2010)。

影響關系依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替代選擇(alternatives)的質量。替代選擇的對象可以是關系外的情人,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家人。替代選擇的質量越好,就越有可能使得人們傾向于離開自己的伴侶,去通過替代選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對關系的投入程度也會影響到人們的關系依賴程度。一個人對關系投入得越多,就越傾向于保持承諾。因為一旦離開,就意味著白白浪費了自己之前的大量付出。

還有一種影響因素是生存因素。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自己的親密關系來獲得維持生計的資源與支持,也就越難以離開。生存的需要迫使ta留在這段關系中,不敢輕易打破承諾。

單方面對關系的依賴可能就是關系中權力不對等的表現了。可能說明對方的替代性選擇更好更多,或者對方的投入不如你多,也有可能說明你在現實生活層面更加需要ta的照拂。

此時的高承諾,卻并不是能給你帶來幸福快樂的那一種。

8.

說到這兒,相信一定會有讀者說「我不上清華,是因為我不喜歡嗎?」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是因為生活中真的有許多人,明明需要也適合承諾關系,卻因為一時的孤單、迷戀,誤以為自己可以不要,甚至開始貶低一生只愛一人的愛情。網絡上的「小嬌妻」這個詞我真的很不喜歡,看重關系與承諾、享受在愛情中付出,并不可恥,更不可悲。

對于那些真的不是非常享受單身和速食關系的人來說,承認自己需要并渴望這樣的深度承諾是很重要的。哪怕暫時無法得到,這種被自己承認的、有跡可循的空虛感,會驅動我們去不斷尋找自己的連接。

有時候,獲得承諾關系的第一步就是先主動做出你的承諾。哪怕失敗了,也一點都不可恥,你只不過是遭遇了一個不滿足你的需求的人而已。繼續尋找,總比否認自己的需求,有更大的機率實現自己真正的心中所愿。

正文到此結束。

在這個速食關系盛行的時代,在這個越來越少人相信「一生只愛一人」的時代,DR鉆戒堅持做「真愛守護者」,難能可貴。

視訊加載中...

「男士憑身份證,一生僅能定制一枚」,這條規則吸引了很多人,也擋住了很多人。這次DR為這條規則加上了10段注解。「十不賣」品牌片其實是通過十句不賣的宣言,向大家詮釋什麼樣的人才能獲得「一生只愛一人」的愛情:承諾需慎重,宣告要堅定,相守需珍惜。

為什麼,猶豫不決的人DR不賣?很喜歡視訊中的一句話「要愛得足夠肯定,才能越走越堅定。」非常認可DR在其品牌理念中一直很重視「承諾」,正如前文中所言,「承諾感讓人不徘徊觀望。」

為什麼,權衡利弊的人DR不賣?權衡利弊的愛類似弗洛姆說的「市場型」的愛:Ta們確定自己的價值,也評估他人的價值,然后尋求交易。既然是「交易」,就會有「更高的價值」,很顯然,這不是真愛。這亦如前文提及,「愿意做出承諾的伴侶會表現出對替代選擇的無視,他們會意識不到自己從替代關系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不關心是否存在更好的關系外的選擇。」

為什麼,心里還有另一個名字的人DR不賣?為什麼,一時沖動、為結婚而結婚的人DR不賣?……婚姻的選擇應該是「慎重的、堅定的、沒有一絲猶豫的」。

為什麼,買來送自己的人DR不賣?因為DR求婚鉆戒是愛的信物,不是漂亮的裝飾物。

當看到這一段時,我起初是有些不解的,細一想,才明白了DR的用意。再次引用前文,「在這個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時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適,因而錯過了在不舒服中隱藏著的自我成長和突破的契機。有時在和一個伴侶長期磨合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有這樣的耐心和善意。」「我」固然重要,但真愛還需彼此更多地考慮「我們」。

真愛不止于一紙協議,也不止于某個時刻,DR鉆戒守護的真愛,也不止是一個十年,二十年,而是滿滿當當的一輩子。

References:

Allen, D.(2012). Commitment phobic. Psychology Today.

Bradbury,T. N., & Karney, B. R. (2013).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BeşikçiE (2008). The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Perceived ParentingStyles, Parental Approval, and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Unpublished Master‘sThesis, Middle-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Campbell,W. K., & Foster, C. A. (2002). Narcissism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relationships: an investment mod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28(4), 484-495.

Canary,D. J., & Stafford, L. (1992). Relational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equityin marriage.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9, 243-267.

Coy, J.S., & Miller, M. I. (2014). Intimate partners who struggle with formalcommitments: attachment styles, major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2(3), 232-242.

Johnson,M. P., Caughlin, J. P., & Huston, T. L. (1999).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marital commitment: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reasons to stay married.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1(1), 160.

Millder,R., & Perlman, D. (2010).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NY: McGraw-HillCompany.

Rusbult,C. E., Martz, J. M., & Agnew, C. R. (1998). The investment model scale:Measuring commitment level, satisfaction level,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siz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357–391.

Weigel,D. J., & Ballard-Reisch, D. S. (2014). Constructing commitment in intimate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3), 311-332.

Weigel,D. J., Bennett, K. K., &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