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生于吉林,14歲輟學當挖煤工,43歲逆襲成大學教授,憑啥?

前段時間上熱搜的, 前有「二舅」, 后有「三個小伙為省錢租1間房, 不同時間睡」。

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是身邊的鄰居, 是被命運捶打過的長輩, 是奮斗中的晚輩……

他們「隆重」登場, 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個真實。

「二舅」倔強地對抗堅命運的不公, 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堅韌;

三個小伙, 為了省錢, 利用三班倒, 輪流三班睡, 讓人心酸又心疼。

生活不易, 他們都在努力地使生活變得更好。

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就是一位經歷了生活的磨難、改變了人生軌跡, 實現命運逆風翻盤的人。

他不認命、不服輸, 用知識改變了命運。

他從一個挖煤工逆襲成為了大學教授。

他是宋遠升。

家境貧寒, 14歲輟學

1974年, 宋遠升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

他祖籍山東蒼山縣下村鄉孟淵村 。

當初, 爺爺帶著一家人從山東到東北討生活, 但因為奶奶哮喘, 沒辦法適應東北的嚴冬, 他們來回三次搬遷。

「搬家窮三年。

1980年, 宋遠升6歲, 一家人回到了山東老家時, 他們家成了村里墊了底的窮戶。

最慘的是, 一家人連口糧還沒有著落。

「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我們家非常貼切, 家里除了三間破屋, 沒有任何東西, 就像跟水洗了一樣, 干干凈凈。 」

母親帶著他去隔壁鄰居家討要口糧, 說待家里有了收成再還上。

鄰居給了他們本打算扔掉的發了芽的紅薯, 母親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帶回家, 將紅薯壞了的部分削掉, 晾干、磨成粉, 做成了紅薯餅。

但變了質的紅薯餅苦澀難咽, 那滋味現在說起來都如鯁在喉。

紅薯是家鄉主要的口糧, 伴隨了宋遠升整個孩提時代。

宋遠升上國中住校時, 三天回一次家, 一次就要帶上三天的紅薯干。

遇到天熱, 紅薯干存放不住,

長了黑黑的一層霉毛。

宋遠升舍不得扔, 擦了擦, 扔到熱水里泡泡, 從染黑了的水里撈出來再大口吃掉。

吃都吃不起, 其他更不用提了。

日子的窘迫, 讓心思敏感的他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他曾自比活得不如毛驢。

「毛驢吃的草料比較容易得到, 它能夠吃飽。 而我一直在與饑餓及貧困做斗爭, 掙扎在生存的最邊緣之處。 」

用盡了力, 想吃飽飯還是不容易, 因為貧窮, 父母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饑餓和爭吵, 成了宋遠升童年時期的噩夢。

悲苦的生活里, 他搜羅著哪怕一點的甜, 文字和書就是那點甜。

家里一本半文言文 的《三國演義》, 他一遍遍翻, 書頁的邊都給翻爛了。

沒書看了, 他就去鄰居家或同學家去借。

看到路上被扔下的一角報紙, 他也逐字讀得有滋有味。

這讓他對文字有了特殊的感情, 作文好幾次被老師當作范文。

讀書和文字啟迪了智慧、安慰了他的心靈。

但父母對他讀書總是不冷不熱, 見他看閑書還會罵他。

父親讀過三年小學, 母親沒有讀過書。

在與饑餓纏斗不休中, 他們看不到填飽肚子以外的事,

覺得早點打工賺錢才是正事。

終于, 在宋遠升讀完初二需要再交15元學費時, 父母不愿意出錢了。

宋遠升臉皮薄, 學費繳不上, 他干脆輟學了。

宋遠升想用打工改變命運。

打四份工后, 他改變了想法

爺爺奶奶素來疼愛他, 爺爺腦子活絡, 他輟學后就去了棗莊投奔了爺爺奶奶。

第一份工, 是在棗莊大柏莊卓山鐵礦搬運鐵礦石。

每天天不亮, 他和工友們在老板家匆匆吃點東西、扛起工具就爬去半山腰干活, 直到天擦黑才返回。

他們的工作, 是用鐵車將爆破后的鐵礦石運到1公里外的交接點。

工作看似不難, 但他們時時面臨著危險。

運石車的軌道旁一兩米就是百米懸崖, 一個不小心, 就會連人帶車滾下去。

下山時,滿載礦石的鐵車呼呼往下沖,將剎車的木棍磨得焦糊;

再返回山上,又是一步一挪,流下數不清的汗水。

(宋遠升再回棗莊打工地點)

日復一日的高強度體力活,很多工友都堅持不下去了。

45人的采礦隊,最后只剩下了5個人。

但每個月100多元的收入,還有能吃飽飯的日子,讓才14歲的宋遠升將危險、害怕、乏味等想法自動過濾了。

「我那時十四五歲,還不能真切地體會到精神困苦,唯一害怕的就是饑餓的威脅。」

等到肚子不挨餓了,宋遠升也有了精神頭兒將眼光看向了外面。

這份工做了大約半年,他通過三叔找到了在周村下井挖煤的工作,在那里,干滿一個月能拿到300元。

高聳的井架,1000多米深的煤礦豎井,宋遠升起早貪黑,將自己投入到無邊的「黑色」中。

爆破后的煤塵,煤井上方可能松動的巖石……宋遠升小心翼翼規避著兇險。

但他還是遭遇到了傷害。

一次,因為急著在路上為奶奶多撿拾幾塊煤快,他從吊車運煤的豎井上來。

鬼使神差,他將右手伸進了高速提升的鐵攬中,三根手指頓時沒了知覺。

待趕到醫院,只能眼睜睜看著中指的一截被截掉。

奶奶心疼得說不出話,祖孫相對無言,空氣中只剩下了悲痛。

但父親面對丟了一截中指的他,卻沒有表現出更多的關心。

多年以后想起這一幕,宋遠升對父子之間的隔閡仍不能釋懷。

養傷期間,聽同村人說南京泉石采石場一個月可以賺到400元,等右手能使上勁了,宋遠升就急匆匆跑去了南京,開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

16歲的宋遠升,使出渾身力氣,將爆破后的石頭裝車、搬運,送到遠處的粉碎機里粉碎。

夏天赤膊上陣,身上滿是尖利的石塊畫出的血痕,一道一道,新傷壓著舊傷。

但月底到手的薪水遠沒有達到400元。

郁悶之際,聽說村里有人20年前去東北挖煤,現在過得不錯,宋遠升又啟程去了東北。

老鄉沒有找到,但他找到了吉林蛟河奶子山煤礦。

這里工資確實高出不少,一個月能拿到600元,他留在了這里。

幾本隨身帶著的初三的課本,是他對知識的熱愛,也表明了他的不甘。

他和老鄉們租住在煤礦附近的一間破爛小屋里,幾個人每天輪流倒班,有時一起做點可口的牛油炒白菜……

工友們打牌嬉鬧時,他便在邊上看書,他們笑話他看書能有啥用,還能改變命運?他笑了笑沒接茬。

除吃飽肚子外,每月工資還能有些許結余,他一度認為這是理想中的工作。

但是,一次事故,讓他徹底改變了想法。

1991年的一天,在井下,他和工友們工作累了,停下來休息,班長就坐在離他幾米遠的地方抽煙。

突然,一塊非常大的石頭墜落下來,正好砸在了班長的頭上。

驟然間,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一個生龍活虎的人逝去了。

這次事故,給了宋遠升巨大的震動,讓他不得不想到自己的今后。

「即使我能夠賺到一點錢,但是我不能保證我自己能花到這點錢。

因為我從事的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倒霉是個大機率事件。」

多年后,說起這次事故,宋遠升仍然心有余悸、眼里滿是不安。

他為自己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回家復讀,用知識來改變命運。

他為自己買了雙皮鞋和一套雪花牛仔外套,來告別自己的打工生涯。

然后,他揣著剩下的600元錢回到了山東老家。

以挖煤的吃苦耐勞和毅力,用知識改變命運

1992年春節過后,宋遠升找到了當時很賞識他、如今已成為校長的語文老師,很快復學了。

經過了生活的苦,他比別人更懂得珍惜眼下的讀書機會。

他拿出扛石塊、挖煤窯的勁頭,追趕著耽擱了幾年的功課。

甚至晚上熄燈了,他要找來煤油燈挑燈夜讀到凌晨。

幾個月后的中考,他一舉考上了重點高中,他的中學里考取的只有四人。

父母依然不覺得上學能比干活兒有出息,畢竟村子里沒出過一個大學生。

還是在堂姑和已經出嫁的姐姐的資助下,宋遠升才得以繼續就讀高中。

堂姑國中畢業,姑父上過醫專,他們希望宋遠升能靠知識出人頭地。

剛上高中,宋遠升在數學摸底考試中,成績竟然全班倒數第一。

但他能吃苦、有毅力,成績漸漸跟了上來,到了高三,成績已經沖到了班級前三。

1995年,他迎來了大學聯考,以蒼山縣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如愿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學。

多年后,宋遠升回憶說,右手中指被截去,卻不懂如何保護自己,這件事讓他難以釋懷,才選擇了讀政法。

也是因為有著忘不了的痛楚,后來的他拿起法律武器,出書、辦案,化遺憾為力量,為有著類似經歷的打工人一次次去爭取權益。

堂姑和姐姐仍然不遺余力地幫他,而他也不負時光,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四年的大學學習。

雖然窮困,但他有個夢想,想走出國門去見識更廣的天地。

所以,大學四年期間,他打下了過硬的英語底子,四六級英語都是一次過。

1999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蘭陵縣司法局當了公務員。

面對這樣一份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工作,多數人會選擇好好地工作,安穩地生活。

他卻不甘心這份安逸和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他考了律師證。

之后,他毫不猶豫辭了職,到臨沂做起了律師。

三年后,2003年,他又有了新的目標,考取了華東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之后,一發而不可收,他接連圓了自己一個個的夢。

2004年,研二年級,學校有一個去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機會。

他以639分托福成績(滿分677分)出國留學,是學校去留學四人中分數最高的一個。

20多位親朋好友為他湊齊了留學需要的十多萬費用。

最讓他感動的,是堂姑拿出了4萬多元。

而他也在出國學習的一年間,開拓了眼界、收集了資料,完成了一本法學專著,堅定了走學術這條路。

2006年,他碩士畢業,留校做雜志編輯,相當于教輔編制。

但他不甘心止步于此,就又考取了本校博士生。

2010年,他如期畢業,并入職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一名法學講師。

2017年,43歲的宋遠升憑借出版法學專著18本、法學論文120余篇的學術成績,被聘為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擔任碩士生導師。

筆耕不輟,探尋、救贖自己

2019年7月,宋遠升在上海三聯書店舉辦了《流年往事》新書分享會。

實際上,熱愛文字的他這些年早已將文字作為朋友。

他在文字中傾訴、回憶,也在文字中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贖。

在他的記憶里,父親從來沒有為他買過一件玩具,也從來沒有用溫柔的口氣同他說過話,即使在他打工被截掉一節手指時,也沒怎麼關心他。

無論打工還是上學,從父親手里想要到借到點錢,次次都吃了閉門羹。

童年的困苦不堪、少年時的生死經歷、父母的冷漠,讓他一次次動筆回顧、探尋,也將他一次次帶到痛苦源起的地方。

他寫出了《我是一個異鄉人》、《群峰之上的靜默》、《長生記》等一本本自傳式散文集、詩集。

至今,他出版了8本文學書,其中不乏暢銷書,還有3本待出版。

宋遠升說,這些是自己最珍貴的財富,是自己在世上留下的痕跡,對自己意義重大,表明了自己不是白來這世上一遭。

有人說,宋遠升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現實版,他們一樣地下過煤礦,嘗盡了生活的極度貧苦。

宋遠升說他所經歷的比孫少平更苦,孫少平成長中始終有父親和哥哥的愛相伴,而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只有困惑與痛楚。

他也越來越能理解作者路遙的心路歷程,那是將不滿與失意化為往前的動力。

當苦難纏身、躲無可躲時,只能迎上去、翻滾,去找一個舒服的姿勢。

對家庭糟糕的氣氛,對父母曾經的爭吵與漠然,他已經能放下內心的糾結、走出了困惑。

「童年時期,父母經常因為貧窮吵得不可開交,我始終籠罩在饑餓與爭吵中,說對他們毫無怨言那是假的。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道理,對他們有了體諒之心。」

工作后,他試著做了很多,來撫平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他貼補家用、回家看望父母,臨走之前,會把父母的冰箱塞得滿滿的。

2021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但他的父親晚年幸福,生活安穩富足,宋遠升說作為兒子他感到了滿足。

雖然沒等來父親一句溫柔的話,雖然沒有過一次交心的父子間的談話,但他選擇和父母和解,選擇感恩父母,也徹底放過自己。

對曾經受過的恩惠,他牢牢記著。

堂姑一家對他的幫扶,是他一直提及的感動。

他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堂姑,給父母買禮物也會給堂姑買上一份。

他也一直記得姐姐的幫襯,姐姐家的事情,他也盡力去幫忙。

愛往者愛返,曾經的傷害也化解了,生命不再沉重。

爬出了滿是陰霾的坑,他站到了陽光下。

有一個總能引起熱議的話題,苦難有意義嗎,意義何在?

那宋遠升是怎樣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難的呢?

「如果你們能從我的一些細小的事情上發現微弱的閃光之處,這些閃光之處多了,也許可以照亮你們的內心。

許多事情本來沒有意義,無數人重復過無數遍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能記下來不讓更多之人去重復,那麼,這就有了意義。」

寫在最后

宋遠升「用知識改變命運」,他的不平凡的經歷,讓家鄉人看到了一條路。

人們對知識抱有了以前從沒有過的熱情。

每次宋遠升回家,都有村民跑來咨詢有沒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村民們比的是誰家的孩子有知識,不再是誰家的孩子撿柴多。

到現在,不足200人的村子里已經有了好幾個碩士生。

不少學校邀請宋遠升做講座,他現身說法,提醒年輕人珍惜當下,也要努力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

正如李嘉誠所說:

「知識并不能決定你一生財富的增加,但你的機會一定會增多。你創造機會, 才是最好的途徑。」

宋遠升試過「打工改變命運」,也成功地用「知識改變命運」。

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有著不服輸和堅韌。

不向命運低頭,才有希望,有了希望,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無論經歷了什麼,都會成為過去式,打起精神,不認命,終會走出「宿命」。

堅韌就好像在堅持敲門,只要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成功喚醒。

覺得生活苦時,不妨給自己加把勁、鼓鼓掌,試著去改變。

并用堅韌堅持下去。

下山時,滿載礦石的鐵車呼呼往下沖,將剎車的木棍磨得焦糊;

再返回山上,又是一步一挪,流下數不清的汗水。

(宋遠升再回棗莊打工地點)

日復一日的高強度體力活,很多工友都堅持不下去了。

45人的采礦隊,最后只剩下了5個人。

但每個月100多元的收入,還有能吃飽飯的日子,讓才14歲的宋遠升將危險、害怕、乏味等想法自動過濾了。

「我那時十四五歲,還不能真切地體會到精神困苦,唯一害怕的就是饑餓的威脅。」

等到肚子不挨餓了,宋遠升也有了精神頭兒將眼光看向了外面。

這份工做了大約半年,他通過三叔找到了在周村下井挖煤的工作,在那里,干滿一個月能拿到300元。

高聳的井架,1000多米深的煤礦豎井,宋遠升起早貪黑,將自己投入到無邊的「黑色」中。

爆破后的煤塵,煤井上方可能松動的巖石……宋遠升小心翼翼規避著兇險。

但他還是遭遇到了傷害。

一次,因為急著在路上為奶奶多撿拾幾塊煤快,他從吊車運煤的豎井上來。

鬼使神差,他將右手伸進了高速提升的鐵攬中,三根手指頓時沒了知覺。

待趕到醫院,只能眼睜睜看著中指的一截被截掉。

奶奶心疼得說不出話,祖孫相對無言,空氣中只剩下了悲痛。

但父親面對丟了一截中指的他,卻沒有表現出更多的關心。

多年以后想起這一幕,宋遠升對父子之間的隔閡仍不能釋懷。

養傷期間,聽同村人說南京泉石采石場一個月可以賺到400元,等右手能使上勁了,宋遠升就急匆匆跑去了南京,開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

16歲的宋遠升,使出渾身力氣,將爆破后的石頭裝車、搬運,送到遠處的粉碎機里粉碎。

夏天赤膊上陣,身上滿是尖利的石塊畫出的血痕,一道一道,新傷壓著舊傷。

但月底到手的薪水遠沒有達到400元。

郁悶之際,聽說村里有人20年前去東北挖煤,現在過得不錯,宋遠升又啟程去了東北。

老鄉沒有找到,但他找到了吉林蛟河奶子山煤礦。

這里工資確實高出不少,一個月能拿到600元,他留在了這里。

幾本隨身帶著的初三的課本,是他對知識的熱愛,也表明了他的不甘。

他和老鄉們租住在煤礦附近的一間破爛小屋里,幾個人每天輪流倒班,有時一起做點可口的牛油炒白菜……

工友們打牌嬉鬧時,他便在邊上看書,他們笑話他看書能有啥用,還能改變命運?他笑了笑沒接茬。

除吃飽肚子外,每月工資還能有些許結余,他一度認為這是理想中的工作。

但是,一次事故,讓他徹底改變了想法。

1991年的一天,在井下,他和工友們工作累了,停下來休息,班長就坐在離他幾米遠的地方抽煙。

突然,一塊非常大的石頭墜落下來,正好砸在了班長的頭上。

驟然間,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一個生龍活虎的人逝去了。

這次事故,給了宋遠升巨大的震動,讓他不得不想到自己的今后。

「即使我能夠賺到一點錢,但是我不能保證我自己能花到這點錢。

因為我從事的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倒霉是個大機率事件。」

多年后,說起這次事故,宋遠升仍然心有余悸、眼里滿是不安。

他為自己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回家復讀,用知識來改變命運。

他為自己買了雙皮鞋和一套雪花牛仔外套,來告別自己的打工生涯。

然后,他揣著剩下的600元錢回到了山東老家。

以挖煤的吃苦耐勞和毅力,用知識改變命運

1992年春節過后,宋遠升找到了當時很賞識他、如今已成為校長的語文老師,很快復學了。

經過了生活的苦,他比別人更懂得珍惜眼下的讀書機會。

他拿出扛石塊、挖煤窯的勁頭,追趕著耽擱了幾年的功課。

甚至晚上熄燈了,他要找來煤油燈挑燈夜讀到凌晨。

幾個月后的中考,他一舉考上了重點高中,他的中學里考取的只有四人。

父母依然不覺得上學能比干活兒有出息,畢竟村子里沒出過一個大學生。

還是在堂姑和已經出嫁的姐姐的資助下,宋遠升才得以繼續就讀高中。

堂姑國中畢業,姑父上過醫專,他們希望宋遠升能靠知識出人頭地。

剛上高中,宋遠升在數學摸底考試中,成績竟然全班倒數第一。

但他能吃苦、有毅力,成績漸漸跟了上來,到了高三,成績已經沖到了班級前三。

1995年,他迎來了大學聯考,以蒼山縣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如愿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學。

多年后,宋遠升回憶說,右手中指被截去,卻不懂如何保護自己,這件事讓他難以釋懷,才選擇了讀政法。

也是因為有著忘不了的痛楚,后來的他拿起法律武器,出書、辦案,化遺憾為力量,為有著類似經歷的打工人一次次去爭取權益。

堂姑和姐姐仍然不遺余力地幫他,而他也不負時光,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四年的大學學習。

雖然窮困,但他有個夢想,想走出國門去見識更廣的天地。

所以,大學四年期間,他打下了過硬的英語底子,四六級英語都是一次過。

1999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蘭陵縣司法局當了公務員。

面對這樣一份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工作,多數人會選擇好好地工作,安穩地生活。

他卻不甘心這份安逸和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他考了律師證。

之后,他毫不猶豫辭了職,到臨沂做起了律師。

三年后,2003年,他又有了新的目標,考取了華東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之后,一發而不可收,他接連圓了自己一個個的夢。

2004年,研二年級,學校有一個去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機會。

他以639分托福成績(滿分677分)出國留學,是學校去留學四人中分數最高的一個。

20多位親朋好友為他湊齊了留學需要的十多萬費用。

最讓他感動的,是堂姑拿出了4萬多元。

而他也在出國學習的一年間,開拓了眼界、收集了資料,完成了一本法學專著,堅定了走學術這條路。

2006年,他碩士畢業,留校做雜志編輯,相當于教輔編制。

但他不甘心止步于此,就又考取了本校博士生。

2010年,他如期畢業,并入職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一名法學講師。

2017年,43歲的宋遠升憑借出版法學專著18本、法學論文120余篇的學術成績,被聘為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擔任碩士生導師。

筆耕不輟,探尋、救贖自己

2019年7月,宋遠升在上海三聯書店舉辦了《流年往事》新書分享會。

實際上,熱愛文字的他這些年早已將文字作為朋友。

他在文字中傾訴、回憶,也在文字中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贖。

在他的記憶里,父親從來沒有為他買過一件玩具,也從來沒有用溫柔的口氣同他說過話,即使在他打工被截掉一節手指時,也沒怎麼關心他。

無論打工還是上學,從父親手里想要到借到點錢,次次都吃了閉門羹。

童年的困苦不堪、少年時的生死經歷、父母的冷漠,讓他一次次動筆回顧、探尋,也將他一次次帶到痛苦源起的地方。

他寫出了《我是一個異鄉人》、《群峰之上的靜默》、《長生記》等一本本自傳式散文集、詩集。

至今,他出版了8本文學書,其中不乏暢銷書,還有3本待出版。

宋遠升說,這些是自己最珍貴的財富,是自己在世上留下的痕跡,對自己意義重大,表明了自己不是白來這世上一遭。

有人說,宋遠升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現實版,他們一樣地下過煤礦,嘗盡了生活的極度貧苦。

宋遠升說他所經歷的比孫少平更苦,孫少平成長中始終有父親和哥哥的愛相伴,而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只有困惑與痛楚。

他也越來越能理解作者路遙的心路歷程,那是將不滿與失意化為往前的動力。

當苦難纏身、躲無可躲時,只能迎上去、翻滾,去找一個舒服的姿勢。

對家庭糟糕的氣氛,對父母曾經的爭吵與漠然,他已經能放下內心的糾結、走出了困惑。

「童年時期,父母經常因為貧窮吵得不可開交,我始終籠罩在饑餓與爭吵中,說對他們毫無怨言那是假的。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道理,對他們有了體諒之心。」

工作后,他試著做了很多,來撫平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他貼補家用、回家看望父母,臨走之前,會把父母的冰箱塞得滿滿的。

2021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但他的父親晚年幸福,生活安穩富足,宋遠升說作為兒子他感到了滿足。

雖然沒等來父親一句溫柔的話,雖然沒有過一次交心的父子間的談話,但他選擇和父母和解,選擇感恩父母,也徹底放過自己。

對曾經受過的恩惠,他牢牢記著。

堂姑一家對他的幫扶,是他一直提及的感動。

他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堂姑,給父母買禮物也會給堂姑買上一份。

他也一直記得姐姐的幫襯,姐姐家的事情,他也盡力去幫忙。

愛往者愛返,曾經的傷害也化解了,生命不再沉重。

爬出了滿是陰霾的坑,他站到了陽光下。

有一個總能引起熱議的話題,苦難有意義嗎,意義何在?

那宋遠升是怎樣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難的呢?

「如果你們能從我的一些細小的事情上發現微弱的閃光之處,這些閃光之處多了,也許可以照亮你們的內心。

許多事情本來沒有意義,無數人重復過無數遍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能記下來不讓更多之人去重復,那麼,這就有了意義。」

寫在最后

宋遠升「用知識改變命運」,他的不平凡的經歷,讓家鄉人看到了一條路。

人們對知識抱有了以前從沒有過的熱情。

每次宋遠升回家,都有村民跑來咨詢有沒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村民們比的是誰家的孩子有知識,不再是誰家的孩子撿柴多。

到現在,不足200人的村子里已經有了好幾個碩士生。

不少學校邀請宋遠升做講座,他現身說法,提醒年輕人珍惜當下,也要努力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

正如李嘉誠所說:

「知識并不能決定你一生財富的增加,但你的機會一定會增多。你創造機會, 才是最好的途徑。」

宋遠升試過「打工改變命運」,也成功地用「知識改變命運」。

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有著不服輸和堅韌。

不向命運低頭,才有希望,有了希望,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無論經歷了什麼,都會成為過去式,打起精神,不認命,終會走出「宿命」。

堅韌就好像在堅持敲門,只要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成功喚醒。

覺得生活苦時,不妨給自己加把勁、鼓鼓掌,試著去改變。

并用堅韌堅持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