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27歲中進士,40歲懟皇帝,51歲守邊關,他是大宋最牛公務員

千古江山,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歷史的長河, 湮沒多少將相王侯, 淘盡幾多皇圖霸業。

然而, 總有那麼一些人, 任風云變幻,

卻始終傲立潮頭, 競逐風流。

即使大潮退去, 他們依然還在浪尖上。

這其中, 不能沒有范仲淹的名字。

自古英雄多磨難。

這句話用在范仲淹身上, 最是貼切不過。

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孩子, 兩歲喪父。

由于貧困無依, 母親謝氏不得不抱著他改嫁到山東朱姓人家。

青少年時期, 他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 只知道自己名叫朱說。

某次, 他勸誡朱家兄弟不要浪費, 結果人家脫口而出:你又不姓朱, 干嘛管我家閑事?

得知身世真相后, 范仲淹傷感不已。 那一年, 他22歲。

他毅然決然辭別母親, 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

不甘寄人籬下, 自力更生, 發憤圖強, 這大概是范仲淹與生俱來的優秀質量。

求學的那段日子, 他劃粥斷齏, 晝夜苦讀, 生活極為清苦。

在眾多的莘莘學子中, 范仲淹是大家公認的楷模和榜樣。

當地官員聽說他的事跡后, 極為感動, 特地給他送來美食美味。

范仲淹婉言謝絕, 說自己習慣了吃糠咽菜, 好的東西吃不慣。

即便如此貧寒, 他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那就是:首選當良相, 其次做良醫。

因為前者可以救國, 后者可以救人。 無論救國還是救人, 都是以天下為己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范仲淹和前輩杜甫一樣, 即使衣食無著, 依然在那里憂國憂民。

天道酬勤。 命運, 也給予了這位刻苦勤奮的小伙豐厚的回報。

27歲那年, 范仲淹高中進士, 從而開始了他的高光傳奇人生。

北宋時期, 對文官們來說, 是一段極其溫馨幸福的時光。

太平宰相晏殊, 在小園香徑獨徘徊, 悠哉悠哉;文壇大咖歐陽修, 淚眼問花花不語, 看亂紅飛過秋千去......

在太平盛世的華年里, 他們幸福得像花兒一樣。

可初出茅廬的小伙范仲淹, 卻是個另類。

27歲的他, 帶著滿滿的自信, 一腳踏進了大宋深不可測的官場。

他從地方官開始做起, 修復海堤,

減免賦稅, 治理水患, 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在大宋帝國的版圖上, 到處可見這個父母官忙碌的身影。

這樣的工作, 一干就是十幾年, 可范仲淹始終在縣處級干部的位置上徘徊。

雖然官階不高, 可這位沉默寡言的地方官有著一項特殊的嗜好:懟人。

這可不是幾杯小酒下肚后, 私下發發牢騷、罵罵領導那樣簡單。

百姓生活艱難, 他懟朝廷;公務員隊伍龐大臃腫, 他懟朝廷;軍隊作風渙散, 他懟朝廷;官場吏治腐敗, 他懟朝廷。

總之, 只要看到社會丑惡現象, 他就會公開發難, 全然不顧各級領導們的感受。

用范仲淹自己的話說, 就是: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多年之后, 魯迅他老人家給這句話作了精彩的注解: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懟人, 需要一往無前的斗志。

而斗志, 恰恰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

他終其一生, 為百姓, 為國家, 始終斗志昂揚, 不曾有過半點退縮。

范仲淹這種熱血蓬勃的斗爭精神, 很快引起了晏殊和王曾的注意。

在這兩位大佬的聯合推薦下, 四十歲的老范被調回中央。

他擔任的職務是秘閣校理,大致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的閑職。

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從此多了數枚隱形炸彈。

誰都不知道,這些炸彈什麼時候會爆炸,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范仲淹入京第二年。

按照慣例,十九歲的仁宗皇帝趙禎,準備率領百官給太后劉娥拜壽。

眾大臣認為沒毛病,皇帝認為合適,太后認為理所當然。

偏偏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范仲淹,這時站了出來,引爆了炸彈。

老范慷慨激昂,直指太后道:家禮與國禮怎麼能夠混淆呢?!

劉娥被懟懵了,還沒反應過來,老范又是一陣窮追猛打,讓她還政于仁宗。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眾大臣心驚膽戰,汗流浹背。

倒是皇帝趙禎,心下竊喜,暗暗為老范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無論如何,范仲淹的這份大禮,趙禎同志是收下了。

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講真話是要付出代價的。

不久,太后劉娥打發老范到河中府任通判,讓他在那好好閉門思過。

公元1033年,明道二年,歲在癸酉。

太后劉娥駕薨。當了11年傀儡的仁宗皇帝,終于自己當家做主啦。

吃水不忘挖井人。趙禎同志立刻想起了天天在山西喝老陳醋的范仲淹,馬上把他調回京師,任命為紀檢監察干部。

可他怎麼也沒料到,板凳還未坐熱的老范又開始懟人了。

不過,很不幸,這次被懟的人是仁宗皇帝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仁宗要廢掉自己的妻子郭皇后。

范仲淹馬上開懟,擲地有聲地說:皇后并無明顯過錯,怎麼能說廢就廢呢?

如此直接干脆地懟人,沒給大老板趙禎同志留一絲情面。

此時,24歲的仁宗皇帝騎虎難下,很是生氣,后果很嚴重。

思前想后,趙禎決定把老范踢到偏僻遙遠的浙江淳安,省得他老給自己添堵。

如此一別就是三年。

初心不改的范仲淹又回來了,他還擔任了首都開封的市長。

這一次,他卯足了勁,把矛頭對準了資深宰相呂夷簡。

范仲淹娓娓道來,詳細地向趙大老板匯報了呂夷簡貪污受賄,大搞腐敗,結黨營私的犯罪事實。

為了坐實自己的證據,老范還畫了數張惟妙惟肖的百官圖。

老奸巨猾的宰相被懟急了,惱羞成怒。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踢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在宦途上,已是浮浮沉沉數十載。

很多時候,他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

然而,有理想的人自帶光芒。

無論何時,他始終保持初心,保持銳氣,保持勇氣。

他,半生出走,歸來仍是少年。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

一直對大宋虎視眈眈的西夏,突然大舉進攻帝國邊境。

邊疆頓時烽煙四起,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仁宗趙禎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將帥人選。

無奈之下,他想起了在地方上揮汗如雨的范仲淹,讓他先去邊境頂一陣子。

后來的事實證明,恰恰是范仲淹,給了趙禎同志意想不到的驚喜。

接到任命后,52歲的范仲淹伙同韓琦,火速趕到西北前線。

當他看到逃難的百姓,一座座被西夏攻占的城池,以及軍隊士氣低落的慘景后,眼淚悄無聲息地流了下來。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在仔細分析了雙方形勢后,范仲淹沒有急功冒進,而是選擇堅守不出,同時加緊整頓軍隊。

他先是挑選出狄青、張亢等鐵血戰將,由他們帶領士兵日夜操練,使宋軍的戰斗力大大加強。

在西北邊境站穩腳跟后,范仲淹又開始著手拉攏當地的羌人等少數民族部落。

羌人分散雜居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處,能否得到他們的支持,對是否能夠抵御西夏的騷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下令為羌人提供耕田牛具,并且對他們開放邊境,允許羌人和漢人進行貿易。

這樣一來,羌人便倒向了大宋,他們親切地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為他畫像建祠。

在穩固了己方陣營后,西夏在對大宋邊境的騷擾中不但占不到便宜,還會經常損兵折將。

從此,西夏軍隊無一敢輕易侵犯范仲淹所統轄的地區。

這下,仁宗放心了,他不無滿意地說道:若仲淹處援,吾無憂矣。

蕭蕭西風,戰旗獵獵。

滿腔熱血的范仲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千鈞重擔。

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無論如何,西夏總算消停了,邊疆重歸寧靜。

操勞了大半輩子的救火隊員范仲淹,怎麼也該休息休息了吧。

可仁宗皇帝趙禎的心里,卻在醞釀另外一件驚天大事:改革。

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

趙禎簽署一號紅頭文件,把范仲淹調回中央,擔任副宰相的職務。

在他心中,范仲淹是領導改革的不二人選。

至此,55歲的范仲淹,終于實現了自己擔當良相的夙愿。

趙大老板向他請教治國安邦良策,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方針。由此,著名的慶歷新政正式拉開大幕。

此時,范仲淹的周圍聚攏了一批牛人,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等,史稱「同官盡才俊」。

范仲淹,則是這些才俊當之無愧的領袖。

改革,從整頓吏治開始。許多貪污腐敗、尸位素餐的官員,紛紛被撤職或打入監牢。

面對如此情景,憂心忡忡的富弼說:一筆勾了他們容易,可你知道他們全家都在哭嗎?

范仲淹不為所動,斬釘截鐵地說道:一家哭總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單位,相當于現在的省)哭要好。

結果,由于官僚集團和保守勢力的聯合剿殺,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宣告夭折。

范仲淹被踢出中央政府,從此再也沒有能夠回來。

而他富國強兵的理想,就此落空。

歷史,在這里留下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公元1046年,慶歷六年,鄧州。

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靜靜地端坐于書桌前。

他的面前,擺放著一副煙波浩渺的山水畫。

若仔細辨認,依稀可見畫中有洞庭湖、岳陽樓的模樣。

老者觀看油畫良久良久,輕輕嘆了口氣。

然后,他奮筆疾書,只見雪白的宣紙上龍蛇飛動: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是58歲的范仲淹。

他所寫的那篇文章,是傳誦千古的《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些發自肺腑的語句,是范仲淹一生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

千百年過去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仍舊滌蕩著時光。

公元1052年,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

巨星就此隕落,傳奇永遠落幕。

老百姓得知消息后,如喪考妣,失聲痛哭;

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為他舉行隆重的法事;

他工作過的地方,民眾紛紛為他建祠畫像;

仁宗皇帝趙禎泣不成聲,親自為他書寫褒賢之碑;

中央政府授予了他至高無上的謚號:文正......

歷史的天空,星光黯淡,山河失色,大地同悲。

此時,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舒州大地上,一位地方官痛哭流涕。

他用手中的如椽巨筆,為范仲淹奮筆寫下:一世之師。

這位官員,名叫王安石。

多年以后,這位天縱大才,將沿著先師范仲淹的足跡,砥礪前行,成為了另一個傳奇。

他擔任的職務是秘閣校理,大致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的閑職。

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從此多了數枚隱形炸彈。

誰都不知道,這些炸彈什麼時候會爆炸,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范仲淹入京第二年。

按照慣例,十九歲的仁宗皇帝趙禎,準備率領百官給太后劉娥拜壽。

眾大臣認為沒毛病,皇帝認為合適,太后認為理所當然。

偏偏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范仲淹,這時站了出來,引爆了炸彈。

老范慷慨激昂,直指太后道:家禮與國禮怎麼能夠混淆呢?!

劉娥被懟懵了,還沒反應過來,老范又是一陣窮追猛打,讓她還政于仁宗。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眾大臣心驚膽戰,汗流浹背。

倒是皇帝趙禎,心下竊喜,暗暗為老范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無論如何,范仲淹的這份大禮,趙禎同志是收下了。

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講真話是要付出代價的。

不久,太后劉娥打發老范到河中府任通判,讓他在那好好閉門思過。

公元1033年,明道二年,歲在癸酉。

太后劉娥駕薨。當了11年傀儡的仁宗皇帝,終于自己當家做主啦。

吃水不忘挖井人。趙禎同志立刻想起了天天在山西喝老陳醋的范仲淹,馬上把他調回京師,任命為紀檢監察干部。

可他怎麼也沒料到,板凳還未坐熱的老范又開始懟人了。

不過,很不幸,這次被懟的人是仁宗皇帝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仁宗要廢掉自己的妻子郭皇后。

范仲淹馬上開懟,擲地有聲地說:皇后并無明顯過錯,怎麼能說廢就廢呢?

如此直接干脆地懟人,沒給大老板趙禎同志留一絲情面。

此時,24歲的仁宗皇帝騎虎難下,很是生氣,后果很嚴重。

思前想后,趙禎決定把老范踢到偏僻遙遠的浙江淳安,省得他老給自己添堵。

如此一別就是三年。

初心不改的范仲淹又回來了,他還擔任了首都開封的市長。

這一次,他卯足了勁,把矛頭對準了資深宰相呂夷簡。

范仲淹娓娓道來,詳細地向趙大老板匯報了呂夷簡貪污受賄,大搞腐敗,結黨營私的犯罪事實。

為了坐實自己的證據,老范還畫了數張惟妙惟肖的百官圖。

老奸巨猾的宰相被懟急了,惱羞成怒。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踢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在宦途上,已是浮浮沉沉數十載。

很多時候,他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

然而,有理想的人自帶光芒。

無論何時,他始終保持初心,保持銳氣,保持勇氣。

他,半生出走,歸來仍是少年。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

一直對大宋虎視眈眈的西夏,突然大舉進攻帝國邊境。

邊疆頓時烽煙四起,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仁宗趙禎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將帥人選。

無奈之下,他想起了在地方上揮汗如雨的范仲淹,讓他先去邊境頂一陣子。

后來的事實證明,恰恰是范仲淹,給了趙禎同志意想不到的驚喜。

接到任命后,52歲的范仲淹伙同韓琦,火速趕到西北前線。

當他看到逃難的百姓,一座座被西夏攻占的城池,以及軍隊士氣低落的慘景后,眼淚悄無聲息地流了下來。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在仔細分析了雙方形勢后,范仲淹沒有急功冒進,而是選擇堅守不出,同時加緊整頓軍隊。

他先是挑選出狄青、張亢等鐵血戰將,由他們帶領士兵日夜操練,使宋軍的戰斗力大大加強。

在西北邊境站穩腳跟后,范仲淹又開始著手拉攏當地的羌人等少數民族部落。

羌人分散雜居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處,能否得到他們的支持,對是否能夠抵御西夏的騷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下令為羌人提供耕田牛具,并且對他們開放邊境,允許羌人和漢人進行貿易。

這樣一來,羌人便倒向了大宋,他們親切地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為他畫像建祠。

在穩固了己方陣營后,西夏在對大宋邊境的騷擾中不但占不到便宜,還會經常損兵折將。

從此,西夏軍隊無一敢輕易侵犯范仲淹所統轄的地區。

這下,仁宗放心了,他不無滿意地說道:若仲淹處援,吾無憂矣。

蕭蕭西風,戰旗獵獵。

滿腔熱血的范仲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千鈞重擔。

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無論如何,西夏總算消停了,邊疆重歸寧靜。

操勞了大半輩子的救火隊員范仲淹,怎麼也該休息休息了吧。

可仁宗皇帝趙禎的心里,卻在醞釀另外一件驚天大事:改革。

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

趙禎簽署一號紅頭文件,把范仲淹調回中央,擔任副宰相的職務。

在他心中,范仲淹是領導改革的不二人選。

至此,55歲的范仲淹,終于實現了自己擔當良相的夙愿。

趙大老板向他請教治國安邦良策,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方針。由此,著名的慶歷新政正式拉開大幕。

此時,范仲淹的周圍聚攏了一批牛人,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等,史稱「同官盡才俊」。

范仲淹,則是這些才俊當之無愧的領袖。

改革,從整頓吏治開始。許多貪污腐敗、尸位素餐的官員,紛紛被撤職或打入監牢。

面對如此情景,憂心忡忡的富弼說:一筆勾了他們容易,可你知道他們全家都在哭嗎?

范仲淹不為所動,斬釘截鐵地說道:一家哭總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單位,相當于現在的省)哭要好。

結果,由于官僚集團和保守勢力的聯合剿殺,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宣告夭折。

范仲淹被踢出中央政府,從此再也沒有能夠回來。

而他富國強兵的理想,就此落空。

歷史,在這里留下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公元1046年,慶歷六年,鄧州。

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靜靜地端坐于書桌前。

他的面前,擺放著一副煙波浩渺的山水畫。

若仔細辨認,依稀可見畫中有洞庭湖、岳陽樓的模樣。

老者觀看油畫良久良久,輕輕嘆了口氣。

然后,他奮筆疾書,只見雪白的宣紙上龍蛇飛動: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是58歲的范仲淹。

他所寫的那篇文章,是傳誦千古的《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些發自肺腑的語句,是范仲淹一生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

千百年過去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仍舊滌蕩著時光。

公元1052年,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

巨星就此隕落,傳奇永遠落幕。

老百姓得知消息后,如喪考妣,失聲痛哭;

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為他舉行隆重的法事;

他工作過的地方,民眾紛紛為他建祠畫像;

仁宗皇帝趙禎泣不成聲,親自為他書寫褒賢之碑;

中央政府授予了他至高無上的謚號:文正......

歷史的天空,星光黯淡,山河失色,大地同悲。

此時,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舒州大地上,一位地方官痛哭流涕。

他用手中的如椽巨筆,為范仲淹奮筆寫下:一世之師。

這位官員,名叫王安石。

多年以后,這位天縱大才,將沿著先師范仲淹的足跡,砥礪前行,成為了另一個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