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這是我聽過最浪漫的一首「作弊」詩,風流旖旎,一語雙關,太絕了

人們常說, 歷史上最難相處的一種關系, 就是婆媳關系。

想想也是, 兩個本沒有任何交集的女人, 因為一個男人而被動地被拉到了一起, 由不得選擇地, 成為了親人。

這男人是她們相識的源頭, 也是她們矛盾的源頭。

而在古代, 「在家從父, 出嫁從夫」, 女子一旦嫁入夫家, 更如潑出去的水般, 沒有了回頭路。

如果能夠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愛, 女子的地位就穩定了, 順當了。 否則, 日子就難過了。

因此, 對新嫁娘來說, 費盡心思得到公婆的喜愛, 也便至關重要。

唐代王建的一首《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寫的便是這樣的場景: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古代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 俗稱「過三朝」, 依照習俗, 新媳婦要下廚做菜。

可是第一次燒飯菜, 她又如何知道婆婆喜愛什麼口味呢?萬一燒出的菜婆婆不喜歡吃, 豈不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新嫁娘于是想出了很妙的一招——先讓小姑嘗嘗羹湯。

小姑是婆婆的身邊人, 她的意見, 某種程度上也就代表著婆婆的意見。

整首詩雖只有短短20字, 然而新嫁娘的聰慧機敏、細心而帶著些狡黠的可愛, 也便躍然紙上了。

但我們今天著重要講的, 卻是另一首詩——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一夜洞房花燭, 夫妻恩愛。 到了拂曉時辰了, 新婦將要面臨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考驗:拜見公婆。

為了能夠討得他們的歡喜, 新婦一早起來便細心妝點, 好不容易打扮完,

心內還是忐忑, 不由得輕輕問一聲夫婿:

我的眉究竟是畫得深一點好呢, 還是淺一點好?公婆會喜歡嗎?

一對新婚夫婦間的互動, 寫得風流旖旎, 很是繾綣動人。

然而, 如果你以為, 這就是一首寫新嫁娘的閨情詩, 與王建的《新嫁娘詞》異曲同工,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 這實際上是一首「作弊」詩。 哦不, 是行卷詩。

俗話說得好呀,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

從隋煬帝設立科舉考試起,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就成了天下間所有讀書人的理想。

唐代時, 科舉制度更加完善, 但仍有的疏漏處, 大概便是「行卷」、「溫卷」之風的盛行了。

唐代科舉還帶有舉薦制的遺風, 盛行通榜和行卷。

通榜指的是, 考官會根據考生的社會聲望和才德, 制成名單供錄取時參考。

因此, 為了能上通榜, 考生在應試前一般都會多方行卷, 將自己的詩文佳作投獻給有名望的公卿賢達, 以求得到賞識后, 向主考官推薦。

比如大詩人王維,在首次應試落第后,他不得不找門路行卷。

他找到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岐王又將他引薦給了玉真公主。

王維抓住機會,憑借自己的詩作和高超的琵琶技藝,贏得了玉真公主的賞識。第二年王維再次應試時,終于一舉奪魁,高中狀元。

再比如大詩人白居易,憑借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不僅贏得了顧況的青睞,還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有詩如此,居亦易也」的佳話。

而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就是朱慶馀在科考前呈給時任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行卷詩。

當時,朱慶馀初次來到長安應試,有人就把他推薦給了張籍。

張籍這人,就像他的老師韓愈一樣,喜歡提攜后輩。

再加上朱慶馀的詩寫得又好,張籍對其大為激賞,逢人就把朱慶馀的詩歌拿給別人看。

一時間,朱慶馀的詩才名滿京城。

按說,此時的朱慶馀應當安枕無憂了吧。可是在科考前夕,他還是擔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

于是,他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便是寫下了這首詩,呈給了張籍。

在這里,新婚的婦人是詩人的自比,夫婿指的是張籍,而公婆則指科考場上的主考官。

朱慶馀借助巧妙的比擬,以男女之情,來暗暗詢問張籍:

你覺得主考官會喜歡我的文章呢?

我能一舉科考得中嗎?

「入時無」三字,以新婦將見公婆時緊張不安的心緒,來暗指自己不知能否順利踏上仕途的焦灼不安,一明一暗,寫得淋漓,令人玩味。

張籍一看到這首詩,便明白了對方的用意,他也順勢寫下了一首詩,作為回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酬朱慶馀》

朱慶馀是越州人,而越州多美女,在這里,張籍又同樣巧妙地把朱慶馀比作越州美女,告訴他:

你要對自己的美有信心吶!

你要相信,你的文章就猶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可敵萬金。

言外之意即是:

這次考試你放心吧,你肯定能高中的!

這兩人以詩歌一問一答,朱慶馀問得巧,張籍答得妙,珠聯璧合,從此留下了一段傳唱千古的詩壇佳話。

比如大詩人王維,在首次應試落第后,他不得不找門路行卷。

他找到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岐王又將他引薦給了玉真公主。

王維抓住機會,憑借自己的詩作和高超的琵琶技藝,贏得了玉真公主的賞識。第二年王維再次應試時,終于一舉奪魁,高中狀元。

再比如大詩人白居易,憑借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不僅贏得了顧況的青睞,還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有詩如此,居亦易也」的佳話。

而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就是朱慶馀在科考前呈給時任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行卷詩。

當時,朱慶馀初次來到長安應試,有人就把他推薦給了張籍。

張籍這人,就像他的老師韓愈一樣,喜歡提攜后輩。

再加上朱慶馀的詩寫得又好,張籍對其大為激賞,逢人就把朱慶馀的詩歌拿給別人看。

一時間,朱慶馀的詩才名滿京城。

按說,此時的朱慶馀應當安枕無憂了吧。可是在科考前夕,他還是擔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

于是,他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便是寫下了這首詩,呈給了張籍。

在這里,新婚的婦人是詩人的自比,夫婿指的是張籍,而公婆則指科考場上的主考官。

朱慶馀借助巧妙的比擬,以男女之情,來暗暗詢問張籍:

你覺得主考官會喜歡我的文章呢?

我能一舉科考得中嗎?

「入時無」三字,以新婦將見公婆時緊張不安的心緒,來暗指自己不知能否順利踏上仕途的焦灼不安,一明一暗,寫得淋漓,令人玩味。

張籍一看到這首詩,便明白了對方的用意,他也順勢寫下了一首詩,作為回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酬朱慶馀》

朱慶馀是越州人,而越州多美女,在這里,張籍又同樣巧妙地把朱慶馀比作越州美女,告訴他:

你要對自己的美有信心吶!

你要相信,你的文章就猶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可敵萬金。

言外之意即是:

這次考試你放心吧,你肯定能高中的!

這兩人以詩歌一問一答,朱慶馀問得巧,張籍答得妙,珠聯璧合,從此留下了一段傳唱千古的詩壇佳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