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坡肉」是苦中作樂?淺析蘇軾的另類美食家之路

蘇東坡作為著名歷史人物, 其文學成就有目共睹。 不過他還是一位難得的美食家, 其明證便是千古流傳的東坡肉。

當然, 我們今天并不是要介紹東坡肉的制作方法,

而是看看蘇東坡作為一位美食家, 是如何在美食界擴大影響的。

一、非強迫事件

在宋代, 還沒有形成吃豬肉的習慣, 致使豬肉價低。 而蘇軾發明「東坡肉」的時間段, 恰巧也是他生活極為窘迫的時候。

于是很多人認為, 「東坡肉」之所以出現, 完全是因為蘇東坡沒錢解饞, 想吃羊肉買不起, 被迫想出一套讓豬肉品嘗起來非常美味的辦法。

其實也不盡然, 這不是一個強迫型事件, 而是與蘇東坡豁達的人生觀有關系。

首先, 豬屬于雜食性動物, 周代人認為:其性, 近似于人。 這種觀點就像我們現在看類人猿的角度是一樣的。 然后周禮用這種觀點來比喻君子。

意思是說君子應該潔身自好, 不能與骯臟的人和事沆瀣一氣, 就好比不吃豬肉一樣。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 這是一個比喻, 與規定「不允許吃豬肉」沒有半毛錢關系。 但宋朝后, 理學蓬勃發展, 激進的人認為君子不應該吃豬肉。 這是從理論角度。

其次, 宋朝皇帝重視農耕, 政府禁止屠宰耕牛, 因此能夠日常所食的只有羊肉和豬肉,

皇家選擇了前者。 有了皇室帶頭, 民間自然爭相效仿。 這是從潮流角度。

再次, 當時公豬還沒有普遍進行閹割, 做好的豬肉吃起來有股濃重的腥臊味, 非常不好吃。 可能這也是宋朝皇室不選擇豬肉的原因之一, 這是口味角度。

最后, 由于當時醫療條件不行, 有些人吃完豬肉之后出現一些癥狀治不好, 古人由此認為豬肉會導致「動風發疾」。 這是健康角度。

從以上四個角度看, 蘇東坡確實沒有吃豬肉的動力。 用他的話說:有錢人家不肯吃, 貧困人家不解煮。 但蘇東坡選擇了特立獨行。

有次朋友聚會, 蘇軾大贊豬肉之美, 朋友驚奇地問道:「你敢吃豬肉?不怕得病嗎!」

蘇東坡回道:「那你可是冤枉豬了。 」

蘇軾被貶到黃州后, 工資驟降, 過慣了富裕生活的他一時間有點不適應。 每月1號把當月工資分成30份銅錢串掛到房梁上, 1天取1串。

為了防止自己花冒了, 每頓飯吃完就要把筷子等藏起來, 就怕吃了上頓沒下頓。 閑暇時, 他只好研究如何烹飪豬肉, 因為他當時只買得起比農家肥還便宜的豬肉。

經過不懈努力, 東坡肉終于誕生了。 可以說發掘東坡肉, 苦中作樂是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他豁達的觀念, 否則任何一條限制都有可能扼殺東坡肉這道千年名菜。

二、美食的鐵桿粉絲

孟子認為君子應該遠庖廚, 不管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起碼證明孟子是不愛做飯的。 可蘇東坡卻非常喜歡烹飪。

從東坡肉可以看出, 蘇軾在吃的方面非常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那麼除了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豬肉外, 當時的野味也在蘇式私家廚房的研究范圍內。

他年少在家鄉時,最喜歡吃的就是將野外抓到的野雞、野鴨與家里養的家雞放在一起燉。與仲殊和尚交朋友的時候又大愛野生蜂蜜,為此還專門寫過一首詩。

對于「菜肴之冠」河豚來說,蘇東坡吃完之后直呼:真是消得一死!用我們現代語言就是:爽到飛起,可見蘇軾對美味的追求。

宋朝士大夫對于水產的熱愛一點也不亞于當時主流的羊肉。除了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等人都是海鮮水產,尤其是生魚片的忠實粉絲。

當時汴梁有個專門做生魚片的私家廚房,味道非常美味。因為制作過程精雕細琢,所以每次只接納少數顧客。這個店成為歐陽修、范仲淹這種士大夫的「私家小廚」,一有機會便要叫上三五個好友去打打牙祭。

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患眼疾,郎中勸他少吃生魚片。沒想到前者竟然回答:吃生魚片對不起我的眼睛,不吃又對不住我的嘴巴,但我怎好厚此薄彼呢!

三、與唐朝的根本性不同

除了頓頓離不開肉、喜歡嘗鮮、酷愛野味之外,蘇軾還為食物寫過一篇《菜羹賦》。這篇贊美素食的文章,將吃素與精神高尚聯系在一起。

這還不是特例,宋朝士大夫與唐朝文人相比,普遍喜歡贊美素食。這是士大夫階層中,飲食文化出現的明顯變化。

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宋朝施行了比較徹底的科舉制度,與唐朝相比,有更多草根出身的人物進入到了士大夫階層。并且部分人掌握了這個階層的話語權。

他們出身貧寒,從小吃不起肉,從小要幫著家里大人做飯,這些小時候的生長經歷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他們不認為吃素就是低等貧窮的表現,因為自己養成了吃素的習慣;他們不認為君子與做飯會不可共存,因為自己就喜愛做飯。

所以宋朝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為何讓我們看著賞心悅目,為何更容易接受。其本身就是一種平民生活的高級化,而不是遙不可攀的貴族生活。

比如蔡京吃蘸水羊肉,只吃羊頭前臉那最嫩的一小部分,我們覺得好浪費,但不是不能學。

可唐朝人為了吃烤鵝,直接將鵝塞進羊肚子里,烤熟了之后把羊扔了,只吃鵝。我們贊嘆古人真會吃,但誰舍得學呢?

蘇東坡作為美食家,其實是宋朝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典型,一個縮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杯盤碗盞溢詩情:宋代詩詞里的飲食》、《蘇東坡傳》

他年少在家鄉時,最喜歡吃的就是將野外抓到的野雞、野鴨與家里養的家雞放在一起燉。與仲殊和尚交朋友的時候又大愛野生蜂蜜,為此還專門寫過一首詩。

對于「菜肴之冠」河豚來說,蘇東坡吃完之后直呼:真是消得一死!用我們現代語言就是:爽到飛起,可見蘇軾對美味的追求。

宋朝士大夫對于水產的熱愛一點也不亞于當時主流的羊肉。除了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等人都是海鮮水產,尤其是生魚片的忠實粉絲。

當時汴梁有個專門做生魚片的私家廚房,味道非常美味。因為制作過程精雕細琢,所以每次只接納少數顧客。這個店成為歐陽修、范仲淹這種士大夫的「私家小廚」,一有機會便要叫上三五個好友去打打牙祭。

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患眼疾,郎中勸他少吃生魚片。沒想到前者竟然回答:吃生魚片對不起我的眼睛,不吃又對不住我的嘴巴,但我怎好厚此薄彼呢!

三、與唐朝的根本性不同

除了頓頓離不開肉、喜歡嘗鮮、酷愛野味之外,蘇軾還為食物寫過一篇《菜羹賦》。這篇贊美素食的文章,將吃素與精神高尚聯系在一起。

這還不是特例,宋朝士大夫與唐朝文人相比,普遍喜歡贊美素食。這是士大夫階層中,飲食文化出現的明顯變化。

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宋朝施行了比較徹底的科舉制度,與唐朝相比,有更多草根出身的人物進入到了士大夫階層。并且部分人掌握了這個階層的話語權。

他們出身貧寒,從小吃不起肉,從小要幫著家里大人做飯,這些小時候的生長經歷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他們不認為吃素就是低等貧窮的表現,因為自己養成了吃素的習慣;他們不認為君子與做飯會不可共存,因為自己就喜愛做飯。

所以宋朝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為何讓我們看著賞心悅目,為何更容易接受。其本身就是一種平民生活的高級化,而不是遙不可攀的貴族生活。

比如蔡京吃蘸水羊肉,只吃羊頭前臉那最嫩的一小部分,我們覺得好浪費,但不是不能學。

可唐朝人為了吃烤鵝,直接將鵝塞進羊肚子里,烤熟了之后把羊扔了,只吃鵝。我們贊嘆古人真會吃,但誰舍得學呢?

蘇東坡作為美食家,其實是宋朝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典型,一個縮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杯盤碗盞溢詩情:宋代詩詞里的飲食》、《蘇東坡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