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西鄉岳氏源流初探

木有根本, 水有源頭, 尋根溯源, 人之倫理。 身為岳族後裔, 固有念祖追宗之情懷, 然老譜缺失, 資料匱乏, 知情先輩早已作古, 遺留諸多疑團待解。 我本不才, 但漢中嶽研會盛情相邀, 只得硬撐苦拼, 承擔修譜重任。 兩年來, 經查閱典籍, 遍訪族人, 初探得知: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東城西各地岳氏, 應是南宋將軍、民族英雄岳飛之四子岳震支系之裔孫(簡稱飛祖震系)。 今試撰拙文, 茲將文中諸多存疑待考的問題坦誠公佈, 就教于行家裡手和岳氏宗親, 以使“初探”日臻完善, 儘快通用。

一、伯夷為得姓始祖

中華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

在歷史長河中, 除景頗族、土家族、蒙古族、滿族等部分少數民族姓氏受漢化而改為嶽姓外, 較為普遍的定論是, 漢族的嶽氏這一古老的姓氏應是主流, 系出神農後裔。

神農生薑水(今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清江河)而以薑為姓, 稱帝名用火德王, 故號炎帝。 都城由陳(今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毫縣以北)遷曲阜(今山東曲阜, 孔子故鄉), 傳七世生節莖, 節莖再傳七世生垂。 垂于堯時做共工水官, 生伯夷。 伯夷為顓頊帝屬下大祭司, 因祭祀天神之故, 遂產生了太嶽這一官職, 伯夷為首任太嶽。 太岳即華山, 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 視華山為第一高峰, 並確認山高接天能通天神, 故稱之為太嶽。 此後,

伯夷統領的東夷部落就稱太嶽部, 命其四子乙太嶽部為中心, 分管東南西北四方的山巒, 稱之為四岳, 負責四方神山的祭祀, 其後演變成官職, 由部落首領擔任, 掌管四方諸侯。 四岳均為伯夷的子孫, 他們協助堯帝治理部落聯盟有功, 卻不肯接受帝位的禪讓。 繼任舜帝的秩官, 又輔佐大禹治水, 功績卓著, 禹封其為呂侯, 侯河南汲群伯, 呂侯功高如山嶽, 旨為太嶽官。 因而在伯夷的裔孫中, 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 稱嶽氏, 世代相傳至今。 由此, 嶽氏族人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二、嶽族的遷徙與分佈

幾千年來, 由於戰亂、災荒、以及朝代更替和政策需求等多種因素, 家族大遷徙成為一種自然而必然的社會現象。 並由此加快了民族融合,

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嶽姓的遷徙也同其他家族一樣融匯於歷史潮流之中, 成為社會發展的縮影。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 秦漢以前的嶽氏並不顯眼, 主要是以山陽地區(今山東金鄉西北)為繁衍中心。 山陽是漢朝所置的一個郡, 因之全國各地嶽姓人家都稱老家山東。

至魏晉南北朝時, 嶽姓除繼續繁衍于山陽地區外, 亦播遷于與山陽比鄰的河南, 江蘇, 安徽各省, 並在今河南安陽一帶形成嶽姓鄴郡郡望。

兩宋之交, 遷至河南安陽所轄湯陰的嶽飛橫空出世, 使之沉寂于漫長時空的嶽姓揚眉吐氣。 此後嶽姓名人層出不窮, 勵精圖治, 聲名丕振, 嶽族蕃昌。 隨著宋高宗偏安江南, 嶽姓被逼取道安徽, 跨過長江, 進入江蘇、浙江、江西等地;也有岳姓由河南徙奔兩湖,

或取道陝西, 翻越秦嶺入川者。 元末, 元兵大舉南侵, 宋室蒙塵, 輾轉逃命, 元兵窮追不捨, 南宋遺民畏之如虎, 於是嶽姓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

明初, 山西嶽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 被分遷于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 明朝中葉以後, 有沿海嶽姓赴台, 或僑居東南亞諸國。 明末, 張獻忠餘部堅持抗清。 1667年始, 清軍大肆屠川, 至康熙24年, 完全佔領四川, 四川嶽姓有避居雲貴高原者。 此時川人僅余9萬, 開始湖廣填四川, 兩湖嶽姓定居四川者甚多。 清代以後, 嶽姓分佈更廣, 並有河南、山東、河北一帶的嶽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者。

新中國建立, 乃至改革開放以來, 由於大軍南下、工作分配、外出務工從商等多種因素,

人口遷徙點多面廣, 即成常態事實。 而今, 嶽氏族親遍及全國各地, 不少族親甚至遠播海外, 居《百家姓》第34行第一位, 列全國姓氏排行榜133位。 據公安部下屬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 全國嶽姓人口為181.6萬人, 尤以四川、河南、山東為多, 占全國嶽姓人口的5%以上。 其中, 岳飛後裔人口近80萬, 據不完全統計, 各分支人口為:岳雲支25277人, 岳雷支61954人, 岳霖支227008人, 岳震支238467人, 岳霆支96927人, 支系不確定者22230人, 是否飛祖後裔而未確定者69768人。

由於人口繁衍流動的變數較大, 此資料雖然珍貴, 但不完善。 加之有些省份和國家的統計資料闕如, 也很難達到精確, 僅供參考。

三、西鄉嶽族歸屬飛祖震系

中華嶽姓源遠流長, 雖然歷史的原因造成姓氏排位滯後, 人口數量不大,但民族英雄岳飛的問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光耀寰宇,令人對嶽姓刮目相看,嶽氏隨之成為名門望族。筆者現年七十又六,少時常聽人們傳頌岳飛抗金的故事,因而聖祖岳飛成為我一生崇拜的偶像並以岳姓為榮。現今漢中嶽研會邀我編撰《西鄉岳氏宗譜》,作為岳氏後裔,我義不容辭。既修譜,就應以梳理祖宗支系源流,記述宗支世系世錄為要務,弘揚祖德,繼承傳統,教化子孫,光前裕後,興業發家,振興中華。

西鄉岳族先祖是誰?僅靠傳聞不足為證,而《馮翊岳氏宗譜世次序》響亮而肯定地作出回答。這份西鄉嶽氏老譜序言第三節(段)用了123個字讚頌了嶽飛的功績,其首句“宋高宗宋大將名飛”,末句“嶽譜奉為祖而宗之”,先祖嶽飛昭然可見。

西鄉嶽族歸屬飛祖後裔哪個支系?這個問題老譜譜序忽略無載,過去未曾注意也未深究,現時修譜便需要考證。

首先,從地域上看,西鄉地處米倉山北麓,米倉山南麓即川北地區。而川北的南江縣是全國岳族人數最多的聚居地,岳姓人口達十多萬,素有“嶽半縣”之稱。該縣與漢中南鄭接壤,而南鄭東南又與西鄉毗鄰。於是考慮西鄉岳姓來源應與川北嶽氏播遷有關。又考,定居西鄉的岳氏自立20字派,雖與四川震系多種派序不能銜接,但派字相同相通者甚多,疑為震系。

其二,據湖北黃梅《嶽飛家史》卷二25頁載,“岳震後裔先居黃梅,後三子玭一支入麻城,漸及秦蜀諸郡”。又查《南江岳氏宗譜》和《嶽氏家族各支系外遷情況匯總》,均有“震祖支系六世嶽之綏,湖廣黃縣教諭,陝西漢中、南鄭、洋縣有後裔”的記載。此為迄今所見到為數不多的佐證材料。此件雖未提及西鄉,但西鄉北依洋縣,西南鄰接南鄭,可以掛靠認定震系。即:休——彥真——海——孟林(行一)——鉉——渙——成(行一)——立——和(行一)——嶽飛(行一)——嶽震(行四)——嶽玭(行三)——嶽(行一)——岳遒——岳嶢——嶽之綏(行五)……西鄉始祖孟秋、孟貴……。

其三,西鄉嶽族既為震祖後裔,但絕大多數宗親並不知情。前年十月,西鄉一岳氏宗親在微信群指責鄰界某支系過去姓“樂”而不姓“嶽”,引發軒然大波,最後由我出面解答息事。此後我想,無風不起浪,該宗親定然聽其前人傳言而發微信,維護嶽氏尊嚴並不為過,卻恰巧證實了西鄉嶽族系出震祖後裔無誤。此與黃梅《嶽飛家史》卷二所雲“岳震後裔以樂姓入麻城,後轉孝感入四川,部分尚保留樂姓至今”完全吻合。另據2012年統計資料所載:漢中市嶽姓人口約1.1萬。所轄十一縣區中,人口超三千的縣區僅有南鄭(3080人)和西鄉(3002人),經查訪兩縣均為嶽飛四子岳震後裔。

上述三段初探,推測與掛靠妥否,尚有存疑,有待漢中嶽研會和族中賢能進一步考證。

四、西鄉岳氏始祖及其後裔的繁衍

2016年8月,西鄉嶽族著手撰修家譜。此時岳氏高齡宗長陸續作古。族人千方百計尋得老譜譜序如獲至寶。然該譜序並未標明遷徙年代和撰譜時間,始遷祖也“不知某祖”,加之尚未得到湖北麻城和四川宗親的援應,只得在老譜序言和祖墓殘碑中尋求答案。

西鄉嶽族始遷祖是誰?從何處移居西鄉?《馮翊岳氏宗譜世次序》雲:“……原籍湖廣麻城馬壩(坎),不知某祖二人一遷四川,繼遷西鄉黃池。考國初祖孟秋孟貴岳家溝遂焉”。答案揭曉:西鄉岳氏始遷祖——孟秋、孟貴伯仲二人;遷徙路線:湖廣麻城馬壩——四川——西鄉黃池(岳家溝)。老譜雖未標明遷西鄉年代,但孟貴之孫岳巨集才墓碑標明巨集才“生於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1742年年底。由此推斷,孟秋、孟貴遷西應在西元1700年前後,此時當屬明末清初或清康熙年間。據《西鄉縣誌》(薛志)載:“至明天啟六年(1626年),湖北、四川等地強行移民,繩索押於此,盈十累百,攜妻挈子女,逾山涉水,不憚數千里之遙而來西邑落業” 。又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王穆鑒於本縣人稀地荒,報請省憲院批准後行文東南各省移民,兩年之內,有兩湖、兩廣、江西、貴州等省九州四府二十一縣,“扶老攜幼來者不下千家”,此與我所見到的全國人口三次大播遷資料基本一致。即湖北黃梅——湖北麻城——四川——西鄉黃池。

嶽氏族人落業西鄉岳家溝後,勤奮自強,耕讀傳家,使之事業發達,人丁興旺。於第三代“巨集”字輩始,部分分支外遷,縣城以東的岳家嶺、三郎鋪、白勉峽、馬家窯等地,以及縣城以西的桐車壩、沙河坎、肖家營、柳樹店、貫子山等地均有嶽姓散居。其中東遷的岳家嶺支系散居地相對集中,人口稠密。碑載岳家溝“宏”字輩岳宗始遷三郎鋪沙田溝,生二子春源、春雲。春源與其子嶽泰以及春雲長子、三子相繼遷岳家嶺,春雲二子留居沙田溝,四子遷白勉峽,其子孫各立字派。界定以岳家嶺為基點,春源之曾孫為下嶺,春雲之曾孫為上嶺。至此,形成西鄉震系三種字派並用,但族人同根共祖,親如一家。目前統計,從“孟”字輩始已傳至岳家溝的“作”字輩和岳家嶺的“發”、“擎(顯)”字輩,共計至少14代人,全縣嶽姓總數約3000人。

五、飛祖震系西鄉嶽氏世數推算

本文為《西鄉岳氏源流初探》,所謂“初探”,不能妄稱初考。我們只是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座談等活動,試探著把有關資訊梳理成幾個部分,讓族人瞭解西鄉岳氏發源概況。在此基礎上,為便於明昭穆、辯長幼,編排世系即成為修譜的重中之重。因而,追朔源流與編排世系必然相互依存。

編排世系,除下鄉逐戶清譜登錄外,世系的續接成為本族修譜的難點。從現已掌握的資訊分析,飛祖七代孫之綏到岳家溝始祖孟秋孟貴之間大約相隔16代人,從湖北麻城及四川南江等震系譜書中尚未找到有關具體線索。為了不妨礙修譜進程,通過八個月的查詢無果後,漢中嶽研會(籌)決定通過推算,暫立世數通行,實乃權宜之計和無奈之舉。

(1)飛祖生於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西元1103年3月25日),西鄉岳家溝第三代嶽宏才墓碑標示“生於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三”(西元1742年年底),這是迄今發掘的岳家溝先祖最早最可靠的資料。

(2)如按25年為一代的通常演算法推算:飛祖到宏才祖相距1742-1103=639年;相隔代數639÷25=25代……14年=26代,即25世。

(3)結論:宏才為飛祖震系25世,岳家溝、岳家嶺應按各自字派以此類推。此推算與結論能否彌補修譜中的“斷層”,期待修譜專家和岳氏宗親的回饋意見,若有質疑或發現佐證憑據,請及時告知,以便修正。

念祖追宗,慎終追遠。我西鄉嶽氏當飲水思源,勿忘初心,牢記祖德宗功,不辱歷史使命,弘揚聖祖嶽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忠孝文化和賢母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勇往直前。

飛祖精神永垂不朽!岳氏子孫世代榮昌!

2017年4月28日 初稿

2018年4月29日 修訂

注:此件參閱岳飛文化網站諸多資料纂輯而成,在此向有關資料作者致謝。

人口數量不大,但民族英雄岳飛的問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光耀寰宇,令人對嶽姓刮目相看,嶽氏隨之成為名門望族。筆者現年七十又六,少時常聽人們傳頌岳飛抗金的故事,因而聖祖岳飛成為我一生崇拜的偶像並以岳姓為榮。現今漢中嶽研會邀我編撰《西鄉岳氏宗譜》,作為岳氏後裔,我義不容辭。既修譜,就應以梳理祖宗支系源流,記述宗支世系世錄為要務,弘揚祖德,繼承傳統,教化子孫,光前裕後,興業發家,振興中華。

西鄉岳族先祖是誰?僅靠傳聞不足為證,而《馮翊岳氏宗譜世次序》響亮而肯定地作出回答。這份西鄉嶽氏老譜序言第三節(段)用了123個字讚頌了嶽飛的功績,其首句“宋高宗宋大將名飛”,末句“嶽譜奉為祖而宗之”,先祖嶽飛昭然可見。

西鄉嶽族歸屬飛祖後裔哪個支系?這個問題老譜譜序忽略無載,過去未曾注意也未深究,現時修譜便需要考證。

首先,從地域上看,西鄉地處米倉山北麓,米倉山南麓即川北地區。而川北的南江縣是全國岳族人數最多的聚居地,岳姓人口達十多萬,素有“嶽半縣”之稱。該縣與漢中南鄭接壤,而南鄭東南又與西鄉毗鄰。於是考慮西鄉岳姓來源應與川北嶽氏播遷有關。又考,定居西鄉的岳氏自立20字派,雖與四川震系多種派序不能銜接,但派字相同相通者甚多,疑為震系。

其二,據湖北黃梅《嶽飛家史》卷二25頁載,“岳震後裔先居黃梅,後三子玭一支入麻城,漸及秦蜀諸郡”。又查《南江岳氏宗譜》和《嶽氏家族各支系外遷情況匯總》,均有“震祖支系六世嶽之綏,湖廣黃縣教諭,陝西漢中、南鄭、洋縣有後裔”的記載。此為迄今所見到為數不多的佐證材料。此件雖未提及西鄉,但西鄉北依洋縣,西南鄰接南鄭,可以掛靠認定震系。即:休——彥真——海——孟林(行一)——鉉——渙——成(行一)——立——和(行一)——嶽飛(行一)——嶽震(行四)——嶽玭(行三)——嶽(行一)——岳遒——岳嶢——嶽之綏(行五)……西鄉始祖孟秋、孟貴……。

其三,西鄉嶽族既為震祖後裔,但絕大多數宗親並不知情。前年十月,西鄉一岳氏宗親在微信群指責鄰界某支系過去姓“樂”而不姓“嶽”,引發軒然大波,最後由我出面解答息事。此後我想,無風不起浪,該宗親定然聽其前人傳言而發微信,維護嶽氏尊嚴並不為過,卻恰巧證實了西鄉嶽族系出震祖後裔無誤。此與黃梅《嶽飛家史》卷二所雲“岳震後裔以樂姓入麻城,後轉孝感入四川,部分尚保留樂姓至今”完全吻合。另據2012年統計資料所載:漢中市嶽姓人口約1.1萬。所轄十一縣區中,人口超三千的縣區僅有南鄭(3080人)和西鄉(3002人),經查訪兩縣均為嶽飛四子岳震後裔。

上述三段初探,推測與掛靠妥否,尚有存疑,有待漢中嶽研會和族中賢能進一步考證。

四、西鄉岳氏始祖及其後裔的繁衍

2016年8月,西鄉嶽族著手撰修家譜。此時岳氏高齡宗長陸續作古。族人千方百計尋得老譜譜序如獲至寶。然該譜序並未標明遷徙年代和撰譜時間,始遷祖也“不知某祖”,加之尚未得到湖北麻城和四川宗親的援應,只得在老譜序言和祖墓殘碑中尋求答案。

西鄉嶽族始遷祖是誰?從何處移居西鄉?《馮翊岳氏宗譜世次序》雲:“……原籍湖廣麻城馬壩(坎),不知某祖二人一遷四川,繼遷西鄉黃池。考國初祖孟秋孟貴岳家溝遂焉”。答案揭曉:西鄉岳氏始遷祖——孟秋、孟貴伯仲二人;遷徙路線:湖廣麻城馬壩——四川——西鄉黃池(岳家溝)。老譜雖未標明遷西鄉年代,但孟貴之孫岳巨集才墓碑標明巨集才“生於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1742年年底。由此推斷,孟秋、孟貴遷西應在西元1700年前後,此時當屬明末清初或清康熙年間。據《西鄉縣誌》(薛志)載:“至明天啟六年(1626年),湖北、四川等地強行移民,繩索押於此,盈十累百,攜妻挈子女,逾山涉水,不憚數千里之遙而來西邑落業” 。又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王穆鑒於本縣人稀地荒,報請省憲院批准後行文東南各省移民,兩年之內,有兩湖、兩廣、江西、貴州等省九州四府二十一縣,“扶老攜幼來者不下千家”,此與我所見到的全國人口三次大播遷資料基本一致。即湖北黃梅——湖北麻城——四川——西鄉黃池。

嶽氏族人落業西鄉岳家溝後,勤奮自強,耕讀傳家,使之事業發達,人丁興旺。於第三代“巨集”字輩始,部分分支外遷,縣城以東的岳家嶺、三郎鋪、白勉峽、馬家窯等地,以及縣城以西的桐車壩、沙河坎、肖家營、柳樹店、貫子山等地均有嶽姓散居。其中東遷的岳家嶺支系散居地相對集中,人口稠密。碑載岳家溝“宏”字輩岳宗始遷三郎鋪沙田溝,生二子春源、春雲。春源與其子嶽泰以及春雲長子、三子相繼遷岳家嶺,春雲二子留居沙田溝,四子遷白勉峽,其子孫各立字派。界定以岳家嶺為基點,春源之曾孫為下嶺,春雲之曾孫為上嶺。至此,形成西鄉震系三種字派並用,但族人同根共祖,親如一家。目前統計,從“孟”字輩始已傳至岳家溝的“作”字輩和岳家嶺的“發”、“擎(顯)”字輩,共計至少14代人,全縣嶽姓總數約3000人。

五、飛祖震系西鄉嶽氏世數推算

本文為《西鄉岳氏源流初探》,所謂“初探”,不能妄稱初考。我們只是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座談等活動,試探著把有關資訊梳理成幾個部分,讓族人瞭解西鄉岳氏發源概況。在此基礎上,為便於明昭穆、辯長幼,編排世系即成為修譜的重中之重。因而,追朔源流與編排世系必然相互依存。

編排世系,除下鄉逐戶清譜登錄外,世系的續接成為本族修譜的難點。從現已掌握的資訊分析,飛祖七代孫之綏到岳家溝始祖孟秋孟貴之間大約相隔16代人,從湖北麻城及四川南江等震系譜書中尚未找到有關具體線索。為了不妨礙修譜進程,通過八個月的查詢無果後,漢中嶽研會(籌)決定通過推算,暫立世數通行,實乃權宜之計和無奈之舉。

(1)飛祖生於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西元1103年3月25日),西鄉岳家溝第三代嶽宏才墓碑標示“生於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三”(西元1742年年底),這是迄今發掘的岳家溝先祖最早最可靠的資料。

(2)如按25年為一代的通常演算法推算:飛祖到宏才祖相距1742-1103=639年;相隔代數639÷25=25代……14年=26代,即25世。

(3)結論:宏才為飛祖震系25世,岳家溝、岳家嶺應按各自字派以此類推。此推算與結論能否彌補修譜中的“斷層”,期待修譜專家和岳氏宗親的回饋意見,若有質疑或發現佐證憑據,請及時告知,以便修正。

念祖追宗,慎終追遠。我西鄉嶽氏當飲水思源,勿忘初心,牢記祖德宗功,不辱歷史使命,弘揚聖祖嶽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忠孝文化和賢母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勇往直前。

飛祖精神永垂不朽!岳氏子孫世代榮昌!

2017年4月28日 初稿

2018年4月29日 修訂

注:此件參閱岳飛文化網站諸多資料纂輯而成,在此向有關資料作者致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