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香港»正文

襄陽“牽鉤之戲”源遠流長

“牽鉤之戲”就是拔河的前身, 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的楚國, 興盛于唐代。 唐代留下了諸多描寫當時拔河場面壯觀的詩賦, 其中以唐朝進士薛勝所寫的《拔河賦》最為精彩。 這期, 特別邀請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姚守亮先生給我們解讀《拔河賦》, 帶我們一睹大唐千人拔河的盛況。


樊城江灘公園“牽鉤之戲”雕塑 全媒體首席記者謝勇攝

襄陽“牽鉤之戲”源遠流長

記者:為什麼古代把拔河稱為“牽鉤之戲”?

姚守亮: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關牽繩拔河的文字記載, 當屬中國典籍《墨子》, 其中《魯問》篇上說,

楚、越兩國的舟師多次在江中交戰, 楚國的舟師戰船較大, 裝備也好, 但總在上游, 越國舟師則相反。 順流而下的, 退走時就慢;逆流而上的, 退走時就快, 因而楚軍屢屢失利。 為了徹底扭轉戰局, 大約在楚惠王時(前488年—前432年), 從魯國聘請了著名工匠公輸般, 讓他為楚軍設計了一種“鉤強之備”。 “鉤”, 就是把掉頭逃走的敵船勾住;“強”, 就是把迎面沖來的敵船頂住。 自此楚軍就能反敗為勝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 “鉤強”逐漸從軍中發展到了民間, 由水上移到陸上, 進而演繹成一種娛樂性強的競技項目——“牽鉤之戲”。

記者:“牽鉤之戲”是如何發展並推廣到全國的?

姚守亮:六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施鉤之戲, 以綆作蔑纜相罥, 綿亙數裡, 鳴鼓牽之……公輸子游楚為舟戰……以鉤為戲,

意起於此。 ”《隋書·地理志》亦雲:“(南郡、襄陽)二郡又有牽鉤之戲……”唐代《封氏聞見記》裡也說:“拔河, 古謂之牽鉤。 襄漢風俗, 常以正旦望日為之。 ”這些記載可以相互佐證, 說明從先秦到唐代, 拔河流行的中心區域都在漢江中游的襄陽、荊州一帶。 “牽鉤之戲”作為古代楚地的一項活動, 前期主要是溯長江而上, 向西南傳播, 其流行區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重慶、四川、貴州大部和湖南西部。 這一傳播路徑與三國時期蜀漢勢力的擴張完全相同。 有專家推論, 拔河遊戲在兩漢以前可能並未得到普遍發展, 三國時期才隨著蜀漢勢力的擴張而廣為傳播。 到了唐代, 由於統治者的喜愛與提倡, 拔河由荊楚地區的地方性習俗,
迅速發展為全民性“國戲”, 除民間拔河外, 皇宮中也組織拔河比賽, 連宰相、駙馬、將軍都上場。

記者:看來, 拔河在唐代很興盛。 唐代的人是怎樣拔河的?

姚守亮:唐代拔河與現今所進行的拔河比賽, 規則與形式應該差不多, 不同的是, 其場面比現在要壯觀許多。 參加的人不計年齡, 不論身份, 只比輸贏, 其樂無窮。 當時唐玄宗還在長安城組織了唐代規模最大的一次千人拔河比賽, 並親自作詩《觀拔河俗戲》來再現當時的盛況:“壯徒恒賈勇, 拔拒抵長河。 欲練英雄志, 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 氣作水騰波。 預期年歲稔, 先此樂時和。 ”開頭兩句描述了一個頗似“長河”的比賽場地, 也許“拔河”的本義應是力拔“天河”使之倒灌, 亦即“拔河”名稱的真諦之所在;三、四兩句交代了此次活動的目的;五、六兩句誇讚競技過程中氣勢宏大;最後兩句闡明了拔河運動祈求豐收的寓意,

深化了全詩意境。 唐玄宗的大臣張說還同時做了奉和詩:“今歲好拖鉤, 橫街敞禦樓。 長繩系日住, 貫索挽河流。 鬥力頻催鼓, 爭都更上籌。 春來百種戲, 天意在宜秋。 ”詩中“長繩系日住, 貫索挽河流”, 意指拔河的壯士把山河都晃動了, 河水掀起波浪, 他們手中的長繩好似可以系住太陽, 挽住河流, 也展現了當時那種磅礴的氣勢;詩末二句“春來百種戲, 天意在宜秋”則表明春天拔河目的就在於秋天的收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當時的新科進士薛勝專門為此寫了一篇頗為精彩的《拔河賦》, 賦中雖然說的是發生在長安的事,
但表現的卻是荊襄舊俗。

記者:請簡略解讀一下這篇《拔河賦》。

姚守亮:此賦文辭甚美, 即使今天讀來, 仍不免要擊節叫絕。 這場拔河的背景是“八方平泰”, 規模是“壯士千人, 分為二隊”, 目的則是“名拔河於內, 實耀武於外”, 顯露國力, 這源于對國家武力的自信。 在場上壯士身上, 我們同樣可以體會到唐人的自信。 勇士登場, “囂聲振騰”。 從比賽一開始, 現場就充斥著令人振奮的昂揚之氣, 他們在比賽時, “鹹若吞敵於胸中, 慘莫蠆芥;又似拔山於肘後, 匪勞淩競。 ”這種氣勢, 非精神飽滿的帝國壯士所不能, 而他們又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閫, 觸不周而動地軸。 ”賦的這種極度誇張的手法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有力地渲染了氣氛, 塑造了形象。最後,當勝負已分的時候,“勝者皆曰:‘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豈乃牽一隊而為剛。’”在這裡,不僅展現了將士們的豪氣,而且展現了君臣上下之間的和諧,若以此氣勢敵國,豈有不勝之理?在這篇賦中,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筆墨對皇帝進行描繪,但是天子的威信卻實實在在地顯現在字裡行間,終致“匈奴失筯,再拜稱觴,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唐玄宗舉行拔河,一方面指出“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一方面又欣賞拔河所帶來的“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的浩大聲勢,其目的就是向諸國使節炫耀本國軍隊的強大,向百姓顯示王朝的強盛。

記者:拔河有哪些社會功能及文化內涵?

姚守亮:首先,如前所述,拔河運動的出現是當時戰爭的需要。它是楚國訓練軍隊水上作戰的一種技術手段,是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外患。

其次,拔河活動早期可能具有感應上天達到求雨的功能,成為一種祈禳農業豐收的民俗現象。《論衡》說“設土龍以招雨”,《山海經》也說“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繩子往往又粗又長,好比是龍。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序亦雲:“俗傳此戲必致豐年。”可見這一活動在當時人看來可以感應稼禾,促成豐收。它一般在春季進行,正反映了人們對春雨的祈求,對豐收的渴望,其意圖就是拔斷天河使之灌注人間。

其三,拔河運動的軍事性大約在秦漢之後逐漸淡化,而娛樂性、健身性、遊戲性則日益上升,尤其是競技性得以凸顯,成為一種展現力量、壯大氣勢的方式。故薛勝在《拔河賦》中說,玄宗“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韓國村民和遊客在“金堤地平線節”上參加傳統拔河比賽。資料圖

記者:雖然拔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傳統運動,但201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韓國等四國聯合申報的“拔河”專案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姚守亮:是的,這對中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無論是初始的文獻記載,還是一系列的確鑿史實,中國的拔河活動距今已超過2400年了,而韓國的大型拔河運動歷史僅有四五百年。有專家提出,韓國古代辰韓和新羅中的斯羅、斯盧是楚地南漳一帶的羅國、盧國後裔,是秦末漢初在方士韓終的帶領下漂海移民到韓國南部,同時帶去了燦爛的楚文化,其中當然包括已被韓國申遺成功的拔河運動的雛形。

記者:您如何看待這古代流傳下來的“牽鉤之戲”?

姚守亮:拔河運動作為中華傳統體育運動之一,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獨特的民俗性、健身性、娛樂性及群眾性具有巨大的社會文化價值,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進行挖掘、整理,並努力發揚光大,這對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促進全民健身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全媒體記者王濤整理)

拔河賦

唐·薛勝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二隊,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伊有司兮,晝爾于麻,宵爾於紉。成巨索兮高輪囷,大合拱兮長千尺。爾其東西之首也,派別脈分,以掛人胸腋;各引而向,以牽乎強敵。載立長旌,居中作程,苟過差於所志,知勝負之攸平。於是勇士畢登,囂聲振騰,大魁離立,麾之以肱。初拗怒而強項,卒畏威而伏膺,皆陳力而就列,同拔茅之相仍。瞋目贔屭,壯心憑陵,執金吾袒紫衣以親鼓,仗柱史持白簡以監繩。敗無隱惡,強無蔽能。咸若吞敵於胸中,慘莫蠆芥;又似拔山於肘後,匪勞淩競。然後一鼓作氣,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繩則直,小不東兮大不東,允執厥中。鼉鼓蓬蓬,士力未窮,身挺拔而不動,衣簾襜以從風。鬥甚城危,急逾國蹙,履陷地而滅趾,汗流珠而可掬。陰血作而顏若渥丹,脹脈憤而體如癭木,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閫,觸不周而動地軸。孰雲遇敵遷延,相持蓄縮而已!

左兮莫往,右兮莫來。秦皇鞭石而東向,虼不可推;巨靈蹋山而西峙,嶷乎難摧。繩□僕而將斷,猶匍匐而不回。大夫以上停眙而忘食,將軍以下虓闞而成雷。千人抃,萬人咍,呀奔走,坌塵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

嗟夫!虛聲奚為,決勝在場;實勇奚為,交爭乃傷。彼壯士之始至,信其鋒之莫當,洎標紛以校力,突繩度而就強。懦絕倒而臆仰,壯乘勢而頭搶,紛縱橫以披靡,齊拔剌而陸梁。天子啟玉齒以璀璨,散金錢而瑩煌。勝者皆曰:“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豈乃牽一隊而為剛。”於是匈奴失筯,再拜稱觴,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

文:據《襄陽晚報》

圖:據網路

責編:玉蝴蝶

塑造了形象。最後,當勝負已分的時候,“勝者皆曰:‘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豈乃牽一隊而為剛。’”在這裡,不僅展現了將士們的豪氣,而且展現了君臣上下之間的和諧,若以此氣勢敵國,豈有不勝之理?在這篇賦中,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筆墨對皇帝進行描繪,但是天子的威信卻實實在在地顯現在字裡行間,終致“匈奴失筯,再拜稱觴,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唐玄宗舉行拔河,一方面指出“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一方面又欣賞拔河所帶來的“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的浩大聲勢,其目的就是向諸國使節炫耀本國軍隊的強大,向百姓顯示王朝的強盛。

記者:拔河有哪些社會功能及文化內涵?

姚守亮:首先,如前所述,拔河運動的出現是當時戰爭的需要。它是楚國訓練軍隊水上作戰的一種技術手段,是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外患。

其次,拔河活動早期可能具有感應上天達到求雨的功能,成為一種祈禳農業豐收的民俗現象。《論衡》說“設土龍以招雨”,《山海經》也說“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繩子往往又粗又長,好比是龍。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序亦雲:“俗傳此戲必致豐年。”可見這一活動在當時人看來可以感應稼禾,促成豐收。它一般在春季進行,正反映了人們對春雨的祈求,對豐收的渴望,其意圖就是拔斷天河使之灌注人間。

其三,拔河運動的軍事性大約在秦漢之後逐漸淡化,而娛樂性、健身性、遊戲性則日益上升,尤其是競技性得以凸顯,成為一種展現力量、壯大氣勢的方式。故薛勝在《拔河賦》中說,玄宗“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韓國村民和遊客在“金堤地平線節”上參加傳統拔河比賽。資料圖

記者:雖然拔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傳統運動,但201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韓國等四國聯合申報的“拔河”專案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姚守亮:是的,這對中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無論是初始的文獻記載,還是一系列的確鑿史實,中國的拔河活動距今已超過2400年了,而韓國的大型拔河運動歷史僅有四五百年。有專家提出,韓國古代辰韓和新羅中的斯羅、斯盧是楚地南漳一帶的羅國、盧國後裔,是秦末漢初在方士韓終的帶領下漂海移民到韓國南部,同時帶去了燦爛的楚文化,其中當然包括已被韓國申遺成功的拔河運動的雛形。

記者:您如何看待這古代流傳下來的“牽鉤之戲”?

姚守亮:拔河運動作為中華傳統體育運動之一,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獨特的民俗性、健身性、娛樂性及群眾性具有巨大的社會文化價值,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進行挖掘、整理,並努力發揚光大,這對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促進全民健身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全媒體記者王濤整理)

拔河賦

唐·薛勝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二隊,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伊有司兮,晝爾于麻,宵爾於紉。成巨索兮高輪囷,大合拱兮長千尺。爾其東西之首也,派別脈分,以掛人胸腋;各引而向,以牽乎強敵。載立長旌,居中作程,苟過差於所志,知勝負之攸平。於是勇士畢登,囂聲振騰,大魁離立,麾之以肱。初拗怒而強項,卒畏威而伏膺,皆陳力而就列,同拔茅之相仍。瞋目贔屭,壯心憑陵,執金吾袒紫衣以親鼓,仗柱史持白簡以監繩。敗無隱惡,強無蔽能。咸若吞敵於胸中,慘莫蠆芥;又似拔山於肘後,匪勞淩競。然後一鼓作氣,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繩則直,小不東兮大不東,允執厥中。鼉鼓蓬蓬,士力未窮,身挺拔而不動,衣簾襜以從風。鬥甚城危,急逾國蹙,履陷地而滅趾,汗流珠而可掬。陰血作而顏若渥丹,脹脈憤而體如癭木,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閫,觸不周而動地軸。孰雲遇敵遷延,相持蓄縮而已!

左兮莫往,右兮莫來。秦皇鞭石而東向,虼不可推;巨靈蹋山而西峙,嶷乎難摧。繩□僕而將斷,猶匍匐而不回。大夫以上停眙而忘食,將軍以下虓闞而成雷。千人抃,萬人咍,呀奔走,坌塵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

嗟夫!虛聲奚為,決勝在場;實勇奚為,交爭乃傷。彼壯士之始至,信其鋒之莫當,洎標紛以校力,突繩度而就強。懦絕倒而臆仰,壯乘勢而頭搶,紛縱橫以披靡,齊拔剌而陸梁。天子啟玉齒以璀璨,散金錢而瑩煌。勝者皆曰:“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豈乃牽一隊而為剛。”於是匈奴失筯,再拜稱觴,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

文:據《襄陽晚報》

圖:據網路

責編:玉蝴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