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朝代替明朝,是不是歷史的進步?清朝有三大不可抹滅的貢獻

清朝取代明朝,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 絕對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為什麼說是歷史的進步呢?

一、促進了中國最完整的大融合。

清朝之前, 中國南北矛盾是非常尖銳的。 南方的中土國家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之間, 有著長期的尖銳的矛盾, 一直在對抗, 一直在打仗。

北方的少數民族由于生存環境惡劣, 又受到中土國家的逼迫, 因此, 他們一直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之中。 如果中土國家不強大, 他們就會打進來, 占領中土國家的一部分土地, 搶奪一些財物;如果中土國家非常強大, 那麼他們就會長期受壓制, 很快分化乃至于滅絕。

歷史發展到元朝的時候, 實現南北的第一次完整大統一。 但是元朝統治者并沒有做好民族融合的問題。 他們采用讓少數民族凌駕在漢族身上的方式來進行統治。 把國人按人種來進行分類。 這樣做, 使得漢人非常不滿。 而元朝也因此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之中, 以至于一百年不到, 全國就爆發了大起義, 漢人最終把蒙古人攆回草原上。

元朝雖然統一了, 并沒有解決南北矛盾的問題。 南北矛盾也就變成了蒙古人和漢人的對立和沖突。

明朝雖然建立了, 但在解決南北矛盾上,

則是一種倒退。 盡管朱元璋曾發動過八次北伐, 朱棣也發動過五次北伐, 但是都沒能控制北方, 南北矛盾依然非常尖銳。 因為尖銳, 因此明朝在軍事投資上花了太多的錢。 比如他們重修萬里長城, 在北方邊關設立多個大型軍鎮, 這給明朝的發展, 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清朝統一以后, 才算得上第一次比較好地解決了南北矛盾的問題。

一方面, 清朝采用聯姻的方式, 處理好了與蒙古族的矛盾, 從而避免了北方太多的爭斗和糾纏。 盡管也曾出現準噶爾汗國的問題, 但問題都不大, 容易解決。

另一方面, 清朝統治者不像元朝統治者那樣, 進行人種分化。 盡管他們采用的「剃發易服」的方式, 并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好方法, 他們目的是趨向于「統一」, 而不是像蒙古人那樣, 是趨向于「分裂」。

清朝的邊關, 是歷史上最為平靜的邊關。 準噶爾汗國叛亂也好, 大小金川之亂也好, 清緬戰爭也好, 都是小型的局部的, 這都是消除了南北大矛盾的結果。

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朝代。 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時期, 人口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 為什麼會出現爆炸式的增長?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南北矛盾消失, 老百姓很少打仗, 因為戰爭造成人口減員不多。

另外, 安定的生活, 也使得老百姓能夠有更多的時間, 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 安居樂業的情況下, 能夠也因此能夠生下不少孩子,并有足夠的食物來養活孩子。這都是解決了南北對抗以后,給中國帶來的好處。

二、讓中國擁有了最完整的土地。

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天下共主」的概念。古人覺得,中土國家的君王,就是全世界的君王。中土國家控制的土地,是君王的土地;中土國家沒有控制的周邊土地,也是君王的土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古人認為世界上的土地,都是君王控制的。

也正是在這種概念的指引下,中國古代才會出現朝貢體系,出現宗主國和藩屬國的概念。

不過,雖然古代產生了這樣的認識,但實際上那時候的土地面積非常小,夏商周時代只是很小的一塊地盤。此后經過漫長歲月,中國雖然總體趨勢上不斷變多。但由于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解決,因此,土地有些時候又會變少。比如元朝的時候,所控制的土地面積比較大,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所控制的土地面積又變小了。

直到清朝建立以后,才擁有了龐大的完整的地盤,并且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

盡管清朝晚期的時候,割了不少土地出去,清政府成了歷史的罪人。但是這不能夠掩蓋,清朝初期清政府對于統一中國所起的巨大作用。

三、清朝實現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朝把一個封建社會腐朽的文化發展起來了。比如把儒學發展到僵化的地步,變成禁錮人性的工具。比如把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文,讓科考選拔的人才缺乏創造力。比如把中央集權推向了[高·潮],使得封建制度因為頑固僵化而落后于世界。

但是不得不說,清朝由于民族的融合,同時也就實現了文化的融合,把少數民族文化和漢人的文化融合起來,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也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抗擊打能力。

為什麼說增強了中國的抗擊打能力呢?

盡管清朝走到晚期的時候,西方列強普遍打擊中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西方列強對世界進行【殖】民的過程中,他們幾乎把世界上那些窮國和小國,都進行了【殖】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幾乎都成為了這些發達國家的【殖】民地。

西方【殖】民者當然也把他們的炮口對準了清朝。盡管清朝也被打得夠嗆,但是清朝還一直處在比較完整的狀態之下,列強并沒有把清朝變成完全的【殖】民地。可以說,這與清朝在實現了地域統一和文化統一后,有著超強抗擊打能力的表現。

中國發展到近代,中國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全盤西化」的呼聲非常高,包括中國的很多有識之士,都希望中國能夠通過全盤西化,來擺脫中國遇到的困境。但是中國文化依然保存了下來,并且在今天爆發出了蓬勃的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說,這是因為清朝留下的底子非常扎實,耐受性非常強的緣故。

總之,盡管清朝存在各種問題,把封建制度發展到腐朽和垂危的境地,但是它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能夠也因此能夠生下不少孩子,并有足夠的食物來養活孩子。這都是解決了南北對抗以后,給中國帶來的好處。

二、讓中國擁有了最完整的土地。

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天下共主」的概念。古人覺得,中土國家的君王,就是全世界的君王。中土國家控制的土地,是君王的土地;中土國家沒有控制的周邊土地,也是君王的土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古人認為世界上的土地,都是君王控制的。

也正是在這種概念的指引下,中國古代才會出現朝貢體系,出現宗主國和藩屬國的概念。

不過,雖然古代產生了這樣的認識,但實際上那時候的土地面積非常小,夏商周時代只是很小的一塊地盤。此后經過漫長歲月,中國雖然總體趨勢上不斷變多。但由于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解決,因此,土地有些時候又會變少。比如元朝的時候,所控制的土地面積比較大,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所控制的土地面積又變小了。

直到清朝建立以后,才擁有了龐大的完整的地盤,并且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

盡管清朝晚期的時候,割了不少土地出去,清政府成了歷史的罪人。但是這不能夠掩蓋,清朝初期清政府對于統一中國所起的巨大作用。

三、清朝實現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朝把一個封建社會腐朽的文化發展起來了。比如把儒學發展到僵化的地步,變成禁錮人性的工具。比如把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文,讓科考選拔的人才缺乏創造力。比如把中央集權推向了[高·潮],使得封建制度因為頑固僵化而落后于世界。

但是不得不說,清朝由于民族的融合,同時也就實現了文化的融合,把少數民族文化和漢人的文化融合起來,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也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抗擊打能力。

為什麼說增強了中國的抗擊打能力呢?

盡管清朝走到晚期的時候,西方列強普遍打擊中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西方列強對世界進行【殖】民的過程中,他們幾乎把世界上那些窮國和小國,都進行了【殖】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幾乎都成為了這些發達國家的【殖】民地。

西方【殖】民者當然也把他們的炮口對準了清朝。盡管清朝也被打得夠嗆,但是清朝還一直處在比較完整的狀態之下,列強并沒有把清朝變成完全的【殖】民地。可以說,這與清朝在實現了地域統一和文化統一后,有著超強抗擊打能力的表現。

中國發展到近代,中國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全盤西化」的呼聲非常高,包括中國的很多有識之士,都希望中國能夠通過全盤西化,來擺脫中國遇到的困境。但是中國文化依然保存了下來,并且在今天爆發出了蓬勃的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說,這是因為清朝留下的底子非常扎實,耐受性非常強的緣故。

總之,盡管清朝存在各種問題,把封建制度發展到腐朽和垂危的境地,但是它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