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星座生肖»正文

年度最戳心視頻: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我們的下一代

貝瓦快樂啟蒙

媽媽都在看的帶娃神器

關注

Mrs.貝曾在上個月跟大家分享過一篇文章, 關於陪娃寫作業被氣病的新聞, 大家都深有同感……

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 還是捨命陪娃寫作業, 無一不體現著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也暴露了家長們的焦慮。

這篇文章說, 焦慮的中國父母, 正在廢掉我們的下一代。 確實是這樣嗎?

來源 | 一讀(ID:iiiread)

最近61歲的陳美齡在網上又火了。

這個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 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 退隱歌壇30年後, 又一次刷屏朋友圈。 不過, 這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把三個兒子, 先後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最近, 她接受了一個採訪:

視頻中侃侃而談的陳媽媽的教育理念引起無數人深思:“不要讓中國式焦慮, 廢掉了你的孩子”。

陳美齡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點, 都讓無數父母瞠目結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種教育理念完全和我們背道而馳。 要知道大多數中國父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拼盡全力給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 送進最好的學校。

去年, 有一篇《月薪三萬, 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紮了無數父母的心。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 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 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 還是吃著最貴的藥, 安著最貴的支架, 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 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這些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 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可儘管如此, 中國父母仍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這背後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真相:中國式父母焦慮。 我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跟不了好老師, 比別人成績差……會輸, 會落後。

而陳美齡之所以爆紅, 就是因為她這一套嶄新的教育方式, 驚醒了無數深處焦慮之中的中國父母, 讓大家明白:不是孩子輸不起, 問題的本質在於中國父母害怕輸。

就像馬東說的,

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 想讓孩子考上985, 211;

我們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 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 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沒過上安穩的生活, 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

正是這種焦慮, 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 很有可能廢掉我們的孩子。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小姑娘考試考砸了, 扛不住媽媽的批評, 喝農藥自殺。 雖然搶救醒了, 但生命只剩下一個月的期限。

媽媽當時就崩潰了, 悔不當初:我幹嗎要說她啊!沒考好就沒考吧……

是啊, 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 輸了一次成績,

並不能代表輸了人生。 為什麼要如此苛責呢?然而, 現在再後悔都晚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有多少焦慮, 孩子就會有多大的心理壓力。 2017年9月7日, 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 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 不幸身亡。

這位出身書香世家, 畢業於海外名校的孩子, 因為在一場單車比賽中受傷, 無法繼續參賽, 不能為家族爭光, 患了抑鬱症。

優秀教育者的後代, 以自毀的方式表達“輸不起”的絕望, 多麼令人唏噓, 這難道不是對中國式焦慮最大的諷刺嗎?

而這並不是個例, 北京大學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哪怕考上大學後, 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這裡的每一個資料都足以讓我們心驚膽戰。

它讓我們知道, 中國式父母焦慮, 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家長的用力過猛, 可能廢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 很喜歡白岩松說的一句話:不要教孩子如何贏, 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的輸。

是啊, 社會本就那麼多壓力, 為什麼還要給孩子額外的負擔呢?其實, 中國父母最大的贏, 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輸。

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的兒子軒軒是一個好勝心極強的男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比賽吃西瓜, 邊哭邊吃“我不想輸, 誰來幫幫我呀”。

可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卻說:你不能只想贏, 也要學著輸, 輸並不丟人。

於是, 孩子知道了輸贏才是人生常態。 這個常常把“爸爸, 你一定要贏哈”掛在嘴邊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敗的時候試著安慰他:輸了沒關係,重新來。

焦慮是沒有用的,輸了一次成績,不代表輸了以後的人生。人生漫長,一次跌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來,你只有不怕輸,才能有機會贏。

父母永遠無法為孩子抵擋一生風雨,我們能做的,就是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引導他們正確面對人生。

不焦慮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應對人生之苦。

表弟當年上小學時成績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學習不管用,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買西瓜。

近40度的高溫下,阿姨蹲在攤前和西瓜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點,她也不聽,就這樣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表弟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買,有的幾毛錢還討價還價,這1個小時裡,西瓜販賺的錢還沒自己一個玩具貴。

回去的路上,阿姨裝作不經意地問他:你以後是想坐辦公室,還是在外面賣東西?表弟說:我當然要坐辦公室,在外面又熱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坐不了辦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沒有說話,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經不屑一顧地卷子做了起來。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沒用的,要讓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會讓你很苦;你吃不了讀書的苦,以後也別想能走一條更容易的路。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

然而,陳美齡在視頻中說: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應該由家長承擔。

她一直以來都尊重孩子的選擇,告訴他們:如果迷茫的話,就聽從自己的心,哪怕選擇的是最難走的那條路。

當年,她大兒子考美國高中,不想考top1的學校,而想進排名第七的高中,因為學校會教授馬術。陳美齡跟兒子講: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這條路會很難,希望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努力。

於是大兒子非常用功,不僅把馬術練得很好,成績也一直排名第一。

無獨有偶,在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

因為她們明白:孩子,不是一個“標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私人訂制”。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終究不可能成為你想像的樣子。他只會成長為他眼中希望中的樣子。

父母該給他的不是一條規劃好的標配之路,而是教會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對未來的人生。

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降降溫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是我們太著急了。

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讓孩子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應該去向哪裡,活出餘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長,也希望每一個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瀾壯闊的明天!

END

關於作者:一讀(ID:iiiread),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裡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天陪你,一路讀行。

你一定要贏哈”掛在嘴邊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敗的時候試著安慰他:輸了沒關係,重新來。

焦慮是沒有用的,輸了一次成績,不代表輸了以後的人生。人生漫長,一次跌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來,你只有不怕輸,才能有機會贏。

父母永遠無法為孩子抵擋一生風雨,我們能做的,就是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引導他們正確面對人生。

不焦慮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應對人生之苦。

表弟當年上小學時成績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學習不管用,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買西瓜。

近40度的高溫下,阿姨蹲在攤前和西瓜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點,她也不聽,就這樣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表弟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買,有的幾毛錢還討價還價,這1個小時裡,西瓜販賺的錢還沒自己一個玩具貴。

回去的路上,阿姨裝作不經意地問他:你以後是想坐辦公室,還是在外面賣東西?表弟說:我當然要坐辦公室,在外面又熱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坐不了辦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沒有說話,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經不屑一顧地卷子做了起來。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沒用的,要讓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會讓你很苦;你吃不了讀書的苦,以後也別想能走一條更容易的路。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

然而,陳美齡在視頻中說: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應該由家長承擔。

她一直以來都尊重孩子的選擇,告訴他們:如果迷茫的話,就聽從自己的心,哪怕選擇的是最難走的那條路。

當年,她大兒子考美國高中,不想考top1的學校,而想進排名第七的高中,因為學校會教授馬術。陳美齡跟兒子講: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這條路會很難,希望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努力。

於是大兒子非常用功,不僅把馬術練得很好,成績也一直排名第一。

無獨有偶,在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

因為她們明白:孩子,不是一個“標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私人訂制”。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終究不可能成為你想像的樣子。他只會成長為他眼中希望中的樣子。

父母該給他的不是一條規劃好的標配之路,而是教會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對未來的人生。

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降降溫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是我們太著急了。

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讓孩子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應該去向哪裡,活出餘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長,也希望每一個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瀾壯闊的明天!

END

關於作者:一讀(ID:iiiread),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裡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天陪你,一路讀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