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春秋之后的歷史階段。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 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 比如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 就在該時期陸續吞并了周邊的弱小諸侯國。 至于春秋時期最強大的晉國, 則是被魏趙韓三家瓜分了。 公元前453年, 韓、趙、魏消滅智氏, 三家分晉, 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221年, 秦國滅齊國, 一統六國, 標志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對于戰國時期來說, 顧名思義, 該時期存在比較激烈和頻繁的兼并戰爭。 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 很多人會聯系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伐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鄢郢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垂沙之戰等。 與此相對應的是, 就本文所要說的陘城之戰, 則是一場被人忽略的戰役。 不過, 就陘城之戰來說, 卻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也即在筆者看來,

如果沒有陘城之戰的話, 長平之戰就不一定會在公元前260年爆發了。

一首先, 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 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占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5座城邑的作戰。 對于陘城之戰的爆發, 和秦國對外策略的調整存在直接的關系。 在公元前270年之前, 秦國不僅和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相抗衡, 還曾越過三晉去攻打齊國。 到了公元前270年, 來自魏國的范雎針對秦國過去「越人之國」進攻, 勞多獲少的弊端, 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

所謂的遠交近攻, 即先交好與秦為鄰, 處中原地帶的韓、魏兩國, 以威服楚、趙;楚國強, 則與趙友好, 以威服楚;趙國強, 則與楚通和, 以威服趙;楚趙親附后, 東面臨海的齊國必定恐懼, 會自動親附秦國。 那時, 再向近處的韓、魏兩國進攻。 這樣, 得寸土則為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 對于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襄王也比較認同, 所以任命范雎為客卿, 參與秦國大事。 在戰國中期, 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繡, 「天下有變,

為秦害者莫大于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因此, 在公元前270年之后, 秦國開始更加猛烈的進攻韓國、魏國等諸侯國, 以此步步蠶食三晉的疆域。

二當然, 韓國經白起幾次攻伐, 國力日弱, 但是,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還有一定力量。 秦昭襄王將攻韓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 到了公元前264年, 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 韓軍難以抵擋。 秦軍進展順利, 不久, 奪占韓國陘城等5座城邑, 斬殺韓國精銳士卒5萬余人, 這就是陘城之戰。 在陘城之戰后, 韓國陷入混亂, 開始謀求防守, 但為時已晚, 不久又失去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一帶)、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地區)等地。 也即在公元前263年, 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 公元前262年, 白起攻占韓國野王一帶,

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系。

因此, 對于上黨郡來說, 雖然名義上還是屬于韓國, 但是, 因為秦軍截斷了上黨郡和韓國本土之間的通道, 這讓韓國無法派兵來防守上黨郡。 所以, 韓國失去上黨郡, 無疑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在此基礎上, 在秦昭襄王看來, 經過陘城之戰等戰役,秦國奪取上黨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秦國一旦占據了上黨郡,則將直接威脅到魏國和趙國的腹地。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事情并沒有朝著秦昭襄王設想的方向發展。

三在陘城之戰后,韓國通知上黨郡的郡守靳黈撤離此地,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從韓桓惠王的角度來看,既然上黨郡已經無法堅守下去,那麼,通知上黨郡的將士和百姓撤離,爭取給秦國留下一座空城,已經是降低損失的合理選擇了。不過,對于韓桓惠王派遣的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卻不愿意就此撤離,而是希望借助于趙國的力量,以此達到讓秦趙兩虎相斗,韓國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

馮亭到達上黨郡一個月后,與其官吏們說:「上黨與韓國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秦國的大軍每天的逼進,我們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郡送給趙國。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的;趙國被秦國攻擊,必定會與韓國親近的。韓、趙兩國聯手,一定可以對抗秦國的。」馮亭的這一建議,得到了麾下將士的支持。于是,馮亭派遺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請求說:「我們韓國不能守上黨郡,而且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愿接受秦國的占據,而是甘愿成為趙國子民。現在上黨郡有城池十七座,臣愿意全意奉獻給大王,但愿大王能酌量處置。」

四最后,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趙孝成王相當高興,將此事告訴給趙豹,趙豹說:「臣聽說,‘圣人認為,無緣而受祿,必定會招來禍害。’」趙孝成王說:「他們仰慕寡人的千秋大義,怎能算是無緣而受祿呢?」趙豹回答:「秦國為了蠶食韓國的土地,故意切斷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絡,認為如此就能輕取上黨郡。韓國之所以把上黨郡獻給我們,是企圖把戰禍轉嫁給我們。秦國蒙受疲勞,而我們坐享其利。強秦不能從弱韓的手上得到上黨,那弱小的我國又怎能從強秦得到上黨郡,怎麼能說是意外之獲呢?不如不要接受。」

對此,趙孝成王將此事告訴給平原君趙勝,平陽郡趙勝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趙孝成王就派遣趙勝前往接收上黨郡。由此,因為趙國接受了上黨郡,導致秦國上下非常憤慨,從而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趙孝成王沒有接受上黨郡的話,那麼,秦國必然會繼續蠶食韓國的疆域,也即韓國的滅亡時間,很可能都會因此提前。不過,因為趙國的「無功反而受祿」,直接吸引了秦國的怒火,從而幫助韓國緩解了來自秦國的壓力。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調整策略,采納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向韓國發起了陘城之戰,并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經過陘城之戰等戰役,秦國奪取上黨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秦國一旦占據了上黨郡,則將直接威脅到魏國和趙國的腹地。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事情并沒有朝著秦昭襄王設想的方向發展。

三在陘城之戰后,韓國通知上黨郡的郡守靳黈撤離此地,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從韓桓惠王的角度來看,既然上黨郡已經無法堅守下去,那麼,通知上黨郡的將士和百姓撤離,爭取給秦國留下一座空城,已經是降低損失的合理選擇了。不過,對于韓桓惠王派遣的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卻不愿意就此撤離,而是希望借助于趙國的力量,以此達到讓秦趙兩虎相斗,韓國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

馮亭到達上黨郡一個月后,與其官吏們說:「上黨與韓國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秦國的大軍每天的逼進,我們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郡送給趙國。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的;趙國被秦國攻擊,必定會與韓國親近的。韓、趙兩國聯手,一定可以對抗秦國的。」馮亭的這一建議,得到了麾下將士的支持。于是,馮亭派遺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請求說:「我們韓國不能守上黨郡,而且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愿接受秦國的占據,而是甘愿成為趙國子民。現在上黨郡有城池十七座,臣愿意全意奉獻給大王,但愿大王能酌量處置。」

四最后,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趙孝成王相當高興,將此事告訴給趙豹,趙豹說:「臣聽說,‘圣人認為,無緣而受祿,必定會招來禍害。’」趙孝成王說:「他們仰慕寡人的千秋大義,怎能算是無緣而受祿呢?」趙豹回答:「秦國為了蠶食韓國的土地,故意切斷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絡,認為如此就能輕取上黨郡。韓國之所以把上黨郡獻給我們,是企圖把戰禍轉嫁給我們。秦國蒙受疲勞,而我們坐享其利。強秦不能從弱韓的手上得到上黨,那弱小的我國又怎能從強秦得到上黨郡,怎麼能說是意外之獲呢?不如不要接受。」

對此,趙孝成王將此事告訴給平原君趙勝,平陽郡趙勝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趙孝成王就派遣趙勝前往接收上黨郡。由此,因為趙國接受了上黨郡,導致秦國上下非常憤慨,從而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趙孝成王沒有接受上黨郡的話,那麼,秦國必然會繼續蠶食韓國的疆域,也即韓國的滅亡時間,很可能都會因此提前。不過,因為趙國的「無功反而受祿」,直接吸引了秦國的怒火,從而幫助韓國緩解了來自秦國的壓力。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調整策略,采納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向韓國發起了陘城之戰,并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