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港愛》里的女性,沒有一個戀愛腦,她們活得現實,也獨立和清醒

如果一部劇太真實, 太現實, 也有一個問題, 就是「太慘」, 讓人不忍直視。

大多數人每天都過著《港愛》中類似的生活, 生活已經那麼苦了,

那麼為什麼我還要像「照鏡子」一樣地觀看甚至細品這部劇?

信息滿溢的世界, 主流宣揚的觀念, 媒體發布的信息, 人, 或主動或被動地去接收, 越來越少去思考, 而是趨向從眾。

《港愛》雖然敢于戳穿現實, 但它的內核實質上還是溫暖的。

劇里的女性, 沒有一個是戀愛腦, 也沒有一個把愛情、婚姻看做人生的全部。

她們不虛假、不做作, 愛就愛, 散就散, 和瑪麗蘇女主相比, 她們活得更現實, 更真實, 也更獨立, 更清醒。

比如邱凱琪的女上司盛曉彤。

盛曉彤屬于大齡優質女性, 卻網戀被騙了幾百萬。

難以想象, 如此精明的女高管會玩婚戀APP, 而且竟然還會被騙, 這也暴露了她內心對愛的極度渴望。

如果直接拍出來就是單一事件, 略微突兀沒有連接上下文的感覺。

但編劇用邱凱琪向她借錢買房, 來引出盛曉彤埋了這麼多集的網戀的線。

兩個故事完美交叉在一起, 流暢又有趣。

白天, 盛曉彤是同事口中的「女魔頭」, 邀功大王, 「凡爾賽」大師。

但深夜, 整個公司的人都走了, 她仍然一個人默默地加班。

正如她對著邱凱琪說:

你知道我為什麼富有嗎?在你們還在吃喝玩樂的時候, 我就在就默默耕耘, 買房、換房, 學會犧牲, 不逛街、不購物、不去旅行, 努力工作賺錢, 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因為我比你們努力。

盛曉彤雖然不缺錢, 可是一個人的孤獨滋味仍然難以承受,

即使她在交友APP上被騙錢后, 依然選擇在虛擬的世界尋找陪伴。

這是盛曉彤的選擇, 她有錢, 卻缺愛, 所以即使被騙錢, 也想要陪伴, 哪怕是虛擬的。

盛曉彤的姿態讓人佩服, 她沒有不甘心, 更沒有一蹶不振。

這不僅僅是有錢有底氣的問題, 還有好的心態更是關鍵。

因為盛曉彤深深明白, 這世上, 大多關系都是各求所需。

她有錢, 就當用幾百萬購買一種服務吧。

畢竟屏幕端的另一個人陪他度過了寂寞空虛的時光, 讓她有更充足的動力去掙錢。

在我看來, 盛曉彤有錢有顏值, 是完全沒必要將就走進一段關系里的。

她想挑一個合適自己的人,但是一直沒有挑到,所以也就寧缺毋濫了吧。

于是她把生活的更多重心寄托在工作上,因為工作能獲取金錢,而金錢也能讓自己滿足。

再比如陳子欣的好朋友文婧。

陳子欣是獨立攝影師,做廣告設計的閨蜜文婧一直很支持她。

文靖能為陳子欣一直不停跳一個午后黃昏,僅僅為拍攝一張陳子欣覺得美的照片。

文婧還一直幫陳子欣交租,幫她接攝影工作在網上奮力留言,維護陳子欣,以一敵十在一堆批評聲音中給她一點贊揚。

陳子欣迷茫、痛苦的時候,文婧一直陪在她身邊,給她安慰、鼓勵;當她遭遇網絡惡評之時,文婧還匿名為她寫應援貼。

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一開始想歪了,以為文婧對陳子欣有種同性之愛。

但其實不是,文婧對陳子欣就是純粹的欣賞,欣賞她的個性和才華。

正如文婧所說: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羨慕你,你總是那麼有目標,好像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知道該怎麼做。這個世界像我這樣的人太多,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你就像海上的燈,我就是海上的船,是你,讓我這麼無聊的人有了方向。

也許這個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確實大多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但始終有一些真心、純粹,是可以超越于現實之上的。

愛情可貴,友情也同樣珍貴無比。

最終文婧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莫少霞就更不用說了。

60歲了,還敢于提出「失婚」的訴求。

她不想再委屈自己呆在那個擁擠狹窄的房子里,更不想再那樣無愛無望地。

因為公屋宿舍正好有人退房,她終于可以搬了出去,開啟了獨立的嶄新生活。

在離開陳漢聲后她明顯容光煥發,但分開久了,更多的還是理解與體諒。

莫少霞想要改變,無論處于什麼階段,無論處于什麼年紀。

邱Sir對于麗芬更多是把對前妻的遺憾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人都是寂寞的,他渴望去彌補和消解自己的愧疚,對麗芬的好,陪她去迪斯尼,都是在補償之前沒有這樣做的自己。

而麗芬也不容易,被愛情傷過、拋棄過,也被生活折磨過。

為了兒子能好好長大,麗芬放棄了熱火朝天的愛,選擇了更有責任感和安全感的生活,陪著一位退休的男人走他的后半生,更多都是照顧了。

他們或許沒有太多最直接最熱切的情感,但這種在某個最需要的時刻找到一個還合適的人互相取暖對他們來說就是愛情了吧。

愛情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

有的愛情很完美,有的卻又那麼不堪。

有的人愛對方要死要活,后來發現只是執念太深;有的人覺得愛情淡如水可有可無,失去又發現早已成為血肉的一部分。

愛情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她只是我們在不同年紀不同經歷背景下對美好向往的一種幻化。

《港愛》中的愛情,我覺得并非是狹隘的男女之愛,而是指愛人的能力。

是一切的友愛,親情之愛,男女之愛的綜合,有的人在這愛里走失,有的人開始認清自己。

我覺得任何人,無論是從愛情、友情、親情的角度,或個人成長的角度,都可以在劇中看到自己的某一側面,并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因為它展現了不同人群、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被生活狠狠壓碎的疼痛,不管你處在哪個時期,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共鳴。

我也不認為《港愛》這樣立足于現實的劇情,這樣基于普通人柴米油鹽生活的感情,是悲催的,是殘酷的。

在我看來,它反而比那些懸浮的瑪麗蘇偶像劇更理想化。

因為真正地理想主義,從來不是蒙住自己的眼睛,虛構出一些我們現實生活中永遠打不到的海市蜃樓,對我們去不到的地方充滿向往。

而是,睜開雙眼,看清現實,然后再在現實的泥水地里開出美麗的花朵。

你覺得看得讓人壓抑?

壓抑就對了,但壓抑的結果不是教人放棄追求美好,而是在窘境中如何絕處逢生。

它在肯定富人也有幸福與哀愁的同時,也認可窮人的哀愁和幸福,更關鍵的是,它沒有想過在這兩個階層的矛盾上制造問題。

在《香港愛情故事》的主創看來:

灑狗血的從來不是不同階層的人住在了同一個屋檐下,而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同一個階層,反而充斥著更多的雞毛蒜皮、精心算計和兩敗俱傷。

即是說,《港愛》既不敗倒在有錢人的石榴裙下,也不完全把病癥歸結在貧窮身上。

它很清楚地知道,貧與富之間的階層壁壘是很難打破的。

既然被活生生地困在這樣的現實里,那生活在底層的大多數的我們,就更應該樂觀起來,彼此扶攜、一路前行。

《港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盡管不完美,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目之所及的世界里,保持善良與溫暖。

看《東京愛情故事》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是個迷茫的小姑娘,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焦慮而彷徨。

麗香就像小太陽一樣的存在,積極樂觀,美麗可愛,工作中得心應手,人際從無困擾,生活灑脫自在,她是我向往的狀態,可愛的女超人,面面俱到。

完治呢,恰恰相反,平庸笨拙地如同現實中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總是有那麼多的不知所措,有那麼多應付不來的事情。

那時我就在想,那麼完美的麗香怎麼會喜歡這麼平庸的完治。

更想不明白,完治為什麼會對那麼優秀的麗香游移不定。

后來慢慢懂了一些,面對好的發光的東西,會因為害怕失去而那麼不自信。

看《北京愛情故事》的時候,我已經明白愛情和物質都是些什麼。

石小猛這個角色的轉變,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考驗來臨之前,大家都可以輕松做個好人。

可是生活的不如意那麼多,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錢和人脈擺平許多問題,窮人卻沒有這些資源。

給我帶入感很強的角色是石小猛,我時常想,如果他遇到的那些波折不幸落在我身上,我又會怎樣崩潰。

我想大多數人恐怕只能在孤絕中看著悲劇發生無能為力,連人性掙扎的機會都不會有。

現在看《香港愛情故事》,更多的是市井里平凡人的憂愁喜,小人物的人情冷暖。

劇中的愛情沒有被過度神化,被迫被安置于特定的美好的真空里,也沒有被孤立起來,流于文青的無病[呻·吟]。

愛情有陽春白雪,但肯定不是「公主與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行了。

它是煙火氣的,現實有多殘酷,人性的點滴溫暖才那麼可貴,同時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這一生被人愛與愛別人,同樣都是幸福的事,不要讓這些變成痛苦。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對不愛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棄和祝福。

愛與不愛,以怎樣的方式愛都值得去理解。

正是這些點滴溫暖讓所有苦難得以告慰,人只有先認清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愛。

她想挑一個合適自己的人,但是一直沒有挑到,所以也就寧缺毋濫了吧。

于是她把生活的更多重心寄托在工作上,因為工作能獲取金錢,而金錢也能讓自己滿足。

再比如陳子欣的好朋友文婧。

陳子欣是獨立攝影師,做廣告設計的閨蜜文婧一直很支持她。

文靖能為陳子欣一直不停跳一個午后黃昏,僅僅為拍攝一張陳子欣覺得美的照片。

文婧還一直幫陳子欣交租,幫她接攝影工作在網上奮力留言,維護陳子欣,以一敵十在一堆批評聲音中給她一點贊揚。

陳子欣迷茫、痛苦的時候,文婧一直陪在她身邊,給她安慰、鼓勵;當她遭遇網絡惡評之時,文婧還匿名為她寫應援貼。

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一開始想歪了,以為文婧對陳子欣有種同性之愛。

但其實不是,文婧對陳子欣就是純粹的欣賞,欣賞她的個性和才華。

正如文婧所說: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羨慕你,你總是那麼有目標,好像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知道該怎麼做。這個世界像我這樣的人太多,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你就像海上的燈,我就是海上的船,是你,讓我這麼無聊的人有了方向。

也許這個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確實大多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但始終有一些真心、純粹,是可以超越于現實之上的。

愛情可貴,友情也同樣珍貴無比。

最終文婧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莫少霞就更不用說了。

60歲了,還敢于提出「失婚」的訴求。

她不想再委屈自己呆在那個擁擠狹窄的房子里,更不想再那樣無愛無望地。

因為公屋宿舍正好有人退房,她終于可以搬了出去,開啟了獨立的嶄新生活。

在離開陳漢聲后她明顯容光煥發,但分開久了,更多的還是理解與體諒。

莫少霞想要改變,無論處于什麼階段,無論處于什麼年紀。

邱Sir對于麗芬更多是把對前妻的遺憾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人都是寂寞的,他渴望去彌補和消解自己的愧疚,對麗芬的好,陪她去迪斯尼,都是在補償之前沒有這樣做的自己。

而麗芬也不容易,被愛情傷過、拋棄過,也被生活折磨過。

為了兒子能好好長大,麗芬放棄了熱火朝天的愛,選擇了更有責任感和安全感的生活,陪著一位退休的男人走他的后半生,更多都是照顧了。

他們或許沒有太多最直接最熱切的情感,但這種在某個最需要的時刻找到一個還合適的人互相取暖對他們來說就是愛情了吧。

愛情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

有的愛情很完美,有的卻又那麼不堪。

有的人愛對方要死要活,后來發現只是執念太深;有的人覺得愛情淡如水可有可無,失去又發現早已成為血肉的一部分。

愛情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她只是我們在不同年紀不同經歷背景下對美好向往的一種幻化。

《港愛》中的愛情,我覺得并非是狹隘的男女之愛,而是指愛人的能力。

是一切的友愛,親情之愛,男女之愛的綜合,有的人在這愛里走失,有的人開始認清自己。

我覺得任何人,無論是從愛情、友情、親情的角度,或個人成長的角度,都可以在劇中看到自己的某一側面,并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因為它展現了不同人群、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被生活狠狠壓碎的疼痛,不管你處在哪個時期,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共鳴。

我也不認為《港愛》這樣立足于現實的劇情,這樣基于普通人柴米油鹽生活的感情,是悲催的,是殘酷的。

在我看來,它反而比那些懸浮的瑪麗蘇偶像劇更理想化。

因為真正地理想主義,從來不是蒙住自己的眼睛,虛構出一些我們現實生活中永遠打不到的海市蜃樓,對我們去不到的地方充滿向往。

而是,睜開雙眼,看清現實,然后再在現實的泥水地里開出美麗的花朵。

你覺得看得讓人壓抑?

壓抑就對了,但壓抑的結果不是教人放棄追求美好,而是在窘境中如何絕處逢生。

它在肯定富人也有幸福與哀愁的同時,也認可窮人的哀愁和幸福,更關鍵的是,它沒有想過在這兩個階層的矛盾上制造問題。

在《香港愛情故事》的主創看來:

灑狗血的從來不是不同階層的人住在了同一個屋檐下,而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同一個階層,反而充斥著更多的雞毛蒜皮、精心算計和兩敗俱傷。

即是說,《港愛》既不敗倒在有錢人的石榴裙下,也不完全把病癥歸結在貧窮身上。

它很清楚地知道,貧與富之間的階層壁壘是很難打破的。

既然被活生生地困在這樣的現實里,那生活在底層的大多數的我們,就更應該樂觀起來,彼此扶攜、一路前行。

《港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盡管不完美,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目之所及的世界里,保持善良與溫暖。

看《東京愛情故事》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是個迷茫的小姑娘,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焦慮而彷徨。

麗香就像小太陽一樣的存在,積極樂觀,美麗可愛,工作中得心應手,人際從無困擾,生活灑脫自在,她是我向往的狀態,可愛的女超人,面面俱到。

完治呢,恰恰相反,平庸笨拙地如同現實中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總是有那麼多的不知所措,有那麼多應付不來的事情。

那時我就在想,那麼完美的麗香怎麼會喜歡這麼平庸的完治。

更想不明白,完治為什麼會對那麼優秀的麗香游移不定。

后來慢慢懂了一些,面對好的發光的東西,會因為害怕失去而那麼不自信。

看《北京愛情故事》的時候,我已經明白愛情和物質都是些什麼。

石小猛這個角色的轉變,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考驗來臨之前,大家都可以輕松做個好人。

可是生活的不如意那麼多,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錢和人脈擺平許多問題,窮人卻沒有這些資源。

給我帶入感很強的角色是石小猛,我時常想,如果他遇到的那些波折不幸落在我身上,我又會怎樣崩潰。

我想大多數人恐怕只能在孤絕中看著悲劇發生無能為力,連人性掙扎的機會都不會有。

現在看《香港愛情故事》,更多的是市井里平凡人的憂愁喜,小人物的人情冷暖。

劇中的愛情沒有被過度神化,被迫被安置于特定的美好的真空里,也沒有被孤立起來,流于文青的無病[呻·吟]。

愛情有陽春白雪,但肯定不是「公主與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行了。

它是煙火氣的,現實有多殘酷,人性的點滴溫暖才那麼可貴,同時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這一生被人愛與愛別人,同樣都是幸福的事,不要讓這些變成痛苦。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對不愛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棄和祝福。

愛與不愛,以怎樣的方式愛都值得去理解。

正是這些點滴溫暖讓所有苦難得以告慰,人只有先認清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