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中華民族傳承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在漫長的傳承中, 百姓總結而出的一些經驗流傳了下來, 這些流傳而下的經驗之談就被叫做俗語。

其中, 在關于老人和長輩這一塊的俗語頗多, 而往往一提到關于老人長輩的俗語, 首先映入人腦海的就是「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以及「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等等一系列的俗語。

這兩句俗語的意思大抵相同, 都是指老人由于閱歷和人生經驗的緣故對于日常生活的操持有很大的幫助, 他們的經驗能夠在很多時候指點年輕后輩。

照這樣說, 能得到老一輩人的指點應該是一件好事, 可是民間還有這樣一句話:「老人是條龍, 向誰誰家窮」這又是為何?前面還在說「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為何又會有這樣的說法?今天咱們就聊聊。

龍生九子, 子子不同

這句話并不是憑空得來的, 它有著一定的故事, 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

也是由于龍生九子的傳說存在。 在傳說中, 龍生九子, 均不得龍形, 但卻各有所好各有所長。

龍王的九個兒子并沒有承繼父親的容貌和衣缽, 而是有著各自獨一無二的絕世本領, 就像睚眥性喜打殺, 民間也多將其形象刻于刀劍吞口, 老大囚牛喜好音律, 琴頭上多刻有其形象。

也正由此, 才會將老人比作龍, 因為在古代老人大多有多個子嗣, 并且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 各自有著各自的所長, 這便是「老人是一條龍」的由來。

后半句話倒也好理解, 首先, 從前半句話來說, 既然老人像一條龍, 自然也會像龍王一樣擁有眾多的子嗣, 并且子嗣們的性格也不盡相同。

那麼, 如果作為父親的老龍王有意偏袒哪一家, 那麼那一家一定不會有任何好處, 反而會積攢越來越多的矛盾, 日子也會越來越不順遂。

端平一碗水才能避免禍起蕭墻

別看著后半句話只有短短的五個字, 但其實它蘊含著兩層深奧的道理, 這第一層就是父母不能偏私, 盡可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不然就會在手足之間留下嫌隙, 甚至于出現兄弟相殘, 骨肉反目的情況。

這樣的劇本在各類王朝那真真是太過于常見, 雖然骨肉相殘, 兄弟反目的情況是最殘忍, 最令人心疼的, 但他卻是中國歷朝歷代以來不斷上演的一出平常劇目。

例如大唐初年,

李世民功高蓋世, 所有的軍中將帥都認為李世民才應該得到儲君之位, 但是李淵出于對自己地位的考量和對李建成的偏愛, 而選擇了李建成作為繼承人。

好巧不巧, 李建成遠不如在外征戰的李世民, 就這樣兄弟相爭卻毒計頻出。 李建成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 一直欲除之而后快, 以至于最終玄武門前兄弟相爭骨肉相殘的局面出現。

從某個角度來說,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與李淵脫不了干系, 他沒有做到公平公正, 平民家尚且會骨肉相爭, 何況生于皇家, 在皇家中, 成王敗寇,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現代的情況

骨肉親情在生死存亡面前也只得生不由己, 這類現象在現代也不少見, 一家兄弟姊妹間的反目, 戮戮之間的爭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就是因為老人對某一家的偏私偏幫。

也許在老人眼中這沒有什麼。可是在兄弟姊妹之間,這卻是父母不公的見證。也足以讓兄弟姊妹間產生嫌隙。而這句俗語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父母長輩不能溺愛孩子。

正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是做父母長輩的心底面對孩子們最真實的寫照,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喜惡愛好,所以父母難免會對某一個孩子有偏愛之心這可以理解。

只是,作為家長的要明白,溺愛只會毀掉孩子,「父母愛子,則需為之計深遠」。這一句話雖然短小但極其精辟,它的背后也有一個很具有警示意義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期,趙太后不愿將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觸龍便這樣勸諫她:「長安君年紀尚輕,有沒有建功立業,無法向臣民證明自己的能力,將來服不了眾,要真是為長安君好,就該放手讓他自己闖出一片天,建功立業,為將來做好準備。」

誠然,這句話歷經了兩千余載的光陰卻沒有失色,父母若是真愛孩子就不該只是在乎于眼前的溺愛,而是應該為之籌謀深遠。對于有多個孩子的好人來說,平時若是給幼子,或是最疼愛的孩子以偏愛,偏向他,這不是在幫他,反而是在害他。

在我國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反面例子了,正是不計深遠的體現,也容易在孩子性格的養成上出現偏差,讓孩子養成玩世不恭,不務正業的惡劣品性。

明孝宗朱佑樘就是一個例子,朱佑樘幼年在宮中太監宮女以及吳皇后的庇佑下長大,從小缺乏父愛,后來他繼承大統,由于自己的童年異常不幸,他對朱厚照可以說是關懷備至極度溺愛。

這也是朱佑樘唯一的不足,在培養子嗣的問題上他沒有做好。朱佑樘36歲積勞成疾撒手人寰,朱厚照繼位之后,一次又一次在朝堂上胡作非為,將朱佑樘好不容易打理好的大明江山又一次攪得混亂無比。

最終,好不容易出現的弘治中興局面又被朱厚照毀掉了,朱厚照本人則成為了歷史上的反面教材的典范。《明朝那些事》里,就有這樣的師傅對待不好好學習的皇子責罵道:「你想學朱厚照麼?」

可見,朱厚照的臭名早已遠播,連后世都將其作為恥辱來看待。明孝宗是皇帝,他貴有天下,也是一位賢明君王。可惜卻在后繼之君的問題上出了差錯,過度溺愛,反而是害了朱厚照。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話乍一聽的確感覺他帶刺,聽著很不舒服,但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句話也確實是老一輩人留下的經驗之談或是一個教訓。

歷史上諸多兄弟相殘,寵兒敗家之事更是向我們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即使到了現代也有意義。有多個孩子的家庭更是需要注意,讀懂這句話,一碗水端平,不過分溺愛孩子才能有家庭間的和睦。

兄弟和睦,一家齊心,自然會有福氣降臨,眾多血淋淋的事實放在這里,足以令人深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就是因為老人對某一家的偏私偏幫。

也許在老人眼中這沒有什麼。可是在兄弟姊妹之間,這卻是父母不公的見證。也足以讓兄弟姊妹間產生嫌隙。而這句俗語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父母長輩不能溺愛孩子。

正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是做父母長輩的心底面對孩子們最真實的寫照,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喜惡愛好,所以父母難免會對某一個孩子有偏愛之心這可以理解。

只是,作為家長的要明白,溺愛只會毀掉孩子,「父母愛子,則需為之計深遠」。這一句話雖然短小但極其精辟,它的背后也有一個很具有警示意義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期,趙太后不愿將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觸龍便這樣勸諫她:「長安君年紀尚輕,有沒有建功立業,無法向臣民證明自己的能力,將來服不了眾,要真是為長安君好,就該放手讓他自己闖出一片天,建功立業,為將來做好準備。」

誠然,這句話歷經了兩千余載的光陰卻沒有失色,父母若是真愛孩子就不該只是在乎于眼前的溺愛,而是應該為之籌謀深遠。對于有多個孩子的好人來說,平時若是給幼子,或是最疼愛的孩子以偏愛,偏向他,這不是在幫他,反而是在害他。

在我國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反面例子了,正是不計深遠的體現,也容易在孩子性格的養成上出現偏差,讓孩子養成玩世不恭,不務正業的惡劣品性。

明孝宗朱佑樘就是一個例子,朱佑樘幼年在宮中太監宮女以及吳皇后的庇佑下長大,從小缺乏父愛,后來他繼承大統,由于自己的童年異常不幸,他對朱厚照可以說是關懷備至極度溺愛。

這也是朱佑樘唯一的不足,在培養子嗣的問題上他沒有做好。朱佑樘36歲積勞成疾撒手人寰,朱厚照繼位之后,一次又一次在朝堂上胡作非為,將朱佑樘好不容易打理好的大明江山又一次攪得混亂無比。

最終,好不容易出現的弘治中興局面又被朱厚照毀掉了,朱厚照本人則成為了歷史上的反面教材的典范。《明朝那些事》里,就有這樣的師傅對待不好好學習的皇子責罵道:「你想學朱厚照麼?」

可見,朱厚照的臭名早已遠播,連后世都將其作為恥辱來看待。明孝宗是皇帝,他貴有天下,也是一位賢明君王。可惜卻在后繼之君的問題上出了差錯,過度溺愛,反而是害了朱厚照。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話乍一聽的確感覺他帶刺,聽著很不舒服,但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句話也確實是老一輩人留下的經驗之談或是一個教訓。

歷史上諸多兄弟相殘,寵兒敗家之事更是向我們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即使到了現代也有意義。有多個孩子的家庭更是需要注意,讀懂這句話,一碗水端平,不過分溺愛孩子才能有家庭間的和睦。

兄弟和睦,一家齊心,自然會有福氣降臨,眾多血淋淋的事實放在這里,足以令人深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