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西元前1045年的北京沒有雜拌兒

《北京這塊地方》

軍事重要, 政治更需要

還是說城。

那麼, 最早的, 也是最老的北京城究竟建於何年、始於何處呢?

打開古文獻, 發現了兩條挺重要的記載:

《史記·燕召(shao)公世家》說:

周武王之滅紂, 封召公于北燕。

《禮記·樂記》稱, 孔子授徒時說:

武王克殷反商, 未及下車, 而封黃帝后於薊。 ”

按照歷史學家的考訂, 周武王滅紂、分封薊和燕兩個諸侯國的這一年, 應該是西元前1045年。

召公奭是武王的兄弟, 官居大保, 位列三公, 封召公于燕, 是因為燕、薊是中原北上、通往塞外交通樞紐, 周朝很重視。 同樣, 武王把薊封給黃帝的後人,

也是顯示一種隆盛的待遇。 後來薊微燕盛, 燕兼併了薊, 並以薊為燕的都城。 燕與薊, 就成了北京最早的城。

20世紀70年代, 北京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村, 有個重大發現:發掘出燕城遺址和很多文物。

這個古燕城遺址呈長方形, 東西長850, 南北寛約600, 城牆厚約4, 用土夯築而成。 城牆分主牆、內附牆和護坡三個部分, 城垣外有溝池環繞, 由此可以看出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城池的規模, 十分難得。

遺憾的是薊城的遺址, 至今卻沒有發現。 依據文獻記載, 薊城“南北九裡, 東西七裡”, 背山面野, 農貿興旺, 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薊的本意原是一種有解毒作用的野草。 薊城就是選在一個長滿薊草的土丘周圍建起來的, 因而名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裡說:

今城西北隅有薊丘, 因丘以名邑也, 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也”。

現在可以解釋泰勒教授提出北京城選址的疑問了。

原來古人建城選址的原則, 一個是近水源;一個是擇高地, 當然還要考慮交通便利。 酈道元說的薊丘, 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白雲觀西北。 直到20世紀50年代, 人們還可以看到這個隆起的土丘。 後來, 鏟平建房了, 土丘也就消失了。 專家綜合其他材料推斷, 薊城城址大體在今天西城區廣安門內外。

西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 薊城是廣陽郡的治所。 為了防禦, 秦始皇連結起燕、趙、秦原有的邊城, 形成著名的萬里長城。 從此, 薊城就成了中原王朝在北方的軍事重鎮。 同時由於它的農業、手工藝和商業也很發達,

加上它北通蒙古大草原, 東達遼東, 南抵中原的地理優勢, 《史記·貨殖列傳》稱之為:

“夫燕, 亦勃、碣之間一都會。 ”

漢宣帝劉洵改廣陽郡為國, 立燕王劉旦之子為廣陽王。 1974年, 北京豐台大葆台發掘出規模巨大的一號漢墓, 揭示了漢王朝皇族威福並作、驕奢淫逸的生活。 一號漢墓應是廣陽王劉建之陵。

“廣陽王劉建之陵”

從魏晉至隋唐, 薊城一直是幽州的治所。 因其地處邊塞, 一方面這裡軍情緊急, 摩擦不斷, 時有戰火點燃;然而, 另一面, 這裡又是漢、突厥、奚、秣褐、室韋、高麗、新羅、回紇、吐渾等各族人們頻繁交往和聚集的地方。 他們共同生活, 共同勞動, 共同建設, 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北京文化, 共同推動了北京歷史的發展。 這個寬容並蓄、和諧共存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

遼設五京, 以幽州為南京, 又稱燕京, 設析津府, 實際是遼國的陪都。 其它的四京是上京臨璜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西大明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金滅遼後, 金海陵王派畫工到東京汴梁城繪製汴京宮闕、宮室制度, 耗費鉅資, 在薊城舊址上“廣燕京城”, “一殿之成以億萬計”!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建成了橫跨盧溝河的大石橋——廣利橋(今盧溝橋)。 100年後,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驚呼:“此橋之美, 舉世無雙!”

“此橋之美, 舉世無雙———盧溝橋”

金建中都, 使薊城的規模空前浩大, 一派帝王的輝煌氣勢, “其宮闕壯麗, 延亙阡陌, 上切霄漢, 雖秦阿房, 漢建章不過如是。

”薊城威風八面矣!

啟于諸侯封邑, 繼而軍事重鎮, 終於地位顯赫, 贏得統治者的青睞, 做了遼、金兩代帝王的陪都(實際是國都)。 北京城舒眉展眼, 昂首闊步, 開始登臨世界的大舞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