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子昂:對待低谷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

意思是:往前看, 看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看, 也看不到求才若渴的明君。

有人說陳子昂這短短的兩句詩, 跨越了時間與空間, 寫透了世上懷才不遇之人內心的孤寂。

就連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誇讚他:「國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

言外之意, 唐代詩歌的繁榮昌盛, 就是從陳子昂才開始的。

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因為滿腹才華而扶搖直上, 相反地, 在他的人生之路上總是充滿了異于常人的大起大落, 十分艱辛。

時運不濟並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失去一切的同時也失去了重新開始的勇氣,

一蹶不振。

而慶倖的是, 陳子昂總是能在每一次跌入谷底後, 再次重振旗鼓, 重新出發。

生活越潑給他冷水, 他越是要在冷水中沸騰。

年少輕狂, 但終究是要成長

唐高宗顯慶四年, 陳子昂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

作為一個任性的富二代, 他從小就常常和一群富家子弟行走江湖、我行我素。

他們整日聚在一起, 騎馬仗劍, 自以為是地以抑強扶弱為己任。

就這樣日復一日, 直到陳子昂成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 他還依舊不通古文詩書。

因為家裡沒有人能對他進行適當的約束勸導, 陳子昂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在這種沒有節制的自由裡, 逐漸開始任性妄為, 打架鬥毆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有一次, 他在「行俠仗義」時用劍失手傷了人,

傷者血流不止的樣子讓陳子昂不知所措, 聯手中的劍都變得異常沉重。

漸漸地,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人群中甚至有一些人開始憤怒地指責他欺負弱者。

年少的陳子昂呆愣在原地, 不知如何面對這些民眾突如其來的指責。

這也讓他生平第一次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了懷疑。

萬幸的是受傷的人後來被救了過來, 再加上有一個富豪父親替他遊走打點, 最終得到了妥善解決。

陳子昂回到家裡以後, 便開始反省自己。 他發現自己這麼多年的「行俠仗義」似乎是做錯了方式, 他意識到仗劍走天涯的自由是有條件的。

自由需要有規則的約束, 不能一味地橫衝直撞無法無天。

于是他慨然立志, 決定棄武從文。

從此像變了個人一樣, 整日把自己關在房中, 謝絕舊友, 發奮苦讀。

憑藉自身的聰慧天賦和刻苦的努力, 他用短短幾年的時間便學涉百家, 深鑽經史。

從一個紈絝不羈的富二代變成了學富五車的優質少年。

豪擲千金, 高調自我行銷

在陳子昂21歲那年,

他帶上家裡給準備的豐厚盤纏, 本來自信滿滿地進京趕考。

可惜連續考了兩次都沒有考中。

得知落榜後, 陳子昂憂憤交加, 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遊蕩時看到有一商販正在賣胡琴, 一把看似普通的胡琴居然要價千金。

因為價錢實在貴得離譜, 商販周圍聚集了好多看熱鬧的人。

考場碰壁的陳子昂想, 既然自己背後沒有資源引薦, 那自己便創造資源, 為自己撐腰。

于是, 他靈機一動千金買下了胡琴。

並當場宣佈, 說自己明天會在宣陽裡宴請賓客, 所有酒肉一律免費, 到時還會為大家演奏這把琴。

這一舉動頓時在人群中炸開了鍋, 人們的注意力一下全都放在了陳子昂身上。

第二天, 宣陽裡果然聚集了很多人, 其中還不乏達官顯貴。

只見陳子昂手捧胡琴, 環視眾人說道:

「我叫陳子昂, 從蜀地來到長安, 帶著創作的很多文章, 四處求告, 卻無人賞識, 而這把受人關注的琴, 其實也不過就是樂伎的技藝而已。 」

話音剛落, 他便用力將千金琴瞬間摔了個粉碎。

隨後他又拿出自己的詩文, 分發給了眾人。

大家都被他的舉動震驚不已, 注意力也不自覺地被他的詩作吸引, 在場人士紛紛爭相傳看。

宴會過後, 陳子昂這個名字便傳滿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人們都稱他為「千金郎」。

後來, 文明年初, 陳子昂終于在第三次考試時脫穎而出, 考中了進士。

有句古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哪怕五十歲的人剛考中進士都是比較年輕的,而陳子昂卻年僅二十四歲便中了進士,正式開啟了官場生涯。

官場挫敗 成就一身「詩骨」

在陳子昂中進士這一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朝局的天秤越來越向武則天一方傾斜。

這位年少進士的文筆,洋洋灑灑條理清晰,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

不久後,陳子昂便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

這對于在朝堂中毫無政治背景的陳子昂來說,無疑是一次天賜良機。

一番接觸後,武則天決定提拔陳子昂為麟臺正字,並多次向他垂問政事。

誰說高調的文人都空有一腔才華卻無處施展?

此時的陳子昂便以為自己遇到了懂得自己的君王。

當西元六九零年,武則天掃平一切障礙正式稱帝后,陳子昂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手書《周授命頌》,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這位女皇的讚美之情。

遺憾的是,武則天卻從未真正地看懂過他。

在女皇的眼中,陳子昂的用處其實也僅限于此,她自始至終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為她的統治歌功頌德的人。

所以武則天看不見陳子昂的內心擁有著怎樣的政治熱情。

對于陳子昂來說,這是一種被伯樂摔下馬的悲哀。

後來,武則天逐漸開始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她開始重用酷吏,編造罪名打擊政敵。

朝堂變得烏煙瘴氣草木皆兵。

這時,陳子昂也徹底看清了武則天,「外有信賢之名,而內實有疑賢之心」,他的內心也隨著這個發現而絕望。

即便後來被提升為右拾遺,他也絲毫感受不到開心。

一個人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最終,時常提出反對觀點的陳子昂,沒能逃脫酷吏的魔爪,被抓入獄兩年。

在獄中,他將滿腔無法施展的抱負都化為了墨水,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誕生在這個時候。

延續了六朝文風奢靡的壁壘,在他的筆下驟然坍塌。

陳子昂的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被後世尊稱為「詩骨」。

一腔熱血 鑄就千古孤獨

通天元年,契丹族騎兵作亂侵犯邊境,武則天決意派兵去鎮壓。

這件事讓陳子昂被澆滅的赤子之心再一次啟動,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報國之路,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跟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

陳子昂當時並不知道,這次戰爭也依舊充滿了權勢的味道。

武則天出動整整5萬大軍殺向營州,目的是為了讓武氏家族在軍中樹立威望。

可武攸宜輕率而無將謀,根本不懂得領兵,在導致前軍陷沒後,直接命令全軍駐紮幽州,不肯前進一步。

此時的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中擔任參謀,他意識到這樣屯兵不前的危險,便進諫武攸宜,主動請軍出征。

然而這個不求無功只求無過的武攸宜,不僅沒有採納他的諫言,反而將他貶為軍曹不準參與任何決策。

陳子昂的滿腔熱血頓時降到了冰點,燃起的報國之心被澆滅了。

從武的失敗,讓陳子昂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孤獨,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後來黃周星曾在《唐詩快》中評價這首詩: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

有人說陳子昂一定是因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失意才將這孤獨寫透。

而實際上,陳子昂的孤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與眾不同,更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本質是用一腔熱血寫就。

正如哀莫大于心死,曾經有多少熱血,孤獨裡就有多少悲涼。

在從軍失敗後,陳子昂便決意辭官回鄉,回到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起點,重新開始生活。

「既然人間荒唐世儈,那便山中作怪。」

回家後的陳子昂也的確過了幾年瀟灑肆意的快活人生。

只是後來父親病故,陳子昂懷璧其罪,富裕的家產令歹人垂涎,不久他就被陷害入獄,死在了獄中。

回顧他一生充滿磕絆的經歷,人們在他的詩中讀到的也都是失意後的落寞與孤獨,仿佛他是一個整日愁眉苦臉的落魄者。

可實際上,他在每一次挫敗後,都能有勇氣選擇重新出發。

弱者只有千難萬難,智者卻能找到千路萬路。

就像《活著》當中所說: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能夠替代的。

只要俯仰無愧于天地,所行無愧于心,便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有句古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哪怕五十歲的人剛考中進士都是比較年輕的,而陳子昂卻年僅二十四歲便中了進士,正式開啟了官場生涯。

官場挫敗 成就一身「詩骨」

在陳子昂中進士這一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朝局的天秤越來越向武則天一方傾斜。

這位年少進士的文筆,洋洋灑灑條理清晰,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

不久後,陳子昂便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

這對于在朝堂中毫無政治背景的陳子昂來說,無疑是一次天賜良機。

一番接觸後,武則天決定提拔陳子昂為麟臺正字,並多次向他垂問政事。

誰說高調的文人都空有一腔才華卻無處施展?

此時的陳子昂便以為自己遇到了懂得自己的君王。

當西元六九零年,武則天掃平一切障礙正式稱帝后,陳子昂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手書《周授命頌》,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這位女皇的讚美之情。

遺憾的是,武則天卻從未真正地看懂過他。

在女皇的眼中,陳子昂的用處其實也僅限于此,她自始至終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為她的統治歌功頌德的人。

所以武則天看不見陳子昂的內心擁有著怎樣的政治熱情。

對于陳子昂來說,這是一種被伯樂摔下馬的悲哀。

後來,武則天逐漸開始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她開始重用酷吏,編造罪名打擊政敵。

朝堂變得烏煙瘴氣草木皆兵。

這時,陳子昂也徹底看清了武則天,「外有信賢之名,而內實有疑賢之心」,他的內心也隨著這個發現而絕望。

即便後來被提升為右拾遺,他也絲毫感受不到開心。

一個人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最終,時常提出反對觀點的陳子昂,沒能逃脫酷吏的魔爪,被抓入獄兩年。

在獄中,他將滿腔無法施展的抱負都化為了墨水,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誕生在這個時候。

延續了六朝文風奢靡的壁壘,在他的筆下驟然坍塌。

陳子昂的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被後世尊稱為「詩骨」。

一腔熱血 鑄就千古孤獨

通天元年,契丹族騎兵作亂侵犯邊境,武則天決意派兵去鎮壓。

這件事讓陳子昂被澆滅的赤子之心再一次啟動,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報國之路,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跟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

陳子昂當時並不知道,這次戰爭也依舊充滿了權勢的味道。

武則天出動整整5萬大軍殺向營州,目的是為了讓武氏家族在軍中樹立威望。

可武攸宜輕率而無將謀,根本不懂得領兵,在導致前軍陷沒後,直接命令全軍駐紮幽州,不肯前進一步。

此時的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中擔任參謀,他意識到這樣屯兵不前的危險,便進諫武攸宜,主動請軍出征。

然而這個不求無功只求無過的武攸宜,不僅沒有採納他的諫言,反而將他貶為軍曹不準參與任何決策。

陳子昂的滿腔熱血頓時降到了冰點,燃起的報國之心被澆滅了。

從武的失敗,讓陳子昂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孤獨,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後來黃周星曾在《唐詩快》中評價這首詩: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

有人說陳子昂一定是因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失意才將這孤獨寫透。

而實際上,陳子昂的孤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與眾不同,更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本質是用一腔熱血寫就。

正如哀莫大于心死,曾經有多少熱血,孤獨裡就有多少悲涼。

在從軍失敗後,陳子昂便決意辭官回鄉,回到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起點,重新開始生活。

「既然人間荒唐世儈,那便山中作怪。」

回家後的陳子昂也的確過了幾年瀟灑肆意的快活人生。

只是後來父親病故,陳子昂懷璧其罪,富裕的家產令歹人垂涎,不久他就被陷害入獄,死在了獄中。

回顧他一生充滿磕絆的經歷,人們在他的詩中讀到的也都是失意後的落寞與孤獨,仿佛他是一個整日愁眉苦臉的落魄者。

可實際上,他在每一次挫敗後,都能有勇氣選擇重新出發。

弱者只有千難萬難,智者卻能找到千路萬路。

就像《活著》當中所說: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能夠替代的。

只要俯仰無愧于天地,所行無愧于心,便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