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螢火蟲之墓》是悲劇?一部不折不扣的諷刺劇,它並不值得落淚!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勳眾多作品中一部爭議頗大的動畫。

觀眾所討論的主要爭議點是:這部片子究竟是反戰, 還是反戰敗?

這究竟是怎樣一部片子呢?

先說說它的故事梗概吧。

這部動畫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 恰逢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段。

男主清太的父親是海軍的高級軍官, 參與了這一次的戰役。

這一天, 是美軍發動的第三次空襲。

戰火紛飛, 清太背著妹妹四處逃竄時,

在途中與母親走散。

而當兄妹倆平安度過此次危機後, 卻得知母親已是奄奄一息。

身處亂世之中, 清太並沒有太多時間沉浸在親人離去的痛苦中。

很快他收拾好了行囊, 帶著妹妹投奔自己唯一的親人——阿姨。

寄住在阿姨家的這段時間, 清太因為習慣了嬌生慣養的生活,

並沒有聽從阿姨讓他去參加勞動的建議, 每日陪妹妹玩樂、無所事事。

隨著清太手中的東西變賣殆盡, 阿姨對坐吃山空的清太越看越不順眼, 隨著矛盾的發酵, 雙方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甚至到了分灶的地步。

阿姨不願意平添兩個白吃白住的負擔, 而男主因為軍二代的傲氣也不願意向阿姨低頭。

雙方一直僵持著, 直到又一次防空事件將平衡打破。

這一段也是阿姨一直詬病清太的地方。

阿姨認為男主作為一個已經滿了14歲的大孩子, 應該多一點責任感, 加入互助會與其他居民一同滅火抗災, 但清太總是第一時間帶著妹妹跑到防空洞中去。

然後一直呆到滅火行動結束, 才施施然出來。

于是後面才有了那句名臺詞:

「這麼怕死的話乾脆搬到防空洞住算了。」

清太:搬就搬!

少年最為重視面子,尤其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少年。

阿姨的嘲諷讓清太第一次有了這麼強的行動力。

而搬到防空洞住的兄妹二人,卻沒有迎來幸福安定的生活。

清太母親一共在銀行卡中留了7000元,在分灶時,清太為了購置生活必需品一共取走了4000,而剩下的3000他留作應急。

兄妹二人坐吃山空,很快就將第一次購置的物資消耗殆盡。

清太知道,銀行卡中的3000元是他最後的退路,絕對不能動。

但是沒有吃的,兩個人就只能餓肚子。

最開始,清太是向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農夫借食物。

然而農夫與他們非親非故,借了幾次之後,便也不肯借了。

農夫建議兄妹倆回到阿姨家,其實阿姨只是喜歡抱怨,要是兩個孩子求到她面前,其實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清太知道,如果他這次回去,勢必就會做出妥協。

比如他需要參加勞作、需要參加互助會參與滅火行動。

累與苦先不說,危險是必然的。

借是借不到了,畢竟亂世中的善良是奢侈品。

于是,清太選擇了另一條路——偷。

然後喜提警局套餐一次。

這一次的教訓並沒有讓清太長記性。

他流下了反思的淚水,覺得是自己的技巧不夠高端。

清太換了一種策略。

空襲的時候大家不是都會躲在防空洞?

這個時候不就是闖空門實施偷盜的最佳時機?

從這時候開始,每逢防空警報響起,都是清太出門找食的時間。

逃難的人群慌忙失措,又哪裡會注意到人群中逆行的少年?

嘗到甜頭的清太絲毫不以為恥。

甚至在滿載而歸時用手電筒模仿防空警報的燈光。

于他人而言,空襲是一場災難;于清太而言,這卻是象徵著喜悅與收穫的號角。

在這一刻,他是勝利者。

清太通過這樣的偷竊行為麻痹著自己。

然而她的妹妹卻因為長時間的營養不良,身體早已不堪重負。

當那件熟悉的衣服被撩起來時,人們才發現,這時候的妹妹已是瘦骨嶙峋,糜爛疥癬遍佈全身。

衣服就像是掩蓋真相的紗,將其原本猙獰的面目掩映得如夢似幻。

在衝擊之下,清太終于也看清了殘酷的現實。

他決定將最後3000元取出,可是為時已晚。

清太受到的打擊不僅僅是妹妹的死去,還有父親的戰敗。

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軍官父親一人身上,一旦父親死亡,那麼清太也將陷入絕望。

在將妹妹埋葬之後,清太餓死在了火車車站中。

他想:要是等不到父親歸來,不如就這樣放棄吧。

與清太有著同樣想法的不止有一人。

在這個火車站,又著無數個「清太」,他們渴望著戰爭的勝利,迎來攜帶者無限希望的親人,重新回到昔日的幸福生活。

然後,他們都因為飢餓永遠離開了人世。

故事的最後,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將妹妹的糖罐子扔在了草地之中。

夜幕下,螢火中點亮了無數希望的星光,清太和妹妹節子的身影再次出現。

在另一個世界中,他們將再也不會失去彼此,永遠幸福生活。

《螢火中之墓》的最表層,看似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兄妹倆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從原本的幸福生活,一點點走向覆滅。

但它真的是講的戰爭的殘酷嗎?

掩藏在表像之下,清太的愚蠢行為、劇情的諸多不合理之處,都在昭示著這部動漫沒有這麼簡單。

想要看懂這個故事,首先要看懂的,就是清太這個人;或者說,清太這類人。

清太的家境無疑是優渥的,在混亂的年代,她母親的一件和服,就能夠換取一鬥大米;而他父親,也是參與二戰的高級軍官。

在他父親的庇佑之下,這一家人甚至還能在海邊度假。

清太之所以不參加勞作,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公子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認為:現在的困境只是暫時的,一切的苦難都會隨著父親的回歸而結束。

上圖是清太時常看的雜誌,這裡也是創作者在暗示清太本人的立場。

既然已經明白了了,清太的最終目的——等爸爸回家。

那麼他後來的很多看似「目光短淺」的行為就能夠解釋得通了。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創作者想要通過清太等爸爸回家這一行為,暗示什麼?

清太不想通過勞動生存、坐吃山空的行為,也暗合了這個群體不想要壯大自身,反而想要侵佔他人資源的根本目的。

當這電影的這一層含義被揭開,觀眾就會發現,《螢火蟲之墓》根本不是悲劇,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諷刺劇。

清太的死,從來都不是因為時代背景,只是因為他自己,他們這個群體本身的思想謬誤。

清太,真的值得我們為他流淚嗎?

身處戰爭中的有太多的可憐人。

他們大多數,都沒有欣賞過螢火蟲,也沒能享受到死後的寧靜。

清太的境遇與他們相比,實在是好太多。

渺小又空虛的心願只配用螢火之輝比喻,這獨屬于夜晚的大夢一場,看似美好,卻註定是空談。

天一亮,醜陋的螢火蟲將無所遁形。

電影的最後,那些螢火蟲仍然閃爍著,可是無人再在意它們。

和清太一樣的那些人,都站在螢火之中,最後被葬入墓地。

總結了這麼多,就想說明一件事:這是螢火蟲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高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螢火蟲的感受?

于是後面才有了那句名臺詞:

「這麼怕死的話乾脆搬到防空洞住算了。」

清太:搬就搬!

少年最為重視面子,尤其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少年。

阿姨的嘲諷讓清太第一次有了這麼強的行動力。

而搬到防空洞住的兄妹二人,卻沒有迎來幸福安定的生活。

清太母親一共在銀行卡中留了7000元,在分灶時,清太為了購置生活必需品一共取走了4000,而剩下的3000他留作應急。

兄妹二人坐吃山空,很快就將第一次購置的物資消耗殆盡。

清太知道,銀行卡中的3000元是他最後的退路,絕對不能動。

但是沒有吃的,兩個人就只能餓肚子。

最開始,清太是向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農夫借食物。

然而農夫與他們非親非故,借了幾次之後,便也不肯借了。

農夫建議兄妹倆回到阿姨家,其實阿姨只是喜歡抱怨,要是兩個孩子求到她面前,其實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清太知道,如果他這次回去,勢必就會做出妥協。

比如他需要參加勞作、需要參加互助會參與滅火行動。

累與苦先不說,危險是必然的。

借是借不到了,畢竟亂世中的善良是奢侈品。

于是,清太選擇了另一條路——偷。

然後喜提警局套餐一次。

這一次的教訓並沒有讓清太長記性。

他流下了反思的淚水,覺得是自己的技巧不夠高端。

清太換了一種策略。

空襲的時候大家不是都會躲在防空洞?

這個時候不就是闖空門實施偷盜的最佳時機?

從這時候開始,每逢防空警報響起,都是清太出門找食的時間。

逃難的人群慌忙失措,又哪裡會注意到人群中逆行的少年?

嘗到甜頭的清太絲毫不以為恥。

甚至在滿載而歸時用手電筒模仿防空警報的燈光。

于他人而言,空襲是一場災難;于清太而言,這卻是象徵著喜悅與收穫的號角。

在這一刻,他是勝利者。

清太通過這樣的偷竊行為麻痹著自己。

然而她的妹妹卻因為長時間的營養不良,身體早已不堪重負。

當那件熟悉的衣服被撩起來時,人們才發現,這時候的妹妹已是瘦骨嶙峋,糜爛疥癬遍佈全身。

衣服就像是掩蓋真相的紗,將其原本猙獰的面目掩映得如夢似幻。

在衝擊之下,清太終于也看清了殘酷的現實。

他決定將最後3000元取出,可是為時已晚。

清太受到的打擊不僅僅是妹妹的死去,還有父親的戰敗。

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軍官父親一人身上,一旦父親死亡,那麼清太也將陷入絕望。

在將妹妹埋葬之後,清太餓死在了火車車站中。

他想:要是等不到父親歸來,不如就這樣放棄吧。

與清太有著同樣想法的不止有一人。

在這個火車站,又著無數個「清太」,他們渴望著戰爭的勝利,迎來攜帶者無限希望的親人,重新回到昔日的幸福生活。

然後,他們都因為飢餓永遠離開了人世。

故事的最後,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將妹妹的糖罐子扔在了草地之中。

夜幕下,螢火中點亮了無數希望的星光,清太和妹妹節子的身影再次出現。

在另一個世界中,他們將再也不會失去彼此,永遠幸福生活。

《螢火中之墓》的最表層,看似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兄妹倆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從原本的幸福生活,一點點走向覆滅。

但它真的是講的戰爭的殘酷嗎?

掩藏在表像之下,清太的愚蠢行為、劇情的諸多不合理之處,都在昭示著這部動漫沒有這麼簡單。

想要看懂這個故事,首先要看懂的,就是清太這個人;或者說,清太這類人。

清太的家境無疑是優渥的,在混亂的年代,她母親的一件和服,就能夠換取一鬥大米;而他父親,也是參與二戰的高級軍官。

在他父親的庇佑之下,這一家人甚至還能在海邊度假。

清太之所以不參加勞作,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公子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認為:現在的困境只是暫時的,一切的苦難都會隨著父親的回歸而結束。

上圖是清太時常看的雜誌,這裡也是創作者在暗示清太本人的立場。

既然已經明白了了,清太的最終目的——等爸爸回家。

那麼他後來的很多看似「目光短淺」的行為就能夠解釋得通了。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創作者想要通過清太等爸爸回家這一行為,暗示什麼?

清太不想通過勞動生存、坐吃山空的行為,也暗合了這個群體不想要壯大自身,反而想要侵佔他人資源的根本目的。

當這電影的這一層含義被揭開,觀眾就會發現,《螢火蟲之墓》根本不是悲劇,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諷刺劇。

清太的死,從來都不是因為時代背景,只是因為他自己,他們這個群體本身的思想謬誤。

清太,真的值得我們為他流淚嗎?

身處戰爭中的有太多的可憐人。

他們大多數,都沒有欣賞過螢火蟲,也沒能享受到死後的寧靜。

清太的境遇與他們相比,實在是好太多。

渺小又空虛的心願只配用螢火之輝比喻,這獨屬于夜晚的大夢一場,看似美好,卻註定是空談。

天一亮,醜陋的螢火蟲將無所遁形。

電影的最後,那些螢火蟲仍然閃爍著,可是無人再在意它們。

和清太一樣的那些人,都站在螢火之中,最後被葬入墓地。

總結了這麼多,就想說明一件事:這是螢火蟲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高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螢火蟲的感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