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已經吞進3千萬億噸!馬里亞納海溝吞入大量海水,海平面為何還沒下降?

地球之上的兩極分別是南極和北極, 但是有另一類新型的劃分方式, 就是將地球分為了四極, 剩下兩極分別是地球最高點和最低點。 最高點無疑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它擁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最低點則是馬里亞納海溝, 這個位于太平洋當中深不可測的「地球傷疤」一度成為了全世界最神秘的地方。

這些年來, 人類對于深空的探測處在不斷發展當中, 對于深海的探測也沒落下, 不過由于深海當中巨大的壓強, 我們想做到像在太空當中走出艙門一樣在海底散步, 估計還要等許多年。

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 有關馬里亞納海溝的謎題卻越來越多, 科學家經過放置大量檢測設備之後發現, 它正在瘋狂地吞噬海水, 每百萬年吞噬的海水總量可達3千萬億噸。 人們不禁好奇, 這些海水被吞噬之後都流向何方了?為什麼海水消失了那麼多,

海平面卻沒有下降, 這些年還有不降反升的趨勢?

神秘的歸墟

最早關于馬里亞納海溝的記載出自于中國的《山海經》, 這部志異百科全書一度被認作是古代人天馬行空和想象與杜撰, 但是其中描述的奇觀其實在現實中都有參照物。 《山海經》當中的歸墟之地正是這樣的存在,

它是海底一道巨大的溝壑, 無時無刻不在吞噬海水, 傳聞少昊孺帝顓頊就生活在這裡。

深淵海溝是海底一種常見的地貌, 通常指水深超過6000米的槽型地貌, 全球共有深淵海溝37條, 其中有28條都分佈在太平洋, 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也在這裡,

它位于馬利安納群島底部, 總長度2550千米, 平均寬度70千米, 海域平均深度超過8000米, 最深處達到了10911.4米, 目前這一資料還在隨著探測不斷更新。

可能大家對于這種深度無法有直觀的感受, 我們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放在這裡,

都無法露出水面, 這個深度確實超過了人們的認知。

這些年各國對于馬里亞納海溝的探測一直都未停歇, 這條海溝成為大家對太空之外的另一關注對象。 經過越來越多的探測, 地質學家認為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時間大約在6000萬年前, 太平洋板塊俯衝至菲律賓板塊的底下, 斜[插·入]海底形成了現在看到的海溝。

海溝具有溫度低、壓力大、構造活躍、黑暗無光等特點,是驅動地球系統演化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不同的深淵海溝在保持共同點的同時,也會有著細微的差異。

海水流向海溝之下?

科學家們為了方便對地球進行研究,將地球的內部結構劃分成了幾層,由外及裡來說就是地殼、地幔、地核和地心。可以說我們雖然目前已經涉足了遙遠的外星和宇宙,但是對于地球內部的探索實則是非常少的。因此在有關馬里亞納海溝吞噬海水的謎題出現時,大多數人還在疑惑:海溝之下又是哪裡呢?

對此有科學家為我們作出了解答。從海溝形成原理中的俯衝驅動作用我們能夠得知,海溝的底下其實就是地殼。這時應當跳出一個思維誤區,地球雖然是球體,但是表面是不平整的,因此即使海溝位于低窪地帶,但是底部仍然是地殼。

不過地殼的厚度在各地不均,比如在大陸上平均厚度在37千米,而海洋中大約只有7千米。當然高山處更厚,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就是70千米以上。

可見海溝之下並不如神秘的歸墟所說,是深不見底的黑洞,而是地球內部結構而已,大量的海水正是順著這條深深的溝壑進入了地球的內部,而越向地球內部靠近溫度就會變得越高。因此之前也有地質學家提出,一大部分大洋板塊其實是[插·入]了地幔當中的,但是地幔的高溫將它完全熔化了。

巨量的海水順著這些裂隙下滲抵達了巖層的深處,具體下滲的深度能夠達到巖殼深處20多公里的位置,更深的能夠到達上地幔5公里的位置。在這一位置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洋殼水合作用或者上地幔水合作用,由橄欖巖變質形成的蛇紋巖正是上地幔水合作用導致的。

被吞噬海水又回歸地球

那麼既然被吞噬掉了這麼多的海水,為什麼我們的海平面卻沒有下降呢?首先,從表面上來看三千萬億噸確實是個不小的數字,但是這一統計是從馬里亞納海溝形成之初開始計算的,要是平均一下其實也沒多少。至少相對于地球上的海洋面積和總共的海水體積來說,還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地球上是有「水迴圈」的。水迴圈指的是地球上各個地方的水,在太陽或者其他左右之下,會發生形態的轉變,看似消失了但是最終還是會重返地球。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地表在蒸騰作用之下,會將表面的水都變成空氣當中的水蒸氣,水蒸氣在天空中集結,又通過了降雨的方式重返地面。

水會通過一些物理作用,如蒸發、降水、滲透、地底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因此那些被馬里亞納海溝吞噬掉的海水其實會以另一種形式重返地球,比較常見的就是海底火山爆發和海底熱泉。海底熱泉也被稱為「海底煙囪」,它通常位于海脊的位置上,間歇性地向外噴出礦物質,看起來像是黑色煙柱。

海底熱泉會攜帶著多種礦物質,如大量氫元素和海水一起重回海洋,它是構成海底生態的關鍵一環。海底火山噴發則是更常見的,火山噴發時通常會釋放出大量的氣體,火山氣體成分當中也蘊含了許多的水蒸氣,水蒸氣再以上文所說的水迴圈方式變成雨水重回地球。

所以在海洋巨大面積,以及地球的特有水迴圈的影響之下,被吞噬的海水最終還是會重新回到地球,只不過換了一副面貌而已。這可能就是地球最神奇的一點吧,這樣的迴圈再利用方式,竟然是在自然作用之下形成的,所以許多科學家猜測地球或許有特殊的自愈系統,這種想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斜[插·入]海底形成了現在看到的海溝。

海溝具有溫度低、壓力大、構造活躍、黑暗無光等特點,是驅動地球系統演化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不同的深淵海溝在保持共同點的同時,也會有著細微的差異。

海水流向海溝之下?

科學家們為了方便對地球進行研究,將地球的內部結構劃分成了幾層,由外及裡來說就是地殼、地幔、地核和地心。可以說我們雖然目前已經涉足了遙遠的外星和宇宙,但是對于地球內部的探索實則是非常少的。因此在有關馬里亞納海溝吞噬海水的謎題出現時,大多數人還在疑惑:海溝之下又是哪裡呢?

對此有科學家為我們作出了解答。從海溝形成原理中的俯衝驅動作用我們能夠得知,海溝的底下其實就是地殼。這時應當跳出一個思維誤區,地球雖然是球體,但是表面是不平整的,因此即使海溝位于低窪地帶,但是底部仍然是地殼。

不過地殼的厚度在各地不均,比如在大陸上平均厚度在37千米,而海洋中大約只有7千米。當然高山處更厚,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就是70千米以上。

可見海溝之下並不如神秘的歸墟所說,是深不見底的黑洞,而是地球內部結構而已,大量的海水正是順著這條深深的溝壑進入了地球的內部,而越向地球內部靠近溫度就會變得越高。因此之前也有地質學家提出,一大部分大洋板塊其實是[插·入]了地幔當中的,但是地幔的高溫將它完全熔化了。

巨量的海水順著這些裂隙下滲抵達了巖層的深處,具體下滲的深度能夠達到巖殼深處20多公里的位置,更深的能夠到達上地幔5公里的位置。在這一位置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洋殼水合作用或者上地幔水合作用,由橄欖巖變質形成的蛇紋巖正是上地幔水合作用導致的。

被吞噬海水又回歸地球

那麼既然被吞噬掉了這麼多的海水,為什麼我們的海平面卻沒有下降呢?首先,從表面上來看三千萬億噸確實是個不小的數字,但是這一統計是從馬里亞納海溝形成之初開始計算的,要是平均一下其實也沒多少。至少相對于地球上的海洋面積和總共的海水體積來說,還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地球上是有「水迴圈」的。水迴圈指的是地球上各個地方的水,在太陽或者其他左右之下,會發生形態的轉變,看似消失了但是最終還是會重返地球。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的地表在蒸騰作用之下,會將表面的水都變成空氣當中的水蒸氣,水蒸氣在天空中集結,又通過了降雨的方式重返地面。

水會通過一些物理作用,如蒸發、降水、滲透、地底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因此那些被馬里亞納海溝吞噬掉的海水其實會以另一種形式重返地球,比較常見的就是海底火山爆發和海底熱泉。海底熱泉也被稱為「海底煙囪」,它通常位于海脊的位置上,間歇性地向外噴出礦物質,看起來像是黑色煙柱。

海底熱泉會攜帶著多種礦物質,如大量氫元素和海水一起重回海洋,它是構成海底生態的關鍵一環。海底火山噴發則是更常見的,火山噴發時通常會釋放出大量的氣體,火山氣體成分當中也蘊含了許多的水蒸氣,水蒸氣再以上文所說的水迴圈方式變成雨水重回地球。

所以在海洋巨大面積,以及地球的特有水迴圈的影響之下,被吞噬的海水最終還是會重新回到地球,只不過換了一副面貌而已。這可能就是地球最神奇的一點吧,這樣的迴圈再利用方式,竟然是在自然作用之下形成的,所以許多科學家猜測地球或許有特殊的自愈系統,這種想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