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陽明的十句話,最好背下來

「至誠勝于至巧。 」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 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 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他的思想一出世, 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 開出新風氣, 功不在禹下。 」

幾百年來, 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 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今天, 小編精選了王陽明最經典的十句話, 讓我們一起領悟哲人智慧。

1

欲修身, 先養心

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譯文:心即理。 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小編說:

萬事萬物都在人心理, 這個世界上沒有心外之物。

安頓好自己的心, 修煉好這顆心, 人才不至于被外物牽著鼻子走。

內心強大的人,

無論外界如何動盪渾濁, 依然澄明安寧。

2

心狹為禍之根, 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 只是個物來順應, 不要著一分心思, 便心體廓然大公, 得其本體之正了。

譯文:如今, 對于憤怒等情緒, 只要順其自然, 不過分在意, 心體自會廓然大公, 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小編說:

一包鹽倒入鍋裡, 會把人鹹死。

倒進湖裡, 卻沒有感覺。

同樣一件事, 對于內心強大的人而言雲淡風輕。

對于內心弱小的人卻是天塌地陷。

學會放寬自己的心, 放大自己的視野, 你的世界也會因此寬闊起來。

3

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 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 不可留藏。

譯文:可以得到的, 就是自己的, 不能放棄。 不可以得到的, 就不是屬于我的, 不可以留藏起來。

小編說:

人類獲取物質是為了獲得愉悅感, 而不是為了獲得負擔。

如果獲取外物反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那就是舍本而逐末了。

人活一世, 活的是個心情。

身外之物, 不必太多, 夠用就好。

只有不被外物牽絆, 一個人才能真正意義上灑脫平和。

4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靜, 遇事便亂, 終無長進。 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 而實放溺也。

譯文:人必須在事上磨煉, 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 若只愛靜, 遇事就會慌亂, 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小編說:

我們總是祝福別人一世平安。

但是誰的人生沒有坎坷困苦呢?

對于真正的智者而言, 困苦不是災難, 而是契機。

唯有在事上磨練, 唯有跨過千難萬難, 一個人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不經風雨不見彩虹, 不經風霜不聞梅香。

5

至誠勝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 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譯文:唯有天下的至誠, 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

小編說:

與人交往, 靠的是一個「真」。

你真誠待人, 別人才能真誠待你, 這樣才算是真交情。

與自己相處, 靠的也是一個真。

糊弄別人容易, 糊弄自己很難。

真誠對待自己, 反省自己, 一個人才能真正抵達自己。

6

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雖百工技藝, 未有不本于志者。

譯文:志不樹立, 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小編說:

人這輩子只有幾十年,短暫到來不及做第二件事。

選擇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必須明白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集中自己耗散的精力,去解鎖那個人生唯一的答案。

7

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譯文: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小編說:

說和做是一回事,不存在知而不行。

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的知道,若是真的知道,則一定去做了。

知與行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繪製出完整的世界圖景。

8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譯文: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小編說:

克制自己,主要是克制自己的欲念。

欲念一多,人心就會散亂。

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懂得收束自己的內心。

化解內心的妄念,萃取出美好的良知,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9

路,儘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譯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小編說:

萬事開頭難。

很多人一輩子沒有成就,就是輸在了開頭上。

其實人生的路只要大膽去走就好了,不必思慮,不必顧念。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慢慢就找到了。

敢于嘗試,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

10

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譯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小編說: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生死外無大事,一個人若是經歷過生死,也就什麼都活明白了。

不必擔憂,不必焦慮。

人生是一個過程,有開始就有終結。

誰又知道,終點不是另一場開始呢?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坦然接受,欣然接納。

順其自然,應該終結的時候自然也就終結了,又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小編說:

人這輩子只有幾十年,短暫到來不及做第二件事。

選擇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必須明白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集中自己耗散的精力,去解鎖那個人生唯一的答案。

7

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譯文: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小編說:

說和做是一回事,不存在知而不行。

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的知道,若是真的知道,則一定去做了。

知與行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繪製出完整的世界圖景。

8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譯文: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小編說:

克制自己,主要是克制自己的欲念。

欲念一多,人心就會散亂。

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懂得收束自己的內心。

化解內心的妄念,萃取出美好的良知,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9

路,儘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譯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小編說:

萬事開頭難。

很多人一輩子沒有成就,就是輸在了開頭上。

其實人生的路只要大膽去走就好了,不必思慮,不必顧念。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慢慢就找到了。

敢于嘗試,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

10

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譯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小編說: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生死外無大事,一個人若是經歷過生死,也就什麼都活明白了。

不必擔憂,不必焦慮。

人生是一個過程,有開始就有終結。

誰又知道,終點不是另一場開始呢?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坦然接受,欣然接納。

順其自然,應該終結的時候自然也就終結了,又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