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大馬有一個人,被中國人稱作「永不破產的巨人」

「我們始終是中國人, 不要忘本。 」

10月15日, 被譽為「國民第一油」的金龍魚(股票代碼:300999), 在A股創業板正式上市。 最高62.65元的股價, 使其市值一舉沖上3396億的高點。

這家糧油業龍頭企業, 國內食用油市占率近40%, 僅2019年就實現營收1707.43億, 是貴州茅臺的兩倍之多。 它背后屹立著的, 正是97歲的馬來西亞華人首富郭鶴年。

【東南亞商王, 閩商系泰斗】

郭鶴年1923年生于馬來西亞, 祖籍福建福州。

他24歲踏入商海, 后集「亞洲糖王」、「酒店大王」、「糧油大王」、「傳媒大亨」眾多功名于一身, 是華人商界最低調、最成功、也最受尊敬的殿堂級企業家之一。

至今以「小商人」自居的郭鶴年, 不稱王稱霸, 也不高談闊論。 但他以不辜負每個機會、不虧待每個人、不虛度每寸光陰的態度, 97歲高齡依然謙虛謙虛再謙虛、努力努力再努力, 成就了跨時代、跨行業、跨國界的成功, 也樹起一面卓越企業家的光輝旗幟。

30來歲掌握全球超過5%的食糖生意;40來歲創立香格里拉將其發展成亞太區最大豪華酒店集團……

踏足航運、種植、金融、地產等眾多行業;擴張糧油食品業將豐益國際締造成全球最大糧油及農產品企業;入主香港無線電視臺、《南華早報》;嘉里建設、嘉里物流、嘉里飲料也都在市場上大名鼎鼎……

這些都是郭鶴年的成績, 但也只是他成績的一部分。

作為海外華商投資中國的先驅, 他持續30年投資北京國貿中心將其打造成世界性地標, 寫下北京最持久璀璨的篇章;他大舉發展酒店業, 讓中國幾乎每座著名城市都擁有一座香格里拉酒店;他旗下以「金龍魚」著稱的益海嘉里, 每年在中國的營收超過千億之巨。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郭鶴年的名字就一直高居各大富豪榜前列, 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之首。 而據了解其實力的人透露, 這些榜單還至少低估了他30%的財力。 70年的基業暢旺, 也讓他被評價為:

永遠不會破產的巨人。

【放眼長遠, 只爭朝夕】

郭鶴年喜歡做長遠、持久的生意, 是用時間換空間的大贏家。

「保持對時勢和未來趨勢的敏感與警覺」, 是他尋覓長遠發展方向的成功秘籍。

郭鶴年還特別注重情報的收集和經營創新, 從中形成自己的方法, 建立自己的優勢。 而一旦方向確定, 方法明確, 他則始終強調四個字:速戰速決。

「一旦看清楚, 馬要跑得快, 你能看到的, 別人也能看得到, 要搶在他前面。 」90多歲高齡依然奮戰在商業戰線的他, 一生都在只爭朝夕。

在倫敦運籌食糖貿易期間, 能講一口流利英文的郭鶴年, 白天拜訪多家客戶, 晚上則請出其中一家和自己吃飯, 「把他腦袋里面的信息和情報拿出來」。

回到酒店, 他則綜合當天的情況寫電報給新加坡同事, 告訴接下來要怎么做。

「我相信比我聰明的對手有好多, 但有的人聰明,

卻比較散漫。 我做16個小時, 而且很快很快, 他做8小時, 還悠哉游哉, 他怎么和我競爭。 」

他說, 聰明人和聰明人競爭, 最重要的就是勤快:

既要勤奮, 還要速度快。

【要用膽量對生意, 不要用膽量對人】

郭鶴年亦是偉大的冒險家。

看準的事情, 他義無反顧, 甚至孤注一擲。

他說, 生意人要有膽量, 敢于冒險。 「一個生意你看好了, 即使有風險, 也要大膽去干。 每一種生意都有危險, 如果總是有危險就走開, 就什么都做不成。 」

做看準的生意,郭鶴年膽子大;推動認準的工作,他更是脾氣大。身兼多王的他,還是位「脾氣大王」。

他的小兒子郭孔華,在被問到父親的脾氣到底有多大時,曾這樣回答:恐怕你沒見過比他脾氣還大的人。

有人感嘆:「無法想象您這么和藹慈祥,也會是脾氣大的人。」

郭鶴年則笑咪咪地回應:

「所以,總能外表很平和的人,你要小心一點。」

但郭鶴年的膽子只限于生意,脾氣只限于工作。

干事業,他雄心壯志,雷厲風行;做工作,他追求完美,六親不認;事業之外,工作之余,他總是小心慎微,從不與人爭強好勝,斗氣講狠。

他說:要用膽量對生意,不要用膽量對人。

即使富可敵國,他依然是努力再努力,低調再低調,謙虛再謙虛。他知道自己被稱為糖王、酒店大王。他說,我喜歡食糖生意,喜歡酒店生意,喜歡一切好生意,但不喜歡「大王」這個詞——

「這是虛名,我們就是一介小商人。」

「要照顧別人的利益」是郭鶴年的口頭禪。他的管理哲學,是使員工成為公司的伙伴,每年都給員工相當好的花紅,事情大家一起干,賺到錢大家都有分。

他富有主見,敢于主張,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如果別人的意見更好,即使自己已經有了主見,他也愿意馬上改變,而不是固執己見或維護自己的顏面。

第一家酒店開業前夕,一位法國朋友問他,你做酒店,想好叫什么名字了嗎?郭鶴年說自己已經想好,并且把想好的名字告訴了對方。

「他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idiot(笨蛋)。我吞了一口氣,問他,假如你是我的話,你會取什么名字。他想想說,香格里拉吧。我想了一想,說,很好。」

于是,有了香格里拉。

▲中國幾乎每座名城,都有一座香格里拉

【既是大丈夫,又是謙謙君子】

「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榮譽總編輯黃鴻年,曾特別分享他與郭鶴年交往的三個故事,并稱贊郭鶴年:既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又是紳士風度的謙謙君子。

把自己放得很低的郭鶴年,把別人放得很高,以心、以情、以義、以禮相交。他身段柔軟,卻絕不是軟弱。在自己人的利益遇到不可接受的傷害之時,他是那個能夠站出來頂天立地的人。他對自己人的定義,不光是家人、朋友,也包括族群、社會、國家。

「馬華控股」是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旗下的大型企業集團,其股東、合作社社員、存款者達30萬人之多。1985年,集團出現嚴重虧損,華人社會一片憂慮。

生死存亡之際,郭鶴年為了廣大華僑的切身利益,出任集團主席,助其渡過難關。1986年,馬華公會領袖陳群川被馬來當局不當拘捕,許多人避之不及。郭鶴年卻站出來,出資保釋陳群川出外候審。

對待族群公義,郭鶴年俠肝義膽,頂天立地;對待朋友,他則是紳士風度,謙謙君子。

1985年,黃鴻年持有馬聯公司10%的股權,對方請郭鶴年出面游說,要買下他手上的股份。剛剛談好成交價,第二天股價卻大幅上漲。

「郭鶴年問我怎么辦?我說,還是就按昨天的價格。他當場表示,他正投標香港恒生銀行的舊址,如果成功,就送我20%的干股。」

另一次,郭鶴年約黃鴻年吃飯,黃鴻年帶了一瓶上好的紅酒。之后,郭鶴年卻回送了兩瓶好酒給他。

黃鴻年說:「郭鶴年是最具禮義仁智信君子之風的企業家,他做人的習慣是投桃報李,因此才在所到之國和地區的政界、商界擁有極高的聲望。」

【良好的溝通技巧,是擁抱世界的法寶】

郭鶴年始終以商人定義自己,很少參與政治,也不愛拋頭露面參與社會活動。但他又始終是敏銳的政治和時局觀察家,并與政商各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那么這個世界就會更加靠近他。」郭鶴年說。

郭鶴年的溝通技巧來自他良好的語言與文化基礎。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1909年落腳馬來西亞,從店員奮斗成當地有名望的商人,母親則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這是他得以打下良好語言與文化基礎的關鍵。

基本上,郭鶴年一生都是行走在精英階層。

他在馬來西亞極負盛名的新山英文書院打下英文底子,并與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第三任首相胡先翁成為校友;他在馬來西亞最為著名的華文學校寬柔中學系統地接受了華文教育,之后進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深造,在那里——

他與馬來西亞兩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成了校友;還眼睜睜地看著同窗李光耀如何「想贏得每個爭論」、「身上也散發些些許的優越感」。

1954年,郭鶴年還前往倫敦學習和考察,天天流連于倫敦的商品和股票交易所,從中領略到當時最先進的經濟運作思維和手法之奧妙。

【巧施障眼法,為中國打贏漂亮仗】

1973年4月,郭鶴年接到一個特別的任務。

中國外經貿部所屬的華潤公司找到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很緊張,大量缺糖,而且錢也比較缺,希望他幫忙,低價從國際市場買30萬噸的糖,同時也買一些期貨在行情波動時進行套利。

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么多貨可以賣給國家。

30萬噸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郭鶴年估計,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

因此,這個生意必須絕密進行。

要在絕密中買夠30萬噸現貨,還要同時買期貨,這是相當高難度的事情,但聽到是國家需要,而且這么信任他,郭鶴年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這個忙我一定幫,但我們都得非常之抓緊,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鶴年還同時承諾,將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一兩月時間來替國家做這個事。

郭鶴年分析后認為,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么多糖。

但作為「亞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親自去一定會引起猜測。恰逢兩三周后,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平時很少出席這類活動的他決定:派人到巴西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去參加這個會議。

「我想,我和他們一起開著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郭鶴年回憶。

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就這樣展開。

在日內瓦的郭鶴年,一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虛情假意」,一邊抓緊部署和跟進著巴西的行動,「每一天都很緊張,過得提心吊膽」。

巴西行動的關鍵期,一位英國商人還嚇了郭鶴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邊,很神秘地和我講: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要發生。」

郭鶴年一陣心驚,裝著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和對方說:「是嗎?你還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訴我啊。」轉身,則是一腦門子冷汗。

「可見他們的情報好厲害。」

▲郭鶴年(左)與當年買糖的助手

第二天,巴西的年輕人給郭鶴年傳來了好消息。「大會上,有人正演講,廣播傳出一個聲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說有國際電話找。」

郭鶴年趕緊接了這個電話:「巴西的同事告訴說,我們有一點進展了。我說,你要快啊,要飛快啊。不然,消息出來要爆啊,而且這邊已經知道一些苗頭了。」

三、四天后,郭鶴年大獲全勝了。

一戰下來,他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500萬美金。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有數據顯示,197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是:-8100萬美元。郭鶴年一戰為中國贏來的500萬美金,一下超過舉國的外匯儲備,絕對是雪中送炭。

但作為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卻沒從這么大的行情中賺到一分錢,相反還丟掉兩個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郭鶴年說:「但我不能那么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不要讓讓外面看不起我們中國人】

郭鶴年一直以中國人身份自豪。「父母從小也是這么教育,我們始終是中國人,不要忘本。」

他在北京投資國貿中心,前后持續超過30年,而這項目則是從為中國人爭氣開始的。

▲北京國貿中心

1984年,一個伙伴找到郭鶴年,要他競爭一個項目。「他講北京建國門外有個大項目,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標志。」郭鶴年說,這樣的項目一定有人競爭,如果是自己人我們就不要參與了。

但伙伴告訴他,是美國財團和日本政府的一家銀行在主導。「聽到這個消息,我想,今天的中國還必須靠外國人嗎?」于是,他立即做出決定:

「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剛好我有一億多美元現金在香港盤古銀行,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

80年代末,很多外商撤資而去,郭鶴年依然逆勢加碼對中國的投資,成為引領海外華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國的標桿旗幟。1990年,鄧公還專門花40分鐘接見他,并評價道: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那也是鄧公代表中國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對外會見。

如今,郭鶴年依然看好中國,為中國自豪。

「只有國家發財,國家發展,我們才能跟著發展。假如沒有中國的發展,國貿也就是第一期,就不會再發展了。這是中國人今天的偉大,中國人的福氣。幾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沒有像今天這么好的日子,我們感到自豪,也要珍惜,要努力,讓將來更美好。」

【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

郭鶴年說自己不是個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換成手段更厲害的,都不會像他這么做。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國投資,從投資回報來說,就不是精明的決定。

比如,投資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市場也沒起來。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后來在中國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種樹那樣,一棵樹種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多年后,談及這本賬,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

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也是他20來歲時就堅持的生意經。當時,他做大米、食糖生意,一些同行用惡劣的手段和他競爭。比如,把海水摻到糖里找保險公司賠償,然后想辦法把糖處理出來,低價和他競爭。

眼睜睜看到不少人賺大錢,但郭鶴年寧愿慢一點、虧一點,也只用正面來發展。「我那時就有個信念,要看大利益,看長遠,做得正,才能做得久。」

看長遠,打大算盤,最終讓郭鶴年得到大回報。金龍魚A股上市,就是一個打大算盤,最后成為贏家的典型例子。

上世紀80年代末,郭鶴年派侄子郭孔豐來到中國,大力開拓糧油市場。當年,國人還在排隊打品質差、雜質多的散裝油時,金龍魚便推出了小包裝,使中國食用油的衛生品質升上了一個新臺階。這期間的發展也曾屢屢遭遇挫折,但郭鶴年始終從長計議,堅定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的前景,也堅定長期投入。

▲1991年,第一批金龍魚食用油正式生產上線

至2019年,金龍魚在小包裝食用油、包裝面粉、包裝米領域的市占率,分別達38.4%、29.1%、18.4%,全部位居中國第一。郭孔豐也因此被譽為「改變中國人餐桌的人」。

但金龍魚越是強大,其外資身份越令人質疑:一個產業鏈遍布油、米、面、調味品的行業巨頭,會不會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

伴隨金龍魚在A股上市,這個答案變得越發清晰。

從金龍魚招股意向書可知,新加坡上市公司豐益國際,為金龍魚實控企業,其董事長正是郭孔豐。而在2018年,郭孔豐不但榮獲齊齊哈爾「榮譽市民」稱號,更拿下了全球最難的「中國綠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對此,郭孔豐充滿自豪地表示:「我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

從投資中國到投身中國、從海外上市到A股上市,率先投資中國,而且持續做多中國的郭鶴年及其家族,可以說是海外華商中分享到最大「中國機遇」的贏家。

做看準的生意,郭鶴年膽子大;推動認準的工作,他更是脾氣大。身兼多王的他,還是位「脾氣大王」。

他的小兒子郭孔華,在被問到父親的脾氣到底有多大時,曾這樣回答:恐怕你沒見過比他脾氣還大的人。

有人感嘆:「無法想象您這么和藹慈祥,也會是脾氣大的人。」

郭鶴年則笑咪咪地回應:

「所以,總能外表很平和的人,你要小心一點。」

但郭鶴年的膽子只限于生意,脾氣只限于工作。

干事業,他雄心壯志,雷厲風行;做工作,他追求完美,六親不認;事業之外,工作之余,他總是小心慎微,從不與人爭強好勝,斗氣講狠。

他說:要用膽量對生意,不要用膽量對人。

即使富可敵國,他依然是努力再努力,低調再低調,謙虛再謙虛。他知道自己被稱為糖王、酒店大王。他說,我喜歡食糖生意,喜歡酒店生意,喜歡一切好生意,但不喜歡「大王」這個詞——

「這是虛名,我們就是一介小商人。」

「要照顧別人的利益」是郭鶴年的口頭禪。他的管理哲學,是使員工成為公司的伙伴,每年都給員工相當好的花紅,事情大家一起干,賺到錢大家都有分。

他富有主見,敢于主張,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如果別人的意見更好,即使自己已經有了主見,他也愿意馬上改變,而不是固執己見或維護自己的顏面。

第一家酒店開業前夕,一位法國朋友問他,你做酒店,想好叫什么名字了嗎?郭鶴年說自己已經想好,并且把想好的名字告訴了對方。

「他毫不客氣地回了一句,idiot(笨蛋)。我吞了一口氣,問他,假如你是我的話,你會取什么名字。他想想說,香格里拉吧。我想了一想,說,很好。」

于是,有了香格里拉。

▲中國幾乎每座名城,都有一座香格里拉

【既是大丈夫,又是謙謙君子】

「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榮譽總編輯黃鴻年,曾特別分享他與郭鶴年交往的三個故事,并稱贊郭鶴年:既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又是紳士風度的謙謙君子。

把自己放得很低的郭鶴年,把別人放得很高,以心、以情、以義、以禮相交。他身段柔軟,卻絕不是軟弱。在自己人的利益遇到不可接受的傷害之時,他是那個能夠站出來頂天立地的人。他對自己人的定義,不光是家人、朋友,也包括族群、社會、國家。

「馬華控股」是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旗下的大型企業集團,其股東、合作社社員、存款者達30萬人之多。1985年,集團出現嚴重虧損,華人社會一片憂慮。

生死存亡之際,郭鶴年為了廣大華僑的切身利益,出任集團主席,助其渡過難關。1986年,馬華公會領袖陳群川被馬來當局不當拘捕,許多人避之不及。郭鶴年卻站出來,出資保釋陳群川出外候審。

對待族群公義,郭鶴年俠肝義膽,頂天立地;對待朋友,他則是紳士風度,謙謙君子。

1985年,黃鴻年持有馬聯公司10%的股權,對方請郭鶴年出面游說,要買下他手上的股份。剛剛談好成交價,第二天股價卻大幅上漲。

「郭鶴年問我怎么辦?我說,還是就按昨天的價格。他當場表示,他正投標香港恒生銀行的舊址,如果成功,就送我20%的干股。」

另一次,郭鶴年約黃鴻年吃飯,黃鴻年帶了一瓶上好的紅酒。之后,郭鶴年卻回送了兩瓶好酒給他。

黃鴻年說:「郭鶴年是最具禮義仁智信君子之風的企業家,他做人的習慣是投桃報李,因此才在所到之國和地區的政界、商界擁有極高的聲望。」

【良好的溝通技巧,是擁抱世界的法寶】

郭鶴年始終以商人定義自己,很少參與政治,也不愛拋頭露面參與社會活動。但他又始終是敏銳的政治和時局觀察家,并與政商各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那么這個世界就會更加靠近他。」郭鶴年說。

郭鶴年的溝通技巧來自他良好的語言與文化基礎。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1909年落腳馬來西亞,從店員奮斗成當地有名望的商人,母親則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這是他得以打下良好語言與文化基礎的關鍵。

基本上,郭鶴年一生都是行走在精英階層。

他在馬來西亞極負盛名的新山英文書院打下英文底子,并與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第三任首相胡先翁成為校友;他在馬來西亞最為著名的華文學校寬柔中學系統地接受了華文教育,之后進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深造,在那里——

他與馬來西亞兩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成了校友;還眼睜睜地看著同窗李光耀如何「想贏得每個爭論」、「身上也散發些些許的優越感」。

1954年,郭鶴年還前往倫敦學習和考察,天天流連于倫敦的商品和股票交易所,從中領略到當時最先進的經濟運作思維和手法之奧妙。

【巧施障眼法,為中國打贏漂亮仗】

1973年4月,郭鶴年接到一個特別的任務。

中國外經貿部所屬的華潤公司找到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很緊張,大量缺糖,而且錢也比較缺,希望他幫忙,低價從國際市場買30萬噸的糖,同時也買一些期貨在行情波動時進行套利。

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么多貨可以賣給國家。

30萬噸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郭鶴年估計,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

因此,這個生意必須絕密進行。

要在絕密中買夠30萬噸現貨,還要同時買期貨,這是相當高難度的事情,但聽到是國家需要,而且這么信任他,郭鶴年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這個忙我一定幫,但我們都得非常之抓緊,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鶴年還同時承諾,將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一兩月時間來替國家做這個事。

郭鶴年分析后認為,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么多糖。

但作為「亞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親自去一定會引起猜測。恰逢兩三周后,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平時很少出席這類活動的他決定:派人到巴西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去參加這個會議。

「我想,我和他們一起開著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郭鶴年回憶。

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就這樣展開。

在日內瓦的郭鶴年,一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虛情假意」,一邊抓緊部署和跟進著巴西的行動,「每一天都很緊張,過得提心吊膽」。

巴西行動的關鍵期,一位英國商人還嚇了郭鶴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邊,很神秘地和我講: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要發生。」

郭鶴年一陣心驚,裝著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和對方說:「是嗎?你還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訴我啊。」轉身,則是一腦門子冷汗。

「可見他們的情報好厲害。」

▲郭鶴年(左)與當年買糖的助手

第二天,巴西的年輕人給郭鶴年傳來了好消息。「大會上,有人正演講,廣播傳出一個聲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說有國際電話找。」

郭鶴年趕緊接了這個電話:「巴西的同事告訴說,我們有一點進展了。我說,你要快啊,要飛快啊。不然,消息出來要爆啊,而且這邊已經知道一些苗頭了。」

三、四天后,郭鶴年大獲全勝了。

一戰下來,他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500萬美金。

▲數據來源:中國債券信息網

有數據顯示,197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是:-8100萬美元。郭鶴年一戰為中國贏來的500萬美金,一下超過舉國的外匯儲備,絕對是雪中送炭。

但作為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卻沒從這么大的行情中賺到一分錢,相反還丟掉兩個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郭鶴年說:「但我不能那么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不要讓讓外面看不起我們中國人】

郭鶴年一直以中國人身份自豪。「父母從小也是這么教育,我們始終是中國人,不要忘本。」

他在北京投資國貿中心,前后持續超過30年,而這項目則是從為中國人爭氣開始的。

▲北京國貿中心

1984年,一個伙伴找到郭鶴年,要他競爭一個項目。「他講北京建國門外有個大項目,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標志。」郭鶴年說,這樣的項目一定有人競爭,如果是自己人我們就不要參與了。

但伙伴告訴他,是美國財團和日本政府的一家銀行在主導。「聽到這個消息,我想,今天的中國還必須靠外國人嗎?」于是,他立即做出決定:

「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剛好我有一億多美元現金在香港盤古銀行,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

80年代末,很多外商撤資而去,郭鶴年依然逆勢加碼對中國的投資,成為引領海外華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國的標桿旗幟。1990年,鄧公還專門花40分鐘接見他,并評價道: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那也是鄧公代表中國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對外會見。

如今,郭鶴年依然看好中國,為中國自豪。

「只有國家發財,國家發展,我們才能跟著發展。假如沒有中國的發展,國貿也就是第一期,就不會再發展了。這是中國人今天的偉大,中國人的福氣。幾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沒有像今天這么好的日子,我們感到自豪,也要珍惜,要努力,讓將來更美好。」

【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

郭鶴年說自己不是個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換成手段更厲害的,都不會像他這么做。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國投資,從投資回報來說,就不是精明的決定。

比如,投資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市場也沒起來。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后來在中國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種樹那樣,一棵樹種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多年后,談及這本賬,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

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也是他20來歲時就堅持的生意經。當時,他做大米、食糖生意,一些同行用惡劣的手段和他競爭。比如,把海水摻到糖里找保險公司賠償,然后想辦法把糖處理出來,低價和他競爭。

眼睜睜看到不少人賺大錢,但郭鶴年寧愿慢一點、虧一點,也只用正面來發展。「我那時就有個信念,要看大利益,看長遠,做得正,才能做得久。」

看長遠,打大算盤,最終讓郭鶴年得到大回報。金龍魚A股上市,就是一個打大算盤,最后成為贏家的典型例子。

上世紀80年代末,郭鶴年派侄子郭孔豐來到中國,大力開拓糧油市場。當年,國人還在排隊打品質差、雜質多的散裝油時,金龍魚便推出了小包裝,使中國食用油的衛生品質升上了一個新臺階。這期間的發展也曾屢屢遭遇挫折,但郭鶴年始終從長計議,堅定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的前景,也堅定長期投入。

▲1991年,第一批金龍魚食用油正式生產上線

至2019年,金龍魚在小包裝食用油、包裝面粉、包裝米領域的市占率,分別達38.4%、29.1%、18.4%,全部位居中國第一。郭孔豐也因此被譽為「改變中國人餐桌的人」。

但金龍魚越是強大,其外資身份越令人質疑:一個產業鏈遍布油、米、面、調味品的行業巨頭,會不會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

伴隨金龍魚在A股上市,這個答案變得越發清晰。

從金龍魚招股意向書可知,新加坡上市公司豐益國際,為金龍魚實控企業,其董事長正是郭孔豐。而在2018年,郭孔豐不但榮獲齊齊哈爾「榮譽市民」稱號,更拿下了全球最難的「中國綠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對此,郭孔豐充滿自豪地表示:「我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

從投資中國到投身中國、從海外上市到A股上市,率先投資中國,而且持續做多中國的郭鶴年及其家族,可以說是海外華商中分享到最大「中國機遇」的贏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