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孩子「4種行為」意味著心理可能出現問題,早發現早幹預

孩子在早期的時候, 會有一些表現, 家長應該重視起來, 因為這些表現如果能夠被發現, 並且及時的進行幹預, 那麼孩子就會健康成長,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行為表現, 一定要小心了, 是不是在心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1、拒絕吃飯

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飲食。 如果出現厭食現象, 可能是孩子的情緒出了問題, 家長應認真對待。 如果對此忽視, 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節律紊亂。 作為父母, 此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吃飯, 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 鼓勵孩子幫你做飯, 幫你準備他愛吃的飯菜。 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 應及時看醫生。

2、說謊和欺騙

5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 但他們通常並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後果。 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 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

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 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 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 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後果講給孩子聽。 如果說謊已成了他的一種習慣, 你就應該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3、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 但這些行為總是古怪的。 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 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

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係, 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 這就是說, 你應該儘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 因為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 做自己想做的事。

4、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電視裡颶風災難的報導後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 同樣, 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 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 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了這些問題, 應該及時的進行幹預, 不要讓情況越來越壞,

作為家長, 應該瞭解的就是這3個基本的做法, 讓孩子能夠健康長大。

1、不溺愛讓孩子學會獨立

少兒時期通常是家長最溺愛孩子的階段, 通常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 這時候的家長應該慢慢開始培養他的獨立性, 讓他試著獨立去完成一件事, 這種獨立不僅是生活的獨立, 還包括了在社會上如何生存的技能。

爸媽在平時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對生活要有樂觀的態度, 對別人要友善, 此外家長也不要忽視孩子的特長, 興趣, 還要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才能讓他真正擁有自己獨立成長的空間。

2、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巴侖思在教學中發現, 現在有些父母總是時時刻刻盯著孩子, 不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范圍, 摔倒了,

立馬扶起來, 然後各種安慰。 其實這種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面對挫折時的表現可以發現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夠強大, 家長應該在安全范圍內, 嘗試給孩子出現難題, 讓他們自己學會解決。

3、心靈溝通長進行

家長與孩子的正確的溝通方式, 應該是平等的,父母要和孩子形成一種朋友的關係,不要總是以長輩的身份去教導孩子,放下身份,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出孩子內心脆弱的根源所在。

試著長交流溝通,這樣既能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能幫他解決問題。

應該是平等的,父母要和孩子形成一種朋友的關係,不要總是以長輩的身份去教導孩子,放下身份,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出孩子內心脆弱的根源所在。

試著長交流溝通,這樣既能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能幫他解決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