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3種錯誤的養育方式,正在培養叛逆的孩子,別等孩子出現種種問題你才懊悔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

千萬別等孩子出現種種問題, 才懊悔你現在的養育方式不對。

很多父母的出發點是「我為你好」, 但言行卻永遠在無視孩子。

有人說: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 都絕望過10000次。

當你感覺孩子離你越來越遠時, 不妨想一想, 你是不是也在經常在用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

01

忽視, 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超級育兒師》中有位單親媽媽, 她的女兒患有視力障礙。

她為了鍛煉女兒的眼力, 就訓練她穿珠子。

她要求女兒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 否則不能吃飯。

女兒看不清, 幾次穿不進去, 就大發脾氣,

把東西摔得到處都是。

這時媽媽沒有對女兒進行絲毫安撫, 而是毫不留情地懲罰了她。

崩潰的女兒在媽媽面前又哭又鬧。

這樣的畫面, 專家看了特別心疼。

為了讓媽媽感受一下女兒的「痛苦」, 專家設置了一樣的場景讓媽媽體驗。

結果媽媽一樣沒有完成任務。

于是專家指責媽媽「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 憑什麼要求孩子」, 然後給了她和女兒一樣的懲罰。

這時候, 媽媽才體會到女兒的委屈。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孩子發脾氣、哭鬧是正常的情緒表達, 是孩子的一種溝通方式。

孩子的過激行為, 代表著他在向父母「求助」, 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説明, 而不是被壓制。

而媽媽專制強勢的做法, 反而成了孩子情緒失控的助力。

陶行知說:

我們對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 都會對兒童有害, 一是忽視, 二是期望太切。

忽視會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 期望太切難免揠苗助長, 反而促其夭折。

孩子的每一次壞情緒都是無聲的抗議。

忽視一次, 孩子內心就會多一次「我不被重視」的感覺, 它會讓孩子感到痛苦,

並且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在內心生根發芽, 很容易讓孩子變成「問題兒童」。

《媽媽悔過書》的作者李柳南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 但是卻將自己的孩子養廢了。

這一切的問題都和她的教育有關。

上小學時, 女兒換了新環境交不到朋友, 向她求助, 她卻嘲諷女兒:

學習不好才交不到朋友, 有傷心的功夫還不如好好看書。

兒子背著她偷偷去學街舞, 她大發雷霆, 背地裡給班主任施壓, 把他調到了讀書會。

後來, 她為了逼孩子去演講, 她幫孩子寫演講文章, 要求他們反復練習和背誦。

每當孩子抗拒, 她就在一旁嚴厲斥責。

她的關注點永遠是孩子的排名, 能否進名校, 從來不在乎孩子願不願意。

孩子在她的專制教育下越來越寒心,

之後都患上了嚴重的社交障礙, 相繼退了學。

孩子的情緒被壓制被無視, 無異于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雷」, 內心看不見的傷痛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寫道: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係, 這是一種特定的人產生的持久的感情聯繫, 依戀的心理功能是獲得安全感, 但這個關係只有在父母回應孩子時才能運作。

孩子有情緒時, 需要父母的回應與感知, 才能達到與孩子的「同頻共振」, 以此來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接納情緒」和「共情回應」, 是維持親子關係的秘訣。

02

質疑, 會讓孩子逐漸「失聲」

一位網友說他有一位極其不信任自己的媽媽。

他說, 初三的冬天, 因為有嚴重的鼻炎導致鼻子和臉都很痛, 在學校上課一直哭。

他和媽媽說了以後, 媽媽不相信他, 認為他是為了不想上學而找的藉口。

後來痛得太厲害了, 媽媽才帶他去看醫生。

結果檢查出是鼻竇炎, 但因為拖的時間太長, 必須輸液。

當時他痛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媽媽還當著醫生的面質疑他說「從來沒聽說得過這個病, 還以為只是感冒。 」

他說:

「成年後, 媽媽對自己的不信任愈演愈烈,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傷心到自我懷疑, 人也變得自卑而敏感。 」

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會百分百的依戀父母, 而父母質疑的聲音會打破孩子的這份信任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

「信任我」以63.5%的高票位居第一。

信任, 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在激勵孩子的同時, 也給了孩子最穩固的依靠。

一旦它被打破,再好的親子關係也會出現裂痕。

心理諮詢師錢志亮說:

「不被傾聽的孩子,心裡容易受傷。」

接納和信任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只有充分給予,才能讓孩子眼裡有光,心中有愛。

03

挖苦,讓孩子覺得「我不配」

《心理訪談》中有一位叫范成金的女嘉賓,是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卻在家啃老十年了。

因為她有一個「殘忍」的母親,說話時總是對她冷嘲熱諷。

小時候她剛學會做飯時,不小心把水加多了,媽媽就會指責她:

「你咋擱這麼多水啊,做個飯都不會,你還能做啥?」

她說她喜歡雕刻,母親就諷刺她:「喜歡有啥用,啥也幹不了。」

媽媽經常挖苦她,總是說一些打擊她的話,讓她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工作以後,她陸續換了幾份工作都不是很滿意,媽媽就指責她:

「你將來能成事,我就給你跪下了。」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每次她信心滿滿的時候,媽媽都在否定她。久而久之,范成金就越來越壓抑,最後乾脆什麼也不幹了。

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諷刺、挖苦的語言,讓孩子內心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和不自信,並且慢慢離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遠。

胡慎之老師曾說:

也許你只不過是想批評一下孩子,你說他是「豬腦子」,其實並不是真的說他是「豬腦子」。

但是,孩子的世界純粹的多,你說他是「豬腦子」,他可能一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豬腦子」。

你說「是個人都比他強」,她可能真的會認為是個人都比他強,你要他去死,他就真的會去死。

父母說過什麼樣的話,孩子就會一樣一樣把這些「標籤」往自己身上套,最後變成父母說的那樣。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父母的嘴裡看到自己,並進行自我評價。

永遠不要用負面的言語去激勵孩子。

因為它會內化孩子的自尊感,會形成「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從而自卑一生懦弱一生。

04

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朱丹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做父母需不需要資格考試?」

楊千嬅的一句話點醒了無數父母:「父母要給孩子愛,而不是以資格去衡量的。」

孩子需要的愛是:安全、接納和我是重要的。

用尊重替代控制,在情感上支持孩子;

用信任替代質疑,讓孩子有勇氣在逆境中綻放光芒;

用鼓勵替代貶低,用尊重托舉孩子前進的力量。

也給了孩子最穩固的依靠。

一旦它被打破,再好的親子關係也會出現裂痕。

心理諮詢師錢志亮說:

「不被傾聽的孩子,心裡容易受傷。」

接納和信任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只有充分給予,才能讓孩子眼裡有光,心中有愛。

03

挖苦,讓孩子覺得「我不配」

《心理訪談》中有一位叫范成金的女嘉賓,是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卻在家啃老十年了。

因為她有一個「殘忍」的母親,說話時總是對她冷嘲熱諷。

小時候她剛學會做飯時,不小心把水加多了,媽媽就會指責她:

「你咋擱這麼多水啊,做個飯都不會,你還能做啥?」

她說她喜歡雕刻,母親就諷刺她:「喜歡有啥用,啥也幹不了。」

媽媽經常挖苦她,總是說一些打擊她的話,讓她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工作以後,她陸續換了幾份工作都不是很滿意,媽媽就指責她:

「你將來能成事,我就給你跪下了。」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每次她信心滿滿的時候,媽媽都在否定她。久而久之,范成金就越來越壓抑,最後乾脆什麼也不幹了。

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諷刺、挖苦的語言,讓孩子內心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和不自信,並且慢慢離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遠。

胡慎之老師曾說:

也許你只不過是想批評一下孩子,你說他是「豬腦子」,其實並不是真的說他是「豬腦子」。

但是,孩子的世界純粹的多,你說他是「豬腦子」,他可能一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豬腦子」。

你說「是個人都比他強」,她可能真的會認為是個人都比他強,你要他去死,他就真的會去死。

父母說過什麼樣的話,孩子就會一樣一樣把這些「標籤」往自己身上套,最後變成父母說的那樣。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父母的嘴裡看到自己,並進行自我評價。

永遠不要用負面的言語去激勵孩子。

因為它會內化孩子的自尊感,會形成「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從而自卑一生懦弱一生。

04

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朱丹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做父母需不需要資格考試?」

楊千嬅的一句話點醒了無數父母:「父母要給孩子愛,而不是以資格去衡量的。」

孩子需要的愛是:安全、接納和我是重要的。

用尊重替代控制,在情感上支持孩子;

用信任替代質疑,讓孩子有勇氣在逆境中綻放光芒;

用鼓勵替代貶低,用尊重托舉孩子前進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