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這個辦法你或許沒想到

1

一個意外收穫

過年的時候, 我和朋友約著一起帶孩子聚聚, 她家女兒娜娜今年初二, 在海澱上學。

吃飯時, 兩個孩子說起各自的學校生活。

娜娜說, 他們班主任特別好。

怎麼好呢?我問。

娜娜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我們老師特別重視做人。 」

哦?此話怎講?

「她會關注每個人的情況, 比如誰遇到煩惱了, 誰不敢舉手發言了, 她都會找他談心。 還會關注到很多細節, 比如說話不能帶髒字, 要雙手接老師遞過來的東西。 」

娜娜媽媽還舉了個例子:娜娜和鄰班一個男生關係比較好, 其實他倆並沒有什麼, 但鄰班的班主任就如臨大敵,

還告訴了娜娜的班主任。

班主任找到娜娜, 問清情況, 說:沒關係, 很正常的。

一點也沒有大驚小怪。

母女倆說起來滔滔不絕, 我和柳丁也聽得入了神。

我倆都有些被觸動:原來, 真的可以有這樣的老師。

這次聊天, 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外收穫。

因為關于學習和做人這件事, 我們之前也和柳丁說過。

柳丁今年上初一, 學習的勁頭很足, 成績也還不錯。

這當然是好事, 但我們隱隱感到, 在特別重視學習的大環境下, 他有了一點「只要學習好, 就什麼都不用管」的苗頭, 認為學習好就代表著全部。

我和柳丁爸爸都覺得, 學習固然重要, 但人格的培養、能力的養成也很重要, 如果眼裡只有分數, 學習就是為了考試, 將來很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時和他聊起這個話題, 他就有點委屈和不耐煩:

我這是學習好, 你們才這麼說。 我要是成績不好, 看你們還這麼說嗎?我都這麼努力了, 你們還不知足!

換位思考一下, 小孩的委屈我們也理解。 在他現有的認知裡,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

他有這樣的想法也正常。

所以, 靠單純的說教是沒用的, 只能在生活中找機會, 慢慢讓他明白, 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沒想到, 這次聊天, 小夥伴的一番話, 讓柳丁發現, 原來還有不天天只抓學習的老師, 原來也有人和爸媽想的一樣, 認為做人更重要——而且這個人還是老師, 還真的這麼做了。

我想, 當他有了這樣的發現, 可能對我們說的話就會少一些抵觸, 也許會有所思考。

2

借助協力廠商的力量, 事半功倍

當孩子漸漸長大, 進入青春期, 他不再是那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小傢伙了, 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他開始對父母的話不以為然, 甚至有些不耐煩:天天都是這些陳詞濫調, 整天講大道理, 好煩。

甚至, 當父母說的多了,

他會拒絕與父母交流, 關上房門和心門。

父母被擋在門外, 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 我們不妨試試這個辦法:借助協力廠商的力量。

什麼是協力廠商?

就是除了父母和孩子以外其他的人或物。 可以是孩子的同輩, 可以是他信服的人, 也可以是圖書、電影等媒介。

協力廠商的特點是:

要麼比較客觀、中正, 沒有預設立場(比如圖書、電影、沒有利害關係的人)

要麼和他有相似的處境, 有共同語言(比如同輩、同學)

要麼是孩子所認同、信服的(比如榜樣、偶像)

這幾類人(或物)說的話, 孩子更容易接受。

所以, 我們不妨找到合適的協力廠商做我們的代言人, 向孩子傳遞一些觀點和看法, 間接起到教育、引導的效果。

就像這次吃飯, 小夥伴的一席話柳丁就很容易聽進去。

同樣的話, 是誰說的, 這非常重要。

如果是父母說的, 不管說得對不對, 很容易引起孩子本能的抗拒——你們這麼說, 又是想教育我, 我不聽!

如果是同伴或者其他人說的, 因為外人並沒有存著一顆要管教的心, 說這些話沒有預設的目的, 孩子卸掉了防禦,就更能聽到心裡去。

我認識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兒子上了中學後,她逐漸摸索出一個有效的方法:

每當兒子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選擇,她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是先找到合適的人溝通,讓這個人再來和孩子談。這樣,孩子就比較能接受。

她找的都是兒子很佩服的人,比如孩子喜歡的老師、優秀的學長、家族裡的長輩、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

對這些人,兒子先有三分敬重和信服,他們說出的話,孩子更能聽進去。

用這個方法,孩子從中學到大學,每次做出的選擇都還不錯,她和孩子的關係也一直很好。

(當然,前提是這位媽媽確實很開明,一直抓大放小,只在關鍵節點上下功夫。)

3

拓寬視角,就不容易鑽牛角尖

借助協力廠商的力量,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拓展孩子的認知,讓他看到生活的豐富性。

對于還在上學的孩子來說,每天學校和家兩點一線,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平時接觸的也只是家人和同學,視角難免單一,看問題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會有意識地讓柳丁參與我的一些社交活動,為他引入更多高質量的「協力廠商」。

不再像他小時候那樣,純粹帶著他玩,而是有意識地讓他多聽多看,感受不同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給他提供不同的坐標系,嘗試從多個視角來看待問題。

比如這次和娜娜媽媽聚會,本來我們倆可以單獨約飯,我想著讓柳丁感受一下海澱同齡人的生活狀態,就提議都帶上娃。結果證明,雙方都收穫很大。

4

心法比技術更重要

這個方法看上去挺簡單,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心法。

首先,和其他的教育方法一樣,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發心。

一個人的發心如何,別人是能感覺到的。

如果你把這個方法當作教育孩子的手段,孩子就會感受到濃濃的功利味道。

一次兩次還可以,等他醒過味來,就會反感你的別有用心,抗拒這種有意的安排。

結果就是,不僅這個辦法失靈了,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更遠了。

不如放鬆心態,就當成帶孩子長長見識,重心還是放在自己身上。

孩子能有所領悟更好,沒有領悟,也沒關係,開心就好。

就像和娜娜見面,那天,我們不僅聊得很嗨,吃了美食,還桌遊大戰三百回合,大人孩子都開心得笑彎了腰,兩個孩子也成了朋友。

教育不是正襟危坐講道理,而是在細節中點滴滲透和影響,你的心態越放鬆,孩子也會鬆弛下來,抗拒就越少。

其次,這個方法,其實對父母是有要求的。

作為父母,你的社交圈裡是否有認知維度高的人?是否有讓孩子信服的人?是否有有趣的人?是否有讓孩子心生嚮往的人?

如果沒有,那些人說的話和你平時嘮叨的一樣,那些人的生活狀態讓孩子不以為然,你又怎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見賢思齊,是人的本性。

我們自己也一樣,更願意向我們佩服的人徵詢建議,而不是向不認同的人或者還不如自己的人徵詢建議。

所以,話又說回來了,所有的教育方法,都離不開父母自己的提升。父母提升了,社交圈也會隨之提升,孩子也會隨之受益。

5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很多父母會感慨:自己說了一萬遍,天天念叨,都不如別人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有管用。

與其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不如因勢利導,借助這個「別人」的力量,也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當然,也別忘了提升自己,改進教育方式,讓自己成為孩子信服的人,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卸掉了防禦,就更能聽到心裡去。

我認識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兒子上了中學後,她逐漸摸索出一個有效的方法:

每當兒子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選擇,她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是先找到合適的人溝通,讓這個人再來和孩子談。這樣,孩子就比較能接受。

她找的都是兒子很佩服的人,比如孩子喜歡的老師、優秀的學長、家族裡的長輩、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

對這些人,兒子先有三分敬重和信服,他們說出的話,孩子更能聽進去。

用這個方法,孩子從中學到大學,每次做出的選擇都還不錯,她和孩子的關係也一直很好。

(當然,前提是這位媽媽確實很開明,一直抓大放小,只在關鍵節點上下功夫。)

3

拓寬視角,就不容易鑽牛角尖

借助協力廠商的力量,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拓展孩子的認知,讓他看到生活的豐富性。

對于還在上學的孩子來說,每天學校和家兩點一線,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平時接觸的也只是家人和同學,視角難免單一,看問題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會有意識地讓柳丁參與我的一些社交活動,為他引入更多高質量的「協力廠商」。

不再像他小時候那樣,純粹帶著他玩,而是有意識地讓他多聽多看,感受不同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給他提供不同的坐標系,嘗試從多個視角來看待問題。

比如這次和娜娜媽媽聚會,本來我們倆可以單獨約飯,我想著讓柳丁感受一下海澱同齡人的生活狀態,就提議都帶上娃。結果證明,雙方都收穫很大。

4

心法比技術更重要

這個方法看上去挺簡單,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心法。

首先,和其他的教育方法一樣,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發心。

一個人的發心如何,別人是能感覺到的。

如果你把這個方法當作教育孩子的手段,孩子就會感受到濃濃的功利味道。

一次兩次還可以,等他醒過味來,就會反感你的別有用心,抗拒這種有意的安排。

結果就是,不僅這個辦法失靈了,你和孩子的關係也更遠了。

不如放鬆心態,就當成帶孩子長長見識,重心還是放在自己身上。

孩子能有所領悟更好,沒有領悟,也沒關係,開心就好。

就像和娜娜見面,那天,我們不僅聊得很嗨,吃了美食,還桌遊大戰三百回合,大人孩子都開心得笑彎了腰,兩個孩子也成了朋友。

教育不是正襟危坐講道理,而是在細節中點滴滲透和影響,你的心態越放鬆,孩子也會鬆弛下來,抗拒就越少。

其次,這個方法,其實對父母是有要求的。

作為父母,你的社交圈裡是否有認知維度高的人?是否有讓孩子信服的人?是否有有趣的人?是否有讓孩子心生嚮往的人?

如果沒有,那些人說的話和你平時嘮叨的一樣,那些人的生活狀態讓孩子不以為然,你又怎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見賢思齊,是人的本性。

我們自己也一樣,更願意向我們佩服的人徵詢建議,而不是向不認同的人或者還不如自己的人徵詢建議。

所以,話又說回來了,所有的教育方法,都離不開父母自己的提升。父母提升了,社交圈也會隨之提升,孩子也會隨之受益。

5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很多父母會感慨:自己說了一萬遍,天天念叨,都不如別人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有管用。

與其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不如因勢利導,借助這個「別人」的力量,也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當然,也別忘了提升自己,改進教育方式,讓自己成為孩子信服的人,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才是最重要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