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起怎麼把孩子的時間填滿,怎麼讓孩子「休息」才更重要

這段時間, 妞妞在學跳繩。 我發現她學跳繩的過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一開始妞妞會把腿縮的特別高, 雙臂擺動的姿勢也不自然, 感覺她的大腦在非常吃力的協調全身的動作, 跳上十個就把自己累的夠嗆。

有趣的是, 中間有那麼幾天我們沒有練習, 幾天過後她再拿起跳繩, 突然就跳的很協調了, 能夠一口氣跳上四五十個。

妞妞爺爺驚奇地跟我說:「你看這幾天沒練, 怎麼一下子就學會了?」

我就跟他解釋說, 當我們沒有在訓練一件事情的時候, 或者在休息的時候, 我們大腦的神經啊, 並沒有停止它的生長。

它慢慢的長啊長, 最後「啪嗒」連接在一起, 這條神經通路通了, 孩子就突然把這件事情給學會了。

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 我這樣解釋是為了讓妞妞爺爺更容易理解。 但是這個解釋呢, 也並不是信口雌黃, 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經常會認為, 當我們坐在書桌前,

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 或者是不斷的去練習某一件事情, 才是在「學」;當我們停下來休息, 大腦就什麼都不幹了, 就是在浪費時間。

但腦科學告訴我們, 當大腦「徹底停工」, 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的時候, 它並沒有偷懶。 相反, 在這個時間裡, 大腦其實在進行更為深度的學習。

1

大腦的徹底停工期為什麼重要?

在我們的大腦裡面, 有一個系統叫做「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就是在上面這張的陰影部分, 集中在大腦的前端和後端。 它是一個複雜和高度整合的網路, 消耗了大腦所用能量的60%到80%。

有趣的是, 科學家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時候發現, 這個預設模式網路平時都是暗的, 所以很多科學家把它稱作大腦裡的「暗能量」。

它什麼時候會亮起來呢?

在我們的大腦徹底停工的時候。

當我們不需高度集中思想, 不帶什麼目的, 發呆、無所事事、做白日夢、冥想、還有睡覺的時候, 這個預設模式網路就會被啟動, 開始深度加工我們接收到的資訊。

它都幹些什麼事情呢?

首先, 它會幫助我們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它會把我們接收到的資訊, 從海馬體裡面的短期存儲位置, 移動到腦皮質裡面存儲長期記憶的地方。

說的簡單一點: 當我們休息的時候, 大腦就開始「燒錄」資訊了。

它會做的第二件事, 就是深度的加工資訊,

梳理資訊之間的聯繫。

在我們休息的時候, 大腦就會變成一個分析整理師, 它會把不同區域的資訊串起來, 編織出一套掛毯一樣的資訊結構, 讓你更容易看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繫。

就好像妞妞沒跳繩的那幾天, 她的大腦似乎幫助她協調處理好了跳繩需要的各種資訊。

在《七堂極簡物理課》裡作者還說到一個故事。

愛因斯坦曾經在義大利待過一年, 這一年裡他偶爾會參加講座, 但絕大部分時間他都在「漫無目的地東遊西蕩」。 這段生活之後沒多久, 愛因斯坦就在相對論這個領域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當然了, 這個故事並沒有辦法考證, 不過我自己的感受也在不斷驗證這個說法。

在我寫稿子理不清思路的時候, 或者需要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思緒卻很混亂的時候,我現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Sleep on it。

我會看一遍需要的資訊,然後就讓自己放空,睡一覺,或者散散步、喝個咖啡發發呆,通常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突然「靈感一現」,思路變得清晰,就好像在這段時間裡,大腦悄悄的替我做了重要的分析工作。

預設模式網路會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它能夠幫助我們消化自己的壞情緒。

這個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在我們徹底放空的時候,大腦裡是沒有任何與壓力相關的神經化學物質的,特別是在睡覺的時候,快速眼動睡眠可以帶走情緒體驗當中的痛楚。

所以在心情不好,覺得非常悲觀低落的時候,我也會跟自己說:沒事,你只是需要睡一覺。

Sleep on it,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從科學上來說,這是真的。

2

是時候認真對待休息這件事了

就算我們休息下來,大腦也依然處于啟動狀態;

只有當我們休息下來,大腦才有機會去做這麼多重要的事。

理解這個腦科學,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認真去對待「休息」這件事。

比起怎麼把孩子的時間填滿,怎麼找到時間讓孩子放空,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這對我們有什麼借鑒意義呢?

首先,要幫孩子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不要去做重複的練習。

一類題目,做個幾道,孩子理解了就夠了,不要用重複的刷題,去佔據孩子寶貴的休息和放鬆的時間。

妞妞數學很不錯,但我和妞妞在這上面花的時間真不多,從來沒有不停的學學學,而是偶爾講一兩個知識點,做兩道題,給她的大腦足夠的時間去整合、內化。

「輸入——休息——整合——理解」,如此迴圈,這才是對大腦來說健康和高效的節奏。

第二,當孩子一下子沒有辦法理解和掌握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要死磕,因為死磕是最沒有效率的。

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的大腦休息下來,發發呆、做做白日夢、睡一覺,讓大腦有機會去做一個深層次的整合,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三,要允許孩子、老公還有自己,有「什麼都不做」的時間。

「無聊」不是浪費時間,相反,它是必不可少的。讓大腦徹底停工,其實是我們能為大腦做的最有效率的事情之一。所以,不必為此感到內疚。

第四,盡可能給孩子保證一個充足的睡眠。

像前面說的,睡眠是大腦的一個重要的徹底停工期,能夠啟動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

3

那麼,孩子要睡多久呢?

一般來說,學齡前兒童每天需要10~13個小時的睡眠(包括午睡);6~13歲的孩子則需要9~11個小時;對14~17歲的青少年來說,需要8~10個小時。

你可能會說,那得孩子有效率、愛學習,才可能有時間休息啊。

但更有可能是這樣:孩子效率高、愛學習,那是因為他們休息得很好。

的確,這非常考驗父母的時間管理的能力。

但是這個時間管理的能力並不是指我們要怎麼在孩子的生活裡面擠出時間來塞下10個培訓班,而是怎麼幫助孩子高效的學習,同時能夠讓她們有玩耍和休息的時間。

這確實很費神,需要我們自身不斷的學習、研究,不斷的取捨。但正是因為這種「難」,這種「能他人所不能」,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脫穎而出,同時擁有健康、幸福,和未來。

這可能是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在「拼死學」和「不學」、「雞娃」和「佛系」之間,我們能夠和大家一起努力的,養育的第3種選擇。

或者需要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思緒卻很混亂的時候,我現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Sleep on it。

我會看一遍需要的資訊,然後就讓自己放空,睡一覺,或者散散步、喝個咖啡發發呆,通常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突然「靈感一現」,思路變得清晰,就好像在這段時間裡,大腦悄悄的替我做了重要的分析工作。

預設模式網路會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它能夠幫助我們消化自己的壞情緒。

這個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在我們徹底放空的時候,大腦裡是沒有任何與壓力相關的神經化學物質的,特別是在睡覺的時候,快速眼動睡眠可以帶走情緒體驗當中的痛楚。

所以在心情不好,覺得非常悲觀低落的時候,我也會跟自己說:沒事,你只是需要睡一覺。

Sleep on it,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從科學上來說,這是真的。

2

是時候認真對待休息這件事了

就算我們休息下來,大腦也依然處于啟動狀態;

只有當我們休息下來,大腦才有機會去做這麼多重要的事。

理解這個腦科學,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認真去對待「休息」這件事。

比起怎麼把孩子的時間填滿,怎麼找到時間讓孩子放空,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這對我們有什麼借鑒意義呢?

首先,要幫孩子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不要去做重複的練習。

一類題目,做個幾道,孩子理解了就夠了,不要用重複的刷題,去佔據孩子寶貴的休息和放鬆的時間。

妞妞數學很不錯,但我和妞妞在這上面花的時間真不多,從來沒有不停的學學學,而是偶爾講一兩個知識點,做兩道題,給她的大腦足夠的時間去整合、內化。

「輸入——休息——整合——理解」,如此迴圈,這才是對大腦來說健康和高效的節奏。

第二,當孩子一下子沒有辦法理解和掌握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要死磕,因為死磕是最沒有效率的。

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的大腦休息下來,發發呆、做做白日夢、睡一覺,讓大腦有機會去做一個深層次的整合,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三,要允許孩子、老公還有自己,有「什麼都不做」的時間。

「無聊」不是浪費時間,相反,它是必不可少的。讓大腦徹底停工,其實是我們能為大腦做的最有效率的事情之一。所以,不必為此感到內疚。

第四,盡可能給孩子保證一個充足的睡眠。

像前面說的,睡眠是大腦的一個重要的徹底停工期,能夠啟動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

3

那麼,孩子要睡多久呢?

一般來說,學齡前兒童每天需要10~13個小時的睡眠(包括午睡);6~13歲的孩子則需要9~11個小時;對14~17歲的青少年來說,需要8~10個小時。

你可能會說,那得孩子有效率、愛學習,才可能有時間休息啊。

但更有可能是這樣:孩子效率高、愛學習,那是因為他們休息得很好。

的確,這非常考驗父母的時間管理的能力。

但是這個時間管理的能力並不是指我們要怎麼在孩子的生活裡面擠出時間來塞下10個培訓班,而是怎麼幫助孩子高效的學習,同時能夠讓她們有玩耍和休息的時間。

這確實很費神,需要我們自身不斷的學習、研究,不斷的取捨。但正是因為這種「難」,這種「能他人所不能」,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脫穎而出,同時擁有健康、幸福,和未來。

這可能是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在「拼死學」和「不學」、「雞娃」和「佛系」之間,我們能夠和大家一起努力的,養育的第3種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