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科學博客為什麼仍然重要

引言

在科學寫作領域, 科學博客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伴隨互聯網的崛起, 博客逐漸成為科學從業者解析科學現象、發表學術見解、交流科研經驗的空間。 然而, 近幾年來, 內容簡短、形式多樣的微博等社交媒體聚集了大量用戶, 展現出強大的傳播力。 相較之下, 以刊載網路日誌為特色的博客呈現出式微之勢, 科學博客的關注度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本文綜合編譯了Nature和Science雜誌官方網站上的相關文章, 看一看國外研究者如何看待及評析這一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 網路技術日臻成熟, 個人博客隨之興起並蓬勃發展。

同一時間, 以“科學”為興趣標籤的科學博客也浮出水面, 在促成科研合作、傳達重要資訊和聯結科學共同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 無需太多時間維護的微博和同類自媒體廣受用戶歡迎, 迫使篇幅較長的博客顯得有些“過時”。 儘管如此, 一些科學家仍然在保持科學博客寫作的活力。

“博客並不適合每個人, 但重要的是, 人們意識到這是科學家們彼此交談的眾多方式中的一種。 ”加拿大紐布倫斯威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進化生態學家Stephen Heard說。 他本人同時也是博客網站“Scientist Sees Squirrel”的作者, 並在自己的博客標語中調侃道“很少原創, 常常出錯, 偶爾有趣”。


圖為博客網站Scientist Sees Squirrel

近幾年, 關於科學博客影響力的研究, 使科學博客重新獲得了關注。

在一份未發表的研究中,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981年及以後出生的865名德國科學家的社交媒體使用和科學推廣參與情況, 調研物件包括數學家、化學家、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 結果顯示, 15%的科學家開設了博客, 但是幾乎沒有科學家定期更新自己的博客。

這一調查真實揭示了科學家對博客和其它形式科學傳播的態度。 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 缺乏時間是從事任何形式科學傳播的巨大障礙。 但幾乎70%的人認為, 做相關工作有助於促進研究人員的職業發展;近90%的人表示, 博客可以幫助招募更多聰明的人進入科學領域

據Heard估計, 他每週在博客上平均花三到四個小時, 但他坦言有些帖子確實比其它帖子花的時間要長,

有一次他就花了八個小時寫一篇文章。 儘管如此, 他還是找到了一種將博客納入日程的方法。 他說:“我試圖在低產的時間段寫博客, 比如當我在機場休息室或等待開會時。 ”

對於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é de Lausanne)生物資訊研究員Marc Robinson-Rechavi來說, 撰寫博客的動機之一便是希望用法語創建一個博主和讀者的社區, 因為包括博客在內的大部分科學寫作都是以英語為語言。 如今他在法語平臺“CaféDes Sciences”上堅持寫博客, 該博客網站彙聚了歐洲、北美和非洲等地的幾十名博主。

1

科學博客會被微博取代嗎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科學傳播專家兼博客網站“From the Lab Bench”的博主Paige Brown Jarreau表示, 任何關於博客影響力的研究都會留下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

“博客通常很難界定, 線上科學社交媒體內容的生態系統正在不斷擴大, 平臺正在相互融合。 ”她說。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新聞研究生院陶氏-奈特創業新聞中心(Tow-Knight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教育主任Jeremy Caplan則認為, 網路景觀的變化, 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繁榮, 已經淡化了博客的影響力。 他說, 使用Twitter或Facebook就可完成類似的工作, 很少有人願意再跟蹤10位、20位或30位科學家的博客。

此外, 在Medium、Quora和Reddit等社交網站上, 科學家、研究人員或他們組成的小組可以不間斷發佈話題, 並開啟關於某個話題的討論, 這樣還省去了維護個人博客網頁的時間。 相關平臺負責人表示, 為了滿足讀者對平臺上新內容的持續不斷的需求, 他們可以對話題發起者採取嚴格的紀律管理措施。


圖為社交網站Medium

儘管如此, 科學博客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它日漸成為科學工作者的知識管理系統, 顯現出科學共同體的權威性和傳播力, 它的交互性也增強了科學傳播的活力

Jarreau在研究成果中提到, 43位隨機挑選的科學博主中有40位稱, 一篇典型的博文在幾天內可以獲得一千多次的流覽量。 此外, 受訪的博客讀者中超過40%的人表示, 他們已經在從事科學相關工作, 另有16%的人表示他們對科學工作感興趣。

一些研究也認為, 科學博客被其它媒介取代還為時過早, 但它們之間的融合和交匯趨勢已在科學傳播方式的變革中顯現。 在Jarreau看來, 社交媒體平臺給作者提供了一個產生和測試想法的地方, 之後作者可能會將這些想法合併到一篇更長的博文中去, 並引導讀者閱讀他們想要的詳細內容。“社交媒體為科學博客預設了一個視窗。”她說。

2

科學博主有何收益與顧慮

在一些博主看來,博客確實有潛在的缺陷,至少它難以讓人變得富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生態學家Terry McGlynn說:“除非你的讀者人數眾多,否則不值得通過寫博客來賺錢。”他的博客網站“Small Pond Science”擁有超過57萬次的訪問量,但從來沒有投放過廣告。他本人也計算過,即便這樣做,他每年只會獲得1萬至2萬美元。

“有些人說開博客和使用社交媒體會使人分心,並可能損害你在就業市場上的名譽,因為它意味著你不夠嚴肅認真。”McGlynn說。Robinson-Rechavi承認,他在2010年開始撰寫博客時,因為不確定讀者會有何反應,只用自己的姓名縮寫來署名。儘管他已經獲得終身教職,他還是決定減少風險。他本以為寫博客的舉動難以獲得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可沒想到他所在大學的管理層認為,他的博客是一個有效的交流想法的平臺。“我認為他們認可我的做法。”他補充道。

在互聯網上將自己的名字、相片和想法發佈出來,這確實是需要考慮的固有風險。儘管如此,加拿大勞瑞爾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細胞生物學家Allison McDonald一直在堅持寫博客,並樂於和讀者對話,話題涉及教學、生物學、學術界女性等等。當她參加終身教職評選時,她在申請中提到了她的博客。“這是我在科學多樣性宣傳和宣導工作中的一部分。”她說。

Heard則希望通過他的博客向年輕科學家提供資訊,並鼓勵他們加入其中,他同時也看到了寫博客對他自己職業生涯的好處。“開博客並沒有讓我更輕鬆地獲得撥款或發表論文,我失敗的次數和以前一樣多,但是我有一個讀者群,他們閱讀並評論我的博客。”他說:“我手頭上的一個研究項目就起源於我的一篇博文。”Heard坦言,他總是聽人說博客正在走向衰落,但他無意放棄撰寫博客,並將繼續傳播有關寫博客的好處。

對於Heard和其他人來說,這筆投資是值得的。2017年10月發表在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裡,他和另外七位博主兼研究員分析了他們自己創建的“Science Community”博客的影響,這一系列網站面向專注于研究科學文化和業務的研究員,樣本中閱讀量最高的博客“Dynamic Ecology”的月均流覽次數超過40,000次。

此外,文章表明,寫博客的最重要的影響是無法量化的。一些完全陌生的讀者特地來向Heard道謝,感謝Heard曾寫作的一篇博文,讓即將在學術會議上發言卻不善表達的他們,獲得了最中肯的建議。

3

讀者希望從科學博客中獲得什麼

科學博客給已有建樹或正在成長的研究員同時帶來了機會和風險。那麼讀者如何使用這些互聯網資訊?事實上,誰又是科學博客的讀者?

Jarreau針對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博客網24篇博文的上百位讀者展開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大多數讀者都是活躍的研究人員。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專家關於當前科學問題的評論,對研究論文的深度分析,以及解釋性的科學博客

據內部人士介紹:“儘管博客受到歡迎,研究人員中幾乎沒有人會在同行評審期刊刊登他們的論文之前,將博客作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受訪者擔心,其他研究人員可能會竊取他們的成果,或者擬投稿期刊以成果已刊出為由拒稿。

2017年1月發表在期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上的另一項研究中,Jarreau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曼希普大眾傳播學院(Manship School of Mass Communication)副教授Lance Porter分析了40篇隨機挑選的科學博客的2955位讀者。研究發現,這些讀者可以被明確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群體。

其中最大的群體是“單向娛樂用戶”,他們閱讀科學博客主要是為了娛樂和追求氛圍,這一群體中非科學學位讀者的比例最高。第二大群體是最有可能追求或仍在追求科學職業的人,是“獨特的資訊搜尋使用者”。他們閱讀科學博客,主要是獲取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的資訊,瞭解當下發生的時事,並以此為學習管道。最小的群體是“超級用戶”,他們參與線上社區,獲取建議,為個人博客或社交媒體帳戶尋找創作源泉。

本文綜合編譯自

[1] Eryn Brown & Chris Woolston. Why science blogging still matters. 2018-01-31.

[2] Beryl Lieff Benderly. What readers want from science blogs. 2016-06-28.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6/what-readers-want-science-blogs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楊虹豔

審閱 | 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 | 張滋宜

並引導讀者閱讀他們想要的詳細內容。“社交媒體為科學博客預設了一個視窗。”她說。

2

科學博主有何收益與顧慮

在一些博主看來,博客確實有潛在的缺陷,至少它難以讓人變得富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生態學家Terry McGlynn說:“除非你的讀者人數眾多,否則不值得通過寫博客來賺錢。”他的博客網站“Small Pond Science”擁有超過57萬次的訪問量,但從來沒有投放過廣告。他本人也計算過,即便這樣做,他每年只會獲得1萬至2萬美元。

“有些人說開博客和使用社交媒體會使人分心,並可能損害你在就業市場上的名譽,因為它意味著你不夠嚴肅認真。”McGlynn說。Robinson-Rechavi承認,他在2010年開始撰寫博客時,因為不確定讀者會有何反應,只用自己的姓名縮寫來署名。儘管他已經獲得終身教職,他還是決定減少風險。他本以為寫博客的舉動難以獲得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可沒想到他所在大學的管理層認為,他的博客是一個有效的交流想法的平臺。“我認為他們認可我的做法。”他補充道。

在互聯網上將自己的名字、相片和想法發佈出來,這確實是需要考慮的固有風險。儘管如此,加拿大勞瑞爾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細胞生物學家Allison McDonald一直在堅持寫博客,並樂於和讀者對話,話題涉及教學、生物學、學術界女性等等。當她參加終身教職評選時,她在申請中提到了她的博客。“這是我在科學多樣性宣傳和宣導工作中的一部分。”她說。

Heard則希望通過他的博客向年輕科學家提供資訊,並鼓勵他們加入其中,他同時也看到了寫博客對他自己職業生涯的好處。“開博客並沒有讓我更輕鬆地獲得撥款或發表論文,我失敗的次數和以前一樣多,但是我有一個讀者群,他們閱讀並評論我的博客。”他說:“我手頭上的一個研究項目就起源於我的一篇博文。”Heard坦言,他總是聽人說博客正在走向衰落,但他無意放棄撰寫博客,並將繼續傳播有關寫博客的好處。

對於Heard和其他人來說,這筆投資是值得的。2017年10月發表在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裡,他和另外七位博主兼研究員分析了他們自己創建的“Science Community”博客的影響,這一系列網站面向專注于研究科學文化和業務的研究員,樣本中閱讀量最高的博客“Dynamic Ecology”的月均流覽次數超過40,000次。

此外,文章表明,寫博客的最重要的影響是無法量化的。一些完全陌生的讀者特地來向Heard道謝,感謝Heard曾寫作的一篇博文,讓即將在學術會議上發言卻不善表達的他們,獲得了最中肯的建議。

3

讀者希望從科學博客中獲得什麼

科學博客給已有建樹或正在成長的研究員同時帶來了機會和風險。那麼讀者如何使用這些互聯網資訊?事實上,誰又是科學博客的讀者?

Jarreau針對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博客網24篇博文的上百位讀者展開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大多數讀者都是活躍的研究人員。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專家關於當前科學問題的評論,對研究論文的深度分析,以及解釋性的科學博客

據內部人士介紹:“儘管博客受到歡迎,研究人員中幾乎沒有人會在同行評審期刊刊登他們的論文之前,將博客作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受訪者擔心,其他研究人員可能會竊取他們的成果,或者擬投稿期刊以成果已刊出為由拒稿。

2017年1月發表在期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上的另一項研究中,Jarreau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曼希普大眾傳播學院(Manship School of Mass Communication)副教授Lance Porter分析了40篇隨機挑選的科學博客的2955位讀者。研究發現,這些讀者可以被明確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群體。

其中最大的群體是“單向娛樂用戶”,他們閱讀科學博客主要是為了娛樂和追求氛圍,這一群體中非科學學位讀者的比例最高。第二大群體是最有可能追求或仍在追求科學職業的人,是“獨特的資訊搜尋使用者”。他們閱讀科學博客,主要是獲取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的資訊,瞭解當下發生的時事,並以此為學習管道。最小的群體是“超級用戶”,他們參與線上社區,獲取建議,為個人博客或社交媒體帳戶尋找創作源泉。

本文綜合編譯自

[1] Eryn Brown & Chris Woolston. Why science blogging still matters. 2018-01-31.

[2] Beryl Lieff Benderly. What readers want from science blogs. 2016-06-28.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6/what-readers-want-science-blogs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楊虹豔

審閱 | 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 | 張滋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