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從出名到改名:馬來西亞的這款威士忌,到底得罪了誰?

近日, 馬來西亞第一款本地生產威士忌——“雙泥煤混合威士忌”(Timah Double Peated Blended Whiskey)在2021年國際威士忌大賽(IWC)上獲得“最佳馬來西亞威士忌”金牌獎, 實現了馬來西亞本土威士忌“零的突破”。

此前, Timah雙泥煤混合威士忌先后在2020年國際烈酒挑戰賽(ISC)和2020年舊金山世界烈酒年度大賽(SFWSC)的品酒獎中獲得銀牌。

Timah雙泥煤混合威士忌以馬來語中的“錫”(Timah)命名, 以此連結當地的歷史文化, 讓人想起英國殖民時期馬來亞的錫礦時代(19世紀霹靂州曾因大量錫礦而帶來繁榮), 這是馬來西亞最早的采礦類型之一。

酒瓶上的臉孔是印度出生的英國軍官士必地上尉(Captain Speedy), 也是品牌的象征。 1871年, 士必地航行到馬來亞并成為檳城警察局長, 后被派往霹靂州礦區平定“拉律之亂”, 建立了以“太平”(Taiping)命名的新市鎮。

除了馬來西亞本土, Timah威士忌已銷往新加坡、中國臺灣、美國和迪拜等地, 由于是本土生產且極具馬來西亞特色的品牌,

得到國際認可的Timah威士忌也被視為馬來西亞的驕傲。

然而, 憑借斬獲國際大獎而在馬來西亞出名的Timah, 很快在當地引發爭議, 最終被迫改名更換包裝。

向來立場保守的伊斯蘭教黨首先向Timah酒發起攻擊。 伊黨宣傳主任和青年團紛紛指責酒廠用“Timah”這個馬來單詞命名酒類導致誤導和混淆, 因為“酒類不僅會傷害穆斯林, 還會不分種族宗教對這個社區構成影響”, 他們質疑政府為何允許生產名為“Timah”的威士忌, 同時敦促政府關閉“Timah”酒廠。

隨后, 包括伊斯蘭教黨、誠信黨在內的多個政黨以及多個評論網站皆口徑一致的發文發聲批評“Timah”威士忌的品牌名字與伊斯蘭先知穆哈默德的女兒名字法蒂瑪(Fatimah)相似, 非政府組織與網民隨后加入批評,

并質疑“Timah”酒瓶所用的肖像是穆斯林。

△10月28日, 馬來西亞公正黨冬牙峇株區國會議員魯斯娜在國會發言稱, 國產威士忌“Timah”讓人聯想到馬來西亞女性。

緊接著, 公正黨冬牙峇株區國會議員魯斯娜也加入論戰, 她在國會參與辯論時說, “Timah”讓人聯想到馬來女性,

因為不少馬來女性被稱為“蒂瑪姐(Kak Timah)”、“蒂瑪嫂(Makcik Timah)”, 這個酒名對女性構成傷害。 她說:“當人們在喝這品牌威士忌時, 似乎讓人以為在‘品嘗’馬來女性。 ”

這一說法引來了揶揄和嘲笑。 柔佛麻坡區國會議員賽沙迪發推文說, 若魯斯娜的邏輯成立, “那我可以吃達因牌巧克力(Daim Chocolate)嗎?(達因, 全名“敦•達因•賽努丁”, 馬來西亞前財政部長, 經濟學家)我可以喝子母牌牛奶(Dutch Lady Milk)嗎?”賽沙迪認為政府有必要就此進行說明, 以免出現因誤解而引發的問題。 雪蘭莪州行政議員(州部長)鄧章欽則在臉書用“愚蠢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形容魯斯娜的比喻。

隨著“Timah”酒名爭議越鬧越大, 政府被迫出面表態。 馬來西亞國內貿易及消費者事務部(下簡稱“貿消部”)部長亞歷山大10月28日宣布,

生產“Timah”威士忌的永百盛酒業于10月25日與知識產權局首次會面, 經討論后, 該公司提出在一周內與股東和董事會商討改名及換包裝事宜。

文告說, 此會議按照“馬來西亞一家”精神, 為國家利益和諧地達成共識, 與會者包括通訊及多媒體部長安努亞慕沙、總理署宗教事務部長依德里斯阿末、國家團結部長哈麗瑪、伊斯蘭教發展局及內政部代表等。

Timah威士忌爭議在馬來西亞并非個案, 它只是各伊斯蘭黨派和宗教司競相“捍衛伊斯蘭”的其中一個案例。 自伊斯蘭教黨成為執政黨轉而采取相對溫和的立場以來, 就不斷面臨著為何執政后沒有馬上通過伊斯蘭刑事法修正案、沒有禁酒、沒有關閉賭場、沒有關閉華文學校等壓力, 伊黨恰是抓住這次“Timah”事件繼續炒作和渲染自身“伊斯蘭教捍衛者”的形象,鞏固保守馬來選民的支持。

與此同時,諸如誠信黨、公正黨等等在非馬來社群看來相對開放、進步的議員和團體都加入到對“Timah”威士忌的撻伐之中,這不免讓許多開明派支持者感到失望,也說明越來越多溫和派政黨、議員和團體逐漸轉向保守,以收獲更多馬來選民的支持。

可以看出,馬來西亞存在社會氛圍更加保守化、族群分化、社會泛伊斯蘭化的趨勢。雪邦國會議員哈尼巴甚至主張,政府應該立法賦權伊斯蘭發展局擁有像貿消部那樣針對清真事務的執法權,以避免類似議題再次發生。泛伊斯蘭化正逐漸滲透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

值得慶幸的是,馬來西亞普通民眾其實對“Timah”的取名問題并不感冒,民眾之間的族群關系、宗教關系相對融洽,每每率先出面爭吵抗議的都是來自“上層”的政黨領袖和高層。只是這些政治領袖的發言往往如引線一般,點燃原本相安無事的族群關系,讓原本不是問題的事件成為話題,讓原本和諧的模式變得敏感。

伊黨恰是抓住這次“Timah”事件繼續炒作和渲染自身“伊斯蘭教捍衛者”的形象,鞏固保守馬來選民的支持。

與此同時,諸如誠信黨、公正黨等等在非馬來社群看來相對開放、進步的議員和團體都加入到對“Timah”威士忌的撻伐之中,這不免讓許多開明派支持者感到失望,也說明越來越多溫和派政黨、議員和團體逐漸轉向保守,以收獲更多馬來選民的支持。

可以看出,馬來西亞存在社會氛圍更加保守化、族群分化、社會泛伊斯蘭化的趨勢。雪邦國會議員哈尼巴甚至主張,政府應該立法賦權伊斯蘭發展局擁有像貿消部那樣針對清真事務的執法權,以避免類似議題再次發生。泛伊斯蘭化正逐漸滲透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

值得慶幸的是,馬來西亞普通民眾其實對“Timah”的取名問題并不感冒,民眾之間的族群關系、宗教關系相對融洽,每每率先出面爭吵抗議的都是來自“上層”的政黨領袖和高層。只是這些政治領袖的發言往往如引線一般,點燃原本相安無事的族群關系,讓原本不是問題的事件成為話題,讓原本和諧的模式變得敏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