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媽媽不會再吼你了」:有遠見的父母,都這麼對待孩子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學了不少育兒理論, 到面對孩子時, 卻不知道怎麼辦了。

尤其是, 總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發火不好,

但真的很難做到, 對不對!

我不是情緒管理的高手, 但從事育兒領域的這些年頭, 我的確慢慢摸索出了讓自己舒服、少發火、不吼叫的方法。

所以, 今天我會給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情緒問題, 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1

吼叫, 似乎有魔法

吼叫, 已然成了很多家長「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絕」的一種習慣了。

說來也是神奇!

吼叫, 似乎有一種力量。 只要爸媽一開口, 「吼叫」就會施展某種魔力, 提升話語的音量和力度, 把孩子一跳, 讓他乖乖聽話。

除了讓孩子乖乖聽話, 「吼罵教育」還帶來了什麼呢??

簡單來講, 它會讓我們收穫一個大吼大叫的孩子。

嗯, 這倒也不是絕癥。

但對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大吼大叫的負面心理影響確實是存在的。

有研究發現, 「吼罵教育」雖不會直接毀掉我們的孩子, 但這種不良教育方式卻會以某種方式改變他們的大腦。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曾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 對父母言語攻擊孩子的長期傷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就「曾經遭受過語言暴力的成年人的大腦」這個問題,

Teicher教授開展了核磁共振(MRI)和彌散長量成像(DTI)技術分析, 研究資料顯示:

小時候受過語言暴力的人, 韋尼克區(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大腦連接減少。 他們的言語智商只有112分, 比小時候沒有遭受過語言暴力的人(124分)要低。

對于這一現象, Teicher教授是這樣說但:「小時候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 並沒有發揮出他們的語言潛能。 」

毫不誇張的說, 長期遭遇吼罵的孩子, 語言表達會伴有障礙,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和表達自己, 等日後出去社會, 在適應社會生活會難上加難。

無獨有偶,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的研究表明, 裡面也清晰地記錄了

「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 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 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

所以, 是時候改變了。

作為媽媽, 我們應該積累一些更合理的教育智慧, 丟掉吼叫。

2

不發脾氣, 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錯誤?

關于這個問題, 我的確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希望他們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應該感到內疚, 而不是在爸媽的怒火下, 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錯誤。

為此, 比較推崇的策略是「溫柔的批評」, 這其實是我這些年看的一些經典育兒書籍中學到的。

在《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和《陪孩子終身成長》這兩本書中,兩位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闡述了一個觀點:哪怕是2、3歲的小孩,也有自尊心、也好面子。

基于這一原則,我們給予孩子的,應當是「溫柔的批評」,讓孩子們學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想辦法彌補過錯。

第一步:讀懂孩子,為他的行為尋找藉口

很多時候我們對著孩子吼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發洩怒氣,但實際上,我們徹底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無法洞悉他在想什麼,便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如果能讀懂孩子,理解會讓我們覺得孩子不再那麼難以捉摸,吼叫自然會減少。

所以,在這一步,ABC話術是需要我們去記住的:

A話術:不否定孩子

——「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B話術:說出你的感受

——「這件事情很糟糕,媽媽很不開心,但媽媽說生氣的是這件事情,而不是不愛你了。」

C話術:詢問孩子的需求

——「所以,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第二步:告訴孩子,事情是對是錯、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別人。

在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而是不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這裡,就產生了我們的D話術

D話術:這件事情有沒有做對,這樣做別人會不會開心

——「弟弟被你打會很疼」,當然,你還可以加上「你打過他好幾下呢」,「你是不是沒有考慮弟弟的感受,他很痛對不對」...

——「牛奶被你打翻了,沙發、地板都弄髒了;你沒有考慮到媽媽的煩惱,因為媽媽還要花時間去清理,對不對」

第三步:告訴孩子,及時彌補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當然,錯誤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牛奶瓶已經被打翻了,就算覺得再糟糕也無法挽回,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彌補過錯。

這時候,我們要說的是E話術。

——「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弟弟感覺好點呢?」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地板搞乾淨呢?」

這裡彌補錯誤的方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是打翻了牛奶,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做家務、打掃衛生、擦地板、垃圾分類來「懲罰」。

如果是在公園和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了,我也會鼓勵孩子從行動來「彌補」過錯。比如給小朋友吹一吹,或者鼓勵她把自己的好東西(玩具、糖果)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這樣用行動來道歉,我覺得比十句「對不起」「我錯了」更有意義多了!你覺得呢?

最後,我們再來鞏固一下這5個話術。

舉個例子:孩子打翻了牛奶。

A話術:「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翻牛奶的」

B話術:「但是牛奶被打翻了,這件事情很糟糕,媽媽感到很不開心。」

C話術:「所以,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回答你:孩子告知牛奶太燙了,不小心打翻了;今天想喝豆漿,不想喝牛奶)

D話術:「牛奶被你打翻了,沙發、地板上都被弄髒了,這樣做是不好的(這件事情是很糟糕的),你沒有考慮到媽媽的煩惱,因為媽媽還要花時間去清理,對不對」

E話術:「所以,你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媽媽把地板搞乾淨呢?」

相信,這樣的教育方式比「吼罵教育」更能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這件事情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做自己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當然,最後大家千萬別忘了,在孩子努力彌補自己過錯的同時,爸媽要表示讚賞和感激,好的行為要鼓勵、強化哦。

3

什麼時候可以使用吼叫呢?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經常吼孩子。

其中,有一位知名博主,他的答案讓我印象深刻:要把「吼孩子」留在真正有用的時候。

試想一下,如果你經常在家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會習慣性遮罩你的吼叫,一旦出現緊急的危險行為,你再去大喊制止,可能已經沒有作用。

但是不是絕對不能吼孩子?

並不是!

一方面,人有七情六欲,再完美的父母也應當有正常的情緒,但不能整天拿「每個人都有脾氣」來當自己吼叫的藉口。

另一方面,在特殊情況下,適當懲罰、吼罵對孩子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針對某些危險行為。

哪些特殊情況,可以吼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往馬路的車流裡跑,或者對其他小朋友出言欺辱、挑釁……諸如此類的事情,讓孩子去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已經是為時已晚了。

我們要做的是,面對緊急的危險行為,產生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比如,當孩子們打架或做出其他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危險行為時,我們需要通過大聲呵止他們的行為——住手!給我停下!

再比如,眼看著孩子要衝上馬路,大喊一聲——停止前行!看車!

為了謹防再犯,我們除了要大聲遏制,有必要拿出懲罰的利器,來快速有效地規避孩子的危險行為

(用力地打兩下孩子的屁股,讓他感覺到疼,用打屁股的疼痛來警醒他橫沖馬路要比打屁股疼千萬倍。)

同時,還要告訴他——「往馬路上跑是非常危險的,你如果不和大人一起遵守規則過馬路,我就會嚴厲懲罰你。」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大吼」,並不僅僅意味著聲嘶力竭地辱駡、攻擊孩子。

而是說,在真正的關鍵時刻,通過聲音的「震懾力」去遏止孩子的錯誤行為。

最後,再來跟大家叨叨兩句。

我們也不能否認,戒吼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咱們慢慢悟吧~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少吼叫一點,明天再比今天少一些吼叫。

最後,你一定可以走向不吼不叫的彼岸。

在《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和《陪孩子終身成長》這兩本書中,兩位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闡述了一個觀點:哪怕是2、3歲的小孩,也有自尊心、也好面子。

基于這一原則,我們給予孩子的,應當是「溫柔的批評」,讓孩子們學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想辦法彌補過錯。

第一步:讀懂孩子,為他的行為尋找藉口

很多時候我們對著孩子吼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發洩怒氣,但實際上,我們徹底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無法洞悉他在想什麼,便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如果能讀懂孩子,理解會讓我們覺得孩子不再那麼難以捉摸,吼叫自然會減少。

所以,在這一步,ABC話術是需要我們去記住的:

A話術:不否定孩子

——「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B話術:說出你的感受

——「這件事情很糟糕,媽媽很不開心,但媽媽說生氣的是這件事情,而不是不愛你了。」

C話術:詢問孩子的需求

——「所以,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第二步:告訴孩子,事情是對是錯、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別人。

在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而是不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這裡,就產生了我們的D話術

D話術:這件事情有沒有做對,這樣做別人會不會開心

——「弟弟被你打會很疼」,當然,你還可以加上「你打過他好幾下呢」,「你是不是沒有考慮弟弟的感受,他很痛對不對」...

——「牛奶被你打翻了,沙發、地板都弄髒了;你沒有考慮到媽媽的煩惱,因為媽媽還要花時間去清理,對不對」

第三步:告訴孩子,及時彌補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當然,錯誤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牛奶瓶已經被打翻了,就算覺得再糟糕也無法挽回,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彌補過錯。

這時候,我們要說的是E話術。

——「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弟弟感覺好點呢?」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地板搞乾淨呢?」

這裡彌補錯誤的方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是打翻了牛奶,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做家務、打掃衛生、擦地板、垃圾分類來「懲罰」。

如果是在公園和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了,我也會鼓勵孩子從行動來「彌補」過錯。比如給小朋友吹一吹,或者鼓勵她把自己的好東西(玩具、糖果)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這樣用行動來道歉,我覺得比十句「對不起」「我錯了」更有意義多了!你覺得呢?

最後,我們再來鞏固一下這5個話術。

舉個例子:孩子打翻了牛奶。

A話術:「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翻牛奶的」

B話術:「但是牛奶被打翻了,這件事情很糟糕,媽媽感到很不開心。」

C話術:「所以,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回答你:孩子告知牛奶太燙了,不小心打翻了;今天想喝豆漿,不想喝牛奶)

D話術:「牛奶被你打翻了,沙發、地板上都被弄髒了,這樣做是不好的(這件事情是很糟糕的),你沒有考慮到媽媽的煩惱,因為媽媽還要花時間去清理,對不對」

E話術:「所以,你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媽媽把地板搞乾淨呢?」

相信,這樣的教育方式比「吼罵教育」更能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這件事情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做自己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當然,最後大家千萬別忘了,在孩子努力彌補自己過錯的同時,爸媽要表示讚賞和感激,好的行為要鼓勵、強化哦。

3

什麼時候可以使用吼叫呢?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經常吼孩子。

其中,有一位知名博主,他的答案讓我印象深刻:要把「吼孩子」留在真正有用的時候。

試想一下,如果你經常在家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會習慣性遮罩你的吼叫,一旦出現緊急的危險行為,你再去大喊制止,可能已經沒有作用。

但是不是絕對不能吼孩子?

並不是!

一方面,人有七情六欲,再完美的父母也應當有正常的情緒,但不能整天拿「每個人都有脾氣」來當自己吼叫的藉口。

另一方面,在特殊情況下,適當懲罰、吼罵對孩子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針對某些危險行為。

哪些特殊情況,可以吼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往馬路的車流裡跑,或者對其他小朋友出言欺辱、挑釁……諸如此類的事情,讓孩子去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已經是為時已晚了。

我們要做的是,面對緊急的危險行為,產生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比如,當孩子們打架或做出其他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危險行為時,我們需要通過大聲呵止他們的行為——住手!給我停下!

再比如,眼看著孩子要衝上馬路,大喊一聲——停止前行!看車!

為了謹防再犯,我們除了要大聲遏制,有必要拿出懲罰的利器,來快速有效地規避孩子的危險行為

(用力地打兩下孩子的屁股,讓他感覺到疼,用打屁股的疼痛來警醒他橫沖馬路要比打屁股疼千萬倍。)

同時,還要告訴他——「往馬路上跑是非常危險的,你如果不和大人一起遵守規則過馬路,我就會嚴厲懲罰你。」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大吼」,並不僅僅意味著聲嘶力竭地辱駡、攻擊孩子。

而是說,在真正的關鍵時刻,通過聲音的「震懾力」去遏止孩子的錯誤行為。

最後,再來跟大家叨叨兩句。

我們也不能否認,戒吼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咱們慢慢悟吧~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少吼叫一點,明天再比今天少一些吼叫。

最後,你一定可以走向不吼不叫的彼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