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三定終身」,寶寶3歲前有6件事不能對他做,現在知道還不晚

當嬰兒呱呱墜地, 父母于他的養育責任也就開始了。 孩子的生命之初就像張白紙, 我們在上面留下什麼色彩, 就意味著他將來會走向什麼樣的人生。

所謂「三歲定終身」, 孩子生命最早的3年, 是智力、情商、行為習慣等養成最為關鍵的時期,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積極地教育和引導顯得至關重要。

1980年, 英國倫敦精神病學教授和專家聯合進行一項實驗:在當地選取1000名3歲孩子, 根據性格給他們分類做了記錄。 2003年, 孩子們26歲, 實驗組再次接觸了他們。 最後實驗人員驚奇地發現, 孩子們的性格幾乎沒有變,

與3歲時相差無幾。

很多父母都懂得其中的道理, 也非常重視對于孩子的教育, 但有時候卻不得要領, 一些教育方法不對, 反而還弄巧成拙。 寶寶成長的過程中, 家長有些事一定不能對孩子做, 否則于成長不利, 還會影響發育!

1-2個月, 不能放任寶寶哭泣

部分家長或許還在信奉「少抱少哭鬧」的說法,

為了不讓寶寶養成抱睡、黏人的習慣, 堅持少抱甚至不抱孩子, 即使哭得心疼也忍著。 其實新生寶寶的哭鬧, 絕大多數是因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餓了、困了、不舒服等。

如果家長放任寶寶哭鬧, 置之不理, 寶寶的需求沒有得到回應, 他感覺不到被關愛, 就容易導致寶寶的安全感嚴重缺失,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傾向于形成冷漠和孤僻的性格。

正確做法:家長應及時回應寶寶的哭鬧, 逐一排查並掌握寶寶的真正需求, 儘量滿足他。 若只是單純情緒發洩, 說明寶寶安全感不足, 抱一抱、哄一哄、溫柔安撫能讓寶寶放鬆並安心入睡。

3-7個月, 不能不和寶寶交流互動

有研究表明, 在出生頭幾個月能得到父母更多回應的嬰兒, 將來與人相處更和諧, 溝通能力更強。 家長多跟寶寶說話、親密互動, 能減少哭泣、增進親子關係, 促使寶寶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有些家長忽略了這一點, 或是媽媽獨自帶娃, 無暇顧及與寶寶互動, 認為寶寶只要不哭不鬧,

自己玩也挺好。 但若長期如此, 寶寶得不到有效的刺激, 各方面能力會發育得比別人慢, 而且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正確做法:此階段寶寶學習和模仿的欲望很強, 他會認真地聽聲音, 對爸爸媽媽的各種表情和動作都十分感興趣, 並會試圖去模仿。 所以家長要抓住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互動, 並親昵地撫觸, 能促進寶寶腦部發育, 寶寶聰明更健康哦。

8-11個月, 不能不讓寶寶爬行

8個月以上的寶寶, 骨骼以及四肢肌肉發育已相對成熟, 這時他們已經具備了爬行的條件。 只是有時候可能動作不太熟練、肢體協調性也不是很好, 沒辦法很快適應, 只會在原地打轉和翻滾。

但也有些老一輩的人認為, 寶寶到處爬容易磕著碰著受傷。 而且地上多髒呀, 寶寶爬來爬去, 有時候還拿東西放嘴裡啃, 太不衛生了, 所以很少讓寶寶爬, 或只讓他在小范圍內爬。

正確做法:寶寶爬行能強化大腦對于手、腳、眼等神經運動的調節, 有利于平衡感、協調性以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爬行也擴大了寶寶對世界的認知范圍, 其思維、語言和想象力等能在更大的空間中發展和提高,好處多不勝數!

因此我們要鼓勵寶寶自由地爬行和探索,還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全方位訓練,這樣寶寶才能更靈活哦。

12-17個月,不能不帶寶寶外出

1歲多的寶寶,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探索的空間已不局限于家裡,外面的世界對他的吸引力更大。雖然說話還不利索,但寶寶已能清晰地表達自己要外出的意願,比如牽著大人的手走向大門,甚至會自己開門出去。

但很多家長擔心寶寶的抵抗力不好,外面天冷風大,而且到人多的地方容易感染病菌,還不如好好地呆在家裡玩。但如果寶寶長時間不出去,接觸不到新鮮事物,認知和能力發展得不到有效的刺激,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正確做法:盡可能多帶寶寶外出!讓寶寶接觸到更多的事物,拓展認知;讓寶寶呼吸到新鮮空氣、增加活動量、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為寶寶創造更多交際的機會,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技能。

18-23個月,不能忽略引導寶寶多動手

這裡所說的動手,是指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做些簡單的家務。也許有家長會覺得,一歲多的孩子只要不哭鬧,吃好飯已經不錯了,能做啥家務呀!

人民日報關于《孩子學做家務年齡表》中指出,9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做家務。家長可以給寶寶一些簡單的指令,從讓寶寶自己拿勺子吃飯開始。這是培養寶寶自理能力和責任感的開端,同時也讓寶寶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正確做法:除了讓寶寶學自己吃飯,我們還可以讓寶寶自己學著把尿褲扔進垃圾簍;然後教他學習把玩具放回原位;接著是幫助大人拿取一些物件……雖然有時候寶寶根本是在幫「倒忙」,但相比能讓他進步和獨立,這樣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2歲-3歲,不能阻止寶寶學會獨立

兩歲左右的寶寶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時期,這使他們表現得不順從並且相當執拗。比如,他們總把「不」掛在嘴邊,愛搞破壞,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自私不願分享等。

這讓家長頭痛不已,認為孩子不聽話,或故意搗蛋,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其實,這個階段每個寶寶都會經歷,是他們個性發展以及認識自我的重要時期,家長需正確引導,千萬別一味地責怪孩子。

正確做法:面對兩三歲寶寶的敏感時期,家長引導教育要堅持幾個原則,一要接納和包容孩子的對抗行為;二要給予寶寶足夠的獨立空間,讓其自由發揮;三是多鼓勵和讚美孩子;四是要溫柔且堅定制止寶寶不安全或對他人造成影響的行為。

0-3歲是寶寶成長路上尤為關鍵的三年,這一時期他所接受的教育,會「輻射」影響他整個人生!其未來的性格、情緒,為人處世、婚姻配偶觀等,無一不與年幼時父母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有著密切聯繫。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表示: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無論多早也不為過!

其思維、語言和想象力等能在更大的空間中發展和提高,好處多不勝數!

因此我們要鼓勵寶寶自由地爬行和探索,還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全方位訓練,這樣寶寶才能更靈活哦。

12-17個月,不能不帶寶寶外出

1歲多的寶寶,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探索的空間已不局限于家裡,外面的世界對他的吸引力更大。雖然說話還不利索,但寶寶已能清晰地表達自己要外出的意願,比如牽著大人的手走向大門,甚至會自己開門出去。

但很多家長擔心寶寶的抵抗力不好,外面天冷風大,而且到人多的地方容易感染病菌,還不如好好地呆在家裡玩。但如果寶寶長時間不出去,接觸不到新鮮事物,認知和能力發展得不到有效的刺激,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正確做法:盡可能多帶寶寶外出!讓寶寶接觸到更多的事物,拓展認知;讓寶寶呼吸到新鮮空氣、增加活動量、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也為寶寶創造更多交際的機會,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技能。

18-23個月,不能忽略引導寶寶多動手

這裡所說的動手,是指讓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做些簡單的家務。也許有家長會覺得,一歲多的孩子只要不哭鬧,吃好飯已經不錯了,能做啥家務呀!

人民日報關于《孩子學做家務年齡表》中指出,9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做家務。家長可以給寶寶一些簡單的指令,從讓寶寶自己拿勺子吃飯開始。這是培養寶寶自理能力和責任感的開端,同時也讓寶寶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正確做法:除了讓寶寶學自己吃飯,我們還可以讓寶寶自己學著把尿褲扔進垃圾簍;然後教他學習把玩具放回原位;接著是幫助大人拿取一些物件……雖然有時候寶寶根本是在幫「倒忙」,但相比能讓他進步和獨立,這樣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2歲-3歲,不能阻止寶寶學會獨立

兩歲左右的寶寶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時期,這使他們表現得不順從並且相當執拗。比如,他們總把「不」掛在嘴邊,愛搞破壞,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自私不願分享等。

這讓家長頭痛不已,認為孩子不聽話,或故意搗蛋,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其實,這個階段每個寶寶都會經歷,是他們個性發展以及認識自我的重要時期,家長需正確引導,千萬別一味地責怪孩子。

正確做法:面對兩三歲寶寶的敏感時期,家長引導教育要堅持幾個原則,一要接納和包容孩子的對抗行為;二要給予寶寶足夠的獨立空間,讓其自由發揮;三是多鼓勵和讚美孩子;四是要溫柔且堅定制止寶寶不安全或對他人造成影響的行為。

0-3歲是寶寶成長路上尤為關鍵的三年,這一時期他所接受的教育,會「輻射」影響他整個人生!其未來的性格、情緒,為人處世、婚姻配偶觀等,無一不與年幼時父母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有著密切聯繫。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表示: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無論多早也不為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