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其實,孰是孰非孩子最清楚!

1 國慶假期回老家, 換了一個生活情境。 晚上睡覺前, 兒子把手機放到房間充電。 「今天晚上手機就放在房間。 」 ——「睡覺的時候, 手機可以放在房間裡嗎?」 「我今天就是要放在房間。 」 ——「今天是有什麼重要的理由嗎?」 「我夜裡不會用的。 」 ——「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夜裡會不會用的話題。 我們正在討論的是, 今天你想把手機放在房間睡覺, 是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 有些不開心, 但還是自己把手機放到了外面。 第二天, 第三天, 主動遵守既定的規則, 沒有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覺得可以「突破」一些界限。 這件小事,
讓我有一些思考。 當孩子要突破一些既定的規則, 尤其是當外在情境有某些變化, 讓他覺得可能有突破的機會時, 我們可以怎麼辦? 1、不臆測, 表示好奇 當提出好奇的疑問——「那個重要的理由是什麼呢」, 孩子自己也會做評估, 會啟動哪怕一點點的思考——我到底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個思考,
讓孩子慢下來, 給他一個梳理的空間: 似乎我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可以被說服的理由。 2、足夠的堅定 堅定地告訴孩子, 我們的底線是什麼。 當這條底線面臨破壞時, 堅定地堅守這條界線。 當我們足夠堅定, 孩子的不適感只是短暫的, 相反, 他們會從中感到「安全」。 3、圍繞目標, 就事論事 在溝通的過程中, 我們極容易被目標之外的話題所干擾。 或者, 我們會經由眼下的這件事, 泛化我們的評判, 走到另外一個方向。 我們需要做到聚焦, 眼下我們正在討論的是什麼, 和這個目標無關的暫時放下, 就事論事。 4、如何看待孩子的負向情緒 當孩子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 有一些情緒的反應是很正常的。 他會不開心,
但他一旦發現你是堅定的, 穩定的, 這個不開心的情緒只會在當下出現, 就算在最近的未來還會出現, 也只會在有限的時間裡。 別為了討好, 而放棄對規則、界限的堅守。 有些時候, 當我們看到孩子一定要做某件事, 沉溺于某種情緒, 他自己也是非常矛盾和糾結的。 他會痛苦, 但是他無法用語言表達他的痛苦, 更沒有能力去緩解自己的痛苦。 他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只能選擇讓自己更痛苦的方式——繼續沉溺其中, 越陷越深。 2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 她非常擔心女兒晚上熬夜, 和朋友煲電話粥。 女兒早上明顯很累的樣子, 而且起床上學很困難。 這位母親決定制定一個規則:晚上10點半之前, 她的女兒必須關掉手機, 把它放在臥室外面。
這導致了女兒的憤怒和怨恨, 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女兒砰的一聲關上門, 罵罵咧咧地大喊大叫。 然而, 母親立場堅定, 堅持說她是在為女兒著想。 第二天晚上, 同樣的事情發生了, 出現了更激烈的衝突。 第三天晚上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這時母親已經開始擔心自己是否還能堅守陣地。 第四天晚上, 母親驚奇地發現她的女兒乖乖地把手機放在門外, 靜靜地準備睡覺。 從那天起, 女兒遵守晚上使用手機的相關規則。 幾個星期後, 女兒承認, 睡覺時不帶手機是一種巨大的解脫!
女兒承認:睡覺時不帶手機是一種巨大的解脫!可謂是這個故事中最畫龍點睛的一句話。 孩子很清楚孰是孰非。 但是, 在「知道」和「做到」之間, 橫亙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當他激烈對抗時, 他們反抗父母給他們的束縛, 同時, 他們也很有可能在發洩對自己的不滿。 他們也希望從這種糾纏的痛苦中走出來, 這需要和自己強大的慣性做抗爭。 他們一再把父母推開, 但此刻他們卻又渴望外力的幫助。 3 只有當父母足夠地堅定, 才能給予孩子堅定的力量走出泥潭。 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正確。本質上,你是對自己堅持的那個「界限」是否正確抱有懷疑。但你只有做到在一次堅持中再深入一些,在多次堅持中再多實踐一些,你才能真的清晰,那個「界限」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這個工作只有你自己去做,別人的經驗替代不了。 或者你堅持了很久,也沒有看到改善。你更不能放棄,因為沒有變得更糟就是變好的跡象。 才能給予孩子堅定的力量走出泥潭。 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正確。本質上,你是對自己堅持的那個「界限」是否正確抱有懷疑。但你只有做到在一次堅持中再深入一些,在多次堅持中再多實踐一些,你才能真的清晰,那個「界限」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這個工作只有你自己去做,別人的經驗替代不了。 或者你堅持了很久,也沒有看到改善。你更不能放棄,因為沒有變得更糟就是變好的跡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