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馬來西亞人的“特殊技能”,讓中國網友“羨慕壞了”~

自上世紀以來, 中國沿海居民由于“下南洋”而來到馬來西亞, 許多馬來西亞人至今仍保留著中華民族血脈。

由于馬來西亞政府并不支持華語學校, 因此, 在外鄉回華、受歧視、欺凌的情況下, 大馬的華人反而更堅持讓后代傳承母語和中華文化, 所以很多當地的華人都受到歧視和欺凌, 大馬的華人反而更堅持讓他們的母語和中華文化傳承!

毫無疑問, 由華人創辦的華語小學和華語中學得不到馬來西亞政府一便士資助, 無政府資助的學校自然難以為繼, 今天馬來西亞就會倒閉好幾所華語學校,

雖然如此, 我相信大馬華人仍會不遺余力地傳承華人文明之根!

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會三種語言。 由于按照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 馬來語是國語, 英語為國際語言, 華人學校當然也以華語為母語教學。

但在日常生活和非正式場合中, 大多數華人都習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和馬來語“羅惹華語”。

一提到大馬華人,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被他們那驚人的語言能力所折服, 似乎一個人可以講三種以上的語言。

除華語、英語、馬來語外, 它們還會使用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甚至海南話等方言與人交流。

例如, 我們熟悉的《奇葩說》辯手顏如晶, 就是馬來西亞華裔。 有個從未在中國讀過書的人, 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還能參加高級中文辯論, 想起來真是難以置信!

事實上, 從如晶身上, 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的縮影。

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大馬華人具備多種語言能力?

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

第一,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

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是這個國家超過30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三個民族。 這些人中, 大約有68%的馬來人、23%的華人和7%的印度人。

就國家而言, 馬來語是國語, 也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 因為它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原因, 英語又是馬來西亞各民族間通用的國際語言, 而華語是當地華人的共同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大批華人、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成為廉價勞動力, 所以傳播印度語并不奇怪。

閩南語、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潮州話都有, 閩南語、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都有, 而且他們最注重宗族觀念, 故而閩南話、閩南話、廣東話等方言也會保留下來。

吉隆坡和怡保的粵語較為通用, 而閩南語則多見于新山、檳城、巴生等地區。

 (photo by 視覺中國)

盡管他們都離開了家鄉,但他們仍然堅信教育能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源,于是在馬開辦了許多華文學校,促進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馬來西亞是中國兩岸三地之外唯一一個可以熟練掌握中文的國家,也是除中國之外唯一一個完全具備完整中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無縫對接。

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

小學階段

一般小學都是由政府開辦的,有華小、馬來小、印度小學、和英語小學。7—12歲學生,學制6年。

小學都是以自己的母語教學,語言方面馬來小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華小學習馬來語、華語、英語3種語言,印度小學學習馬來語、印度語、英語3種語言。英語小學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

因此馬來語和英語都是必修課,即使是在華小就讀的學生,如果馬來文不合格,就不能升入中學。

中學階段

中學大部分由政府開辦,主要分為國民型中學和馬來中學。國民型中學華人會繼續學習馬來語、華語、英語3種語言,馬來中學華人只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

但是所有學校以馬來語教學,學制5年或者6年半(相當于中國的初中加高中)。

此外,還會有少部分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獨中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但馬來語和英語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學生必須同時掌握這三種語文基礎。

雖然這增加了獨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但也強化了學生們的三語能力。

不過,因為在馬來西亞中學教育不承認華文中學的學歷,如果在小學畢業之后繼續上華文中學,就無法在馬來西亞考進大學。

大學階段

在高等教育階段,目前馬來西亞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以華語為主要媒介語的大學。

根據所學專業,學制3到4年,所有學校以英語教學。

通過這個教育體制可以看出,華人每一次的升學教學語言都會改變,從小學的華語到中學的馬來語再到大學的英語。

成年后的馬來西亞華人回憶小時候,每一次的升學由于語言的改變導致學習起來很辛苦,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他們扎實的3種語言基礎。

大馬華人個個都是語言家

馬來西亞的華人通常會講華語、馬來語、英語,至于會講何種華語方言,則要看其祖籍來自何處。

如家中長輩有與印度人、泰米爾人等通婚的,會講一些印度語、泰米爾語也不足為奇。至于印尼語,基本與馬來語沒有太大差異。

當然,還會有人利用自己的語言天賦,自學諸如法語、日語、韓語之類的語言,這樣掌握的語種就更多了。

多語種、多方言的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馬來華人口里,卻是非常自如的語言技巧。

我們常常聽到他們之間的交談,先用華語或者英語客套兩句,弄清楚對方的語言背景之后,馬上改用他們彼此熟悉而又感到親切的方言。

而在講華語或者漢語方言的時候,一句話之中,常常夾雜其他方言的詞語或者短句。

打電話的時候,他們會根據顯示出來的電話號碼或者姓名來判斷對方是什么語言背景的人,然后采用什么語言或者方言來對話。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語言背景,他們就使用“hello”或者普通話的“你好”來做應對。

“hello,你好!我宜家抓緊車(粵語),等下正共你講(福建話)”、“我送朋友回hotel。好了(粵語),ok,byebye (華語夾雜英語)。”這樣的句子我們經常可以聽到。

至此,大家應該不難理解為什么馬來西亞華人會有如此驚人的語言力了吧。

特殊的語言教育政策和歷史背景是一方面,當然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和工作需求的推動。

 (photo by 視覺中國)

盡管他們都離開了家鄉,但他們仍然堅信教育能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源,于是在馬開辦了許多華文學校,促進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馬來西亞是中國兩岸三地之外唯一一個可以熟練掌握中文的國家,也是除中國之外唯一一個完全具備完整中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無縫對接。

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

小學階段

一般小學都是由政府開辦的,有華小、馬來小、印度小學、和英語小學。7—12歲學生,學制6年。

小學都是以自己的母語教學,語言方面馬來小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華小學習馬來語、華語、英語3種語言,印度小學學習馬來語、印度語、英語3種語言。英語小學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

因此馬來語和英語都是必修課,即使是在華小就讀的學生,如果馬來文不合格,就不能升入中學。

中學階段

中學大部分由政府開辦,主要分為國民型中學和馬來中學。國民型中學華人會繼續學習馬來語、華語、英語3種語言,馬來中學華人只學習馬來語、英語2種語言。

但是所有學校以馬來語教學,學制5年或者6年半(相當于中國的初中加高中)。

此外,還會有少部分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獨中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但馬來語和英語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學生必須同時掌握這三種語文基礎。

雖然這增加了獨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但也強化了學生們的三語能力。

不過,因為在馬來西亞中學教育不承認華文中學的學歷,如果在小學畢業之后繼續上華文中學,就無法在馬來西亞考進大學。

大學階段

在高等教育階段,目前馬來西亞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以華語為主要媒介語的大學。

根據所學專業,學制3到4年,所有學校以英語教學。

通過這個教育體制可以看出,華人每一次的升學教學語言都會改變,從小學的華語到中學的馬來語再到大學的英語。

成年后的馬來西亞華人回憶小時候,每一次的升學由于語言的改變導致學習起來很辛苦,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他們扎實的3種語言基礎。

大馬華人個個都是語言家

馬來西亞的華人通常會講華語、馬來語、英語,至于會講何種華語方言,則要看其祖籍來自何處。

如家中長輩有與印度人、泰米爾人等通婚的,會講一些印度語、泰米爾語也不足為奇。至于印尼語,基本與馬來語沒有太大差異。

當然,還會有人利用自己的語言天賦,自學諸如法語、日語、韓語之類的語言,這樣掌握的語種就更多了。

多語種、多方言的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馬來華人口里,卻是非常自如的語言技巧。

我們常常聽到他們之間的交談,先用華語或者英語客套兩句,弄清楚對方的語言背景之后,馬上改用他們彼此熟悉而又感到親切的方言。

而在講華語或者漢語方言的時候,一句話之中,常常夾雜其他方言的詞語或者短句。

打電話的時候,他們會根據顯示出來的電話號碼或者姓名來判斷對方是什么語言背景的人,然后采用什么語言或者方言來對話。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語言背景,他們就使用“hello”或者普通話的“你好”來做應對。

“hello,你好!我宜家抓緊車(粵語),等下正共你講(福建話)”、“我送朋友回hotel。好了(粵語),ok,byebye (華語夾雜英語)。”這樣的句子我們經常可以聽到。

至此,大家應該不難理解為什么馬來西亞華人會有如此驚人的語言力了吧。

特殊的語言教育政策和歷史背景是一方面,當然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和工作需求的推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