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總是不聽話,很可能是你犯了這個錯誤

生活中常遇到這種情況:

苦口婆心地勸一個人, 說的話簡直不能再正確了, 但他就是不聽。

有時一件生活小事, 和伴侶相說了幾十遍, 對方也全當耳旁風。

面對孩子的時候, 情況更甚。

讓他多吃蔬菜多刷牙, 好言好語, 威逼利誘, 什麼方法都試過了, 但就是不聽;

他們是不懂嗎?

不是, 而是不願意聽。

為什麼你說的道理他都懂, 卻不聽?

1

在這個問題之前, 先想一想:

你把對方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

比如有時小朋友想學做家務, 做父母的好心提醒, 最好先抹桌子, 再掃地。

結果小朋友一點也不想聽, 「啊——」 地一聲, 爆發了強烈情緒,

一甩手, 不幹了。

他會說 「我本來就是這麼想的」 或 「我是沒來得及……」

大人往往不理解, 反而責備, 「我不就是在提醒你, 教你嗎?」 結果孩子情緒鬧得更厲害了。

 仔細分辨, 就會發現他不是在對抗, 而是在委屈。

這時孩子的內在情緒是怎樣的呢?

如果這件事是自己本來就想做的, 那麼是對自我的「自豪感」;

如果是自己沒想到, 要父母提醒的, 那則是對自我的「羞愧感」。

孩子的心理語言是:「我本來就能做好的, 不用你說我也能做好。 」

孩子的內在情緒是:你說這些提醒的話, 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 你不相信我。

而他之所以不合作, 是因為他的潛意識覺得, 如果聽話了, 就是承認了自己做不好。

「內在情緒」 這個細節, 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很多時候,

我們沒有注意到, 我們在說話時, 是把對方置于好角色上, 還是壞角色上?

2

什麼叫好角色、壞角色?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 素來相處都分工明確。

丈夫工作掙錢, 妻子暫時一年全職帶娃, 具體的家務事項也進行了合理分配。

但在具體執行時, 妻子愈發力不從心, 孩子喜歡哭鬧, 她無法睡個整覺。

屬于她處理的那部分家務, 也總是一推再推, 堆積起來。

她感到孤立無援, 有點委屈, 她需要得到丈夫的更多支援。

如何跟丈夫說呢?

她有 2 種表達方式:

一種是說丈夫 「哪裡不好」, 指責他眼力勁不夠, 沒有分工給他的事情, 就真的一點都不管了。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 講出自己的困難, 詢問他能不能再多做一點, 幫助自己。

這兩種表達方式,

講的事一樣, 期望達到的結果也一樣, 但不一樣是:

前者在表達指責, 對方成了 「壞角色」:做得如何不好;

後者在表達需求, 讓對方成了 「好角色」:是能幫助自己的 「拯救者」。

讓對方成為 「壞角色」, 潛意識是讓對方有內疚感。

但沒有人希望自己是 「壞角色」, 一旦意識到自己被指責,

會下意識 「防禦」, 否認指責;

要麼是冷冷不予回應, 要麼是情緒爆發, 把小事變成爭吵。

而讓對方成為 「好角色」, 可以讓對方 「自我感覺良好」 。

 讓對方知道, 他做的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到自己——

不指責, 而是直接對未來提出期望。

有的人或許會覺得, 「不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怎麼會改好呢?」

現實卻剛好相反, 往往讓對方覺得自己是 「好的」, 他才能做得更好。

3

明白了這個心理機制, 說話方式也就清晰了:

 儘量以讓人 「自我感覺良好」 的方式提出建議, 對方也就願意接受, 互惠共贏, 皆大歡喜。

但其實在生活中, 做到這一點, 卻是相當難的。

阻礙彼此相互體諒的, 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執著于 「應該」

這種情形, 對應的是心中抱有固定 「理想型」 的人。

這樣的人, 對種種都有 「應該如此」 的強烈預期假設。

一個男人就應該 「沉穩堅毅、大氣開朗、勤勞顧家、溫柔呵護」 , 做到這些都是 「應該的」, 做不到就是 「毛病」 。

一個小孩就應該 「乾淨整潔、落落大方、勤奮上進、知書達理」 , 做到了是 「應該的」, 做不到就是 「毛病」 。

好比在與人對話時, 隱含著對對方的評價:正分、零分、負分。

表達出來的對他人的評分, 是正分還是負分, 都取決于零分線設在哪裡。

零分線就是 「應該線」 。

如果心中的 「應該線」 畫在一個封死的位置上,達不到這條線的,都是負分。

與 「應該線」 高的人相處:

你做好了,會得零分,因為都是 「應該的」 ;

你如果稍微做不好,就是負分,還處處言之鑿鑿,因為都是 「不應該的」 。

如果想生活得輕鬆一點,最好把最低分設在零分線上。

也就是放下對他人的預期,這樣有一點點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舉一個例子。

家中有兩個孩子的日常,多半是 「相愛相殺」 的。

若父母根深蒂固認為,老大 「應該」 處處讓著老二,那肯定每天都能看見老大的種種錯誤。

不停指責老大,溝通時也沒法站在老大的角度;

若認為孩子為自己考慮是正常現象,打架也正常現象,那看見老大關愛老二,就可以非常驚喜地讚賞並鼓勵。

久而久之,對老大的影響效果也會更積極。

 總之一句話:

如何讓生活看起來處處美麗?相信不美麗是 「正常態」 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執著于 「我好」

前面說到,當我們規勸一個人,順便想彰顯自己有道理、對方不對時,有可能讓對方產生情緒抵觸,反而起不到規勸效果。

也許大家會覺得解決方法很簡單,不要處處彰顯自己,多理解鼓勵對方不就能達到效果了嗎?

但現實沒那麼簡單。

很多時候,一個規勸他人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要對方改變,而只是為了彰顯自己。

一句話就能明白這裡面的差異在哪裡——

「你看,我早就說過吧」 ——這就是一句彰顯自己的話。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積木,家長指導孩子看圖找樣式,孩子沒聽,結果沒完多久就慘遭失敗。

看到孩子失敗後,提建議的父母在第一反應是 「你看,我早就說過吧」 。

然後開始回顧自己的建議多麼重要,預見多麼準確。

想讓孩子承認自己不聽勸的行為,是如何不明智。

這種情況下,父母甚至可能對孩子的失敗 「喜聞樂見」 。

因為只有孩子失敗才能證明自己明智,而證明自己明智的欲望,遠大于關懷孩子如何成功。

比如當孩子沒有聽父母勸,非要拿著一個重的東西走,結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

是趕緊擁抱一下,說沒關係沒關係,摔疼了嗎?

而當小孩子把東西放下,爬起來再走,只為他喝彩 「你好棒強」,絕口不提 「看,我當初說什麼來著。」

老子講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就是指不彰顯自己,才能很多時候化育萬物。

4

寫在最後

很多情況下,人與人相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讓對方處在 「好角色」 的位置上,就是最簡單的關鍵一步。

心理學研究發現:

穩定的高自尊者傾向把好結果歸因于自我,把壞結果歸因于偶然。

這樣能在順境中更容易持續,逆境中更容易逃離。

帶團隊的本質也是如此,給團隊成員機會,讓他們把才能表現出來,讓每個人都覺得 「我做得真好」 。

小時候不懂這個道理,看歷史時就納悶,像劉邦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功?

遇事總是 「為之奈何」,那些勇猛大將像韓信怎麼不取而代之。

現在發現還是有原因的,他能讓身邊的每個人都自我感覺良好,發揮出 120 % 的功力,這就是領導藝術所在。

帶小孩的本質,也就是讓他認為自己很好,並且能做得更好。

所有的哭鬧不乖懶散都是正常,偶爾迸發出的禮貌勤勉是 「哇,真好」 。

小孩子會感覺 「我這麼好嗎,我真的這麼好嗎,那我還可以更好」。

而這種自我感覺會讓他自己想要做好。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是不爭功的,越不去爭奪 「你看我對你教育得多好」 的功勞,孩子成長的內驅力越強。

很多時候,讓我們成長的那麼一點點動力,就是心底的那一絲 「我是這麼好的嗎」 。

——是啊,你就是這麼好。

零分線就是 「應該線」 。

如果心中的 「應該線」 畫在一個封死的位置上,達不到這條線的,都是負分。

與 「應該線」 高的人相處:

你做好了,會得零分,因為都是 「應該的」 ;

你如果稍微做不好,就是負分,還處處言之鑿鑿,因為都是 「不應該的」 。

如果想生活得輕鬆一點,最好把最低分設在零分線上。

也就是放下對他人的預期,這樣有一點點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舉一個例子。

家中有兩個孩子的日常,多半是 「相愛相殺」 的。

若父母根深蒂固認為,老大 「應該」 處處讓著老二,那肯定每天都能看見老大的種種錯誤。

不停指責老大,溝通時也沒法站在老大的角度;

若認為孩子為自己考慮是正常現象,打架也正常現象,那看見老大關愛老二,就可以非常驚喜地讚賞並鼓勵。

久而久之,對老大的影響效果也會更積極。

 總之一句話:

如何讓生活看起來處處美麗?相信不美麗是 「正常態」 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執著于 「我好」

前面說到,當我們規勸一個人,順便想彰顯自己有道理、對方不對時,有可能讓對方產生情緒抵觸,反而起不到規勸效果。

也許大家會覺得解決方法很簡單,不要處處彰顯自己,多理解鼓勵對方不就能達到效果了嗎?

但現實沒那麼簡單。

很多時候,一個規勸他人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要對方改變,而只是為了彰顯自己。

一句話就能明白這裡面的差異在哪裡——

「你看,我早就說過吧」 ——這就是一句彰顯自己的話。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積木,家長指導孩子看圖找樣式,孩子沒聽,結果沒完多久就慘遭失敗。

看到孩子失敗後,提建議的父母在第一反應是 「你看,我早就說過吧」 。

然後開始回顧自己的建議多麼重要,預見多麼準確。

想讓孩子承認自己不聽勸的行為,是如何不明智。

這種情況下,父母甚至可能對孩子的失敗 「喜聞樂見」 。

因為只有孩子失敗才能證明自己明智,而證明自己明智的欲望,遠大于關懷孩子如何成功。

比如當孩子沒有聽父母勸,非要拿著一個重的東西走,結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

是趕緊擁抱一下,說沒關係沒關係,摔疼了嗎?

而當小孩子把東西放下,爬起來再走,只為他喝彩 「你好棒強」,絕口不提 「看,我當初說什麼來著。」

老子講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就是指不彰顯自己,才能很多時候化育萬物。

4

寫在最後

很多情況下,人與人相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讓對方處在 「好角色」 的位置上,就是最簡單的關鍵一步。

心理學研究發現:

穩定的高自尊者傾向把好結果歸因于自我,把壞結果歸因于偶然。

這樣能在順境中更容易持續,逆境中更容易逃離。

帶團隊的本質也是如此,給團隊成員機會,讓他們把才能表現出來,讓每個人都覺得 「我做得真好」 。

小時候不懂這個道理,看歷史時就納悶,像劉邦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功?

遇事總是 「為之奈何」,那些勇猛大將像韓信怎麼不取而代之。

現在發現還是有原因的,他能讓身邊的每個人都自我感覺良好,發揮出 120 % 的功力,這就是領導藝術所在。

帶小孩的本質,也就是讓他認為自己很好,並且能做得更好。

所有的哭鬧不乖懶散都是正常,偶爾迸發出的禮貌勤勉是 「哇,真好」 。

小孩子會感覺 「我這麼好嗎,我真的這麼好嗎,那我還可以更好」。

而這種自我感覺會讓他自己想要做好。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是不爭功的,越不去爭奪 「你看我對你教育得多好」 的功勞,孩子成長的內驅力越強。

很多時候,讓我們成長的那麼一點點動力,就是心底的那一絲 「我是這麼好的嗎」 。

——是啊,你就是這麼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