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的“結婚證”也在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就拿結婚來說, 不同年代的結婚證、嫁妝、結婚照折射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 40年前的黑白照片、收音機、幾斤糖果就能在親人的祝福下步入婚姻;如今高檔酒店、豪車、婚房成為婚禮標配, 結婚證也從手寫體變成印刷體, 並貼上了紅色背景彩色照片。 圖文/yanghaodong

1956年的結婚結婚證上刻有一句簡潔的口號“自主自願”, 圖為江蘇老人張苟山與愛人錢琴仙展示當年的結婚證。 圖/視覺中國

50年代結婚只需要將兩床被放在一張床上, 當時流行四個一工程,

一張床、一個臉盆、一個痰盂、一個暖瓶總價14元就可以搞定。

1968年的結婚證書。

60年代生活條件還比較差, 但結婚也開始有點講究。 按老一輩人的話說, "上的確,下的確,房中要有26只腳", 再加上一個紅色的梳妝盒。 這裡說的"的確", 是由滌綸和棉混紡織成的, 它的強度比棉高幾倍, 耐磨耐穿, 當時很難買到, 受到人們歡迎。 所謂“26只腳”就是婚房中要有床丶辦公桌丶茶几和靠背凳等五大件,合起來總共就有26只 "腳" 。

1971年的北京結婚證, 材質採用薄紙, 上面的名字、年齡均為手寫, 當時還是大興縣。 結婚證封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做計畫、辦事、想問題, 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 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70年代的愛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貞的愛情,

那時候只要雙方互相看上, 其他的都不重要。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結婚嫁妝, 另外算上收音機, 合成“三轉一響”。 手錶要“上海”牌, 自行車要“飛鴿”、“永久”牌, 縫紉機要“蜜蜂”牌, 湊齊這三樣, 就倍兒有面子。

圖為1981年的結婚證, 上面寫著: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

八十年代中後期, 結婚證上第一次出現結婚新人的黑白照片, 結婚證也逐漸向護照式發展, 基本形式為紅色封皮, 封皮上用燙金大字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 結婚證”兩組字, 後來二者中間還加上了國徽。 圖為1984年北京崇文區結婚證。

80年代結婚必備三大件是:冰箱、電視和洗衣機。 那時候的電視機是黑白的, 冰箱是單門的,

洗衣機是雙桶的, 但是誰家能擺上一台電視機就很了不起了, 到了晚上街坊四鄰圍著坐一圈看電視。

圖為1992年北京大興縣的結婚證, 像是護照般的小硬皮本, 封面為燙金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結婚證”(外加中文拼音)和國徽圖案。 這時候的結婚證與以往的相比, 顯得更加嚴肅和正式。

到了20實際90年代, 開始有了穿著婚紗的婚紗照, 婚房向現代化目標靠近, 彩電、影碟機、大音響成為新時期的三大件, 那時候聽小虎隊、張學友的歌成為最時髦的事情。 圖為1997年2月23日, 一名新娘和新郎穿過北京的一條大街, 前往一家照相館拍攝婚紗照。 圖:AFP/視覺中國

新式結婚證、離婚證封面均為棗紅色。 新式結婚證封面燙金,離婚證封面燙銀。 裡面的照片為紅底彩色圖像。

內頁採用了安全浮水印幣紙。

邁入21世紀, 結婚觀念也開始邁向高消費、高科技, 新時期的三大件成為“房子、車子、票子”, 更多的年輕人結婚講究排場, 豪車、豪宅、大餐成為婚禮必備。 圖為2010年7月7日, 青島, 一來自北京的富二代和自己女友訂婚花費過億, 禮金8千萬41輛豪車開道, 場面十分奢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