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心強大的人,都養成了「反敏感體質」

強者習慣性自愈, 弱者持續性敏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害怕去人多的場合, 一旦被人注視, 就忐忑不安;

和人相處時, 總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

常常因為朋友之間的一點小事, 就胡思亂想;

甚至同事聚會吃飯, 沒有叫你, 你都會難受一整天。

……

如果你常常有類似的情緒, 說明你屬於“敏感型體質”。

伊蓮·艾倫博士曾提出:

“這個世界上有15%-20%的人屬於高敏感人群, 也就是說每5個人中就有1個是高敏感者。 ”

高敏感者, 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胡思亂想, 外界任何風吹草動, 都會掀起他們心裡的無數波瀾。

這樣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01

看到一句話說:“敏感的人, 在事情未發生前, 就提前給自己創造了痛苦。 ”

有網友講過一個故事。

她有一次出差, 下飛機後, 叫了輛車。

因為舟車勞頓, 有點疲憊, 她上車關門的時候, 不小心用力過大, 發出了“嘭”的一聲。

司機愣了一下, 黑著臉看著她, 她連忙說了一句“抱歉”。

可對方沒有任何回應。

一路上, 她小心翼翼觀察司機的臉色。

在紅綠燈起步時, 司機一腳油門踩下去, 她覺得是對方在生氣。

堵車的時候, 更是聽見了司機的滿口抱怨。

甚至連打個方向盤, 都仿佛能感受到對方的憤怒。

她越想越不安,

越想越愧疚, 正準備在下車的時候, 再好好給司機道個歉。

結果快到終點的時候, 司機突然溫和地與她閒聊了起來, 還笑著給她簡單介紹了附近的一些人文風景、美食街。

下了車後, 對方更是熱情地幫她取出行李。

她這才反應過來, 雖然自己這一路因為愧疚而忐忑不安, 可對方根本把這沒當回事。

是自己的內心戲太多, 才讓自己陷入內耗中, 飽受折磨。

很多時候, 生活裡的苦悶和不幸, 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

想起叔本華說過的一句話:

“人性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

世上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內心敏感的人, 往往容易活在別人的看法裡, 給自己增添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02

有心理學家, 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找了10個志願者, 將志願者們安排在10個沒有任何鏡子的房間裡。

然後請來特效化妝師, 在每位志願者的臉上, 化上逼真的疤痕妝。

妝化好之後, 心理學家用隨身攜帶的小鏡子, 讓每位志願者都能看到自己臉上的疤痕。

隨後, 心理學家收走了鏡子, 並告訴他們,

為了讓疤痕更真實一點, 等下會在他們臉上再塗一些粉末。

過了一會, 心理學家帶著化妝師走了進來, 然而他們並沒有塗抹粉末, 而是用濕棉布, 偷偷將這些假疤痕和“血跡”擦乾淨。

一切準備就緒後, 心理學家讓志願者們裝扮成面部疤痕患者, 去各大醫院的候診室排隊就診, 並觀察身邊人的反應。

實驗結束, 心理學家讓志願者們陳述自己的感受, 他們說道:

“候診室的那個胖女人, 一進門就對我露出鄙夷的目光。 ”

“沙發上坐著一個中年人, 他看到我過去後, 沒過一會兒就離開了, 像躲避瘟神一樣躲著我。 ”

“有兩個陌生女孩, 看起來像是有知識有修養的白領, 可他們一直在私下嘲諷我。 ”

……

無一例外地, 志願者們都覺得, 身邊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 盯著他們臉上的傷疤。

然而當心理學家告訴他們真相時,所有人大吃一驚。

原來,影響他們情緒的,不是臉上的疤痕,而是先入為主的偏見。

是自己錯誤的認知,導致自身對環境的敏感多疑。

哈佛大學的公開課裡,有教授曾提出了“3個M”的概念,也就是敏感體質常見三大錯誤認知。

1.Magnifying(放大)

誇大發生的事情,總喜歡小題大做,認為一次失敗,會導致一直失敗。

2.Minimizing(極小化)

就像隧道視野一樣,只關注極小的一部分,盯著自己的失敗和錯誤不放。

3.Making-up(虛構)

無中生有,給自己樹立很多假想敵,凡事喜歡往壞的情況去想,過分誇大消極後果。

認知理論裡有一個觀點:

影響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解釋和聯想。

工作和生活都是如此。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或許不是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動機過度揣測與解讀。

只有改變了自己的錯誤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敏感型體質。

03

渡邊淳一曾在《鈍感力》一書中,提到一個故事。

一家公司,來了兩位新人,小K和小N。

因為一次疏忽,他們倆在工作中犯了錯誤。

恰逢那天老闆心情不好,就當著所有同事的面,將他們臭駡了一頓。

第二天,小K就像沒事人一樣,依舊滿臉笑容和大家打招呼。

而小N,則陰沉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

後來,小K表現積極,屢屢得到老闆讚賞,得以提前轉正。

而小N則一直處在懷疑自己的陰影中,業績不斷下滑,最終被公司辭退。

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提出了兩個名詞:惡性循環、良性迴圈。

“惡性循環”是指,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消極悲觀。如同小N一樣,被罵之後就陷入自我懷疑的負面情緒中,而這種糟糕的心情,又會影響後面的工作,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良性迴圈”指的是,遇事的第一反應是積極的。如同小K一樣,最後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帶來更多的良性回饋。

而養成反敏感體質的方法,就是改變消極的認知,接納自己,用積極正向的心態,讓自己進入良性迴圈。

強者習慣性自愈,弱者持續性敏感。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糟糕的事,上司的責駡,朋友的冷漠。

或許只是他們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然而你卻越想越多,陷入跟自己過不去的負面迴圈之中。

這樣只會讓你自己,變得越來越疲憊,生活也越來越不如意。

與其活在內耗和自責之中,不如鼓起勇氣,戒掉敏感和玻璃心,凡事多往好處想。

等你心態變了,世界也會跟著改變。

作家克裡斯多夫·肯·吉莫曾說:

“每個人都會遭到兩支箭的攻擊,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本身;

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是因困難和挫折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兩者對比之下,後者的箭往往威力更大,因為我們最清楚,自己的軟肋在何處。

想要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就要鍛煉出一顆強大的心臟,養成“反敏感體質”。

當你內心足夠強大,自然就不再害怕任何傷害。

盯著他們臉上的傷疤。

然而當心理學家告訴他們真相時,所有人大吃一驚。

原來,影響他們情緒的,不是臉上的疤痕,而是先入為主的偏見。

是自己錯誤的認知,導致自身對環境的敏感多疑。

哈佛大學的公開課裡,有教授曾提出了“3個M”的概念,也就是敏感體質常見三大錯誤認知。

1.Magnifying(放大)

誇大發生的事情,總喜歡小題大做,認為一次失敗,會導致一直失敗。

2.Minimizing(極小化)

就像隧道視野一樣,只關注極小的一部分,盯著自己的失敗和錯誤不放。

3.Making-up(虛構)

無中生有,給自己樹立很多假想敵,凡事喜歡往壞的情況去想,過分誇大消極後果。

認知理論裡有一個觀點:

影響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解釋和聯想。

工作和生活都是如此。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或許不是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動機過度揣測與解讀。

只有改變了自己的錯誤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敏感型體質。

03

渡邊淳一曾在《鈍感力》一書中,提到一個故事。

一家公司,來了兩位新人,小K和小N。

因為一次疏忽,他們倆在工作中犯了錯誤。

恰逢那天老闆心情不好,就當著所有同事的面,將他們臭駡了一頓。

第二天,小K就像沒事人一樣,依舊滿臉笑容和大家打招呼。

而小N,則陰沉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

後來,小K表現積極,屢屢得到老闆讚賞,得以提前轉正。

而小N則一直處在懷疑自己的陰影中,業績不斷下滑,最終被公司辭退。

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提出了兩個名詞:惡性循環、良性迴圈。

“惡性循環”是指,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消極悲觀。如同小N一樣,被罵之後就陷入自我懷疑的負面情緒中,而這種糟糕的心情,又會影響後面的工作,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良性迴圈”指的是,遇事的第一反應是積極的。如同小K一樣,最後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帶來更多的良性回饋。

而養成反敏感體質的方法,就是改變消極的認知,接納自己,用積極正向的心態,讓自己進入良性迴圈。

強者習慣性自愈,弱者持續性敏感。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糟糕的事,上司的責駡,朋友的冷漠。

或許只是他們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然而你卻越想越多,陷入跟自己過不去的負面迴圈之中。

這樣只會讓你自己,變得越來越疲憊,生活也越來越不如意。

與其活在內耗和自責之中,不如鼓起勇氣,戒掉敏感和玻璃心,凡事多往好處想。

等你心態變了,世界也會跟著改變。

作家克裡斯多夫·肯·吉莫曾說:

“每個人都會遭到兩支箭的攻擊,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本身;

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是因困難和挫折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兩者對比之下,後者的箭往往威力更大,因為我們最清楚,自己的軟肋在何處。

想要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就要鍛煉出一顆強大的心臟,養成“反敏感體質”。

當你內心足夠強大,自然就不再害怕任何傷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