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脾氣暴躁大多有三點原因,教你三招,應對自如

家裡有個「噴火娃」是什麼體驗?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在這個問題上都有發言權:

「孩子一言不合就摔東西, 大吼大叫, 激動的時候會對身邊人拳打腳踢。 」

「女兒喜歡使小性子, 喜歡賭氣, 不說話也不理人。 」

「兒子像火藥桶一樣, 一點就炸, 太令人傷神了......」

愛發脾氣的小孩, 常常表現出固執、情緒激動、不輕易妥協, 甚至還會爆發語言及肢體上的攻擊[性.行.為]。

面對孩子愛發脾氣:

大人要麼以暴制暴:「是不是非要挨揍才老實啊!」

要麼苦口婆心講道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或是舉手投降:「好了好了, 你說什麼就是什麼。 」

其實,

當我們在討論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 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發脾氣?

01

孩子愛發脾氣

可能是因為無法忍受挫敗感

一個人如果總是大發脾氣, 和無法忍受挫敗感有關。

這幾乎是人類的天性。 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 如果一直不成功會深深地感受到失敗帶來的煩躁, 比如從網上買的簡易傢俱, 組裝半天還沒頭緒就氣不打一處來。

孩子的情緒管理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比大人要有限得多, 也更容易表現出失控。

比如:

玩具積木不小心倒塌;

和小朋友的比賽輸了;

想吃的東西沒有吃到;

當一個孩子的能力無法解決眼前的挫折, 挫敗感就產生了, 再加上找不到發脾氣之外的有效表達, 突如其來的碰壁, 就會讓一個孩子因接受不了而大發脾氣。

心理學家羅斯·格林曾經在書中提到:「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孩子這種行為是故意吸引注意力、任性、專門跟大人對著乾等等的表現。

我們現在認識到, 表現出這些行為的孩子是缺乏應對挫折的能力。 」

從這個角度來說, 愛發脾氣是一種宣洩, 孩子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説明。

大人應該做的不是呵斥, 而是幫孩子正視失敗和挫折, 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02

孩子愛發脾氣

可能是在尋求關注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父母關注, 為了得到這種關注, 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是不停地黏著父母, 有的孩子會不停地找爸爸媽媽說話, 還有的孩子用調皮搗蛋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發脾氣也是其中的一種。

有位媽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天下班回家, 發現讀二年級的女兒悶悶不樂, 臉臭臭的, 一個人躲在房間裡, 喊她, 她也不作聲。

媽媽工作回來很疲憊, 心情也不好, 忍不住吼了孩子幾句:「你又在耍性子是不是!」

結果女兒嗚嗚地爬在桌上哭了。

時隔很久, 媽媽才搞明白:原來, 那天放學回家, 孩子聽鄰居說媽媽更喜歡她的弟弟。 她對媽媽的愛產生了疑惑, 竟然也覺得媽媽從來沒有注意過她,

於是用耍脾氣的方式試探媽媽的反應。

遺憾的是, 媽媽的反應讓她更加傷心、難過。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大發脾氣, 有時候只不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父母看見自己, 確認自己在父母心裡的地位。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孩子有話就說, 何必要用這種方式?」

其實, 在親子之間不那麼親密的家庭, 孩子心裡有委屈是不敢對父母明說的, 因為害怕被指責、被批評, 無奈之下, 才會想著鬧出點動靜引起你的注意。

03

孩子愛發脾氣

可能是要脅父母的一種方式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發脾氣、尖叫是一種威脅。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比如讓孩子停下來做某件事,孩子不服管,大吵大鬧,父母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屈服投降。

曾經在一家餐廳裡,看到一個小男孩想要用大人的手機看電視,但是媽媽不同意,於是孩子就哇哇大哭,給他餵飯他就把頭偏過去。

媽媽也急了:「你哭吧,不吃算了。」

結果孩子哭得更傷心了,甚至用手打媽媽。奶奶和爸爸看不下了:「給他吧。」並在孩子的餐盤前,擺上了手機。

媽媽無奈說了一句:「這樣以後還怎麼管他!」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焦慮。

的確,父母沒有底線的妥協,一次次地助長孩子的脾氣,讓孩子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實現自己的要求。

家長會發現,讓步的次數多了,孩子就越得寸進尺。而且隨著年紀增長,發脾氣的行為也會升級。

04

面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能做什麼?

第一步:父母冷靜下來是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前提

孩子越生氣,父母越需冷靜。

微博上有位媽媽曾經分享過孩子發脾氣,自己的處理方式:

「讓他放氣唄,當個高壓鍋,上氣了總得排完才能開鍋吧。」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這位媽媽的淡定。

面對一個「暴脾氣」的孩子,大人比他表現得更加激動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反而會激起孩子更強的攻擊性,我們能做的只有耐心和冷靜。

同時,這也是在側面提醒孩子:發脾氣是沒有用的,爸爸媽媽並不會被你的脾氣影響,因為這不是一種明智的表達方式。

第二步:接納並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接住孩子的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提到小女兒覺得媽媽冷落了她,一直不停地哭,耍脾氣。

爸爸張晉就單獨帶小女兒帶到車上,陪著她並告訴她:「你很傷心的,我知道。你哭吧!我陪著你哭。你哭完了,舒服了沒有?」

等孩子哭完,爸爸再跟孩子講一遍道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是看見並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心情,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怒氣就減少了一半。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完整地經歷過脾氣的起和滅,孩子才能更好地認識情緒、管理情緒。

第三步:複盤

當孩子心情平復之後,再來和孩子回顧為什麼會發脾氣以及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大人不答應,他就扔東西。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為什麼大人會拒絕他的要求,比如吃飯的時候就要好好吃飯,不能玩手機,這是家裡的規矩。

再告訴孩子,想要什麼就好好說,扔東西、大吼大叫反而會讓大人忽視你想要的表達的聲音。

很多小孩之所以會發脾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複盤這一步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複盤之後,孩子就慢慢知道了,比發脾氣更好的表達是什麼,哪一種表達更容易被人接受。

理解與引導並存的教育,孩子才會學到正確的情緒管理。

03

孩子愛發脾氣

可能是要脅父母的一種方式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發脾氣、尖叫是一種威脅。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比如讓孩子停下來做某件事,孩子不服管,大吵大鬧,父母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屈服投降。

曾經在一家餐廳裡,看到一個小男孩想要用大人的手機看電視,但是媽媽不同意,於是孩子就哇哇大哭,給他餵飯他就把頭偏過去。

媽媽也急了:「你哭吧,不吃算了。」

結果孩子哭得更傷心了,甚至用手打媽媽。奶奶和爸爸看不下了:「給他吧。」並在孩子的餐盤前,擺上了手機。

媽媽無奈說了一句:「這樣以後還怎麼管他!」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焦慮。

的確,父母沒有底線的妥協,一次次地助長孩子的脾氣,讓孩子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實現自己的要求。

家長會發現,讓步的次數多了,孩子就越得寸進尺。而且隨著年紀增長,發脾氣的行為也會升級。

04

面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能做什麼?

第一步:父母冷靜下來是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前提

孩子越生氣,父母越需冷靜。

微博上有位媽媽曾經分享過孩子發脾氣,自己的處理方式:

「讓他放氣唄,當個高壓鍋,上氣了總得排完才能開鍋吧。」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這位媽媽的淡定。

面對一個「暴脾氣」的孩子,大人比他表現得更加激動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反而會激起孩子更強的攻擊性,我們能做的只有耐心和冷靜。

同時,這也是在側面提醒孩子:發脾氣是沒有用的,爸爸媽媽並不會被你的脾氣影響,因為這不是一種明智的表達方式。

第二步:接納並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接住孩子的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提到小女兒覺得媽媽冷落了她,一直不停地哭,耍脾氣。

爸爸張晉就單獨帶小女兒帶到車上,陪著她並告訴她:「你很傷心的,我知道。你哭吧!我陪著你哭。你哭完了,舒服了沒有?」

等孩子哭完,爸爸再跟孩子講一遍道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是看見並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心情,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怒氣就減少了一半。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完整地經歷過脾氣的起和滅,孩子才能更好地認識情緒、管理情緒。

第三步:複盤

當孩子心情平復之後,再來和孩子回顧為什麼會發脾氣以及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大人不答應,他就扔東西。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為什麼大人會拒絕他的要求,比如吃飯的時候就要好好吃飯,不能玩手機,這是家裡的規矩。

再告訴孩子,想要什麼就好好說,扔東西、大吼大叫反而會讓大人忽視你想要的表達的聲音。

很多小孩之所以會發脾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複盤這一步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複盤之後,孩子就慢慢知道了,比發脾氣更好的表達是什麼,哪一種表達更容易被人接受。

理解與引導並存的教育,孩子才會學到正確的情緒管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