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實現空間的夢」操勞一生不棄理想,屏東師傅用17年為打造夢幻木屋「只想讓家人過得更好!」

屏東枋寮有一棟9米高的日式木造家屋, 從設計到建成整整用了17年的時間……

之所以會用這麼長時間, 是因為這棟家屋的設計和建造是完全一個人通過自學、自建完成的, 他就是現年68歲的楊三二師傅。

談及為何會想到蓋這棟屋時, 楊師傅說「是兒時空間的夢啊, 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嘛, 兄弟姐妹又多, 沒有自己的房間啊, 睡過柴房也睡過閣樓, 現在就想讓家裏的環境改善, 讓家人也能夠生活的更好!」

兒時立下志願, 四處漂泊賺錢

楊師傅早年的生活一直在貧苦和勞碌中度過。

「小時候家裏兄弟姐妹很多, 家裏的重擔都在爸爸肩上, 生活過得十分清苦。 」

在楊師傅念小學二年級時, 父親又因白色恐怖入獄, 頓失支柱的家庭連生活下去都成了問題, 最後甚至在枋寮待不下去, 全家搬到高雄。

看著一家人蜷居在狹小黑暗的破房子裏, 他暗自立下誓願「以後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讓家裏的生活好起來!」

因為家裏無力支持他繼續讀書, 小學畢業後楊師傅便到機械公司去當學徒打工賺錢「那段生活真的是很艱辛, 沒有學歷很多都要從頭學起。 」

後來為讓家人的生活能寬裕些, 他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工作, 待過拆船廠、養雞場, 在當兵的兩年他在金門做尚義機場工程, 退伍回來做十大建設, 後來還到沙烏地蓋瓦斯提煉廠……

「反正就是什麼賺錢做什麼啦, 一直都到處漂泊流浪。 」

往日理想重現, 生活穩定建日式家屋

其實在楊師傅的內心對外面的生活很抵觸, 只不過迫於生計必須這樣去做, 在他的心裏一直都想有一個溫暖的家, 和親人們在一起其樂融融。

「很多時候就會去想呀, 生活要有目標, 年輕時我就決定只要結婚就要安定下來, 離開工程界, 不能讓老婆孩子受連累。 」

婚後他回到枋寮開庭園餐廳, 因為經濟能力有限所以一家四口就住在餐廳的閣樓上。

「那時候就想什麼時候能有一個自己的家, 只能在夢裏……」

經過了夫妻兩悉心的經營,

餐廳的生意越來越好, 慢慢也積累下了一些錢, 這也讓他產生了蓋房子的想法。

可他的想法卻不同一般人, 他想要的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家, 而是一件凝結了自己全部心血的藝術品……

他回憶起自己兒時理想中房屋的樣子, 找來了建築圖書, 最後選擇了日式木造家屋「這就和我小時候夢裏的房子一模一樣。 」

無建築背景不氣餒, 一本書從頭學起

只有臆想中的圖景是不夠的, 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 那就是他沒有建築背景, 要想將腦海中的家轉變為現實, 他需要從頭做起, 一點一點的自學建築知識。

可這對一個年過半百的人來說又談何容易, 可他並沒因此放棄。

他找來了三位日本建築師聯合編撰的《木造住宅》, 學習木造建築中最難的榫接的工法及細節「那時看書都很困難, 因為是日文的只能憑藉漢字輔助看懂大概, 之後依著圖例作設計圖。 」

用了大概一年的時間他選定了建築的樣式, 並繪製了12張設計圖, 第一關算是通過。

可緊接著第二個困難又擺在他的面前, 就是誰來蓋?

「那時我沒有打算要自己蓋,只是到處打聽,卻遍尋不著師傅或工班,才知道會做傳統榫接的師傅年紀都大了,年輕一輩沒有在學這種工法,所以只能親自動手……」

當他向身邊的人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家都覺得他很瘋狂,也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只有他的家人一點不感覺意外。

太太陳慧娟笑說「他喜歡動手,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來,所以我們對他有信心啦!」

在做好流程計畫後,楊師傅便開始搭建自己的夢想。

17年艱辛努力,不畏雜音追理想生活

首先他按照參考書仲介紹的規格去選材,最後選擇了結實耐用的花旗松做材料,可是從屏東一直找到嘉義卻沒有人願意接單。

「因為木造建築材料分得滿細的,有的不了解它的規範他就不想接。」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他還是找到了需要的材料,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處理。

「一棵樹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的使用位置都不一樣,因此光是材料分類、編號就花了不少時間,之後還有刨光、放樣、鑿洞、切榫等工序要做。」

為了儲存木料,楊師傅租下枋寮車站附的一個倉庫,將餐廳交給太太打理,每天埋頭在這邊專心加工材料,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8、9年。

「那段時間是很煎熬的,大家會不理解、會質疑、有的還會嘲笑,孩子和妻子雖然不說但是我也能感到他們很壓抑。」

但這些雜音並沒有阻礙楊師傅前進的步伐,直到破土動工這些雜音才煙消雲散。

2012年動土、2013年立柱、2014年上梁。一路上雖然也有人來幫忙,但大部分工作還是他一個人做,多年的勞累讓他積攢下不少傷病。

終於在2017年建築的主體結構完成,就在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讓楊師傅很激動的事,那就是《木造住宅》的作者之一松井鬱夫來臺拜訪。

楊師傅彷彿看到偶像般,兩人擁抱握手長達一分鐘,場面溫馨感人。

對方很訝異非專業人士可以看一本書就把房子蓋起來,稱「在日本沒有這樣的人。」

如今這棟家屋已基本落成,進入收尾階段,路過的人也都會駐足欣賞。

目前的楊師傅除了每日繼續處理房子的事,還多了一項工作那就是去各處做講演。

很多學校聘請他去講建築知識「來聽課的滿多的喔,有的講座是要收門票錢的,都還是爆滿。但對我來說,我就是以平常心面對啦。」

談到自己未來的想法時「就是希望趕快完工呀,大家一起住進去,快快樂樂的生活!」

為了兒時的夢想,為了所愛的家人。

他用整整17年的時間去打造理想中的「家」。

從對建築一無所知,到去學校講學,一路上他默默承受著外界的雜音。

但始終沒有動搖、沒有放棄。

這似乎在告訴著我們,人只要心中有夢想、有責任、有愛,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目標不能實現!

就是誰來蓋?

「那時我沒有打算要自己蓋,只是到處打聽,卻遍尋不著師傅或工班,才知道會做傳統榫接的師傅年紀都大了,年輕一輩沒有在學這種工法,所以只能親自動手……」

當他向身邊的人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家都覺得他很瘋狂,也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只有他的家人一點不感覺意外。

太太陳慧娟笑說「他喜歡動手,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來,所以我們對他有信心啦!」

在做好流程計畫後,楊師傅便開始搭建自己的夢想。

17年艱辛努力,不畏雜音追理想生活

首先他按照參考書仲介紹的規格去選材,最後選擇了結實耐用的花旗松做材料,可是從屏東一直找到嘉義卻沒有人願意接單。

「因為木造建築材料分得滿細的,有的不了解它的規範他就不想接。」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他還是找到了需要的材料,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處理。

「一棵樹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的使用位置都不一樣,因此光是材料分類、編號就花了不少時間,之後還有刨光、放樣、鑿洞、切榫等工序要做。」

為了儲存木料,楊師傅租下枋寮車站附的一個倉庫,將餐廳交給太太打理,每天埋頭在這邊專心加工材料,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8、9年。

「那段時間是很煎熬的,大家會不理解、會質疑、有的還會嘲笑,孩子和妻子雖然不說但是我也能感到他們很壓抑。」

但這些雜音並沒有阻礙楊師傅前進的步伐,直到破土動工這些雜音才煙消雲散。

2012年動土、2013年立柱、2014年上梁。一路上雖然也有人來幫忙,但大部分工作還是他一個人做,多年的勞累讓他積攢下不少傷病。

終於在2017年建築的主體結構完成,就在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讓楊師傅很激動的事,那就是《木造住宅》的作者之一松井鬱夫來臺拜訪。

楊師傅彷彿看到偶像般,兩人擁抱握手長達一分鐘,場面溫馨感人。

對方很訝異非專業人士可以看一本書就把房子蓋起來,稱「在日本沒有這樣的人。」

如今這棟家屋已基本落成,進入收尾階段,路過的人也都會駐足欣賞。

目前的楊師傅除了每日繼續處理房子的事,還多了一項工作那就是去各處做講演。

很多學校聘請他去講建築知識「來聽課的滿多的喔,有的講座是要收門票錢的,都還是爆滿。但對我來說,我就是以平常心面對啦。」

談到自己未來的想法時「就是希望趕快完工呀,大家一起住進去,快快樂樂的生活!」

為了兒時的夢想,為了所愛的家人。

他用整整17年的時間去打造理想中的「家」。

從對建築一無所知,到去學校講學,一路上他默默承受著外界的雜音。

但始終沒有動搖、沒有放棄。

這似乎在告訴著我們,人只要心中有夢想、有責任、有愛,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目標不能實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