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糊塗一點,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睿智

鄭板橋先生曾說:「聰明難, 糊塗難, 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

人生最大的痛苦, 不是清楚不來, 而是糊塗不了。

正如老子說的:「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

世人如此清醒明白, 給自己徒增了不少煩惱。 相反, 糊塗一點, 反而活得豁達灑脫。

糊塗, 不是愚鈍, 而是一種高深的境界, 更是一種洞察的睿智。

1.糊塗一點, 放下執念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訊:吉女士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 想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

四年前, 她看到西安的發展前景, 打算在西安買房。 她對一套兩居室甚是喜歡, 便迅速與仲介簽了合同, 並上交了定金。

仲介告訴她, 房產證在辦理當中, 手續穩妥, 十五天內肯定能辦好證件。

日子一天天過去, 吉女士卻等來了一個壞消息。 西安市出了限購政策, 房子即使有證, 也要兩年才能進行買賣。

吉女士的丈夫勸她在天津買房, 這樣工作、 孩子上學都能兼顧, 可她堅持在西安買。

她多次起訴賣方和仲介, 要求繼續履行合同, 但四場官司均以敗訴告終。

吉女士沒買成房子, 焦慮不安, 晚上失眠。 有一次, 過馬路分不清紅綠燈, 被一輛車撞骨折了。

她是人力資源經理, 由于打官司經常請假, 公司對她也頗有意見。 再加上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 公司便單方面將她辭退。

除此之外, 她跟丈夫也為買房問題爭吵不休, 最後以離婚而收場。

回想起這幾年的經歷, 吉女士坦言是自己太固執。 她時刻想著不能錯過這套房子, 一旦錯過, 她要多花錢, 要加很多班才能彌補回來。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在太多事情上較勁, 這個世界, 遠不值得你為此憂慮一生。 」

有時候, 執念太深, 不僅傷害了身邊親近的人, 也讓自己深陷「泥潭」。

最終, 只能兩敗俱傷。

活得糊塗一點, 不耿耿于懷, 不苦苦掙紮。 學會釋懷, 幸福才會隨之而來。

2.糊塗一點, 不計較得失

曹植有言:「日月稱其明者, 以無不照, 江海稱其大者, 以無不容。 」

日月之明亮, 是因為照耀天地萬物, 江海之博大, 是因為廣納八方水流。

同樣的,

適時的糊塗, 才能有非凡的氣度, 以寬容之心對待一切事物。

實業家李嘉誠在剛創業時, 接到了一張美國訂單。 他按時完成訂貨, 可客戶公司卻突遇資金問題, 想要臨時取消訂單。

根據合同要求, 違約方要賠償損失。 客戶詢問李嘉誠需要多少賠償金, 李嘉誠說道:「生意上的事, 變幻莫測, 發生這種事也正常。 我這批產品沒受到大的損失, 就不必賠償了。 」

李嘉誠毫無怨言, 默默地承擔了虧損, 這位客戶也心存愧疚和感激。

兩年後, 來了一個美國商人, 特意找李嘉誠買他的塑膠花, 這轉眼就賺了一大筆錢。

過了一段時間, 李嘉誠問這位商人, 怎麼專門來買他的產品?

對方回答:「我有一個生意上的朋友, 經常提起你, 說你待人仁厚,

不斤斤計較, 是可以打交道的人, 所以我就找上門了。 」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看似吃了大虧, 可留下的處世之道卻讓他積累了穩定的客源, 為將來的事業開闢新的道路。

作家歐·亨利說過一句話:「真正的冒險家會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絲毫不計較得失地去面對和迎接未知的命運。 」

人生在世, 沒必要過分計較得失。 不被絆住腳步, 才能大膽往前走, 看見世界的紛呈。

選擇糊塗, 也是智慧的表現。 一個懂得糊塗的人, 知道取捨有度, 將眼光投向更好的遠方。

3.糊塗一點,顧全他人顏面

《弟子規》寫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有些事,看破不說破,是給他人留顏面,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孔子在魯國當官的那幾年,深受魯王的重用。年中大祭時,魯王沒有按照禮制給孔子送去祭祀的肉,他感到萬分失望,便辭去了官職。

不少人都以為孔子是因為一塊肉才離開的,但實際上是魯王無心處理政務,孔子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

趁著祭祀,孔子找了一個「臺階」。他寧可眾人說他脾氣倔強,也不願說魯王的政治主見與他不一樣。

他既顧及了魯王的面子,又讓自己全身而退,實屬機智的應變。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下課鈴剛響,一位女生就跟老師說,她的派克鋼筆找不到了。

老師望了下全班同學,發現坐在該女生旁邊的學生神情慌張,臉色慘白。

老師想了想,如果當眾指出,不管有沒有證據,都會傷害到對方。

于是,她溫柔地說:「別著急,應該是某個同學不小心拿錯了,等到他發現了,一定會還給你的。」

說完,老師又看了看那個學生。沒過多久,那個拿了鋼筆的學生趁其他人不在時,悄悄地把鋼筆放回了女學生的筆盒裡。

老師巧用暗示,給學生留足了面子。學生也珍惜此次機會,體面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卡耐基說:「一句或兩句體諒的話,對他人的態度做寬大的瞭解,這些都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保住他的面子。」

該糊塗時就糊塗,不當面戳穿,不完全說透,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讀過這麼一段話:「人不會裝糊塗,就不懂如何生活;裝糊塗既是盾,刀槍不入;又是箭,什麼盾也擋不住。」

太過清醒的人,會時刻繃緊著神經,他們容不得別人犯錯,做事力求完美,在束縛中失去了樂趣。

活得糊塗的人,內心澄明,拿得起放得下,懂得跟生活的各種事握手言和,也因此過得更輕鬆自在。

糊塗一點,才能看淡一切,從容地對待世間的紛紛擾擾。

糊塗一點,才能超越生命,不斷地修煉自己的人生格局。

3.糊塗一點,顧全他人顏面

《弟子規》寫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有些事,看破不說破,是給他人留顏面,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孔子在魯國當官的那幾年,深受魯王的重用。年中大祭時,魯王沒有按照禮制給孔子送去祭祀的肉,他感到萬分失望,便辭去了官職。

不少人都以為孔子是因為一塊肉才離開的,但實際上是魯王無心處理政務,孔子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

趁著祭祀,孔子找了一個「臺階」。他寧可眾人說他脾氣倔強,也不願說魯王的政治主見與他不一樣。

他既顧及了魯王的面子,又讓自己全身而退,實屬機智的應變。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下課鈴剛響,一位女生就跟老師說,她的派克鋼筆找不到了。

老師望了下全班同學,發現坐在該女生旁邊的學生神情慌張,臉色慘白。

老師想了想,如果當眾指出,不管有沒有證據,都會傷害到對方。

于是,她溫柔地說:「別著急,應該是某個同學不小心拿錯了,等到他發現了,一定會還給你的。」

說完,老師又看了看那個學生。沒過多久,那個拿了鋼筆的學生趁其他人不在時,悄悄地把鋼筆放回了女學生的筆盒裡。

老師巧用暗示,給學生留足了面子。學生也珍惜此次機會,體面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卡耐基說:「一句或兩句體諒的話,對他人的態度做寬大的瞭解,這些都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保住他的面子。」

該糊塗時就糊塗,不當面戳穿,不完全說透,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讀過這麼一段話:「人不會裝糊塗,就不懂如何生活;裝糊塗既是盾,刀槍不入;又是箭,什麼盾也擋不住。」

太過清醒的人,會時刻繃緊著神經,他們容不得別人犯錯,做事力求完美,在束縛中失去了樂趣。

活得糊塗的人,內心澄明,拿得起放得下,懂得跟生活的各種事握手言和,也因此過得更輕鬆自在。

糊塗一點,才能看淡一切,從容地對待世間的紛紛擾擾。

糊塗一點,才能超越生命,不斷地修煉自己的人生格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