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對越反擊戰,本來可以打得更好的,如果做好了這件事

《孫子·謀攻篇》有雲:“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知彼, 就是掌握敵情, 知己, 就是掌握我情。 敵情我情都掌握了, 打仗就不會有危險。 掌握和研究敵人的情況, 是指揮員定下決心的依據, 是實施正確的組織指揮最為重要的前提之一。

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 是在蘇越正式結盟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以《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於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簽署為標誌, 越南徹底倒向了蘇聯, 兩國間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戰略關係正式確立。

這一舉動使得中國領導層對自身所處戰略環境作出了如下判斷:蘇聯和越南勾結起來,

一北一南, 對中國形成了嚴重的現實的威脅。 中國必須採取措施, 打破被越南和蘇聯南北夾擊的態勢, 穩定東南亞局勢。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 反復權衡利弊, 決策層認為, 要取得真正的效果, 只能是通過軍事手段來遏制越南在中南半島的侵略步驟。 打擊越南, 就是打擊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

因此,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越南的偵察情報保障工作, 從11月下旬才真正開始著手進行。 實事求是地講, 對一場五十余萬大軍參加的中等規模局部戰爭而言, 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準備時間, 的確是非常倉促的。

除了時間緊迫之外, 情報保障工作還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困難, 即越南過去和我們是“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鄰邦,

我們根本沒有對越南開展情報工作, 這方面的基礎幾乎為零。 當兩國關係惡化, 戰爭風雲迫在眉睫的時候, 情報部門被迫臨陣磨槍, 倉促上陣, 可以說是白手起家。

戰前, 情報部門通過無線電技術偵察、部隊武裝偵察、調查歸國難僑等手段, 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從戰役層面, 基本掌握了越軍團以上的部署, 基本上滿足了戰役指揮的需要。 但是, 由於對越軍的偵察是戰前才開始的, 缺乏系統完整的瞭解, 對越軍的作戰企圖和戰術手段掌握得不夠, 對地形對部隊作戰行動的影響估計不足, 導致仗打得不是很順利, 時間比預計的延長了, 投入的部隊比預計的增加了, 作戰的效費比明顯拉大。

許世友之所以幾十年來廣受非議,

主要就是因為高平戰役打得不理想。 高平方向原計劃以大縱深戰役穿插的戰術手段(必須說明, 這是軍委的作戰方針, 許世友正面攻擊、穩紮穩打的打法被否決.), 投入7個師, 在3-5天的時間裡全殲該地區之越軍346師及地方部隊。 但實際上, 我軍投入了11個師, 打了28天也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問題。 尤其是50軍150師448團在回撤時, 因為軍工作組指揮失誤, 在那嘎以北地區損失一個營, 成為這場戰爭中我軍最大的損失。

究其原因, 就是對於敵國的敵情、地形特點及其對我軍作戰行動的可能影響, 沒有能夠充分的研究, 特別是對進入敵國作戰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認識模糊, 估計不足。 比如, 怕越軍跑了, 就組織四個師的大縱深遠距離戰役穿插,

結果越軍沒有跑, 也不打算跑。 41軍121師插到班莊地區之後, 既沒有遇到高平方向敵人撤退, 也沒有遇到太原方向敵人增援, 反而把自己搞得很疲勞很被動。

再比如, 擬制作戰方案的時候以為戰役發起當天就能兵臨高平城下, 結果動作最快的部隊用了32個小時才到達指定位置, 主力用了3天才逼近高平。 到了城下之後, 由於搞不清楚城內越軍的情況, 誤信錯誤的上級通報, 遲遲未能對高平發起攻擊。 等到摸清楚情況之後發起進攻, 佔領的卻是一座空城, 這時距離戰役發起時間, 已經過去一周了。

如果當時的偵察情報保障工作能夠做得更好一些, 把越軍的作戰企圖和戰術手段以及自然地理特點及其對部隊行動的影響掌握得更清楚一些,

作戰的進程會更加順利, 我軍取得的勝利會更大, 付出的代價會更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