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贏得孩子的心,得有技巧!

週末帶女兒去公園, 她很喜歡在假山玩, 我們踩著石板臺階就能進到山洞裡, 各種顏色的微弱燈光很吸引小孩子。

我擔心凹凸不平的地面會讓女兒摔倒, 就緊緊地拉著她的手, 小孩子眼裡充滿新奇, 怎會讓我乖乖牽著, 不一會兒, 她就掙開我的手, 獨自向前跑去。

我在後面呼喊她, 留給我的卻是一個背影, 我想了一下, 如果強行命令她不能跑, 今天的遊玩肯定以她哭鬧我焦躁收場, 于是我決定讓她來照顧我走出山洞。

我對女兒喊道:「寶貝, 太黑了, 媽媽看不到路, 你跑得太快, 我跟不上你會摔跤的, 你能牽著我走嗎?」

女兒停了一下, 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說:「沒問題, 我來保護你。 」

她主動牽著我的手, 還會和我討論她覺得有趣的地方, 就這樣我們和平地走完了山洞。

我第一次感覺到, 原來讓孩子合作, 並沒有那麼困難。 以前我總是命令她按照我的方式去做,

結果母女倆的關係也越來越僵。

原來, 當我不發號施令, 換一種方式與孩子交流時, 反而能更快的讓孩子配合。

1

不肯合作的孩子,

背後一定站著發號施令的父母

李玫瑾教授說:「當你發現孩子很難教育時, 其實問題很早就有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大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 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

父母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在公眾場合, 你不許孩子亂跑, 孩子卻偏不聽;在家裡, 你讓孩子抓緊寫作業, 但每次檢查時, 卻依然沒有完成。

這個時候, 父母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暴跳如雷。

但是停下來想想, 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掌控一切, 孩子不肯配合, 最後雙方都疲憊不堪, 這會不會是我們常常對孩子發號施令起的反作用?

虎媽蔡美兒崇尚嚴苛教育, 她的方法在大女兒索菲亞身上比較管用, 但在小女兒露露這裡卻常常不奏效。

她在採訪中提到, 有一次她教三歲的露露練琴, 但是露露卻不願意按她說的做, 敲打琴鍵以示不滿。

蔡美兒威脅露露說:「你看外面那麼冷, 你要是再亂叫, 不按照我說的做, 我就把你丟到外面去!」

誰知露露根本不吃這套, 絲毫不妥協, 甚至連外套都沒穿, 打開門便走了出去。 外面冰雪寒天, 露露卻絲毫沒有要回來的意思。

蔡美兒擔心孩子會凍壞, 放低姿態去懇求女兒回來, 露露搖頭, 表示我才不進來。 最終蔡美兒為了讓女兒進來, 不得不用美食來討好她。

正是蔡美兒的強硬要求, 才導致了露露拒不配合的結果。 露露的行為不是「故意作對」, 而是她對媽媽的反抗, 通常反抗是來自壓迫。

教育中總是這樣:父母管得越多, 孩子越叛逆反抗。 其實讓孩子配合的方法有很多, 但發號施令卻是最糟糕的一種。

想要贏得孩子的合作, 在態度上就不能過度強硬,

試想一下, 如果有人頤指氣使的來命令我們做事情, 我們內心的接受程度會有多少。

教育孩子也一樣, 在平等的基礎上對待孩子的問題, 才能更好的交流。

2

懂得合作的孩子,

身邊一定站著友好的父母

《正面管教》中說:「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 」

很多時候, 父母會疑惑:為什麼孩子小時候的乖巧在稍大一點就統統不見了?

其實,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 是父母的控制讓孩子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對抗。

只有父母把控好情緒, 把握好分寸, 友好的對待孩子, 才會收穫一個和善又肯合作的孩子。

李小萌分享過一個故事。

李小萌小時候, 爸爸會因為她把書桌弄亂而大發脾氣, 她在長大後依然不懂收納, 書桌上經常亂糟糟的。

她說,現在只要收拾書桌,心裡就會非常難受。

為了不讓自己教育女兒也重蹈覆轍,她在女兒弄亂東西的時候保持沉默,女兒偶爾收一次,她就誇獎道:「你收拾的真乾淨,比媽媽收拾得有效果多了。」

後來,她只要一說:哎,家裡有點亂。

女兒就會主動要求自己來個大掃除!將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母女倆收拾行李時,女兒很快就裝完了,李小萌的箱子卻開一天也不能收完。

女兒不會收納時,李小萌並沒有像父親一樣去指責,而是友好的站在孩子身邊去認可鼓勵。效果也出奇的好,女兒不僅會配合她,而且早已超出她的預期。

樊登說:「塑造他人行為最有效的時間是在他做對的事的時候;在一個人做錯事的時候,是拉近距離最好的機會。」

父母想改變孩子行為的時候,越是命令,孩子越反抗。強勢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遠,而友好的與孩子相處,才會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合作。

3

適當的「示弱」,

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從出生起,現對于父母來說屬于弱勢方,父母可以理所應當的發號施令,但這並不能長期有效,當孩子長大時,他們便懂得了反抗。

簡尼爾森女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到:「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要贏得孩子的心,就必須要掌握適當的方法。

1、學會按下暫停鍵

李悅兒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她在幼稚園帶課時,有一次孩子們把班級弄得很亂,她一進教室後非常生氣,但沒有馬上發作,而是對孩子們說,我現在很生氣,要到旁邊冷靜一下。

當她做過幾個深呼吸後,再轉過臉面對孩子時情緒已經平復了,她再去引導孩子們打掃教室,孩子們不僅非常配合還會主動道歉。

每個父母都有氣憤不已的瞬間,當情緒爆發出來時,不僅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還會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

不如學會按下暫停鍵,先離開一下,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用和善的語氣去處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2、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孩子做事情如果不是出于自願,父母就算是再三要求,也可能會完不成。

樊登老師曾分享:兒子嘟嘟想要玩一個新遊戲,兩個人一起制定規則。

嘟嘟原來一周玩10局遊戲,自己數著,10局一到,他就會把手機還給父母。

但是新的遊戲,不是按局算,樊登就建議他,一天玩半個小時。沒想到嘟嘟卻覺得時間太長了,拒絕了,他自己提出了新的規則,然後去執行。

《正面管教》中提到過一個與孩子合作愉快的辦法:召開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就意味著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發言權,讓孩子參與進來,他們更願意遵從自己定的規則,父母只需要在旁邊把關就好。

3、父母學會「示弱」,懂得放手

孩子的成長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2~3歲,7~8歲,12~15歲。

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會決定孩子是否平穩度過叛逆期。

如果父母一味的控制,孩子往往更叛逆,家庭矛盾也會增多。

但如果父母能夠學會「示弱」,適當的放手,孩子的情緒也會緩和很多,並且很好的配合父母完成任務。

教育孩子不是一氣呵成,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間,循序漸進,找到適合彼此的節奏,父母和孩子才會相處的更加融洽。

4

正如那句話所說:「好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引導者,而不是他們人生的掌控者。」

父母太強勢,孩子會出現兩種情況,極度叛逆和極度自卑。哪種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父母與其硬碰硬,不如換種方式,適當的「示弱」,孩子不僅會更加配合,也會成長的更加獨立自信。

親子教育中最好的樣子,莫過于父母懂得尊重孩子,也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書桌上經常亂糟糟的。

她說,現在只要收拾書桌,心裡就會非常難受。

為了不讓自己教育女兒也重蹈覆轍,她在女兒弄亂東西的時候保持沉默,女兒偶爾收一次,她就誇獎道:「你收拾的真乾淨,比媽媽收拾得有效果多了。」

後來,她只要一說:哎,家裡有點亂。

女兒就會主動要求自己來個大掃除!將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母女倆收拾行李時,女兒很快就裝完了,李小萌的箱子卻開一天也不能收完。

女兒不會收納時,李小萌並沒有像父親一樣去指責,而是友好的站在孩子身邊去認可鼓勵。效果也出奇的好,女兒不僅會配合她,而且早已超出她的預期。

樊登說:「塑造他人行為最有效的時間是在他做對的事的時候;在一個人做錯事的時候,是拉近距離最好的機會。」

父母想改變孩子行為的時候,越是命令,孩子越反抗。強勢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遠,而友好的與孩子相處,才會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合作。

3

適當的「示弱」,

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從出生起,現對于父母來說屬于弱勢方,父母可以理所應當的發號施令,但這並不能長期有效,當孩子長大時,他們便懂得了反抗。

簡尼爾森女士在《正面管教》中提到:「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要贏得孩子的心,就必須要掌握適當的方法。

1、學會按下暫停鍵

李悅兒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她在幼稚園帶課時,有一次孩子們把班級弄得很亂,她一進教室後非常生氣,但沒有馬上發作,而是對孩子們說,我現在很生氣,要到旁邊冷靜一下。

當她做過幾個深呼吸後,再轉過臉面對孩子時情緒已經平復了,她再去引導孩子們打掃教室,孩子們不僅非常配合還會主動道歉。

每個父母都有氣憤不已的瞬間,當情緒爆發出來時,不僅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還會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

不如學會按下暫停鍵,先離開一下,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用和善的語氣去處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2、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孩子做事情如果不是出于自願,父母就算是再三要求,也可能會完不成。

樊登老師曾分享:兒子嘟嘟想要玩一個新遊戲,兩個人一起制定規則。

嘟嘟原來一周玩10局遊戲,自己數著,10局一到,他就會把手機還給父母。

但是新的遊戲,不是按局算,樊登就建議他,一天玩半個小時。沒想到嘟嘟卻覺得時間太長了,拒絕了,他自己提出了新的規則,然後去執行。

《正面管教》中提到過一個與孩子合作愉快的辦法:召開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就意味著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發言權,讓孩子參與進來,他們更願意遵從自己定的規則,父母只需要在旁邊把關就好。

3、父母學會「示弱」,懂得放手

孩子的成長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2~3歲,7~8歲,12~15歲。

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會決定孩子是否平穩度過叛逆期。

如果父母一味的控制,孩子往往更叛逆,家庭矛盾也會增多。

但如果父母能夠學會「示弱」,適當的放手,孩子的情緒也會緩和很多,並且很好的配合父母完成任務。

教育孩子不是一氣呵成,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間,循序漸進,找到適合彼此的節奏,父母和孩子才會相處的更加融洽。

4

正如那句話所說:「好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引導者,而不是他們人生的掌控者。」

父母太強勢,孩子會出現兩種情況,極度叛逆和極度自卑。哪種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父母與其硬碰硬,不如換種方式,適當的「示弱」,孩子不僅會更加配合,也會成長的更加獨立自信。

親子教育中最好的樣子,莫過于父母懂得尊重孩子,也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