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孩子最深的4種親子關係,第二種最可怕,別再說為孩子好了

很多父母最喜歡在子女面前念叨的, 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 孩子長成什麼樣, 和父母在家的表現是分不開的。 與其成天在孩子面前意有所指:「你看看某某家的某某……」, 不如反過來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要知道,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也是一生的學校。

你是怎樣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以下四種做法, 看看你有沒有中?

控制型:愛控制的父母, 容易養出沒主見的孩子

一個帖子在網上流傳:18歲的大一女生, 性格好, 勤奮好學, 漂亮可愛, 起初很受歡迎, 可越來越不招人喜歡。 室友形容她;「一點主見也沒有, 一點愛好也沒有, 什麼事兒都要請示我, 生怕自己做錯, 搞得我都有點煩她了。 」

原來從小到大, 她在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下長大, 稍有偏差就會被責駡訓斥。 考大學、選專業, 她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完全由父母一手包辦。 上了大學,

離開父母, 她不知如何說話做事。

同學們愉快地體驗大學生活, 她卻六神無主, 每天都拉著室友問:「我這樣做好不好?我買這條裙子行不行?我參加這個社團行不行?」她形容自己:空虛,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 追根溯源, 是父母控制型的教養模式惹的禍。

溺愛型:包辦的父母, 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看過一部令人壓抑的動畫短片《巨嬰》。 男孩的父母對他極盡溺愛。 小時候, 他只要喊一聲「媽媽」, 爸爸馬上給錢, 媽媽立馬下單, 玩具堆積成山。 長大後, 他看到新款VR眼鏡的廣告, 扯著嗓子喊「媽媽」。

父母年邁, 積蓄無幾, 可他並不體諒, 還大發脾氣。 無奈之下, 母親掏出了自己的腎, 兒子開開心心拿去, 換了VR眼鏡。

玩著玩著, 他餓了, 又開始喊「媽媽」。 可媽媽再也聽不到了……

這時, 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他鑽進了已經去世的媽媽的身體裡, 榨幹媽媽最後一滴養分。 我們常說, 慣子如殺子, 驕縱養廢物。 溺愛到最後, 養廢的是孩子, 自食惡果的是自己, 毀掉的是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

權威型:霸道的父母, 容易養出懦弱的孩子

曾有人問過著名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一個問題:「我的收入水準不高, 我的知識水準也有限, 我能培養好孩子嗎?」

孫瑞雪回答:「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不取決于父母是否有錢, 是否高學歷, 取決于‘規則’和‘平等’。 我們的規則就是, 我們要把那種等級關係、那種總是有一個人高高淩駕在我們之上的東西排除在外, 使我們的生命都處在一種平等的狀態中。 」一語中的。

很多家庭裡, 父母處于強勢地位, 習慣高高在上, 指手畫腳。 孩子若不服從, 就非打即罵, 用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害怕和順從。 可「怕家長」並不是健康權威感的體現,是不平等的、單向的、以大欺小的關係模式。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有口難言。

忽視型:冷漠的父母,容易養出缺愛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韋布博士舉過一個例子,叫「沙灘上的凱薩琳」。

凱薩琳和父親在沙灘上玩,正玩得開心時,媽媽說:「到時間了,過來看書,你爸爸不可能陪你一天。」這時,她的父親沒有任何表態,只是站起身,拍掉膝蓋上的沙子。

凱薩琳失望地從沙坑裡走到媽媽身邊。多年以後,當凱薩琳想起這一幕時,依舊很傷心:「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景象讓我感到如此的悲傷。」

表面看,是媽媽打斷了她玩耍的興致。但根本原因,是父母雙方對她的情感忽視。媽媽不關注她玩得是否開心,爸爸沒有任何回應。

愛不可過度,也不可缺位,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夠做一位亦嚴亦慈的家長,多些理解和陪伴,多些寬容和鼓勵,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發光。

可「怕家長」並不是健康權威感的體現,是不平等的、單向的、以大欺小的關係模式。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有口難言。

忽視型:冷漠的父母,容易養出缺愛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韋布博士舉過一個例子,叫「沙灘上的凱薩琳」。

凱薩琳和父親在沙灘上玩,正玩得開心時,媽媽說:「到時間了,過來看書,你爸爸不可能陪你一天。」這時,她的父親沒有任何表態,只是站起身,拍掉膝蓋上的沙子。

凱薩琳失望地從沙坑裡走到媽媽身邊。多年以後,當凱薩琳想起這一幕時,依舊很傷心:「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景象讓我感到如此的悲傷。」

表面看,是媽媽打斷了她玩耍的興致。但根本原因,是父母雙方對她的情感忽視。媽媽不關注她玩得是否開心,爸爸沒有任何回應。

愛不可過度,也不可缺位,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夠做一位亦嚴亦慈的家長,多些理解和陪伴,多些寬容和鼓勵,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發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