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孩患病成「怪胎」,出門嚇壞鄰居!親媽卻把她推到T臺展示:這媽太狠了!

這兩天被一個6歲的白化病女孩感動哭了。

女孩小名叫奇跡, 因為她能活下來, 就是奇跡。

她帶著罕見的白化病呱呱墜地, 頭上銀白色的頭髮給了父母當頭一棒。 可父母還沒緩過神, 孩子4個月大時又查出有心臟病。

推進手術室時, 媽媽痛心地想:「孩子能活下來, 就是奇跡。 」

而奇跡也真的發生了, 孩子的手術非常成功, 奇跡一名也由此得來。

可是, 生命問題是沒有了, 奇跡卻註定還是要過更沉重的人生。

慘白的皮膚, 銀白色的頭髮, 白色的睫毛, 還有淺色的瞳孔, 都時刻提醒著她和普通人不一樣。 世界對她並不友好, 人們圍觀她, 議論她。

甚至, 她只是友好地和小朋友打招呼, 也能把對方嚇得躲在媽媽懷裡哭。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 奇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可奇跡的媽媽, 沒有選擇把女兒好好保護起來, 而是一步步把她推出去, 推上T臺, 接受更多人的圍觀。

既然總要被別人打量,

那就站在聚光燈下被打量。

只要有時間, 媽媽就會帶著奇跡參加各種比賽。 奇跡獨一無二的外形, 讓她一出場, 總是成為全場的焦點。 平常生活中給奇跡造成困擾的白髮白皮膚, 如今卻成了她美麗獨特的象徵。

現在6歲的奇跡非常自信,

跑跑跳跳, 和朋友開心的大笑, 完全沒有被身體的異常所困擾。

她的媽媽到底是如何做的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01

給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

奇跡一直無法忍受別人停留在她身上的眼神, 這會讓她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有的小孩子的情緒表達甚至更直接, 有的看到她會哭, 有的圍著她「觀察」議論, 有的直接喊她「怪物」……

一次她傷心地問媽媽別人為什麼喊她是怪物, 媽媽非常耐心, 跟她解釋:你只是生病了, 任何人都會生病。 只是你的病能看到, 其他人的病像是胃病就看不到。

奇跡理解後, 對自己的不同越來越釋然,

她不再排斥自己的白頭發, 不再將自己定義為異樣。

美國最有名的催眠治療師瑪麗莎·佩爾經過上萬次的臨床治療指出, 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 來自大腦聽到的聲音。 也就是說, 一個人最終會變成他潛意識裡的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發展心理學指出, 小學階段, 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因為只有讓孩子潛意識裡正向看待自己, 以後人生遇到問題, 他才會憑藉大腦裡正向的聲音而去勇敢解決問題。

而不是重複「我不行」「我不會成功」這種消極的話語, 一次次否定自己, 最後真的一事無成。

在媽媽一遍遍的重複下, 奇跡認定自己就是正常人, 那麼她以後也不會輕易因此而懷疑自己。

然而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的打擊, 有資料調查顯示,70%以上的家長習慣于否定孩子,比如在成績面前指責孩子「笨」,在孩子犯錯時評價孩子「不懂事」。

這些負面標籤,都會成為孩子看待自己的視角。往後孩子一遇到挑戰,大腦第一時間蹦出來的想法是「我笨,我不可以」,最後孩子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歌德說:「人是怎樣便怎樣待他,他便是那樣的人。」從小給孩子最正向的回饋,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從潛意識裡認定自己足夠出色,那麼孩子真的就會越來越出色。

02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出于避免尷尬或者保護孩子而總是習慣于替孩子解決問題。

但奇跡的媽媽,卻永遠要求孩子自己面對。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出于好奇,圍著奇跡問:「你的頭髮是假髮嗎?」奇跡很明顯表現出慌亂,但媽媽還是堅持讓小朋友問奇跡,說她想回答就回答,自己沒有權利替她回答。

然後引導奇跡,問她想說什麼,奇跡這才勇敢地回道:「我不喜歡你們這樣看我,這樣我會不舒服的。」被圍觀的尷尬被化解。

很明顯,這是媽媽教給她的。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不要看我」和感受「不舒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回答,體現的不僅是對孩子精神獨立性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他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是什麼,然後用正確的話語表達出來,這些都有助于更好的解決問題。

在我創辦的紐諾保育園,對于園區1-3歲的寶寶,「會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這個會生活,包括許多人不以為然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廁、吃飯、收拾餐具、整理衣物、自我表達需求…… 對于1-3歲很多話都說不明白的小朋友,讓孩子自己如廁吃飯,老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表達,學會這些看似簡單但卻重要的技能,我們的老師會堅持不厭其煩的鼓勵,引導,詢問,在一次次和孩子的溝通確認中,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需要長大,需要自己面對問題,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能合理地解釋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03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讓孩子成長

儘管奇跡是個生病的孩子,但媽媽從來不會因為心疼她而寵溺,該嚴厲的時候還是很嚴厲。暑假,帶著奇跡上各種興趣班,每次回家,還要繼續練習一個小時的步伐體態,貼牆站更是家常便飯。奇跡有時候會因為辛苦而哭著求媽媽不再練,但媽媽從不會心軟。

媽媽不願意把奇跡培養成透明罩中的玫瑰,希望孩子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慈愛的時候慈愛,是媽媽的信條。正是媽媽「狠心」地把奇跡推出去,她才能在舞臺上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和美,也發自內心的越來越自信。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感動無數網友的5歲腦癱女孩。因為生病,小女孩一舉一動都顯得笨拙,換衣服也特別艱難。但一旁的媽媽絲毫不插手,眼看著孩子費勁地舉手,穿衣,硬撐著椅子站起來。可想而知,媽媽自然是心疼的,但她仍然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因為如果她現在因為心疼而幫孩子,那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換衣服。奇跡的媽媽如果因為心疼孩子,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對孩子更溫柔一點,那麼奇跡永遠會覺得自己「不同于」別人。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本能,但能忍住不那麼愛,卻是明智的父母的選擇。就像我們保育園的老師總要忍住不代勞,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自己吃飯、如廁、收拾衣物一樣。

04

為人父母,我們永遠無法代替孩子成長,有些挫折,有些辛苦,他必須自己承受。《不管教的勇氣》一書裡寫道:「父母永遠無法替代孩子去生活,為了孩子未來的幸福,每對父母都應該擁有「不管教的勇氣」。小到穿衣學習,大到人生道路的選擇,孩子都要學著一步步自己做出選擇,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有資料調查顯示,70%以上的家長習慣于否定孩子,比如在成績面前指責孩子「笨」,在孩子犯錯時評價孩子「不懂事」。

這些負面標籤,都會成為孩子看待自己的視角。往後孩子一遇到挑戰,大腦第一時間蹦出來的想法是「我笨,我不可以」,最後孩子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歌德說:「人是怎樣便怎樣待他,他便是那樣的人。」從小給孩子最正向的回饋,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從潛意識裡認定自己足夠出色,那麼孩子真的就會越來越出色。

02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出于避免尷尬或者保護孩子而總是習慣于替孩子解決問題。

但奇跡的媽媽,卻永遠要求孩子自己面對。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出于好奇,圍著奇跡問:「你的頭髮是假髮嗎?」奇跡很明顯表現出慌亂,但媽媽還是堅持讓小朋友問奇跡,說她想回答就回答,自己沒有權利替她回答。

然後引導奇跡,問她想說什麼,奇跡這才勇敢地回道:「我不喜歡你們這樣看我,這樣我會不舒服的。」被圍觀的尷尬被化解。

很明顯,這是媽媽教給她的。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不要看我」和感受「不舒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回答,體現的不僅是對孩子精神獨立性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他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是什麼,然後用正確的話語表達出來,這些都有助于更好的解決問題。

在我創辦的紐諾保育園,對于園區1-3歲的寶寶,「會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這個會生活,包括許多人不以為然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廁、吃飯、收拾餐具、整理衣物、自我表達需求…… 對于1-3歲很多話都說不明白的小朋友,讓孩子自己如廁吃飯,老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表達,學會這些看似簡單但卻重要的技能,我們的老師會堅持不厭其煩的鼓勵,引導,詢問,在一次次和孩子的溝通確認中,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需要長大,需要自己面對問題,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能合理地解釋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03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讓孩子成長

儘管奇跡是個生病的孩子,但媽媽從來不會因為心疼她而寵溺,該嚴厲的時候還是很嚴厲。暑假,帶著奇跡上各種興趣班,每次回家,還要繼續練習一個小時的步伐體態,貼牆站更是家常便飯。奇跡有時候會因為辛苦而哭著求媽媽不再練,但媽媽從不會心軟。

媽媽不願意把奇跡培養成透明罩中的玫瑰,希望孩子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慈愛的時候慈愛,是媽媽的信條。正是媽媽「狠心」地把奇跡推出去,她才能在舞臺上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和美,也發自內心的越來越自信。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感動無數網友的5歲腦癱女孩。因為生病,小女孩一舉一動都顯得笨拙,換衣服也特別艱難。但一旁的媽媽絲毫不插手,眼看著孩子費勁地舉手,穿衣,硬撐著椅子站起來。可想而知,媽媽自然是心疼的,但她仍然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因為如果她現在因為心疼而幫孩子,那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換衣服。奇跡的媽媽如果因為心疼孩子,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對孩子更溫柔一點,那麼奇跡永遠會覺得自己「不同于」別人。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本能,但能忍住不那麼愛,卻是明智的父母的選擇。就像我們保育園的老師總要忍住不代勞,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自己吃飯、如廁、收拾衣物一樣。

04

為人父母,我們永遠無法代替孩子成長,有些挫折,有些辛苦,他必須自己承受。《不管教的勇氣》一書裡寫道:「父母永遠無法替代孩子去生活,為了孩子未來的幸福,每對父母都應該擁有「不管教的勇氣」。小到穿衣學習,大到人生道路的選擇,孩子都要學著一步步自己做出選擇,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