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這三位名垂青史的名人也曾多次落榜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之後, 唐朝將科舉制度逐漸完善, 並將其推行為古代選拔人才主要考核方式。 在之後的一千三百年間, 科舉制度雖然內容會隨著朝代更迭而進行改變, 但其主要形式卻依舊保持著不變, 始終給寒門士子提供了一條出人頭地之路。 科舉制度的成功, 不僅為當朝者貢獻了大量的人才, 而且影響極其深遠。 不僅傳入我們的周邊各國, 甚至對我們當代的考試選拔制度都有著不少借鑒意義。

而在古代, 科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十年寒窗依舊名落孫山的人並不少見, 甚至這三位在如今享譽盛名的古人,

都曾在科舉中多次落榜。

科舉

杜甫時運不濟兩次落第

自小家庭條件不俗的杜甫, 自小就聰明好學, 七歲時就已經會作詩「七齡思即壯, 開口詠鳳凰」。 可就是身具這般條件的未來詩聖, 卻接連在科舉連栽兩個跟頭。

西元735年, 二十三歲的杜甫信心滿滿的回鄉參加鄉試,

小小的鄉試當然難不倒這位未來詩聖, 他也順利得到了參加會試的機會。 結果第二年的會試, 我們的詩聖就不幸落第。 名落孫山後, 杜甫也大受打擊, 跑了父親所在的兗州散心。

之後的十年內, 杜甫沒有再參加科舉, 而是四處遊歷, 途中還寫下了一首《望嶽》, 以「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來表明自己的決心。 之後在洛陽, 杜甫結識了當時已經名傳天下的李白, 兩人先後三次見面, 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算下來, 杜甫前前後後也給李白寫了十多首詩。

西元747年, 三十五歲的杜甫在唐玄宗的詔令下, 再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 結果奸相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自導自演一場大戲, 最後以一句「野無遺賢」,

將參加考試的考生紛紛黜落, 杜甫也就這樣再一次被刷了下來。

再次名落孫山後, 杜甫也絕了科考及第的想法, 之後一直給權貴學信, 以求得到賞識。 鬱鬱不得志的杜甫就這樣熬著日子過, 直到四十四歲, 才被授予了一個兵曹參軍的不入流官職。 之後的杜甫一直在社會的最底層苦苦煎熬, 目睹這個帝國的衰亡。

也正是這樣的經歷, 才讓杜甫對現實的認知逐漸清晰, 寫出了大量反映國家現狀和人民生活的詩句, 成就了其詩聖之名。

杜甫

李時珍接連落榜棄八股改學醫

雖然沒有杜甫那樣天賦秉異, 但李時珍六歲時同樣就已經開始讀書, 在父輩們的期盼的目光下, 他十四歲就有了秀才之名。 可之後的科舉之路, 對李時珍而言, 卻充滿了失望和落寞。

考上秀才後, 李時珍曾先後三次參加科舉, 可惜三次科舉兩個舉人都沒有中過。 甚至其中一次科舉考試中, 他還因為過度用功而積勞成疾, 接連數天高燒不退, 生命一度陷入危險之中。

西元1540年, 在滿懷希望的參加考試,

卻落得失望而歸的境遇後, 李時珍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此後, 他閉口不言八股, 專心從事父輩所研究的醫學領域。 實現了從一個儒生到醫者的轉變。

而正是這番選擇, 明朝少了一個之乎者也的讀書人, 卻多了一個聞名後世的醫學大家。

李時珍

王陽明三次科考終成進士

李時珍告訴你明朝八股文考試很難,而守仁先生告訴你明朝科舉真的很難!

西元1492年,二十一歲的王陽明與兩位好友一同參加科舉鄉試,結果三人都同榜中舉,于是三人約定一共赴京參加會試。次年,三人果然一同入京赴試,結果遺憾的是,兩位好友高中進士,而王陽明先生卻名落孫山了。當時內閣首輔李東陽因惜其才華,還對他說道「你這次未中進士,下次一定可以狀元」。

二十五歲時,王陽明第二次參加科舉,然而這一次又失敗了。連續兩次科舉失敗,其父擔心他備受打擊,安慰他說「這次失敗也沒關係,下次努力就一定能中了」。聽到父親的話語,守仁先生卻笑了起來,對著父親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可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又過了三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越挫越勇,再一次參加科舉會試。這次終于沒有了遺憾,他以良好的發揮,被欽定為第十名,也就是二甲第七人。之後的王陽明以一介文人之身,平天下之亂,成為了整個大明為數不多文武雙全的英才。

王陽明

所以說,有的時候考試失敗根本不算什麼,畢竟連上面三位赫赫有名的古人都曾多次落榜,可經過他們的努力,他們不也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王陽明三次科考終成進士

李時珍告訴你明朝八股文考試很難,而守仁先生告訴你明朝科舉真的很難!

西元1492年,二十一歲的王陽明與兩位好友一同參加科舉鄉試,結果三人都同榜中舉,于是三人約定一共赴京參加會試。次年,三人果然一同入京赴試,結果遺憾的是,兩位好友高中進士,而王陽明先生卻名落孫山了。當時內閣首輔李東陽因惜其才華,還對他說道「你這次未中進士,下次一定可以狀元」。

二十五歲時,王陽明第二次參加科舉,然而這一次又失敗了。連續兩次科舉失敗,其父擔心他備受打擊,安慰他說「這次失敗也沒關係,下次努力就一定能中了」。聽到父親的話語,守仁先生卻笑了起來,對著父親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可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又過了三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越挫越勇,再一次參加科舉會試。這次終于沒有了遺憾,他以良好的發揮,被欽定為第十名,也就是二甲第七人。之後的王陽明以一介文人之身,平天下之亂,成為了整個大明為數不多文武雙全的英才。

王陽明

所以說,有的時候考試失敗根本不算什麼,畢竟連上面三位赫赫有名的古人都曾多次落榜,可經過他們的努力,他們不也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