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探訪曾經的“亞洲最大火柴廠”:百年泊頭火柴在轉型中“熄滅”

曾家喻戶曉的“泊頭火柴”, 始建於1912年, 當年肩負著“振興國貨、挽回利權、實業救國”神聖使命。 自上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 國家逐步放開日用消費品的物價, 泊頭火柴迎來良好的發展時機, 1990年實現利稅突破千萬元大關。 而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期, 一次性打火機開始普及, 火柴在這次技術革新的浪潮中漸漸謝幕。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讓我們通過鏡頭一起走進曾經輝煌的泊頭火柴廠。 (騰訊大燕網 瞬間)

據瞭解, 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為泊鎮(泊頭的舊稱)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始建於1912年, 時任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以4萬元現洋入股公司。

也正是這家工廠, 改寫了中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

泊頭火柴, 經歷過地方惡勢力欺壓、軍閥混戰、日寇肆虐、國共交替、水淹廠區、公私合營、國有經營,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最終讓“洋火”退敗, 成為全國第一乃至亞洲第一大生產廠家, 在滄州泊頭這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小鎮創造了業界神話。

最初的泊頭火柴廠發起人是滄縣興濟人錢立亭, 當時召集在滄縣、大城等地經商的李雅軒、徐淨軒等人共集資1.2萬元現洋在興集籌建。 不過當時的天津華昌火柴廠和北洋火柴廠向北洋軍政府直隸津南道衙起訴, 因為當時火柴界為減少競爭曾請示政府設立了300裡經濟保護圈, 在圈內不能再新設火柴廠,

因此錢立亭的火柴廠被叫停, 最終南遷泊頭。 圖為泊頭火柴廠老職工孫寶峰收藏了各個時期的火柴盒。

1916年, 當時形勢大好的泊鎮火柴公司, 遭遇資金困難的困境, 且時常受當地壓制, 導致無法維持生產。 於是作為公司股東之一白聘三, 去遊說自己的遠房表親馮國璋入股。 當馮國璋得知後, 不僅決定入股4萬元現洋, 還答應幫他們疏通關係。 從此泊鎮火柴公司銷路很快就好了起來。 圖為泊頭火柴廠老職工孫寶峰收藏的不同時期的火柴盒。

這是孫寶峰收藏的年代最久遠的一個火柴盒。

1948年, 泊頭火柴廠成為當時解放區乃至新中國最早的公私合營企業之一。 “當時企業的資方是來自河間的一個民族資本家,

1950年他從企業撤股後就去了天津, 從此泊頭火柴廠就成為國企了。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泊頭火柴廠的規模不斷擴大, 廠區面積達到300多畝, 人員最多時有2300多人。 “我們曾是整個亞洲規模最大的火柴生產廠。 ”泊頭市火柴有限公司的高師傅至今都念念不忘廠裡最輝煌的時刻。

自上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 國家逐步放開日用消費品的物價, 泊頭火柴迎來良好的發展時機, 1990年實現利稅突破千萬元大關。 “那時是火柴廠經營效益最好的時候, 當時工人們一個月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資、獎金。 ”高師傅說。 圖為鏽跡斑斑的大型烤梗機。

來拉火柴的貨車都得在廠門口排著, 河北當地的、山東的、內蒙古的、東北的, 最遠的連新疆的都來。

據瞭解, “泊火”的年生產能力最高時達到210萬件(每件100包1000盒)。 1990年實現利稅突破千萬元大關後, 1991年實現利稅1044.29萬元, 1995年實現利稅1188.43萬元。

1988年到1998年, 是泊頭火柴最輝煌的十年。 從1988年開始, 我國當時有一批火柴廠陸續停產、倒閉, 社會上很大程度上開始依賴泊頭廠, 增加產能後, 產量狂增至90年代中期的日產700萬盒, 被稱為“亞洲最大的火柴廠”。 “當時出廠的火柴按箱(或件)包裝, 每箱裡有100包, 每包裡有10盒, 每盒裡有100根火柴。 ”郭希安說。 圖為車間內, 生產火柴梗的原木。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一次性打火機開始普及, 火柴逐漸成了時代的“棄兒”。

“那個時候, 泊頭火柴依然固守著自己的火柴主業, 沒有將有限的資金用於研發新產品,

錯失了發展時機。 ”業內人士分析。 圖為制梗車間內, 堆積如山的火柴梗。

隨著連續幾年贏利下降, 1998年, 企業開始進行改制以圖擺脫困境。 瑞典火柴集團引資7000萬元和先進設備對工廠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 但由於外資要控股, 遭到工人反對, 合作擱淺。 圖為裝盒車間內, 堆滿了未裝盒的火柴。

2004年, 火柴廠的銷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萬元, 隨後連年虧損。 私營小廠雖是“散兵游勇”, 但對大廠的衝擊日漸激烈。 而泊頭火柴廠仍緊抱著主業不放, 沒有尋找後續轉型產業, 還在靠老本堅持著。

2012年9月6日, 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 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 這標誌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泊頭火柴徹底破產, 這家曾經改寫國人依賴“洋火”歷史的百年老廠就此畫上句號。

這家曾經改寫國人依賴“洋火”歷史的百年老廠就此畫上句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