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後來的,我們談的不是戀愛,是生意

領跑五一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 票房已超9億。

關於這個“9億”的水分不做深究, 也許你是導演或某個演員的粉絲, 也許那首《後來》曾經唱到了你心裡, 也許是因為與五月天的新歌同名...這些當然都能成為你為這部電影掏錢的理由。

可我唯獨不能理解的是, 為了這看了預告片就能自行腦補整部電影的情節, 進院買哭的人。

從《那些年》、《致青春》、《我的少女時代》到《後來的我們》, 青春系列的電影只要上線必是“殺手”, 不過和之前的青春電影相比, 這兩年的青春電影多了一個標籤——“傷痕青春”。

同一種電影, 同一個套路:開場,

男生深深的愛著女生, 轟轟烈烈地告白過後, 兩個人幸福地戀愛了;過30分鐘, 女主(或女主的父母)嫌棄男主幼稚/沒錢/不上進, 於是兩個人大吵一架分手了;接下來30分鐘, 男女主生活在觸景生情、哭哭啼啼然後事業成功的勵志生活中;結尾, 兩個人在人海中停下腳步對視/主人公靠在夜班公交的窗上, 旁白開始上一段“深沉而矯情”的價值觀。

我們似乎對那樣一種“痛著”的感情特別著魔, 大概是因為多數人是沒有勇氣在“教導主任”的眼皮下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的。

或無疾而終也好, 或撕破臉皮也罷, 最終都歸結為“青春”, 而回憶那個時候感情, 就叫做“情懷”。

只不過其他的青春電影你說“情懷”我也就算了, 可你看看《後來的我們》:男主那可是有妻有子的人了,

大年前一天居然和前女友共處一室“回憶青春”, 開著黃腔說著情話, 甚至如果不是遇到熟人還準備“肉體出軌”, 這樣的價值觀還能帶著一群人抹著眼淚回憶前任, 我也是很服氣了。

為了懷念前任, 強行忽略現任, 這樣的“情懷”是一種“偽情懷”。

想像一下:一對情侶看了這部影片, 電影結束, 兩個人都哭了, 可悲的是, 不是因為身邊的人, 卻是因為心裡的人。

所有的分離都有原因, 可以記在腦中成為回憶, 也可以埋在心裡成為“情懷”, 就是唯獨不能擺在檯面、津津“哀”道。

“所有的關係都是關於利益。 ”

俗嗎?俗。

可你不能不承認, 就是如此。

你以為你的“情懷”多麼“遺世獨立”, 實際上不過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

為了滿足情感需求的利益關係。

你與所謂的“前任”之間, 不過是少了那些你不屑提及的“世俗”利益。

而後來的“他們”, 你們先有了情感利益, 又考慮了生存利益, 最後衡量了社會利益, 然後才選擇了在一起。

看起來這是像是一樁精打細算的生意, 實際上這才是生活本來的面貌, 你也不用因為這“失去了愛情最初的樣子”而感到鄙夷, 你也知道, “情懷”也就是無聊時候拿來適當消遣的東西, 人活著, 難道還真是“只憑一口氣”不成?

始於情感, 陷於實際, 忠於生活, 才是真實的模樣。

青春是用來揮霍、放肆的, 這我絕對贊成, 談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也好, 闖一些沸沸揚揚的禍也行, 都可以成為你的“情懷”。

可消費“情懷”, 是個技術活, 對於產出的人來說,

“情懷”一旦上線, 就必須嚴謹飽滿正能量;對於受眾來說, “情懷”不是家常便飯, 到點兒就一定要拿出來嚼一嚼, 一道有內涵的菜, 吃一次, 把味道留在心裡, 就夠了。

就如餐飲行業, 你可以給每道菜取一個漂亮的菜名, 但你的菜品必須配得上你的菜名, “空有頭響”, 最終也只能“關門大吉”;你可用多種多樣的食材, 但必須保證健康衛生, “民以食為天”, 天大的事大不過自己的命重要;你可以換多種烹飪方法, 但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手藝, 否則怎麼也不會有自己的“回頭客”。

情懷不是故事, 生活才是。

(本文章系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