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千年前,中國人發明1種馬具,歷史學家說:它改變了歐洲歷史

騎兵, 是古代的一個兵種, 泛指騎馬作戰的士兵或軍隊, 相對於步兵, 他們機動性強, 作戰靈活, 一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的騎兵部隊往往對戰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代戰爭中, 騎兵要背負的裝備很多, 除了刀、槍等必備的長短兵器, 還要帶上弓箭, 另外, 處於保護的目的, 他們從頭到腳, 都要穿上厚厚的鎧甲。 而我們都知道, 騎馬是一項技術活, 相對於陸地上作戰, 馬上作戰的困難性也要高很多, 因此, 為了保證騎兵在馬上作戰的穩定性, 古代人發明了很多馬具。

馬鐙, 就是我們熟知的一種馬具, 而它的出現,

對於騎兵來說, 意義非常重大。

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 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 考古發現表明:馬鐙是中國人的發明之物。 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 約在西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 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 約在西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

1965年, 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 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 這對馬鐙長24.5釐米, 寬16.8釐米, 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中國人發明了馬鐙, 後來傳到了歐洲, 促進了西歐重甲騎兵的發展, 也有助於封建騎士階級的形成, 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影響過歐洲歷史, 一個小小的馬鐙, 真的有這麼神奇的作用嗎?

在沒有馬鐙的時候, 古代人騎馬是一樁苦差事, 因為當馬飛奔或騰躍時, 騎手坐在馬鞍上, 兩腳懸空, 只好雙腿夾緊馬身, 同時用手緊緊地抓住馬鬃才能防止從馬上摔下來。

而有了馬鐙, 騎兵的雙腳有了支撐點和受力點, 就更容易控制和馴服馬匹, 並且使人騎在馬上較為舒適、穩固、省力;同時, 馬鐙可以使騎兵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使複雜的戰術動作和列陣的訓練變得更容易, 能夠充分發揮甲胄和兵器的效能。

如果沒有馬鐙, 騎手用雙腿夾緊馬腹也可保持穩定, 但這需要很強的技巧性, 對於蒙古人、印第安人這些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來說或許不是難事,

但對於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漢人、歐洲人, 這就有難度了。 所以馬鐙傳入歐洲, 對於歐洲騎兵來說是個利好消息。

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說:“只有極少的發明象腳鐙這樣簡單, 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 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主義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主義一樣, 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改變了歐洲歷史。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