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秦腔劇院好戲來啦!

演出單位

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

演出地點

易俗社劇場

5月18、19日

《鍘美案》

主演:王建力、李小衛、李甯、楊力、屈淑紅、王瑛、馬璐璐、梁玉、肖文敏、關佩、劉武利、李曉娟

時間:本週五、六19:30

票價:100/50

劇情介紹:北宋年間, 陳世美進京應試, 考中狀元, 被招駙馬。 其家鄉連年荒旱, 父母去世, 其妻秦香蓮攜兒女進京尋夫, 闖宮遭逐。 陳世美派家將韓琦追殺, 韓琦最終不忍放走秦香蓮母子, 用他一人的性命換來三人的性命, 自刎土地廟。 秦香蓮氣憤至極來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將陳世美召到開封府, 好言相勸, 可陳世美利慾薰心拒不承認,

被包拯扣押。 公主、太后聞訊趕來求情, 但包拯不畏皇權, 依法鍘了陳世美。 該劇是花臉、青衣、鬚生行當重頭戲, 是秦腔舞臺上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碼。

5月20日

《折子戲專場》

主演:

1《庚娘殺仇》屈淑紅、劉武利

2《拾黃金》宋超峰

3《放飯》賈周峰、邵英

4《三娘教子》周蓓、王軍明、王蘭萍

時間:本周日19:30

票價:100/50

演出單位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

演出地點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

5月25日

婺劇·灘簧《白蛇傳》

演出地點:西安市文藝北路133號

演出票價:80、50、30

售票時間:上午:9:00—11:30分;下午:17:00—20:00分

系電話:029—85260351

白素貞——巫文玲

小 青——楊霞雲

許 仙——樓 勝

劇情介紹:修煉千年的白蛇,不甘仙界寂寞,思凡下山,攜青蛇同至杭州,與藥店夥計許仙在西湖邊邂後,互生愛慕之情,遂結百年之好。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白、青底細,從中作梗,屢屢進行破壞。

只緣許仙多疑情淺,致有“端陽驚變”、“昆侖盜草”、“水漫金山”、“斷橋相遇”之挫折。 終因白蛇對許仙愛情之一片純真赤誠,許仙才盡釋前嫌,夫妻重歸和好。 全劇矛盾衝突以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同法海“人妖怎可混淆”的阻撓為主線, 一方要衝破蛇與凡人間的障礙, 另一方要維護天道秩序, 情節跌宕起伏, 大喜大悲, 是一出符合現代觀眾審美趣味的愛情頌歌。

該劇中的《斷橋》一折,在婺劇傳統戲中膾炙人口,遐邇聞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更體現了婺劇「文戲武做」的表演特色。 許仙一出場就是跪步、吊毛、搶背、撲虎等高難度動作。 小青、白娘娘的蛇步、蛇形,顯示神人一體的舞姿。

5月26日

婺劇·徽戲 青春版《穆桂英》

演出地點:西安市文藝北路133號

演出票價:80、50、30

售票時間:上午:9:00—11:30分;下午:17:00—20:00分

系電話:029—85260351

穆桂英--楊霞雲飾

楊宗保--樓 勝飾

劇情介紹:大宋年間, 遼邦蕭天佐興兵犯境, 擺下天門陣。 楊延昭父子久攻不破, 遂派楊宗保去五臺山搬請楊五郎下山來破敵陣。 路過穆柯寨, 正遇女寨主穆桂英率領鄉勇在寨前演練陣法, 楊宗保誤闖陣中, 被穆桂英擒拿至寨中。

穆桂英對心急如焚的楊宗保殷勤款待, 各自知道身世之後, 互生愛慕之心。 穆桂英出身將門之後, 幼年隨父演兵佈陣, 因此精通陣法, 又久存報國之心, 遂對楊宗保點明破天門陣的要訣, 並畫出了破陣圖, 楊宗保喜不自勝, 請求穆桂英出山破天門陣, 穆桂英則提出先拜堂成親, 楊宗保只好依從。

楊延昭聞兒子被擄進山寨, 連夜親自帶兵援救, 卻被穆桂英槍挑下馬狼狽而歸。 數月, 楊宗保回營交令, 楊延昭知其私自山寨招親, 又氣又惱, 喝令將其綁赴轅門, 要開刀問斬。 此時, 佘太君與八賢王奉聖命來軍中送糧犒勞將士, 見孫兒被問斬刑, 急闖營帳講情, 責怪兒子用刑太苛。 母子發生爭執。 八賢王據理求情未果, 此時, 穆桂英帶領鄉勇拔寨而來, 見新郎綁在轅門要問斬, 大驚鬧帳, 翁媳二人唇槍舌劍, 引出一連串詼諧幽默的喜劇。

經過一番精心演練, 穆桂英披掛出馬, 率領眾兵將, 以非凡的勇敢才智, 大破天門陣, 槍挑蕭天佐, 退敵凱旋, 留下了一段中華民族巾幗英雄的千古佳話。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簡介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原名浙江婺劇團,

2011年12月更名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 〔下稱研究院〕

1956年浙江婺劇團成立之初, 即著手搶救婺劇傳統遺產, 收集、記錄了500多個大、小劇碼和1000多首唱腔、器樂曲牌;留存了大量傳統臉譜、戲裝圖樣等珍貴資料。 同時一手抓藝術隊伍建設, 一手抓婺劇傳統劇碼改革創新。 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雲等前輩老師, 與迅速成長的以鄭蘭香、吳光煜為傑出代表的一代新人珠聯璧合。 創排了《雙陽公主》、《三請梨花》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碼和《僧尼會》、《對課》等精品折子戲, 將婺劇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進了婺劇事業繁榮發展。 1962年浙江婺劇團晉京演出轟動京華, 期間周恩來、朱德、陳毅等党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親切接見全體演職員, 《斷橋》被譽“天下第一橋”。

改革開放後,湧現了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陳美蘭,“梅花獎”獲得者張建敏,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趙姝珠等一批優秀演員。婺劇再創輝煌,大膽創新的婺劇《白蛇前傳》大獲成功,引戲曲改革之新風,影響戲曲界;婺劇首次搬上銀幕,《西施淚》拍成電影並獲獎。多年來,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陳雲、彭真、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尉健行、曾慶紅、習近平、張德江等歷代党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觀看過婺劇演出,均給予熱情鼓勵和贊許。

世紀之交,戲曲發展形勢嚴峻,不少地方劇種遭遇生存威脅。婺劇院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銳意開拓,衝破用人、分配、人才培養、藝術生產的舊有模式,帶領全體演職員一起攻堅排難,逆勢而上,藝術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連年登上新臺階。近年來,由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浙江省特級專家陳美蘭領銜的“陳美蘭新劇碼創作團隊”以戲育人,出人出戲,卓有成效。繼苗嫩、劉志宏、黃維龍、鄭麗芳為代表的一代優秀演員以後,一批“90後”新秀脫穎而出,如楊霞雲榮獲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並登上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黃慶華獲第13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範紅霞獲第2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主角獎提名;巫文玲獲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樓勝獲第24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李烜宇獲第2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新人主角獎。研究院現有演職員26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55人,陣容整齊,實力強勁。中國劇協原副主席劉厚生說:婺劇不僅傳統家底豐實,寶藏極多,就是當前的藝術實力——特別是藝術基本功、傳統劇碼和青年演員水準方面,都可以說夠得上全國一流。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堅持按農村市場、城市市場、校園(社區)市場、境外市場的不同特點、不同要求生產各類劇碼,集中精力、財力抓精品創作。以新視角、新手法和新的舞臺風貌,相繼創排了《昆侖女》《夢斷婺江》《白蛇傳》《宮錦袍》等一大批優秀劇碼,榮獲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扶持劇碼等10余項國家級大獎。婺劇經典片段《斷橋》亮相2016新年戲曲晚會,党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等七常委出席並觀看了演出。婺劇《姐妹易嫁》選段登上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舞臺。連續多年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廳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請赴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尚比亞以及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商業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

研究院先後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3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39家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之一。

婺劇簡介

婺劇,俗稱金華戲,含六種聲腔。從六種聲腔產生的時間先後排序,最早是產生於400多年前明代的高腔,依次是昆曲、亂彈、徽戲,這四種聲腔在清代中期已表現為相對成熟獨立的四個劇種,涵括了中國戲曲大類的主要單聲腔劇種;清末,金華、衢州一帶的徽班和亂彈班,將本地的說唱藝術灘簧和時調陸續搬上舞臺,於是又增添了灘簧和時調兩種聲腔。至新中國成立,“兼收並蓄”,統稱為婺劇。婺劇傳統劇碼和唱調音樂十分豐富,劇碼有500多本,曲牌數以千計,並顯有歷史特徵和地域特徵,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戲曲文化博物館”。亂彈與北方梆子戲同源,主幹曲調為雙調體:[三五七]與[二凡]配套;[蘆花]與[撥子]配套。亂彈戲有《昆侖女》和拍成電影的《西施淚》等。徽戲源自安徽,主幹曲調為[西皮]與[二簧 ],至今保留著正宗徽戲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劇倒流影響,被梅蘭芳先生視為“京劇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遺”傳承價值。徽戲多宮廷戲、骨子戲,如《打金枝》、《轅門斬子》等。灘簧的主幹曲調是[平板]和[弦索],代表作有《斷橋》、《僧尼會》、《對課》等。高腔,非主幹曲牌結構,以辭敷曲,似唱似吟,“一人啟口,眾人接腔”,代表劇碼如:《合珠記·米糷敲窗》、時裝戲《紅霞》等。當前舞臺演出,亂彈和徽戲居多,其次是灘簧和高腔,昆曲和時調較少。

舞臺表演,鄉土氣息濃郁,粗放強烈;重武功,多特技,善誇張,見長文戲武做;有“大花過頭,老生平耳,小生平肩,花旦平乳,小丑平臍”等動作特點。六種聲腔,分腔分治,唱調、唱腔音樂多姿多彩,主奏樂器各不相同,尤以亂彈,因具風格獨特的支聲複調音樂而著稱。

20世紀50年代,婺劇獲得前所未有的絕好發展機遇,經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雲等前輩老師的悉心傳授、培育下,以鄭蘭香、吳光煜為傑出代表的一代婺劇人,迅速成長,新老同台,革故鼎新,婺劇藝術迅速提升,賦予婺劇時代精神以展現地方文化的藝術品格,使長期興盛於農村的草台藝術,成為廣受城市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劇場藝術,婺劇藝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花部”——農民戲。1962年婺劇首次登上首都舞臺,傾倒了首都觀眾,震動了戲曲界,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讚揚,周恩來總理三次觀看並接見演職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首都媒體,均載文盛讚成功演出。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觀後有感,賦詩一首:“璞玉渾金尚可求,英雄兒女入燕幽。浙東何止山川美,又有新聲說婺州。”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是對婺劇在中國戲曲史中特殊地位和藝術價值的認同,對提高婺劇知名度乃至日後的傳承發展影響深遠。

進入新世紀以來,儘管戲曲不景氣,身為婺劇龍頭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依然生機盎然,展現出當今婺劇根在農村、枝在城市、花開境外的新景象。以中國戲劇“二度梅”獲得者陳美蘭為代表的又一代婺劇人,矢志不渝,追求藝術創新,通過創排《昆侖女》、《夢斷婺江》、青春版《穆桂英》、《鐵血紅顏》等新型劇碼,在繼承婺劇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將婺劇藝術推向更高層面。

婺劇,正如中國劇協原副主席郭漢城所說:婺劇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劇種,它沐浴著時代的光輝繼續在前進的路上……

《斷橋》被譽“天下第一橋”。

改革開放後,湧現了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陳美蘭,“梅花獎”獲得者張建敏,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趙姝珠等一批優秀演員。婺劇再創輝煌,大膽創新的婺劇《白蛇前傳》大獲成功,引戲曲改革之新風,影響戲曲界;婺劇首次搬上銀幕,《西施淚》拍成電影並獲獎。多年來,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陳雲、彭真、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尉健行、曾慶紅、習近平、張德江等歷代党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觀看過婺劇演出,均給予熱情鼓勵和贊許。

世紀之交,戲曲發展形勢嚴峻,不少地方劇種遭遇生存威脅。婺劇院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銳意開拓,衝破用人、分配、人才培養、藝術生產的舊有模式,帶領全體演職員一起攻堅排難,逆勢而上,藝術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連年登上新臺階。近年來,由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浙江省特級專家陳美蘭領銜的“陳美蘭新劇碼創作團隊”以戲育人,出人出戲,卓有成效。繼苗嫩、劉志宏、黃維龍、鄭麗芳為代表的一代優秀演員以後,一批“90後”新秀脫穎而出,如楊霞雲榮獲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並登上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黃慶華獲第13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範紅霞獲第2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主角獎提名;巫文玲獲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樓勝獲第24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李烜宇獲第2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新人主角獎。研究院現有演職員26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55人,陣容整齊,實力強勁。中國劇協原副主席劉厚生說:婺劇不僅傳統家底豐實,寶藏極多,就是當前的藝術實力——特別是藝術基本功、傳統劇碼和青年演員水準方面,都可以說夠得上全國一流。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堅持按農村市場、城市市場、校園(社區)市場、境外市場的不同特點、不同要求生產各類劇碼,集中精力、財力抓精品創作。以新視角、新手法和新的舞臺風貌,相繼創排了《昆侖女》《夢斷婺江》《白蛇傳》《宮錦袍》等一大批優秀劇碼,榮獲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扶持劇碼等10余項國家級大獎。婺劇經典片段《斷橋》亮相2016新年戲曲晚會,党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等七常委出席並觀看了演出。婺劇《姐妹易嫁》選段登上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舞臺。連續多年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廳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請赴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尚比亞以及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商業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

研究院先後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3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39家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之一。

婺劇簡介

婺劇,俗稱金華戲,含六種聲腔。從六種聲腔產生的時間先後排序,最早是產生於400多年前明代的高腔,依次是昆曲、亂彈、徽戲,這四種聲腔在清代中期已表現為相對成熟獨立的四個劇種,涵括了中國戲曲大類的主要單聲腔劇種;清末,金華、衢州一帶的徽班和亂彈班,將本地的說唱藝術灘簧和時調陸續搬上舞臺,於是又增添了灘簧和時調兩種聲腔。至新中國成立,“兼收並蓄”,統稱為婺劇。婺劇傳統劇碼和唱調音樂十分豐富,劇碼有500多本,曲牌數以千計,並顯有歷史特徵和地域特徵,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戲曲文化博物館”。亂彈與北方梆子戲同源,主幹曲調為雙調體:[三五七]與[二凡]配套;[蘆花]與[撥子]配套。亂彈戲有《昆侖女》和拍成電影的《西施淚》等。徽戲源自安徽,主幹曲調為[西皮]與[二簧 ],至今保留著正宗徽戲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劇倒流影響,被梅蘭芳先生視為“京劇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遺”傳承價值。徽戲多宮廷戲、骨子戲,如《打金枝》、《轅門斬子》等。灘簧的主幹曲調是[平板]和[弦索],代表作有《斷橋》、《僧尼會》、《對課》等。高腔,非主幹曲牌結構,以辭敷曲,似唱似吟,“一人啟口,眾人接腔”,代表劇碼如:《合珠記·米糷敲窗》、時裝戲《紅霞》等。當前舞臺演出,亂彈和徽戲居多,其次是灘簧和高腔,昆曲和時調較少。

舞臺表演,鄉土氣息濃郁,粗放強烈;重武功,多特技,善誇張,見長文戲武做;有“大花過頭,老生平耳,小生平肩,花旦平乳,小丑平臍”等動作特點。六種聲腔,分腔分治,唱調、唱腔音樂多姿多彩,主奏樂器各不相同,尤以亂彈,因具風格獨特的支聲複調音樂而著稱。

20世紀50年代,婺劇獲得前所未有的絕好發展機遇,經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雲等前輩老師的悉心傳授、培育下,以鄭蘭香、吳光煜為傑出代表的一代婺劇人,迅速成長,新老同台,革故鼎新,婺劇藝術迅速提升,賦予婺劇時代精神以展現地方文化的藝術品格,使長期興盛於農村的草台藝術,成為廣受城市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劇場藝術,婺劇藝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花部”——農民戲。1962年婺劇首次登上首都舞臺,傾倒了首都觀眾,震動了戲曲界,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讚揚,周恩來總理三次觀看並接見演職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首都媒體,均載文盛讚成功演出。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觀後有感,賦詩一首:“璞玉渾金尚可求,英雄兒女入燕幽。浙東何止山川美,又有新聲說婺州。”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是對婺劇在中國戲曲史中特殊地位和藝術價值的認同,對提高婺劇知名度乃至日後的傳承發展影響深遠。

進入新世紀以來,儘管戲曲不景氣,身為婺劇龍頭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依然生機盎然,展現出當今婺劇根在農村、枝在城市、花開境外的新景象。以中國戲劇“二度梅”獲得者陳美蘭為代表的又一代婺劇人,矢志不渝,追求藝術創新,通過創排《昆侖女》、《夢斷婺江》、青春版《穆桂英》、《鐵血紅顏》等新型劇碼,在繼承婺劇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將婺劇藝術推向更高層面。

婺劇,正如中國劇協原副主席郭漢城所說:婺劇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劇種,它沐浴著時代的光輝繼續在前進的路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