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聚集了全球焦點神秘的朝鮮豐溪裡核子試驗場是什麼樣子的?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田 聿】

“世界最神秘的地方, 就這樣結束神秘嗎?”經歷六次地下核子試驗後, 朝鮮宣佈現有唯一的豐溪裡核子試驗場要在2018年5月23日至25日“去功能性廢棄”。 過於神秘的核歷史, 加之朝美核博弈的“反復性”, 日韓媒體在肯定朝鮮“棄核”進展的同時, 也在不斷質疑豐溪裡的“戲劇性棄核”是否存在“戲中之戲”?

核子試驗場為何選在豐溪裡

韓國《中央日報》14日用地圖詳細介紹了朝鮮豐溪裡核子試驗場的佈局。 據朝鮮科學百科辭典出版社和韓國和平問題研究所早年共同編撰的《朝鮮鄉土大百科辭典》介紹,

豐溪裡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 北面有萬塔山、氣雲峰等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作為遮罩, 易於進行秘密工程。 這裡不僅利於開鑿地下水平坑道, 且核子試驗的動向不容易被覺察, 因為當地屬於花崗岩地質, 堅硬的岩石可以緩衝核子試驗造成的衝擊, 也能降低放射源洩露的危險。

從2002年開始, 美國持續對該地進行偵察和監視, 間諜衛星拍下朝鮮挖坑道所運出的渣石堆, 然後依據土方量計算出萬塔山坑道的可能深度。 不過當時美韓均認為朝軍可能在這裡建造新的導彈基地, 並沒有往核子試驗上面聯想。

2006年10月, 朝鮮在豐溪裡實施震驚世界的首次核子試驗。 此後, 這裡持續修建了更多的觀測所、地下坑道等設施。

綜合各方面情報看, 豐溪裡歷次核子試驗的坑道都是“蝸牛”型, 類似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核子試驗的坑道。 這種水準坑道筆直穿入山體, 以核爆腔室為中心形成環形坑道走向, 中間有封閉門進行隔斷。 “蝸牛”型坑道可以緩解核子試驗帶來的衝擊波, 不至於造成過於久遠的地質災害, 讓試驗場能重複使用。

沿著萬塔山主山脊向北延伸的北部試驗坑道是朝鮮核子試驗的“功勳坑道”, 朝鮮第二至第六次核子試驗均在這裡, 但由於核子試驗後坑道內會遺留大量危險殘留物, 不可能反復使用, 所以該坑道內有多個分支坑道, 分別完成歷次核子試驗。

地面設備同樣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4日稱, 根據朝鮮官方的說法, 為顯示“棄核”的誠意,

除了將炸毀豐溪裡的地下試驗坑道外, 還將撤走位於地面之上的全部觀測設備和研究所。 據介紹, 經過十多年不斷發展, 豐溪裡核子試驗場功能逐步完備。 豐溪裡的“大腦”指揮所是一個帶少許地面建築的堡壘式建築群, 核心地堡內部署有控制核裝置、管理採集測試資料及與平壤保持通信的器材, 還為所有試驗區人員提供掩蔽。 外界從開掘出的石渣量估計, 指揮掩體至少有100平方米, 在指揮掩體區地面分佈多個建築或設施, 大部分為通風系統或核試監測器材, 以及試驗保障的氣象監測儀器。

通常核子試驗場佈設的各類核子試驗測試設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監視和檢測核裝置是否滿足爆炸狀態,

並記錄爆炸前和過程中的各種資料, 以分析核爆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另一類是測量爆炸發生時的地震、放射性洩露及電磁脈衝輻射等環境參數。 美韓情報機關近年來觀察朝鮮核子試驗動態, 都緊盯朝鮮在坑道口附近有無佈設測試設備或放置測試設備的帳篷設施。

棄之未必可惜?

面對朝鮮“棄核”的驚人之舉, 前韓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院南北合作組組長李春根表示, 豐溪裡對朝鮮核開發的價值正在下降, “棄之未必可惜”。 從朝鮮已經進行的核子試驗情況來看, 其佈設爆點相互距離都較近, 這種佈局的洩露風險較大, 後續爆炸可能造成前次爆炸封閉的核沾染物洩露。

“朝鮮廢棄核子試驗場只是作秀?”這是最近部分韓日媒體質疑最多的話題。

韓國《朝鮮日報》14日稱, 朝鮮不同意邀請核專家現場觀摩豐溪裡核子試驗場的爆破活動, “核子試驗場和坑道是否被徹底廢除難以確認”, “相當於在對朝鮮核實力沒有掌握任何情報的情況下, 任由朝鮮炸毀核子試驗場這一證據寶庫”。

韓國《中央日報》稱, 國際原子能機構前副總幹事海諾甯表示, “朝鮮應當用混凝土將坑道注滿, 徹底杜絕進入坑道的可能性”, 因為僅炸毀坑道入口, 未來還可以重新修復坑道。 韓國《時事週刊》稱, 豐溪裡的坑道四面都是高標號水泥灌注的牆壁, 間隔一段距離還有自動控制的金屬隔離門, 主坑道的輸電光纜和照明線都埋在地下, 此外還有通風口等設施。 從內容看, 爆破這些昔日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修築的設施,比簡單摧毀洞口要更具指標意義。在美日韓眼中,雖然豐溪裡坑道群最薄弱的環節(諸如入口、通風口等)可通過工程爆破來摧毀,但只要主體坑道被保留,依然會令人寢食難安。

爆破這些昔日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修築的設施,比簡單摧毀洞口要更具指標意義。在美日韓眼中,雖然豐溪裡坑道群最薄弱的環節(諸如入口、通風口等)可通過工程爆破來摧毀,但只要主體坑道被保留,依然會令人寢食難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