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大馬華人不應該忘記的娘惹文化,帶你一起揭秘最真實又樸素的大馬娘惹!

去年有兩部娘惹題材的影視劇熱播, 讓不少人認識到娘惹這個獨特的群體, 也揭開了他們文化的神秘面紗~

娘惹在現實社會中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去認識更加真實又樸素的大馬娘惹!

什么是娘惹?

明朝初期, 鄭和下西洋, 在經過馬六甲時,

有一部分隨行的華人男性留在當地。

這些人定居后與當地的土著婦女(如馬來人、米南加保人、武吉斯人或爪哇人等)通婚, 他們的男性后代稱作“峇峇”(Baba), 女性后代被稱為“娘惹”(Nyonya)。

后來隨著移民到南洋的華人男性不斷增多, 他們與當地土著的通婚繁衍現象也不斷增加, 最終“峇峇娘惹”(BabaNyonya)

的族群便開始日夜壯大, 散居在馬六甲海峽沿岸附近(如馬六甲、檳城、新加坡、普吉島或東印度群島)。 當時, 有人稱他們為

“土生華人”(Peranakan) 或者 “海峽華人”。

綜上所述, 馬六甲可說是娘惹的發源地, 而且娘惹是中國文化和當地土著文化的大融合。 以大馬為例, 娘惹的方言---峇峇語其實就是由中國南方方言(廣東話/福建話)以及馬來話混搭而成的, 因此他們在說馬來話的時候, 總是混入不少廣東或福建的語匯。

例如:他們將用來盛放食物的瓷器叫作“Kamcheng”, 而“Kamcheng”其實是福建語匯, 意指感情永固緊密。 不過, 峇峇語在大馬已經很少人在使用了, 一般只有老一輩的娘惹在用。 現在的娘惹主要是以英語或馬來語來溝通, 而漢語一般就不太好。 這也許是因為早年他們經歷過大馬英殖民時期, 所以語言和生活習慣已被西化~除了語言外, 大馬娘惹在飲食和手藝上也傳承了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影響。

在飲食文化上,他們秉持著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娘惹在出嫁前一般足不出戶,在家與女性長輩學習傳統廚藝,加上不少經典美食都出自娘惹之手,故也被稱為 “娘惹菜” 啦~ 

由于馬六甲海峽當年是國際貿易港埠,匯集多個國家民族文化,因此娘惹可以利用來自印度、馬來、中國和西洋的調味配料,來烹調各族美食,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娘惹菜”。

花椒

八角

肉桂

香茅斑蘭葉孜然茴香

例如:腌制肉類的調料,不僅有中國傳統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馬來人的香茅斑蘭葉,還有印度的孜然茴香。

因此,“娘惹菜“一般都結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而且口味濃重。

其中,大馬著名的叻沙(Laksa)就是最好的例子!

它有著馬來人喜歡椰奶和辣味,也有華人喜歡的雞油雞湯,常用檸檬香草、辣椒、蝦醬和椰子汁作為配料,所以吃起來會有酸酸辣辣的感覺~

而且它也是大馬國民美食之一喲!!!

另外,娘惹菜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那就是區域劃分比較明顯。

例如,由于檳城與泰國地理靠近,因此檳城的叻沙會有泰國那種酸酸辣辣的味道,而且里面會有蝦醬或者菠蘿絲。

而馬六甲的叻沙就以香濃的椰漿味道為主,是最接近傳統娘惹的風味!

說到傳統娘惹菜,不得不提的就是黑果燜雞

(AyamBuah Keluak)啦!

它是以一種印尼的南洋香料---黑果(Keluak)作為佐料,再配搭7種香料制成的。據說,黑果必須浸水至少兩天,然后再將它洗刷干凈,以確保沒有砂質。之后將果肉挖出,并與數種香料一起拌均,后將它嵌回果殼里去。最后把重新填好的果肉、雞肉和香料一起燜煮。這道菜肴雖然制作復雜,但吃起來卻有酸甜香辣的口感,感覺有點像中國的糖醋里脊,但又有所差別~

小編希望等到疫情后有機會去嘗一嘗,到時可以再與外國的朋友分享哦!

如果你想吃到最正宗的娘惹菜,那檳城和馬六甲會是你的最佳選擇,因為這兩個州屬也是最多娘惹聚集的地方~

除了傳統的娘惹菜,另一個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娘惹糕點(NyonyaKuih),它也小編最喜愛的娘惹美食之一!

對于小編來說,娘惹糕點外表色彩繽紛,加上混雜的香料所帶來淡淡的花草香味,使娘惹糕在口感上更為軟糯更有層次,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驚喜!

因應不同的紅白喜慶禮俗,而制作各式各樣的糕點及染上不同的色彩。

用色方面,大部分的糕點則是使用紅色,有大喜之意,如在興慶之時,九層糕及紅龜糕的色彩則以紅色為主。

白事之時,九層糕的顏色則改成藍白色,紅龜糕的餅皮則使用紫米及拉米葉染成紫黑。

而娘惹之所以擁有這么好的手藝,據說也是因為在當地老年人的心目中,做“娘惹糕”的手藝是為新媳婦打分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更也是待嫁娘惹的必修課。

雖然娘惹文化現已逐漸沒落,但娘惹糕點在大馬依然隨處可見。因此,大馬人深受娘惹糕的影響,他們同樣會親自制作或購買不同的娘惹糕點來慶祝不同的喜慶禮俗,而且有些還會將娘惹糕點當作早餐或下午茶的選擇~

說起娘惹其他的拿手手藝,那絕對是珠繡!

珠繡是娘惹最為人熟知的傳統手藝之一,此手藝是將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繡工精制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色彩。

學過珠繡的娘惹在一生中必須制作一雙珠繡鞋給自己來作嫁妝,陪伴他們一生,同時也象征著娘惹的身份認知。

這里再補充一個冷知識:珠繡鞋(KasutManek)是娘惹珠繡的代表作。一雙珠繡鞋約1.8萬顆細珠,能編織出花、鳥、孔雀以及金魚等設計。因此,制作一雙珠繡鞋手工十分復雜,需要耗時2-3個月才能完成~

另外,娘惹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手藝,那就是服裝設計~為什么?

你看娘惹的傳統服裝---卡巴雅(Kebaya)就懂了!

卡巴雅在設計上可謂別出心裁,在富有濃濃東南亞風情的同時,混合了中西方設計精髓~

卡巴雅將馬來傳統服裝進行大膽改造,采取上下分離的設計,上衣是西洋風格的V領低胸襯設計,再搭配長至腳踝的長裙,整體剪裁顯得更加修身,嫵媚又不失端莊。

另外,卡巴雅一般有著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而且服裝上都有大自然圖案的點綴,常見的有花卉、小鳥、蝴蝶、魚兒、孔雀和龍等, 給人一種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的感覺。

其顏色不僅有中國人喜歡的大紅粉紅,也有保留了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

因此,很多大馬政治或名人的夫人在出國或招待貴賓時,也會選擇一些現代化的卡巴雅,因為他們覺得穿卡巴雅很能代表大馬的多元文化。

這里為大家補充一點:基本上,檳城和馬六甲的娘惹服裝區別不大~只是檳城的卡巴雅會比較‘時髦’ ,大量混搭泰國、緬甸和中國的設計元素;而馬六甲早期常用花卉的圖案,后來才慢慢跟上‘潮流’,加上動物的圖案;

1960年代以前,娘惹原是大馬的土著,可是后來基于政治因素,被政府歸類為大馬華人之中。

同時,政府鼓勸非穆斯林族裔改信伊斯蘭教,加上政府給予穆斯林公民的福利優待,遠遠勝過非穆斯林族裔,有些娘惹也因此選擇揚棄原有生活方式。因此,娘惹文化已逐漸變成了一個陌生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來小編都看到大馬人有通過各種方式去傳承和保留娘惹文化,比如在抖音爆紅的大馬博主---【詩琪追遠】就通過古法風格的美食視頻,來發揚阿嘛的娘惹文化,堪稱【大馬版李子柒】!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另外,在大馬有許多地方都有娘惹博物館,例如檳城的僑生博物館以及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坐落在檳城打銅仔街的僑生博物館(PinangPeranakan Mansion) ,也稱娘惹博物館或檳榔僑生大宅,原是甲必丹鄭景貴的故居,后來鄭景貴逝世后,故居被收購翻新成娘惹博物館。

(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

而坐落于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是被公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此博物館原本是曾清秀先生所的住宅,由三間排屋所組成,曾家四代人都曾居住在這兒,直到后來1985年才將其改造成如今的博物館。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這兩間博物館結合了中西風格,雖然現有著被歲月剝落的痕跡,但里頭的所有物件都保留得很完整。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博物館里頭收藏著上千件古董、珍藏品、峇峇娘惹文物、禮服、繡花鞋、鳳冠霞帔、嫁喜禮餅盒等。

建筑物復雜繁多的裝飾和設計呈現了當時娘惹族群的各種習俗和傳統文化的氣息,也讓人感受到了當年的富裕生活下的時尚感。

在飲食文化上,他們秉持著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娘惹在出嫁前一般足不出戶,在家與女性長輩學習傳統廚藝,加上不少經典美食都出自娘惹之手,故也被稱為 “娘惹菜” 啦~ 

由于馬六甲海峽當年是國際貿易港埠,匯集多個國家民族文化,因此娘惹可以利用來自印度、馬來、中國和西洋的調味配料,來烹調各族美食,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娘惹菜”。

花椒

八角

肉桂

香茅斑蘭葉孜然茴香

例如:腌制肉類的調料,不僅有中國傳統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馬來人的香茅斑蘭葉,還有印度的孜然茴香。

因此,“娘惹菜“一般都結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而且口味濃重。

其中,大馬著名的叻沙(Laksa)就是最好的例子!

它有著馬來人喜歡椰奶和辣味,也有華人喜歡的雞油雞湯,常用檸檬香草、辣椒、蝦醬和椰子汁作為配料,所以吃起來會有酸酸辣辣的感覺~

而且它也是大馬國民美食之一喲!!!

另外,娘惹菜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那就是區域劃分比較明顯。

例如,由于檳城與泰國地理靠近,因此檳城的叻沙會有泰國那種酸酸辣辣的味道,而且里面會有蝦醬或者菠蘿絲。

而馬六甲的叻沙就以香濃的椰漿味道為主,是最接近傳統娘惹的風味!

說到傳統娘惹菜,不得不提的就是黑果燜雞

(AyamBuah Keluak)啦!

它是以一種印尼的南洋香料---黑果(Keluak)作為佐料,再配搭7種香料制成的。據說,黑果必須浸水至少兩天,然后再將它洗刷干凈,以確保沒有砂質。之后將果肉挖出,并與數種香料一起拌均,后將它嵌回果殼里去。最后把重新填好的果肉、雞肉和香料一起燜煮。這道菜肴雖然制作復雜,但吃起來卻有酸甜香辣的口感,感覺有點像中國的糖醋里脊,但又有所差別~

小編希望等到疫情后有機會去嘗一嘗,到時可以再與外國的朋友分享哦!

如果你想吃到最正宗的娘惹菜,那檳城和馬六甲會是你的最佳選擇,因為這兩個州屬也是最多娘惹聚集的地方~

除了傳統的娘惹菜,另一個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娘惹糕點(NyonyaKuih),它也小編最喜愛的娘惹美食之一!

對于小編來說,娘惹糕點外表色彩繽紛,加上混雜的香料所帶來淡淡的花草香味,使娘惹糕在口感上更為軟糯更有層次,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驚喜!

因應不同的紅白喜慶禮俗,而制作各式各樣的糕點及染上不同的色彩。

用色方面,大部分的糕點則是使用紅色,有大喜之意,如在興慶之時,九層糕及紅龜糕的色彩則以紅色為主。

白事之時,九層糕的顏色則改成藍白色,紅龜糕的餅皮則使用紫米及拉米葉染成紫黑。

而娘惹之所以擁有這么好的手藝,據說也是因為在當地老年人的心目中,做“娘惹糕”的手藝是為新媳婦打分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更也是待嫁娘惹的必修課。

雖然娘惹文化現已逐漸沒落,但娘惹糕點在大馬依然隨處可見。因此,大馬人深受娘惹糕的影響,他們同樣會親自制作或購買不同的娘惹糕點來慶祝不同的喜慶禮俗,而且有些還會將娘惹糕點當作早餐或下午茶的選擇~

說起娘惹其他的拿手手藝,那絕對是珠繡!

珠繡是娘惹最為人熟知的傳統手藝之一,此手藝是將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繡工精制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色彩。

學過珠繡的娘惹在一生中必須制作一雙珠繡鞋給自己來作嫁妝,陪伴他們一生,同時也象征著娘惹的身份認知。

這里再補充一個冷知識:珠繡鞋(KasutManek)是娘惹珠繡的代表作。一雙珠繡鞋約1.8萬顆細珠,能編織出花、鳥、孔雀以及金魚等設計。因此,制作一雙珠繡鞋手工十分復雜,需要耗時2-3個月才能完成~

另外,娘惹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手藝,那就是服裝設計~為什么?

你看娘惹的傳統服裝---卡巴雅(Kebaya)就懂了!

卡巴雅在設計上可謂別出心裁,在富有濃濃東南亞風情的同時,混合了中西方設計精髓~

卡巴雅將馬來傳統服裝進行大膽改造,采取上下分離的設計,上衣是西洋風格的V領低胸襯設計,再搭配長至腳踝的長裙,整體剪裁顯得更加修身,嫵媚又不失端莊。

另外,卡巴雅一般有著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而且服裝上都有大自然圖案的點綴,常見的有花卉、小鳥、蝴蝶、魚兒、孔雀和龍等, 給人一種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的感覺。

其顏色不僅有中國人喜歡的大紅粉紅,也有保留了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

因此,很多大馬政治或名人的夫人在出國或招待貴賓時,也會選擇一些現代化的卡巴雅,因為他們覺得穿卡巴雅很能代表大馬的多元文化。

這里為大家補充一點:基本上,檳城和馬六甲的娘惹服裝區別不大~只是檳城的卡巴雅會比較‘時髦’ ,大量混搭泰國、緬甸和中國的設計元素;而馬六甲早期常用花卉的圖案,后來才慢慢跟上‘潮流’,加上動物的圖案;

1960年代以前,娘惹原是大馬的土著,可是后來基于政治因素,被政府歸類為大馬華人之中。

同時,政府鼓勸非穆斯林族裔改信伊斯蘭教,加上政府給予穆斯林公民的福利優待,遠遠勝過非穆斯林族裔,有些娘惹也因此選擇揚棄原有生活方式。因此,娘惹文化已逐漸變成了一個陌生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來小編都看到大馬人有通過各種方式去傳承和保留娘惹文化,比如在抖音爆紅的大馬博主---【詩琪追遠】就通過古法風格的美食視頻,來發揚阿嘛的娘惹文化,堪稱【大馬版李子柒】!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另外,在大馬有許多地方都有娘惹博物館,例如檳城的僑生博物館以及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坐落在檳城打銅仔街的僑生博物館(PinangPeranakan Mansion) ,也稱娘惹博物館或檳榔僑生大宅,原是甲必丹鄭景貴的故居,后來鄭景貴逝世后,故居被收購翻新成娘惹博物館。

(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

而坐落于馬六甲的峇峇和娘惹博物館是被公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此博物館原本是曾清秀先生所的住宅,由三間排屋所組成,曾家四代人都曾居住在這兒,直到后來1985年才將其改造成如今的博物館。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這兩間博物館結合了中西風格,雖然現有著被歲月剝落的痕跡,但里頭的所有物件都保留得很完整。

(檳城的僑生博物館)

博物館里頭收藏著上千件古董、珍藏品、峇峇娘惹文物、禮服、繡花鞋、鳳冠霞帔、嫁喜禮餅盒等。

建筑物復雜繁多的裝飾和設計呈現了當時娘惹族群的各種習俗和傳統文化的氣息,也讓人感受到了當年的富裕生活下的時尚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