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要警惕3種行為,容易把孩子養成「窩裡橫,外面慫」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窩裡橫, 外面慫」, 有的只是家長行為和成長環境影響的結果。

我家閨女膽小怕生, 週末帶她去淘氣堡, 想讓孩子和小朋友多玩耍,

最終又以失敗告終。

女兒想去玩滑梯非拉我陪著;一群孩子玩角色扮演, 女兒怯生生地看著不敢上前;我們在擺弄水果道具, 有小女孩想一起玩, 女兒躲我身後不敢回應……

女兒對淘氣堡很熟悉, 這裡有什麼玩具、能玩什麼遊戲, 她輕車駕熟, 然而和陌生人一起就很膽怯。

與之相反, 女兒在家強勢霸道, 常對我們發指令, 大聲叫人陪她玩, 稍有不滿還大發脾氣。

偶有親戚串門女兒也能玩到一塊, 一起捉迷藏, 和人分享獎狀和糖果等。

我很迷惑, 是什麼原因讓女兒在家裡家外差距如此大, 以後她又該如何融入外部集體?

《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到:孩子的獨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來得更早, 如果父母注意不到這一點,

總認為孩子還太小, 孩子就會裝作無法自立。

無論是窩裡橫還是外面慫, 都是孩子觀察父母行為後, 不想自立的表現。

父母的妥協, 讓孩子窩裡橫

有位網友小袁在網上推文說, 她是職場媽媽, 兒子很小就上日托, 為此她總有虧欠感, 對孩子能寵就寵。

孩子想吃水果, 她就換鞋出門買;孩子挑食, 她就只買孩子喜歡的;孩子哭鬧要新玩具, 即使重樣她也常以妥協告終。

小袁總儘量滿足和彌補孩子, 漸漸習慣順著他, 寵著他。

孩子哭鬧不肯放下平板, 她退一步給孩子繼續玩, 再偷偷關WiFi。

孩子賴床總遲到, 小袁想著幼稚園也是玩, 就讓他繼續睡, 自在幾年。

孩子偶爾發脾氣踢打她, 小袁雖生氣但又不忍苛責小孩, 最後總是輕拿輕放。

如今孩子在家脾氣漸長經常打人, 丈夫決定採取懲罰讓孩子長記性, 小袁很不贊同, 她覺得孩子還小在家任性點沒什麼, 好好講講道理長大之後就好了。

果真如此嗎?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假若孩子在生活中確認他的人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 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 之後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孩子從出生就在學習和琢磨如何生存, 特別是琢磨父母悟出自己的生存法則。

父母忽視或看輕的一件件小事, 一次次妥協, 讓孩子琢磨出可以通過依賴、控制父母不勞而獲, 這不僅給孩子在家霸道不講理的底氣, 也給孩子不學自理和獨立的絕佳理由。

隨著年齡的增長, 習慣依賴和控制父母的孩子, 漸漸長成巨嬰、啃老族。

沒有天生的窩裡橫, 只有養出來的小霸王。

父母要學會丟掉溺愛, 放下愧疚, 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

父母過分保護, 讓孩子外面慫

孩子出門總慫又是怎麼回事呢?

表哥是位女兒控, 只要涉及他女兒彤彤, 稍有風吹草動立即緊張萬分。

在公園, 彤彤想摸花, 表哥先上前用手掃周圍的植物說擔心有蟲蛇;彤彤玩滑梯被大朋友推搡, 表哥立即上前警告一番。

之後無論是蕩秋千、玩沙子或玩其他, 表哥時刻緊盯著, 還不時教導彤彤別亂碰東西, 不靠近危險的大朋友,有人欺負就大聲叫爸爸……

彤彤從小到大聽多了危險,出門在外最常說的也是「小心」「危險」,有陌生人在一起也總是很膽怯、防備和小心翼翼。

保護孩子無可厚非,但保護過了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朋友請聽好》節目中, 曾有位25歲研究生通過信件控訴媽媽的過度干涉和保護。

他已25歲,母親仍要求每天11點前回家;在國外,媽媽怕他亂花按周給生活費;從小至今,衣服都是媽媽買的;和朋友聚餐,媽媽只給50塊錢……

孩子即便已成年,母親依然擔心他在外有危險、被騙、受不住誘惑等等。

有網友建議他出去獨立,他說:想提,但怕媽媽傷心。

他慫得連提都不敢令人失望卻也意料之內,從小到大一直被保護和安排,外界對他而言,畏懼和退縮遠遠大過渴望。

孩子無法獨立面對外界,缺失的不僅是獨立能力,還有自我。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這麼一句: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精神死亡。

孩子的慫並非天生,無論是小綿羊還是小白兔,他需要保護的同時,更需要學會走出去實現蛻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能力,多給孩子機會學習和成長,孩子遇人遇事才不慫不退,自信勇敢。

父母也是「窩裡橫,外面慫」

網上有人抱怨,孩子在學校很聽話,回家就做大爺,說不聽打不行,自己每天在領導面前裝孫子,回家還要應付他,怎就那麼氣人呢?

有網友說出問題關鍵:這孩子在學你呢。

父親對領導低聲下氣,對孩子非打即罵,孩子耳濡目染下,也學會對老師畢恭畢敬,對家人頤指氣使。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本,「窩裡橫,外面慫」也能複製。

父母外慫內杠欺小怕事,孩子會有樣學樣,相反,父母善良勇敢,孩子也能友愛和無畏。

教育不雙標,父母做到以身作則才是好的教育。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講述母親李八妹的故事。

俞敏洪連續兩次大學聯考落榜,在那物質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李八妹仍給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她四處找人,為了讓兒子順利拜師補習,還自告奮勇幫老師帶娃。

李八妹是村裡有名的大好人,對鄰里鄉親熱情大方,大家有需要時會挺身而出,後來家裡做出成績也不改幫助他人,廣結善緣的好習慣。

李八妹面對被求助之人,真誠、自信且落落大方,面對家人、鄉親和朋友,友善互助。

李八妹的為人處世深深影響俞敏洪,讓他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受益,成就成功、睿智、友善的他。他說:媽媽為人處世給我們很大的榜樣,造就我一生的立足之本。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賓塞說:每位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光。

父母在外對人友善遇事不退縮,在家互幫互助尊重家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將父母的優良品行延續下去。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窩裡橫,外面慫」,有的只是家長行為和成長環境影響的結果。

父母做到不溺愛孩子,和善地蹲下來教會他平等和尊重;

做到不干涉孩子,給予孩子多些勇氣挑戰更多可能;

做到不隨意責備孩子,渴望孩子活潑開朗人見人愛,就先自我努力做到樂觀開朗,待人友善。

孩子的行為都有觸發源頭,更非天生不可修正,突然想明白了,即使前一刻再嫌棄、再崩潰,再次面對不甚滿意的小傢伙也能多點耐心。

與父母們一起共勉。

不靠近危險的大朋友,有人欺負就大聲叫爸爸……

彤彤從小到大聽多了危險,出門在外最常說的也是「小心」「危險」,有陌生人在一起也總是很膽怯、防備和小心翼翼。

保護孩子無可厚非,但保護過了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朋友請聽好》節目中, 曾有位25歲研究生通過信件控訴媽媽的過度干涉和保護。

他已25歲,母親仍要求每天11點前回家;在國外,媽媽怕他亂花按周給生活費;從小至今,衣服都是媽媽買的;和朋友聚餐,媽媽只給50塊錢……

孩子即便已成年,母親依然擔心他在外有危險、被騙、受不住誘惑等等。

有網友建議他出去獨立,他說:想提,但怕媽媽傷心。

他慫得連提都不敢令人失望卻也意料之內,從小到大一直被保護和安排,外界對他而言,畏懼和退縮遠遠大過渴望。

孩子無法獨立面對外界,缺失的不僅是獨立能力,還有自我。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這麼一句: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精神死亡。

孩子的慫並非天生,無論是小綿羊還是小白兔,他需要保護的同時,更需要學會走出去實現蛻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能力,多給孩子機會學習和成長,孩子遇人遇事才不慫不退,自信勇敢。

父母也是「窩裡橫,外面慫」

網上有人抱怨,孩子在學校很聽話,回家就做大爺,說不聽打不行,自己每天在領導面前裝孫子,回家還要應付他,怎就那麼氣人呢?

有網友說出問題關鍵:這孩子在學你呢。

父親對領導低聲下氣,對孩子非打即罵,孩子耳濡目染下,也學會對老師畢恭畢敬,對家人頤指氣使。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本,「窩裡橫,外面慫」也能複製。

父母外慫內杠欺小怕事,孩子會有樣學樣,相反,父母善良勇敢,孩子也能友愛和無畏。

教育不雙標,父母做到以身作則才是好的教育。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講述母親李八妹的故事。

俞敏洪連續兩次大學聯考落榜,在那物質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李八妹仍給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她四處找人,為了讓兒子順利拜師補習,還自告奮勇幫老師帶娃。

李八妹是村裡有名的大好人,對鄰里鄉親熱情大方,大家有需要時會挺身而出,後來家裡做出成績也不改幫助他人,廣結善緣的好習慣。

李八妹面對被求助之人,真誠、自信且落落大方,面對家人、鄉親和朋友,友善互助。

李八妹的為人處世深深影響俞敏洪,讓他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受益,成就成功、睿智、友善的他。他說:媽媽為人處世給我們很大的榜樣,造就我一生的立足之本。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賓塞說:每位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光。

父母在外對人友善遇事不退縮,在家互幫互助尊重家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將父母的優良品行延續下去。

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窩裡橫,外面慫」,有的只是家長行為和成長環境影響的結果。

父母做到不溺愛孩子,和善地蹲下來教會他平等和尊重;

做到不干涉孩子,給予孩子多些勇氣挑戰更多可能;

做到不隨意責備孩子,渴望孩子活潑開朗人見人愛,就先自我努力做到樂觀開朗,待人友善。

孩子的行為都有觸發源頭,更非天生不可修正,突然想明白了,即使前一刻再嫌棄、再崩潰,再次面對不甚滿意的小傢伙也能多點耐心。

與父母們一起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