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不想吃轉基因食品,一家人將400m²小院改造成「食物森林」,種植高達400多種作物

就算雞血打得再滿, 身處都市中的你和我, 總有那麼一些時刻, 會覺得身心俱疲, 世界嘈雜, 前路漫漫, 想要逃離這個鋼筋水泥鑄造的冰冷叢林, 如梭羅那般步入真正的盈盈綠意, 找個村莊住下, 勤於勞作, 一日三餐, 安然自得。 於是嘴裡喊著「明天就辭職」, 第二天醒來, 咂摸起讓人恍惚的念想, 卻還是選擇繼續過兩點一線的生活。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 鄉間美夢實現起來卻並不費力。

— 城市裡的親耕之家 —

開車從洛杉磯市中心出發, 沿110號公路朝東北方向開大約15分鐘, 可以到達帕薩迪納市(Pasadena)。

這就是德尉三姐弟的家(the Dervaes‘), 它還有個樸實的名字:「城市親耕之家」(Urban Homestead)。 小院兒長40米, 寬20米, 房子占去一半面積, 剩下約0.6畝的土地都被見縫插針地種上了蔬菜水果。

從前門看去, 這院子不是一般熱鬧, 高高低低滿眼都是綠色, 簡直是個小森林。 四季更迭間, 園中可以找到400多種作物, 每年收穫2750公斤蔬果不成問題。

很難想象, 30年前, 德尉一家人剛搬來的時候, 這個院子和市里其他人家一樣, 只有平整的草坪和寥寥幾株觀賞植物。 院中的土壤經過長年踩踏和噴藥, 乾巴巴, 黃撲撲, 「硬得像鍋底」。

1986年, 德尉三姐弟在新家門前

如今, 院中的土壤已經從不透水的粘性土(左)變成了疏鬆肥沃的樣子(右)

帶著孩子們把院子改造成食物森林的, 是德尉家的爸爸, 朱爾(Jules Dervaes)。

德尉一家四口和現在的院子

—親耕之始 —

朱爾對親耕的探索始於60年代。 他和那時美國眾多年輕人一樣, 大學剛畢業, 就趕上越戰徵兵。 環保運動和民權運動方興未艾, 抵抗來自利益集團的壓迫和侵犯。

朱爾被現實推著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什麼, 想做什麼, 需要做什麼?

再往深處想,人來世間走一遭,為的是什麼?

當一個人開始問這種問題的時候,就離世俗定義的「怪人」不遠了。

朱爾思考的結論很簡單:不想吃大企業生產的垃圾食品,不想讓化學農業毒害環境,那就得親自耕種。1973年,他開始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85年,朱爾帶著三個孩子從佛羅裡達鄉下搬到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市。作為鄉村生活的延續,他們在新家的院子一角種上了玉米和蔬菜。

「當時沒想在市里長住,總惦記著再搬去鄉下,所以只是種著玩兒,」朱爾在採訪中回憶道,「但現實讓我不得不留在城裡。」

90年代,加州大旱,水費上漲。為了節省資源和開支,朱爾決定不再給前院的草坪澆水,而是把它改造成生態園,種點「有用的」。

如今,小小的前院裡栽滿了紫羅蘭、三色堇、蒲公英、金銀花、向日葵、扶桑、玫瑰、莧菜、羅勒、無花果等花草樹木,不僅賞心悅目,而且95%都能吃。

— 目標:自給!—

21世紀初,轉基因問題進入公眾視野,讓朱爾又氣又急。實在不想讓孩子吃轉基因食品,朱爾毅然決定把所有空間都利用起來,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能種多少種多少。

前院滿了,後院種;地上滿了,吊盆種;有條件要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一切技巧,只要符合安全、生態的前提,都用上了:基礎堆肥、蟲蟲堆肥、波凱西堆肥、種養結合、輪作套種、覆蓋免耕、伴侶密植、一米菜園、垂直菜園、食物森林、滴灌、陶罐滲灌……

一個一個試,一點一點加,綠油油的小森林就這樣誕生了。

這塊一米菜園裡種了一對伴侶作物:黃瓜和萬壽菊。萬壽菊可以促進黃瓜生長,還能防蟲。黑色的水管用於滴灌,紅色的陶罐用於滲灌,智能節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30年的親耕實踐中,德尉一家的食物自給率穩步上升,目前已達九成。換算成市價的話,相當於每年省下了7.5萬美元伙食費。

隨便幾張豐收照,都讓人流口水全年產出的5000~6000斤蔬果,去向分為三類:

1. 自己吃(60%):夏天下菜時,大量新鮮蔬果吃不完,就用老辦法儲存起來,冬天慢慢享用。

自製的泡菜、醃菜、番茄醬、水果醬把櫥櫃塞得滿滿的。大姐安奈斯(Anais)每次看到這一櫃子罐頭,心裡都覺得特踏實:「這就是糧食安全的王道!」

2. 賣給鄰居和餐館(30%):德尉家和其他幾家本地食物生產者合作,以「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形式把菜賣給60個家庭,口碑甚好。

每年賣菜的收入達2萬多美元,扣去成本還有結餘,可以用來買麵粉、大米、糖和豆子。畢竟後院只有這麼點兒大,實在不夠種這些作物。

3. 餵養動物(10%):是的,在這不到一畝地的空間裡,還活躍著一群雞鴨和兩隻山羊。

「茄子~」

德尉家都是素食者,只取雞鴨蛋和多餘的羊奶來吃,不殺生。動物們吃菜園裡的蟲子和下腳料,糞便是上好的肥料,迴圈利用,一點也不浪費。

「最初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坐在鳥語花香的院子裡,朱爾說道,「一定要克服懷疑情緒。你得承擔風險,得勇於嘗試,得相信即便是以前從沒做過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好。」

— 簡單生活 —

如此硬核的親耕背後,是一整套生活哲學。身處城市之中的德尉一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實踐著自力更生、生態友愛的原則。

衣:善用圍裙,縫縫補補,一件衣服可以穿幾十年。如果實在需要買衣服,就挑品質好、耐穿的,二手為佳。

食:親耕素食,身土不二,將古老的食農智慧和食物儲存技術發揮到極致,不貪求反季節食材,也不貪求異國的新奇食材。

住:不用任何小電器,冰箱電視都是節能款。不用空調,夏天開窗通風,冬天多穿幾層。能自己做的東西都自己做(比如蠟燭、肥皂等)。將淋浴間設在食物森林中,節省水資源。

不插電廚房用具,前排左至右:手搖咖啡磨、麵團割刀、手搖榨汁機、開罐器;後排左至右:手搖攪拌機、研缽、爆米花鍋;後面架子上還有煤油燈,這些基本都是老物件

將腳踏車和磨結合起來,一邊運動一邊磨面行:主要靠步行、單車和公交。開柴油車,並且在朋友的幫助下,利用餐館廢油在自家車庫裡製備生物柴油。

……連柴油都自己做,真是不服不行。

這麼過日子,辛苦不辛苦?辛苦!但習慣了也覺得還好,畢竟像朱爾所說:「以前誰都是這麼過的。只是現在大家動動手指,就有人把世界各地的產品送到家門口,我們這種活法已經不流行了。」

既然如此,放棄便利而選擇勞動,值得不值得?值得!因為在勞動的過程中,德尉一家人嘗到了自由的滋味。這自由,不是指靠金錢權勢為所欲為,而是一種擺脫資本控制,萬事不求人的自主和自信。

就像他們在網站上所寫:「作為現代的親耕者,我們把權力交給了自己,無論身在何處,不管發生什麼,都能靠雙手自力更生,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這種自主和自信,是朱爾留給三個子女的最寶貴的財富。在他離世後,德尉三姐弟依然過著親耕生活,並且更加積極地開展社區活動,進行食農教育,分享心得。

有不少街坊鄰居被他們的精神和活力所感染,也在院子裡栽下果樹,種起了菜。在資訊技術空前發達的今天,想必世界各地都有人受到他們的激勵,開始行動了吧。

但同時,肯定還有更多人,雖然苦於城市生活的種種限制,嚮往著自種自食的安心,卻難以邁出第一步——大環境這個樣子,我能怎麼辦?

德尉家的三姐弟會將老爸的話送給這些踟躕不前的朋友:「不要等著別人改變,先從改變自己做起。政府想改也難改,企業更不會主動改變。

「從簡單的做起就好。出門買菜帶個布袋,親自下廚做一頓飯,邀請鄰居來分享美味……一步一步來,沒有關係。

在哪被種下,就在哪開花

「在直接與自然協作的過程中,我們做到了一件對於改變世界來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改變我們自己!」

再往深處想,人來世間走一遭,為的是什麼?

當一個人開始問這種問題的時候,就離世俗定義的「怪人」不遠了。

朱爾思考的結論很簡單:不想吃大企業生產的垃圾食品,不想讓化學農業毒害環境,那就得親自耕種。1973年,他開始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85年,朱爾帶著三個孩子從佛羅裡達鄉下搬到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市。作為鄉村生活的延續,他們在新家的院子一角種上了玉米和蔬菜。

「當時沒想在市里長住,總惦記著再搬去鄉下,所以只是種著玩兒,」朱爾在採訪中回憶道,「但現實讓我不得不留在城裡。」

90年代,加州大旱,水費上漲。為了節省資源和開支,朱爾決定不再給前院的草坪澆水,而是把它改造成生態園,種點「有用的」。

如今,小小的前院裡栽滿了紫羅蘭、三色堇、蒲公英、金銀花、向日葵、扶桑、玫瑰、莧菜、羅勒、無花果等花草樹木,不僅賞心悅目,而且95%都能吃。

— 目標:自給!—

21世紀初,轉基因問題進入公眾視野,讓朱爾又氣又急。實在不想讓孩子吃轉基因食品,朱爾毅然決定把所有空間都利用起來,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能種多少種多少。

前院滿了,後院種;地上滿了,吊盆種;有條件要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一切技巧,只要符合安全、生態的前提,都用上了:基礎堆肥、蟲蟲堆肥、波凱西堆肥、種養結合、輪作套種、覆蓋免耕、伴侶密植、一米菜園、垂直菜園、食物森林、滴灌、陶罐滲灌……

一個一個試,一點一點加,綠油油的小森林就這樣誕生了。

這塊一米菜園裡種了一對伴侶作物:黃瓜和萬壽菊。萬壽菊可以促進黃瓜生長,還能防蟲。黑色的水管用於滴灌,紅色的陶罐用於滲灌,智能節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30年的親耕實踐中,德尉一家的食物自給率穩步上升,目前已達九成。換算成市價的話,相當於每年省下了7.5萬美元伙食費。

隨便幾張豐收照,都讓人流口水全年產出的5000~6000斤蔬果,去向分為三類:

1. 自己吃(60%):夏天下菜時,大量新鮮蔬果吃不完,就用老辦法儲存起來,冬天慢慢享用。

自製的泡菜、醃菜、番茄醬、水果醬把櫥櫃塞得滿滿的。大姐安奈斯(Anais)每次看到這一櫃子罐頭,心裡都覺得特踏實:「這就是糧食安全的王道!」

2. 賣給鄰居和餐館(30%):德尉家和其他幾家本地食物生產者合作,以「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形式把菜賣給60個家庭,口碑甚好。

每年賣菜的收入達2萬多美元,扣去成本還有結餘,可以用來買麵粉、大米、糖和豆子。畢竟後院只有這麼點兒大,實在不夠種這些作物。

3. 餵養動物(10%):是的,在這不到一畝地的空間裡,還活躍著一群雞鴨和兩隻山羊。

「茄子~」

德尉家都是素食者,只取雞鴨蛋和多餘的羊奶來吃,不殺生。動物們吃菜園裡的蟲子和下腳料,糞便是上好的肥料,迴圈利用,一點也不浪費。

「最初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坐在鳥語花香的院子裡,朱爾說道,「一定要克服懷疑情緒。你得承擔風險,得勇於嘗試,得相信即便是以前從沒做過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好。」

— 簡單生活 —

如此硬核的親耕背後,是一整套生活哲學。身處城市之中的德尉一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實踐著自力更生、生態友愛的原則。

衣:善用圍裙,縫縫補補,一件衣服可以穿幾十年。如果實在需要買衣服,就挑品質好、耐穿的,二手為佳。

食:親耕素食,身土不二,將古老的食農智慧和食物儲存技術發揮到極致,不貪求反季節食材,也不貪求異國的新奇食材。

住:不用任何小電器,冰箱電視都是節能款。不用空調,夏天開窗通風,冬天多穿幾層。能自己做的東西都自己做(比如蠟燭、肥皂等)。將淋浴間設在食物森林中,節省水資源。

不插電廚房用具,前排左至右:手搖咖啡磨、麵團割刀、手搖榨汁機、開罐器;後排左至右:手搖攪拌機、研缽、爆米花鍋;後面架子上還有煤油燈,這些基本都是老物件

將腳踏車和磨結合起來,一邊運動一邊磨面行:主要靠步行、單車和公交。開柴油車,並且在朋友的幫助下,利用餐館廢油在自家車庫裡製備生物柴油。

……連柴油都自己做,真是不服不行。

這麼過日子,辛苦不辛苦?辛苦!但習慣了也覺得還好,畢竟像朱爾所說:「以前誰都是這麼過的。只是現在大家動動手指,就有人把世界各地的產品送到家門口,我們這種活法已經不流行了。」

既然如此,放棄便利而選擇勞動,值得不值得?值得!因為在勞動的過程中,德尉一家人嘗到了自由的滋味。這自由,不是指靠金錢權勢為所欲為,而是一種擺脫資本控制,萬事不求人的自主和自信。

就像他們在網站上所寫:「作為現代的親耕者,我們把權力交給了自己,無論身在何處,不管發生什麼,都能靠雙手自力更生,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這種自主和自信,是朱爾留給三個子女的最寶貴的財富。在他離世後,德尉三姐弟依然過著親耕生活,並且更加積極地開展社區活動,進行食農教育,分享心得。

有不少街坊鄰居被他們的精神和活力所感染,也在院子裡栽下果樹,種起了菜。在資訊技術空前發達的今天,想必世界各地都有人受到他們的激勵,開始行動了吧。

但同時,肯定還有更多人,雖然苦於城市生活的種種限制,嚮往著自種自食的安心,卻難以邁出第一步——大環境這個樣子,我能怎麼辦?

德尉家的三姐弟會將老爸的話送給這些踟躕不前的朋友:「不要等著別人改變,先從改變自己做起。政府想改也難改,企業更不會主動改變。

「從簡單的做起就好。出門買菜帶個布袋,親自下廚做一頓飯,邀請鄰居來分享美味……一步一步來,沒有關係。

在哪被種下,就在哪開花

「在直接與自然協作的過程中,我們做到了一件對於改變世界來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改變我們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