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孩子大哭時,比起「不許哭」,父母用3個方法做好情緒管理更有效

哭和笑一樣, 也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正常反應。

與其呵斥孩子「不許哭」, 不如用這3種方法, 嘗試去擁抱和接納。

◆ ◆ ◆

帶女兒在商場玩, 看到很多小孩都圍坐在太空沙桌子周圍玩著。

這時, 一個兩歲左右小女孩也想玩, 可沒有位置了, 就哭了起來。

她媽媽很無奈的抱起她說:「哭什麼啊, 沒有位置了怎麼辦?」

可孩子還是哭, 媽媽又生氣的說:「怎麼跟你講道理沒有用呢?」

媽媽面無表情地抱著孩子站在那里, 孩子傷心地趴在媽媽肩膀上哭泣不止。

媽媽估計是被哭聲煩的不行了, 轉身把孩子放在了嬰兒車里, 背對著車, 冷著臉, 抱著手臂站著。 這樣一來, 孩子的哭聲更大了。

很多父母不知道, 悲傷和憤怒一樣, 也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或許, 因為我們見慣了孩子的眼淚, 所以對于孩子的悲傷常常視而不見、掉以輕心, 即便孩子大哭, 我們也會想:「一會兒就過去了。 」

但事實上,

孩子缺乏自我調控能力, 假如悲傷情緒一直壓在心頭, 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還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產生不良影響, 可能導致孩子怯懦、自閉、抑郁等。

所以, 作為父母, 不僅要重視孩子悲傷的情緒, 還要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自我調控方法, 帶孩子走出悲傷, 使孩子重新變得開朗、快樂。

大哭, 是兒童悲傷情緒的發泄口

有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哭, 或者不允許孩子哭。 當孩子哭了, 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 想辦法停止他的哭聲。

于是, 通常有這樣幾種做法:

訓斥孩子不許哭, 讓孩子憋回去;

或者干脆把孩子撂在一邊讓孩子哭個夠;

還有的父母會讓孩子產生羞愧感, 比如:「你看你都這麼大了還哭, 丟不丟人, 你還是不是男子漢!」

稍微好一點的父母, 會在一旁一邊安慰孩子, 一邊問, 你為什麼哭啊, 或者說, 沒事沒事, 你看那有好玩的, 我給你買好吃的, 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些方法或許當時好用, 孩子的確不哭了, 或者當他以后遇到阻礙的時候, 他也不哭了, 但孩子卻把本應該發泄出來的情緒藏在了心底,

而我們也不再是他們那麼信任的人。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莎在書中指出, 表面上不再有情緒的孩子, 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從那個殼中走出來, 勇敢地讓自我得到重生。 他越否認自己的痛苦, 就越說明他內心的痛苦非常強烈。

也有心理學家指出, 通常愛哭的人比不愛哭的人心理更健康。

因為哭泣是一個發泄口, 將內心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 有助于維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

我們大人應該也有這樣的感受:

當心中悲傷難抑時, 如果強行將傷痛埋在心里, 心情會更加糟糕, 情緒會更加低落;而假如放聲大哭一場, 哭過后身心就會覺得輕松, 壓力就會減輕, 悲傷就能得到釋放,

情緒也因此能穩定下來。

因此, 當孩子大聲哭泣時, 請不要盲目地制止或指責孩子, 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 給他一個溫暖和寬容的懷抱, 接納他的悲傷, 傾聽他的痛苦, 然后再和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愛的東西消失, 請允許孩子悲傷

記得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萱萱四歲時,爸爸給她買了一只倉鼠,不知什麼原因,沒多久倉鼠就死掉了。

為此,萱萱哭了很久,面對萱萱的哭泣,爸爸的回應是:「沒關系,不就是一直倉鼠嗎?我再給你買一只。」

「我不要,我就要這一只倉鼠!」萱萱哭著說。

爸爸繼續解釋著:「這只倉鼠已經死了,回不來了,爸爸再買一只一樣的倉鼠,好不好?」

「可我就是要這只倉鼠!」萱萱說完一直在哭,爸爸怎麼哄都沒用,就有些生氣了:「不就是一只倉鼠嗎?有什麼好哭的,還一直哭,怎麼沒完了啊!」

萱萱聽了一邊哭,一邊尖叫:「我就是要這只!」

爸爸生氣地將死了的倉鼠和籠子一起扔到了垃圾桶里。

但是萱萱哭的更傷心了,飯也不肯吃,并且半夜還發燒了,爸爸是又氣又急:「為了一只倉鼠不吃飯,睡不好覺,那麼脆弱,以后可怎麼辦?」

可能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有個柔軟的布偶、衣服、枕頭或是其他物品不可割舍。

這個玩偶是孩子自己「創造」的第一個物品,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過渡性客體」。

不論它變得多臟多臭,孩子都不會嫌棄它,也不會允許其他人擅自對它做任何事情,不允許其他任何人改變它,包括父母,只允許孩子自己去改變它的狀態。

孩子弄丟了心愛的玩具,父母要盡量理解孩子對這個已丟玩具的情感,理解他。因為重點不在于玩偶,而在于孩子本身。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玩具丟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她「創造」的物品的遺失,并不是簡單的重新買一個就可以讓孩子滿意的。

所以,當孩子失去最心愛的東西時,請允許他悲傷,讓他盡情地哭泣,只有當悲傷的情緒發泄出來后,孩子的身心才會更加健康。

父母不要用任何強制的手段來抑制孩子的悲傷情緒。

從某種程度上講,壓制孩子的悲傷,就是在消滅他愛的能力,就是教他變得冷血無情。

要記住,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傷,分擔他的哀痛,聽他訴說內心的委屈。

而父母,則是化解孩子傷痛的最佳人選。

輕輕地抱住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為他輕輕擦拭臉上的淚水,引導他明白悲傷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是正常的情緒,而且人有能力戰勝悲傷。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悲傷中走出來,孩子才能真正變得堅強起來。

適度宣泄悲傷

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上周孩子的老奶奶去世了,當時緊趕慢趕回到老家,一系列的悼念事宜,根本沒注意到女兒的變化。

這期間她問過我好多關于死亡的問題,我發現我一時不知道怎麼解釋,是告訴她睡著了?還是告訴她永遠離開我們了?

對于5歲多的孩子,我潛意識認為她是不懂的,但是在下葬的那一刻,我發現她用手指掐自己的手和鼻子,全部都是指甲印,于是我心疼地問:「你怎麼了?」

她說:「我不想老奶奶這樣,我不想她被關進黑屋子,我不想媽媽這樣,我老了也不想這樣......」

「死亡」的確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因此作為父母總是竭力地想在孩子面前避開這一話題。但是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必修課,任誰也無法避免。

與其給死亡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導致孩子胡思亂想,不如教會孩子直面現實,學會正確調節情緒、面對悲傷,適度地宣泄。

父母應該接納并理解孩子的悲傷,不要指責他,也不要試圖迅速轉移他的悲傷。

教給他正確的自我調控方法,才是幫助孩子的最好方式。

1.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區別對待:

如果是外向型的孩子,可以讓他大哭一場;

如果是內向型的孩子,可以在他默默流淚的時候給予安撫和擁抱;

如果是脾氣急躁的孩子,可以讓他通過拍打床墊等軟物的方式來發泄情緒。

這些都是積極的自我調節手段,只有將內心的負面情緒發泄出去了,才有可能迎來正面情緒的生根發芽。

2. 不宣泄悲傷的孩子要格外注意

如果孩子在令人悲痛的事情面前不哭不鬧,異常安靜,不要誤認為孩子生來堅強,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泄內心的悲傷。

也有的孩子會用表面的麻木來掩飾內心的傷痛,這類孩子要麼是出自對傷痛的自我防御,不愿接受事實;要麼就是因為父母太過嚴厲,讓他們不敢盡情流淚。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孩子要麼會長久地沉浸在悲傷中不可自拔,要麼會變得冷漠無情。

因此,要讓孩子把悲傷的情緒盡情地宣泄出來,只要不妨礙他人、不傷及自己,采取哪一種方式都可以。

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宣泄悲傷情緒的生活空間,而不是嚴防死守,堵住他們的情緒出口。

充分表達悲傷,才能擺脫悲傷,才能真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教會孩子正確地宣泄悲傷,才能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

父母要做好情緒管理老師

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當孩子的情緒處于安定與愉快的狀態時,機體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物質,這有利于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與健康發展。

愉悅的情緒還有助于孩子積極地探索環境,與他人交往,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拿破侖說得好: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那麼父母如何做好情緒管理老師呢?

1. 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是指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并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

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

利用「心理玩具」,跟孩子一起想好事。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子,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墻,隨時記錄。

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讓父母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巨觀的一面。

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后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2. 教孩子學會「釋放」

當孩子出現消極的情緒時,比如孩子難過的哭泣時,不要急著去問詢,抱抱孩子,他現在很傷心,需要的是你的溫柔安撫。

父母注意到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時,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傾訴,對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玩偶、可以是家里的小貓小狗。

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玩,陪孩子畫畫等。

3. 不做情緒綁架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跟孩子說:

「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

「那樣做,媽媽不喜歡」。

其實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

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父母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

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

讓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父母的情緒負責,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

而我們大人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

「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

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負面情緒會造成身體的壓力,如果它們被卡住,就會留駐在體內,形成身體的障礙。

相反,如果讓它們正常流動,來了又去,就不會留下負面的影響。

因此,你的接納,你的理解對孩子尤為重要。不要粗暴地阻止孩子的哭泣,如果他想大哭,就讓他哭出來。

哭泣,是非常有效的幫助我們排解哀傷情緒的方式,當我們暢快淋漓地將哀傷都發泄出來,身體就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傷。

同樣的,如果想笑,就開懷暢笑,如果有憤怒,就表達出來……

用自己喜歡的、覺得舒服的方式,將情緒釋放、清空,就是對身體最好的保護。

記得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萱萱四歲時,爸爸給她買了一只倉鼠,不知什麼原因,沒多久倉鼠就死掉了。

為此,萱萱哭了很久,面對萱萱的哭泣,爸爸的回應是:「沒關系,不就是一直倉鼠嗎?我再給你買一只。」

「我不要,我就要這一只倉鼠!」萱萱哭著說。

爸爸繼續解釋著:「這只倉鼠已經死了,回不來了,爸爸再買一只一樣的倉鼠,好不好?」

「可我就是要這只倉鼠!」萱萱說完一直在哭,爸爸怎麼哄都沒用,就有些生氣了:「不就是一只倉鼠嗎?有什麼好哭的,還一直哭,怎麼沒完了啊!」

萱萱聽了一邊哭,一邊尖叫:「我就是要這只!」

爸爸生氣地將死了的倉鼠和籠子一起扔到了垃圾桶里。

但是萱萱哭的更傷心了,飯也不肯吃,并且半夜還發燒了,爸爸是又氣又急:「為了一只倉鼠不吃飯,睡不好覺,那麼脆弱,以后可怎麼辦?」

可能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有個柔軟的布偶、衣服、枕頭或是其他物品不可割舍。

這個玩偶是孩子自己「創造」的第一個物品,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過渡性客體」。

不論它變得多臟多臭,孩子都不會嫌棄它,也不會允許其他人擅自對它做任何事情,不允許其他任何人改變它,包括父母,只允許孩子自己去改變它的狀態。

孩子弄丟了心愛的玩具,父母要盡量理解孩子對這個已丟玩具的情感,理解他。因為重點不在于玩偶,而在于孩子本身。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玩具丟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她「創造」的物品的遺失,并不是簡單的重新買一個就可以讓孩子滿意的。

所以,當孩子失去最心愛的東西時,請允許他悲傷,讓他盡情地哭泣,只有當悲傷的情緒發泄出來后,孩子的身心才會更加健康。

父母不要用任何強制的手段來抑制孩子的悲傷情緒。

從某種程度上講,壓制孩子的悲傷,就是在消滅他愛的能力,就是教他變得冷血無情。

要記住,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傷,分擔他的哀痛,聽他訴說內心的委屈。

而父母,則是化解孩子傷痛的最佳人選。

輕輕地抱住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為他輕輕擦拭臉上的淚水,引導他明白悲傷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是正常的情緒,而且人有能力戰勝悲傷。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悲傷中走出來,孩子才能真正變得堅強起來。

適度宣泄悲傷

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上周孩子的老奶奶去世了,當時緊趕慢趕回到老家,一系列的悼念事宜,根本沒注意到女兒的變化。

這期間她問過我好多關于死亡的問題,我發現我一時不知道怎麼解釋,是告訴她睡著了?還是告訴她永遠離開我們了?

對于5歲多的孩子,我潛意識認為她是不懂的,但是在下葬的那一刻,我發現她用手指掐自己的手和鼻子,全部都是指甲印,于是我心疼地問:「你怎麼了?」

她說:「我不想老奶奶這樣,我不想她被關進黑屋子,我不想媽媽這樣,我老了也不想這樣......」

「死亡」的確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因此作為父母總是竭力地想在孩子面前避開這一話題。但是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必修課,任誰也無法避免。

與其給死亡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導致孩子胡思亂想,不如教會孩子直面現實,學會正確調節情緒、面對悲傷,適度地宣泄。

父母應該接納并理解孩子的悲傷,不要指責他,也不要試圖迅速轉移他的悲傷。

教給他正確的自我調控方法,才是幫助孩子的最好方式。

1.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區別對待:

如果是外向型的孩子,可以讓他大哭一場;

如果是內向型的孩子,可以在他默默流淚的時候給予安撫和擁抱;

如果是脾氣急躁的孩子,可以讓他通過拍打床墊等軟物的方式來發泄情緒。

這些都是積極的自我調節手段,只有將內心的負面情緒發泄出去了,才有可能迎來正面情緒的生根發芽。

2. 不宣泄悲傷的孩子要格外注意

如果孩子在令人悲痛的事情面前不哭不鬧,異常安靜,不要誤認為孩子生來堅強,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泄內心的悲傷。

也有的孩子會用表面的麻木來掩飾內心的傷痛,這類孩子要麼是出自對傷痛的自我防御,不愿接受事實;要麼就是因為父母太過嚴厲,讓他們不敢盡情流淚。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孩子要麼會長久地沉浸在悲傷中不可自拔,要麼會變得冷漠無情。

因此,要讓孩子把悲傷的情緒盡情地宣泄出來,只要不妨礙他人、不傷及自己,采取哪一種方式都可以。

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宣泄悲傷情緒的生活空間,而不是嚴防死守,堵住他們的情緒出口。

充分表達悲傷,才能擺脫悲傷,才能真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教會孩子正確地宣泄悲傷,才能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

父母要做好情緒管理老師

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當孩子的情緒處于安定與愉快的狀態時,機體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物質,這有利于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與健康發展。

愉悅的情緒還有助于孩子積極地探索環境,與他人交往,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拿破侖說得好: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那麼父母如何做好情緒管理老師呢?

1. 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是指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并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

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

利用「心理玩具」,跟孩子一起想好事。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子,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墻,隨時記錄。

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讓父母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巨觀的一面。

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后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2. 教孩子學會「釋放」

當孩子出現消極的情緒時,比如孩子難過的哭泣時,不要急著去問詢,抱抱孩子,他現在很傷心,需要的是你的溫柔安撫。

父母注意到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時,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傾訴,對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玩偶、可以是家里的小貓小狗。

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玩,陪孩子畫畫等。

3. 不做情緒綁架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跟孩子說:

「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

「那樣做,媽媽不喜歡」。

其實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

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父母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

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

讓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父母的情緒負責,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

而我們大人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

「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

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負面情緒會造成身體的壓力,如果它們被卡住,就會留駐在體內,形成身體的障礙。

相反,如果讓它們正常流動,來了又去,就不會留下負面的影響。

因此,你的接納,你的理解對孩子尤為重要。不要粗暴地阻止孩子的哭泣,如果他想大哭,就讓他哭出來。

哭泣,是非常有效的幫助我們排解哀傷情緒的方式,當我們暢快淋漓地將哀傷都發泄出來,身體就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傷。

同樣的,如果想笑,就開懷暢笑,如果有憤怒,就表達出來……

用自己喜歡的、覺得舒服的方式,將情緒釋放、清空,就是對身體最好的保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