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孫楚:學驢鳴,說錯成語,魏晉名士是這樣養成的?

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 被學者們稱為「一個最壞的時代, 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最動亂的時代, 也是一個思想最活躍、最自由的時代。 」

這個時代讓無數人向往, 甚至模仿, 卻只得皮毛;這個時代讓人又愛又恨, 卻無法不為之著迷。 這一切緣于一個詞「魏晉風度」, 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魏晉時期一群人的言談舉止、行事風格, 這樣一群人被稱為「魏晉名士」。

魏晉出名的名士太多, 出名的方式五花八門, 各有新異:有以美貌出名的, 如潘安、衛玠;有以狂狷出名的, 如嵇康;有以任誕出名的, 如阮籍、劉伶;有以雅量出名的, 如謝安......有一個人卻因為說錯了一個成語出名了, 這個錯誤成語后來竟被人當正確的使用, 還成了隱士的象征。

這個人叫孫楚, 一個「作品紅人不紅」的魏晉名士。

之所以說孫楚「人不紅」, 那是因為他的名字比起竹林七賢、王羲之父子、謝安等名字在歷史的天空里燦爛閃爍,

他就像月亮旁邊那顆被襯托的黯淡無光的小星星, 甚至不如一位美麗的侍女綠珠的光芒。

但發生在他身上的著名的典故卻不少, 而且個個用黑紙白字被描摹在了歷史的長廊里。

孫楚和王濟是同鄉, 也是很好的朋友。 王濟是誰呢?這個人可是大有來頭, 王濟出身太原王氏, 魏晉時期是門閥世族時期, 最著名的當然是「王謝之家」, 這個「王謝」的王是瑯琊王氏, 當時還有一個王家與之起名, 就是太原王氏。

王濟是司馬昭的女婿, 才華橫溢, 不但騎射技術一流, 還精通玄學, 清談功夫也是了得, 在當時很有名望。

這一年, 王濟被皇帝派往自己的家鄉為朝廷選拔人才, 那時科舉制還沒產生, 選拔人才主要是靠家族影響, 口碑好壞等。 王濟當然也不會對每個人都進行實地考察、面試等, 他就坐在那里, 等著手下人來匯報。

當手下說到孫楚時, 王濟擺擺手說:「這個人不是你所能目測的, 我親自來品評。 」于是王濟親自為孫楚下了八個字的評語:「天才英博,

亮拔不群。 」

我們前面說過, 當時選拔人才要看家世和口碑。 孫楚出身官宦世家, 祖父孫資是是曹魏的驃騎將軍, 父親做過南陽太守。 但是因孫楚的確很有才華, 往往恃才傲物, 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還經常仗著家世, 耍點兒公子哥的小脾氣, 欺侮相鄰。

因此, 孫楚在家鄉的口碑還真是不太好, 但是這不妨礙他和王濟的關系好, 再者孫楚的狂傲不正是名士們特有的風格嗎?以此來看, 王濟的評語也未必全是徇私。

孫楚確實才氣卓絕, 寫的詩文辭藻華美, 但性格也著實傲慢。 他曾任魏晉名將石苞的驃騎軍事, 一到任, 孫楚對石苞說:「天子讓我參只你的軍事。 」石苞當然很生氣, 但他也沒有理由以此治他的罪, 只好忍氣吞聲,

等待機會。

不久, 晉武帝司馬炎讓他給東吳的國主孫皓寫一封勸降書, 這封書信寫的氣勢恢宏, 把晉朝軍隊寫的勢不可擋, 有摧枯拉朽之威, 讓孫皓識趣趁早投降, 「北面稱臣、伏聽告策」, 否則將「身手橫分、宗祀淪覆」。

這封信因為言辭過于無禮、激烈, 態度囂張, 雖然彰顯了國威, 但也有失大國風范, 不像國書, 倒像江湖大盜的挑戰書, 張揚跋扈, 以致于使臣到達吳國后都不敢拿出來交給孫皓。

石苞便抓住機會,上書司馬炎說孫楚「妄議中央、毀謗時政」,司馬炎也覺得孫楚實在是太傲慢無禮,于是不再重用他,也沒有懲罰他,就把他晾在一邊不管不問了。

因而孫楚在仕途上一直不順,有歸隱之意。他曾對王濟說:「我要漱石枕流。」王濟笑著說:「流水很涼,是不能枕的,石頭很硬,用來漱口會硌牙的!」

王濟本來要說的是「漱流枕石」。意思是到山間隱居,晚上枕著石頭睡覺,早上用小溪流水漱口,結果一激動說反了,聽到王濟笑他,才明白過來。但他反應十分迅速,連想都沒想,說:「枕流水是為了洗耳,用石頭漱口是為了砥礪牙齒。」「洗耳」的典故說的就是上古隱士許由的故事,孫楚不但為自己辯解了用錯成語的用意,還說明他歸隱的決心,一舉兩得了。

后來,人們干脆用「漱石枕流」來形容歸隱了。

王濟對孫楚很好,孫楚也確實感恩。王濟死時,天下的名士都來吊喪,孫楚來得晚了,對著王濟的棺材放聲慟哭,大家見他哭得分外傷心,也都陪著流淚。孫楚哭完,擦擦眼淚說:「你生前最喜歡聽驢鳴,還夸我學的像,今天我就再為你學一次驢鳴。」說著就學起了驢鳴,惟妙惟肖,眾人先是一愣,隨即大笑起來。喪禮變成了「口技場」。

孫楚很生氣,對眾人說:「為什麼你們活著,讓王濟死了呢!」

孫楚雖然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也沾了世家大族的光,但他對魏晉時期世家門閥把持政事、任人唯親、重視門第的風氣很是不滿。曾多次寫文章諷刺、批判這種現象。

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駿為扶風王時,有人發現龍在武器庫的井中出現,于是群臣都要上表祝賀。當時孫楚任司馬駿的軍事參謀,他和司馬駿關系比較好,就寫了一封奏章呈給司馬駿,上面寫道:「龍有時潛伏深淵,有時遨游于云漢蒼穹。如今蟠曲在井中,與蛙蝦相同。這說明管庫的士人中有隱伏,差役中的閑人埋沒在行伍之中,所以說龍呈現出光輝,使人有所感悟。希望陛下能夠任用賢才,舉拔、起用有才能卻沒有升遷的人,不要有世族關系的偏見,要選用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貧賤隱逸之人。」

孫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體現,他總是激烈地抨擊世族門閥制度,說「無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賤。」諷刺那些達官顯貴、世家子弟都是無用之徒,而真正有才、有用之人,卻多遭殘害。

正因為孫楚秉持這種思想,導致了他在仕途上坎坷多艱,但他像許多當時有高風亮節的人一樣并不消沉,不被重用,正好有大把時間閑游。

他喜歡登樓,在《登樓賦》中把長安城內外的景象描寫的歷歷在目:「牧豎吟嘯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營巷基峙,列室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

即使送別詩,他也寫的昂揚向上、積極樂觀,例如他的《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一首》中寫道:「天地為我壚,萬物—何小。達人垂大觀,誡其苦不早。」比起劉伶把天地當自己的屋子,孫楚說天地只是他一個小小的酒壚,氣象更宏大,也顯示了他對友人的寬慰:天地就那麼大,萬物更渺小,世間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應該有更廣闊的道路。不必為眼前的離別痛苦。

這首詩甚至比后來唐朝高適《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所表現出的精神更為樂觀,胸襟更為宏闊。

正因為孫楚這樣的達觀、瀟灑才成為了后世同樣瀟灑的李白的偶像。孫楚常在金陵一座酒樓和朋友喝酒聚會,登高吟詠,老板很會利用名人效應,便把此樓命名為「孫楚樓」。李白因仰慕孫楚便也來登樓,并寫下著名的詩句:「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孫楚還寫下了歷史上第一首《茶歌》,被「茶圣」陸羽記載在了《茶經》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這首歌之所以被稱為《茶歌》是因為里面寫的東西除了鯉魚外,都可以作為煮茶用的香料。

所以,孫楚雖然是以「學驢鳴」、說錯成語出名的名士,但「是真名士自風流」,孫楚的才華卓越、見識非凡、傲然不群,都是實打實的名士做派,他值得在魏晉風流的史書上留下獨特的一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水云初靜

石苞便抓住機會,上書司馬炎說孫楚「妄議中央、毀謗時政」,司馬炎也覺得孫楚實在是太傲慢無禮,于是不再重用他,也沒有懲罰他,就把他晾在一邊不管不問了。

因而孫楚在仕途上一直不順,有歸隱之意。他曾對王濟說:「我要漱石枕流。」王濟笑著說:「流水很涼,是不能枕的,石頭很硬,用來漱口會硌牙的!」

王濟本來要說的是「漱流枕石」。意思是到山間隱居,晚上枕著石頭睡覺,早上用小溪流水漱口,結果一激動說反了,聽到王濟笑他,才明白過來。但他反應十分迅速,連想都沒想,說:「枕流水是為了洗耳,用石頭漱口是為了砥礪牙齒。」「洗耳」的典故說的就是上古隱士許由的故事,孫楚不但為自己辯解了用錯成語的用意,還說明他歸隱的決心,一舉兩得了。

后來,人們干脆用「漱石枕流」來形容歸隱了。

王濟對孫楚很好,孫楚也確實感恩。王濟死時,天下的名士都來吊喪,孫楚來得晚了,對著王濟的棺材放聲慟哭,大家見他哭得分外傷心,也都陪著流淚。孫楚哭完,擦擦眼淚說:「你生前最喜歡聽驢鳴,還夸我學的像,今天我就再為你學一次驢鳴。」說著就學起了驢鳴,惟妙惟肖,眾人先是一愣,隨即大笑起來。喪禮變成了「口技場」。

孫楚很生氣,對眾人說:「為什麼你們活著,讓王濟死了呢!」

孫楚雖然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也沾了世家大族的光,但他對魏晉時期世家門閥把持政事、任人唯親、重視門第的風氣很是不滿。曾多次寫文章諷刺、批判這種現象。

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駿為扶風王時,有人發現龍在武器庫的井中出現,于是群臣都要上表祝賀。當時孫楚任司馬駿的軍事參謀,他和司馬駿關系比較好,就寫了一封奏章呈給司馬駿,上面寫道:「龍有時潛伏深淵,有時遨游于云漢蒼穹。如今蟠曲在井中,與蛙蝦相同。這說明管庫的士人中有隱伏,差役中的閑人埋沒在行伍之中,所以說龍呈現出光輝,使人有所感悟。希望陛下能夠任用賢才,舉拔、起用有才能卻沒有升遷的人,不要有世族關系的偏見,要選用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貧賤隱逸之人。」

孫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體現,他總是激烈地抨擊世族門閥制度,說「無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賤。」諷刺那些達官顯貴、世家子弟都是無用之徒,而真正有才、有用之人,卻多遭殘害。

正因為孫楚秉持這種思想,導致了他在仕途上坎坷多艱,但他像許多當時有高風亮節的人一樣并不消沉,不被重用,正好有大把時間閑游。

他喜歡登樓,在《登樓賦》中把長安城內外的景象描寫的歷歷在目:「牧豎吟嘯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營巷基峙,列室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

即使送別詩,他也寫的昂揚向上、積極樂觀,例如他的《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一首》中寫道:「天地為我壚,萬物—何小。達人垂大觀,誡其苦不早。」比起劉伶把天地當自己的屋子,孫楚說天地只是他一個小小的酒壚,氣象更宏大,也顯示了他對友人的寬慰:天地就那麼大,萬物更渺小,世間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應該有更廣闊的道路。不必為眼前的離別痛苦。

這首詩甚至比后來唐朝高適《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所表現出的精神更為樂觀,胸襟更為宏闊。

正因為孫楚這樣的達觀、瀟灑才成為了后世同樣瀟灑的李白的偶像。孫楚常在金陵一座酒樓和朋友喝酒聚會,登高吟詠,老板很會利用名人效應,便把此樓命名為「孫楚樓」。李白因仰慕孫楚便也來登樓,并寫下著名的詩句:「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孫楚還寫下了歷史上第一首《茶歌》,被「茶圣」陸羽記載在了《茶經》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這首歌之所以被稱為《茶歌》是因為里面寫的東西除了鯉魚外,都可以作為煮茶用的香料。

所以,孫楚雖然是以「學驢鳴」、說錯成語出名的名士,但「是真名士自風流」,孫楚的才華卓越、見識非凡、傲然不群,都是實打實的名士做派,他值得在魏晉風流的史書上留下獨特的一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水云初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